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黑色背景插畫.蓮花

 

佛法小故事~水多不飲 文: 《百喻經》

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 故不飲。愚人答言。君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 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時所笑。亦復如是。
從前有位出外遠行的人,恰好遇到炎夏季節、天氣正熱得難當的時候,整天的在路上走。有一次他熱得口渴難受,急需找些水來解渴。他在炎熱的烈日下舉目四 望,果然看到遠遠的前面,有一個像是閃爍著微波的水池,便匆匆忙忙的趕了過去,可是到了那個地方,卻什麼也沒有,原來是日光輻射所幻現的陽燄。他口渴得甚 為難當,東尋西找,終於被他發現到一條河流,那河水悠悠地向前流,澄碧清涼,但他坐在河堤旁,卻只是呆坐著驚訝的看看澄清的河水,形態異常,過路的人見他 如此,便佇足好奇的問道:
「你為什麼驚訝的看著河流呢?」
「我原十分口渴,好不容易找到了這條清涼的河流。」他古怪的告訴人家:「但我沒有想到,河裡竟有那麼多水,我驚訝的不敢喝了。」
「那是什麼意思?」路人不理解,祇是疑惑的望看他再問:「口渴見水,何以不敢喝?」
「妳不明白嗎?河水那麼多,我怎麼能完全把它喝光呢?既然喝不光這條河的水,我又怎敢隨便的喝?」這個遠行的人這樣古怪的解釋,然後望著那 個過路的人,很不耐煩的問道:「你能喝光這河裡的水嗎?」
過路的人,經他一番說明,也不禁啞然失笑起來。
我們眾生自無始以來六道輪迴,已經受無量無邊的苦報。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能解脫生死的方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何時才能修得完、修得成功 呢?所以不肯用功修行、研究佛法。或有人說:「我是凡夫,怎麼有資格學聖人呢?聖人的地位太高了,我想都不敢想,那敢學習?」只知貶低自己,卻尚失了向上 奮發的精神。或有人說:「聖人還不是跟我們平凡的人一樣嗎?我如果學習,將來不也和聖人一樣?」雖然,彼既丈夫我亦爾,但到底還是個凡夫,就是立志立刻學 習聖人吧,若說話太隨便,也未免犯了自高自大的毛病。不管是自卑或自尊,都是心理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自卑感重的人,對現實人生的損失最重。
於是佛說:有些外道雖極希望修習聖道法門,解脫生死苦惱,但真的接觸了佛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心想,自己是個庸俗的凡夫,又怎能將崇高深廣的佛法學 習完全呢?別人勸他慢慢學習,他便執物的說:「我既不能一時完整的持戒、修定,為什麼還要接近佛法呢?」這就是自卑感引伸的自尊,使他不能接近聖道,造成 人生的墮落,沉淪生死苦海,這與遠行的人,見河水過多,不敢飲用,有什麼不同呢?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辨別善知識與惡知識?

哪些是善知識,哪些是惡知識呢?世尊在《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中從做人態度、待人接物和處世風格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屍迦羅」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 虔敬等諸義。當然,世尊所講的「善知識」,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人行正道的人;「惡知識」則是品行不端、會誤導他人的人。本文所說的「善知識」,意為好 知識;「惡知識」意為壞知識。實際上,好人之所以好,是因為他頭腦中的好知識比較多;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為他頭腦中的壞知識比較多。人與知識本是一體的。

(一)從做人態度方面辨別
在做人態度方面,有四種惡知識:「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與怨謀。」

現代語言來說:
第一種惡知識是,內心不懷好意,卻花言巧語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比如小人給別人出歪點子,挑撥離間,都屬此類。
第二種惡知識是,當面說人好 話,背後說人壞話。也有當面贊成、背後非議之意。
第三種惡知識是,在人前裝著憂愁苦悶的樣子,背地裡卻暗暗高興。比如某些男子看準女子心軟,裝出為了愛情 痛不欲生的樣子,或者做了錯事,痛哭流淚地跪在地上道歉,都屬此列。因為這不是出於誠心,而是運用計謀。對落難者裝出同情的樣子,心裡卻暗暗高興,也屬此 列。第四種惡知識是,表面裝出很親密的樣子,心裡卻藏著某個損害對方的詭計。

在做人態度方面,也有四種善知識:「一者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者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者病瘦縣官為其征彸憂解之;四者見人貪賤不棄捐,當念求方便欲富之。」

