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手繪花鳥專輯!


霎那間的美!

時刻提醒自己的話!

1. 凡事莫斤斤計較——既破壞情緒又損害人際關係
2.
避免與人抬杠爭風——傷人又不利己的無謂之爭
3.
不要意氣用事——頭腦發熱易惹事端
4.
切忌逞強好勝——過分招搖只會讓人厭惡
5.
得意而不忘形——保持清醒而理智的頭腦
6.
要敢於吃小虧——認可吃小虧才有機會占大便宜
7.
廣結人緣多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8.
能饒人處且饒人——趕盡殺絕對誰都沒好處
9.
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不能光打自己的算盤
10.
尊重他人的興趣愛好——讓別人愉悅最容易得到便利
11.
給別人留足面子——面子是相互給出來的
12.
平和是金——偏激執拗勢必越走越狹隘
13.
別拿他人當墊腳石——當心爬著上去摔著下來
14.
不可當面揭人短——埋下禍端易引發後患
15.
切莫落井下石——得不償失的危險遊戲
16.
遠離損友——減少誤入歧途的概率
17.
多嘴多舌易吃虧——是非只因多開口
18.
話到嘴邊留三分——點到為止,保護自己
19.
背後莫談論他人是非——長舌婦人見人厭
20.
開玩笑要講分寸——無意間傷人不值得
21.
入鄉須隨俗——要能適應各種環境
22.
不要輕易許諾——別拿自己的尊嚴不當回事
23.
杜絕欺騙——一句謊話要用百句謊話去圓謊
24.
平時多燒香——難時有人幫
25.
謹記雪中送炭——成本最低的感情投資
26.
平時少欠人情債——否則,急時求人辦事口難開
27.
勇於認錯——以氣度與勇氣挽回面子
28.
不以貌取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29.
別當老好人——謹防兩面都不討好
30.
莫求虛名——何必活得太辛苦
31.
重視小事——大事都是小事組成的
32.
不占小便宜——愛占小便宜必吃大虧
33.
花錢要算計——錢應用在刀刃上
34.
尷尬時不妨來點自嘲——給自己製造臺階
35.
記住別人的名字——重視別人才會被別人重視
36.
多聽少說——讓自己始終處於主動
37.
從對方的立場看問題——知己知彼,透徹明晰
38.
不要表現得比別人聰明——把別人比下去是短視
39.
凡事想好再做——提高成功的機率
40.
少發牢騷少抱怨——與其生氣不如爭氣
41.
別太軟弱——人善被人欺,軟弱不解決問題
42.
守內斂,莫吹噓——自吹自擂只會威風掃地
43.
眼睛少往上翻——平等待人,朋友多人緣好
44.
能屈能伸大丈夫——死撐面子活受罪
45.
笑臉對人——微笑是人際間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46.
凡事少與人攀比——別自己給自己下套
47.
做人不能太老實——防人之心不可無
48.
方圓有度不狡猾——狡猾偽詐必遭人唾棄
49.
可以不說但不可瞎說——良好的信譽是成功的基石
50.
從對方關心的話題說起——拉近彼此間距離的良策


您是否當面錯過了佛菩薩?

我們的每一念虔誠持念佛菩薩名號的心和行都在與佛菩薩進行著感應道交,
無時無刻都會得到加持和攝受啊!爲什麽要執著那些聲、光的幻象呢?
蓮花每次都告訴他們,感應佛菩薩的加持和攝受就是令蓮花的心日日清淨,
能夠時刻的警醒和關照自己的內心,時刻有正念來降服習氣,改正言行,
內心與身體方面的清淨這些都是感應啊!
每天都會有無數的佛菩薩來到我們身邊,來敲我們的門,爲我們表演苦空無常,給我們講解人生的真諦,有人聽了會有所收獲,有人卻不以爲然,甚至於根本就不會醒悟這就是佛菩薩最好的加持。

其實佛菩薩沒有捨棄我們任何一個衆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就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
當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爲說法!
這就是告訴我們,佛菩薩不單會以金光閃閃的法身來示現,
也會根據衆生的根基以各種各樣的形象來示現救度!
每一天都有無數的佛菩薩來到我們面前,進行說法,
這個說法並不一定都是講經說法,很多是應機的、方便的,
甚至有時會以反面的現實來給我們說法,就看我們是否能領會。  

我每天走在大街上的時候,就經常會發現有無數的佛菩薩在我們左右。
也可能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蹣跚挪蹭的行走告訴我們人命呼吸之間,
也可能是一個新生的嬰兒,用啼哭來告訴我們六道輪回的無始無終,
也可能是一個濃妝豔抹的風塵女子,來告訴我們淫欲和貪欲的可怕,
也可能是一個殘疾人,來告訴我們六根不具的果報有多麽令人心痛,
甚至可以是您餐桌上的一條魚,用自己的肉身來告訴您被宰殺的痛苦。
這芸芸衆生無不是佛菩薩的教科書,給我們一遍遍的講述苦空無常的道理,
可是您用心領會了嗎?您知道反思嗎?知道感恩嗎?

