佛 教中常說的「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 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
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 菩薩最初必鬚髮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鬚髮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 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
菩提心依種種緣而發,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發菩提心有四種緣,以如是四種緣為增上緣,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即:
(一)見聞諸佛菩薩之不可思議神通變化。
(二)雖未見神變,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
(三)雖不聞法,但自見法滅之相,故護持正法。
(四)不見法滅之相,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擾,而難得發心。
另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載有四緣:
(一)思惟諸佛。
(二)觀身之過患。
(三)慈湣眾生。
(四)求最勝之果。
無量壽經宗要以「四弘誓願」作菩提心,且將之分為隨事發心(由具體之事項而發)與順理髮心(由普通之真理而發)二種。大乘義章卷九對發心立三種之別:
(一)相發心,見生死與涅槃之相,遂厭生死,發心求涅槃。
(二)息相發心,知生死之本性寂滅,與涅槃無異;離差別相,始起平等之心。
(三)真發心,知菩提之本性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歸於自己之本心。
摩訶止觀卷一上謂,藏教、通 教、別教,乃至圓教之菩薩各因推量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之四諦理而發心,故稱推理髮心。大乘起信論則說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證發心等三種發心,於信成 就發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種發心。密宗主張,發心為阿字五轉之一,複基於「菩提心論」行願、勝義、三摩地等三種菩提心,而說四種發 心:
(一)信心,指對於求無上菩提毫無疑惑之心。以其為萬行之基礎,故又稱白淨信心。
(二)大悲心,發白淨信心後更立四弘誓願。亦作行願心、行願菩提心。
(三)勝義心,於諸教中選擇殊勝之真實。亦作深般若心、勝義菩提心。
(四)大菩提心,決定舍劣擇勝之際,十方諸佛即現眼前證知,諸魔見此則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
以上四心雖一度區分,但本為一體,以至佛果間無須臾或離,此是為自行化他、世間出世間修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稱有相菩提心;然以本來有相即無相,如虛空離一切相,故與無相菩提心相契。
於日本淨土宗,源空著選擇本願 念佛集,以為菩提心是雜行,而加以廢斥。基於此理,淨土宗鎮西派區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之菩提心,且謂菩提心為總安心、三心為別安心,而主張不應排斥發菩提 心。另外,淨土宗西山派區分為行門與觀門之菩提心,主張廢前者,後者即是「三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