現代話來說:
第一種善知識是,表面好像很生疏,心裡卻希望對方好。也就是暗中幫對方的忙,卻沒有討好的意思。
第二種善知識是,當面直言相勸,背後說他好 話。
第三種善知識是,當別人染上病痛、惹上官司或遇到困難時,儘量為他排憂解難。
第四種善知識是,對愛佔小便宜的人,沒有厭棄心理,仍然願意幫助他獲利。
比如那些小生意人,老想在價格上佔點便宜。心眼好的人就會想:他們賺錢不容易啊,既有房租、稅收的負擔,生意也不好做。心裡這樣想,還是買他的東西,權當 做善事。這種悲天憫人之心,就是一種善知識。

(二)從待人接物方面辨別
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四種惡知識:「一者難諫曉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二者教之莫與喜酒人為伴,故與嗜酒人相隨;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故與博掩子為厚。」

意思是:第一種惡知識是,不聽勸告,教他多做好事,他偏要跟壞人來往。
第二種惡知識是,教他不要跟愛喝酒的人為伍,他偏要跟人吃吃喝喝。佛家把酒視為一 大戒,是因為酒能亂性,殺生、偷盜、淫邪、妄語等諸惡常因酒而起。
第三種惡知識是,教他遵紀守法講規則,他偏要惹事生非。
第四種惡知識是,教他跟好人來 往,他偏要跟狐朋友狗友混在一起。

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四種善知識:「一者見人貧窮卒乏令治生;二者不與人諍計;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當相念。」

意思是:第一種善知識是,看見朋友貧窮困窘,就想辦法幫他維持生計;
第二種善知識是,不跟朋友斤斤計較。
第三種善知識是,經常跟朋友保持聯繫。第四種善知識是,常常將朋友記掛在心。

除此之外,還有四種特殊情況下的善知識:「一者為吏所捕,將歸藏匿之,於後解決之;二者有病瘦,將歸養視之;三者知識死亡棺殮視之;四者知識已死,復念其家。」

一是朋友被官府追捕時,應該幫助他躲藏,然後設法為他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在專制時代或許可行,在當今法制時代是行不通的。二是朋友老病無助時,當予以贍養。三是朋友死後,當親往弔唁。四是朋友死後,當照看他的後人。

(三)從處世風格方面辨別
在處世風格方面,有四種惡知識:「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意思是:第一種惡知識是,稍加冒犯便勃然大怒。
第二種惡知識是,有急事讓他去辦,他卻拖拖拉拉。
第三種惡知識是,別人需要他幫忙時,他就躲過一邊。
第四種惡知識是,親友死了他卻不去弔唁。
在處世風格方面,也有四種善知識:「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

意思是:第一種善知識是,別人發生矛盾時,設法勸阻,以免引起爭鬥。
第二種善知識是,別人想學壞,他設法勸止。
第三種善知識是,對方懶惰,不理生計,應該勸他勤於勞作,賺錢養家。
第四種善知識是,對方不愛學習正道,應該勸他勤於學習。當然,世尊所說的「經道」,是指佛經和佛道,也可引申為其他經典和道理。

最後,世尊說:「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世尊以上所講的只是一般的做人道理,他卻說自己因為這些方面做得好,所以「自致成佛」。可見做人是人生的根本。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從事任何事業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夫婦食餅共為要喻

昔有夫婦,有三番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言。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畢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略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
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痴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
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餅,不復與爾。世人聞之,無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小名利故,詐現靜默,為虛假煩惱種種惡賊之所侵略,喪其善法,墜墮三途,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於五欲,耽著嬉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如彼愚人等無有異。

從前,有一對夫婦,有三塊餅;夫妻兩人一起分著吃,各都吃了一塊餅,還剩下一塊餅在,兩人便一起作約定說
「如果先說話的人,就不能吃這塊餅。」
既然作了這個約定,為了得到那一塊餅的原故,也就各都不敢說話。
後來,有賊進到家裡偷竊,盜取財物。
一切財物,全都入了賊手。
夫婦二人,因為先前有約定的原故,雖然眼裡看見,卻不說話。
小偷看見他們不說話,便在丈夫面前,調戲他的妻子。
她的丈夫,雖然看在眼裡,卻還是不說話。
妻子便叫道「賊啊!」就告訴丈夫說「哪有這種笨蛋,為了一塊餅,看見了賊,卻不叫的?」
她的丈夫,竟拍手笑道「呵!女人!我贏得餅了,不再給妳吃!」
世人聽了這種事,無不譏笑的。
為了小名、小利的原故,裝模作樣的默然靜坐,卻被虛妄的煩惱,以及種種惡賊,之所侵略,喪失了善法,墜墮到三塗惡道中,卻都不害怕,而趕緊求出世之道,卻在五欲之中,耽著嬉戲,雖然遭受極大的苦惱,卻也不以為患。就像那對愚笨的夫婦一樣,沒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