記得有一年的秋天,我每天在晚餐後都會去散步,一天在街邊的路燈下,
看到幾個人在指指點點,走到了看看,
是一個半躺半靠在電線杆上的一個弱智有殘疾的人,有二十多歲的樣子,
衣服破舊,滿身污垢,頭發像麻繩一樣打著縷,幾個人都在說他是傻子。
他伸出手含含糊糊的不知道說什麽,但是不停的指指嘴再指指肚子,
蓮花猜想他是餓了,就趕快跑到前邊不遠的一個超市買了麵包、熱的包子,
又買了一瓶礦泉水加熱成溫的,跑回來,他還在,我跑步的聲音驚動了他,
他有些害怕的樣子。我走過來,蹲下,開始從袋子中給他拿吃的,
同時大聲的告訴他:阿彌陀佛!當我念完這四個字的時候,他定定的看著我,
眼珠在黑臉的映襯下,感覺那麽白。
我就是要讓他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一聲佛號就會在他的阿賴耶識中成爲不壞的金剛種子,可以讓他種下佛種,總有一世可以借此解脫成佛!
我又連著念,一邊把包子和麵包遞給他。他接過來咬了一大口,一邊咀嚼一邊聽的很認真。我怕他不會開水瓶蓋,就又把礦泉水蓋給他打開,放在他身邊,然後站起來准備走開。沒想到他很認真的突然停下了吃,模糊的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這四個含糊的字卻像霹靂一樣的擊中了我,我停下來回身看他,他也在看著我,
並且更加大聲的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我 急忙又蹲下,問他聽懂我說話嗎?他沒有回答,我趕快合著掌念阿彌陀佛,他立刻也學我的樣子,把包子往腿上一方,也努力的合住雙手,這時候我清楚的看見,他 的雙手的骨骼都嚴重的變形,想要合掌非常的困難,但是他非常努力的合住掌,念阿彌陀佛,然後很快樂的樣子看著我,臉上的笑容我真的感覺很燦爛。
我於是蹲在他旁邊一聲一聲的念佛,內心替他懺悔,懇求佛菩薩救度他。
他呢,一邊吃一邊很開心的念阿彌陀佛,而且聲音慢慢的也清晰了不少。
我分外的感恩佛菩薩對他的加持和攝受,沒有捨棄這個六根不具的人,給他一個可以種下成佛種子的機會!那一天很多經過那裏的人都看到在一盞路燈下一個女子流著眼淚和一個弱智的乞丐一起念佛的景象。

第二天晚上我又散步經過那裏的時候,突然發現他還在那盞路燈下,我還沒有走到那裏,他已經發現了我,他站了起來,竟然把手合掌,然後歡快的笑著念阿彌陀佛!
我 當時真的很震驚,他竟然還記得我,並且記得我教給他的念佛合掌的動作。我走過去,問他餓不餓,他沒有回答,而是一直阿彌陀佛的念,我趕快又去超市買了食 物,出了超市的門,看到他拖著一個破編織袋在超市的門外邊等我,我給他食物,他並沒有急著接過去,卻指指我的手,我看看手上除了一串108顆的佛珠和食物的提袋外再也沒有什麽了?難道他要佛珠?我實驗性的把佛珠遞過去,他一下子拿住,仔仔細細的摸著看著,然後掛在了脖子上,最令我驚異的是,他知道把佛頭背在背上,這是出家人一個寺廟的主持才能這樣的戴法,有的居士都不一定知道的。我當時想也許是湊巧吧。
他帶上後就不再摘下來,而是一直拍著自己的胸口,指指念珠,好像是說給他吧。說實話當時心裏稍稍有些不捨得,因爲這串念珠陪伴了我好多年了,那108顆菩提子的珠子已經被我撚的鋥亮好像是瑪瑙一樣了。
但是看著他渴望急切的樣子,就下決心給他了,希望我念佛撚珠的慈悲心和菩提心都由這條珠子傳遞給他,幫助他,保護他!
我點點頭,指指念珠,指指他,說:送給你了,好好念佛,懂嗎?

他 聽完立刻彎腰在地上一個黑乎乎的編織袋中翻找什麽,我看看都是他撿來的一些雜物。真不知道他要幹什麽,他翻找了一會,嘴裏發出呵呵的笑聲,然後把手伸了過 來,在路燈下,我看到那是小小的一尊觀世音菩薩的紅木雕像,只有半個手掌那麽高,雕刻的非常精美。他將佛像遞到我手裏,一個勁的含混的說什麽,又指佛像又 指我,我終於明白了,他是要把這尊佛像送給我。
我 當時真的很困惑,好像有些什麽沒有想明白,卻不知道是什麽想不明白。他一個勁的比劃,還含混的念佛還說了很多句我也聽不明白的話,最後我想,這尊觀世音菩 薩像我接受了,可以回家好好供養,比在他的雜物當中要恭敬,於是我就告訴他,謝謝,我接受了,我回家去好好供養!說完這些,看到我把佛像牢牢的捧在手中, 他才平靜下來,開心的笑著。

我把食物給他,他又開始津津有味的吃,然後很燦爛的笑著念佛。
我看他手臉都有很厚的泥垢,就決定買塊毛巾和水來給他擦擦手臉。
我又飛快的跑去超市,但是當我拿著毛巾和礦泉水回來時,路燈下什麽都沒有了,
我趕快四處跑著查看,可是沒有發現他,他走了。
我心裏空空的,看著路燈下的影子,想著他能到什麽地方存身,是否能吃飽,冬天來了怎麽度過,覺得心裏的痛楚就像牽掛自己的親人一樣。我又回到路燈下默默的念佛站了很久,看著那尊小小的菩薩像直到夜深了,我才回家。

回 到家,我把觀世音菩薩像擦洗乾淨,恭恭敬敬的供在了佛壇上,菩薩慈祥的低垂著眼睛,卻像能看穿我的心靈!至今已經有十年了,但是我仍然忘不了那個帶走了我 的念珠,留給我菩薩像的年輕人,他有著那麽燦爛的笑容,盡管大家都叫他傻子,但我想他有著純淨的心靈。後來很長時間,每晚散步我都在那個路段多走一會希望 看到他,但是再也沒有見過了!

我 相信不是我在教他念佛,而是他在啓發我,是佛菩薩在啓發我,他就是阿彌陀佛,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來告訴我一個人有時想合掌念一聲佛都那麽的難,而能輕 易的念出來佛號的人是多麽的有福報多麽應該珍惜,可是有多少人都沒有珍惜,並且對能這樣順利的念佛沒有任何的幸福和欣喜感!

當我念佛修法要懈怠的時候總會想起他,那個艱難合掌教我念佛的年輕人。
現在經過了十年我又有了一條撚的發亮如瑪瑙般的菩提子念珠,總是會在晚上散步時拿在手中邊走邊念佛邊撚珠,也總會想起那兩個秋天的夜晚,曾經與他一起念佛的情形。總是感恩他給我的感受和動力。
我相信,我每天都在遇到佛菩薩,都在聽聞和觀看因果的教理,每天都在接受佛菩薩的教化與加持。  
您呢,是否當面錯過了佛菩薩?  好問題!! *^__^*

生命的儲藏和準備

不要把焦點放在一個單一的問題上,人生必須用遠距離、寬視野,長時間的歷史學家眼光來看待。

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有能力及做好準備的人就可以馬上抓住機會。

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危機意識,所以儲藏和準備的功夫就必須在平時就準備好。人生的技能若充足完備,面對問題的能力才會比較強韌,所謂:「毋恃敵之不來,而恃吾有以待之。」當機會來臨時,若你都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這樣你還怕什麼。

大多數人的生命之所以卑微、渺小,原因就在於他們對自己所下的資本太輕,在能力、教育、思想、才能、智力、體力、訓練等等所下的功夫太淺所致,由於撒的種子不多,收穫一定不夠豐碩。

一個人若沒有儲藏相當的能力或準備的功夫,在人生的戰役中,就無法面對一波波如潮水般的問題和挫折,也沒有足以應付及擔當大局的能力,小事即不堪一擊,何以能勝任大的挑戰及任務。

凡事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的保障,因為未雨綢繆才能使受到的損害減至最低。人生的經營是多方面的,不管是工作、學習、交友、理財、興趣等等,都須做全面性管理,


人生的儲藏和準備就像是銀行的存款,假使你不肯把錢存進去,就不能向銀行提取存款,如果你不願意在你的生命中,放些什麼進去,當然,你就無法從生命裡取出什麼來,這是很公平的。

在每個人的生命當中,總有幾次好機會降臨,你是否能捉住機會,全視你有無相當能力的儲藏及準備,而你所儲藏的能力又是否足以應付所遭遇的問題,一個人能否成功,端看準備及儲藏的戰鬥力有多少而定。

星雲法師:有五種非人!

常有人問:佛陀會不會[]人?答案是會,只是佛陀罵人很有藝術,例如在《增一阿含經》裏,佛陀舉出五種人: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佛陀稱這五種人為[非人],也就是不像人。為什麼佛陀稱這五種人為非人呢?因為:

一、應笑而不笑:
 常常在大眾場 合,大家在談天說笑,氣氛很融洽、很歡喜,偏偏有人就是繃著臉,不肯笑,讓人覺得很煞風景。這一種人往往性格古怪,不隨眾,甚至個性偏激,行為舉止總是跟 人不一樣,所以在大眾裏就沒有人緣;因為應該笑的時候他不笑,他不能合群處眾,因此不像個人。

二、應喜而不喜:
應該歡喜的不歡喜,比方做好事,這應該歡喜,但他偏不歡喜,這種人在團體裏也總是不得人緣,甚至惹人討厭,因為應該要隨緣、隨喜,而他古怪不合群,這也不是做人之道。

三、應慈而不慈:
「測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有一種人,應該發起慈悲心,給人一些救濟、幫忙的時候,他一點慈悲心也沒有。所謂見死不救,沒有憐湣心,沒有同情心,對人不慈悲,這一種人也不像人.

四、聞惡而不改: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有一種人,有過錯不但不肯改,反而為自己的短處、惡行,找出很多護短的理由。這種人因為不肯改惡,不肯遷善,所以一 直愚癡、迷惑,不能見賢思齊,不能勇於改過。不肯改過、不肯認錯的人,大家也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像個人。在團體裏,如果姑息這種人,也是不當。

五、聞善而不樂:
 聽到人家做好 事,他不高興,甚至看到別人做好事,他不但不隨喜,反而故意說一些諷刺的話。例如你出錢修橋鋪路,他會說:「自己都沒有飯吃了,還要去修橋鋪路。」你幫別 人的忙,他說:「自己都泥菩薩過江了,還要幫別人的忙。」他總是在人家做好事的時候,專門說一些風涼話,這種「聞善而不樂」的人,也是非人。

以上五種非人,如果大家都能經常自我檢視,有則改進,無則嘉勉,就能做一個真正的善人,真正的好人。

佛日居士談學佛:獲得正確生活的智慧

佛日居士講述
佛法三乘,皆以慧學為精華,慧學的現實用途,是指導人正確生活,善度人生。所謂正見、般若、聞思修三慧的修學,千經萬論的研讀,應以獲得正確生活的智 慧,在生活中活用佛法,從而生活得更好為第一目的。一個人在學佛之後,應該比一般人聰明得多,其世俗生活、精神生活應該比一般人過得好。但現在有些學佛的 人,反而顯得比一般人愚蠢,予不信佛者以謗譏佛法的口實,便是因不知從佛法中獲得正確生活的智慧所致。

正確生活的智慧,包括正確的人生觀、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生活的藝術等。應通過研讀經論,觀察社會人生,思察在浩渺無際的輪回海中,人身極為難得易失, 佛法極為難聞難信,今由前世善根,幸得人身,遭逢佛法,應極度珍惜此生,以嚴肅積極的態度,過好此生,獲得現世的、後世的、究竟的利益安樂,創造應有的人 生價值。

什麼是真正的人生利樂和應有的人生價值?就人天乘法而言,從事對自他和社會有益的勞動,正命生活,不造諸惡,力行眾善,過好物質的、倫理的、文化 的、精神的生活,盡到做人的責任,是最起碼的正確人生。從大乘佛法看來,為自己和無量眾生現世、後世、究竟的利樂作無私奉獻,活得對自性、對人類、對眾生 俯仰無愧,活得灑脫自在,安樂祥和,認識到真正的自我,獲得究竟解脫成佛的保證,是為應有的人生價值。

創造出這種人生價值的人,方稱得上真正的人,稱得上 大士,其人生價值的大小,與其對眾生的貢獻成正比。以假我為軸心向外擴張佔有欲,為聲色名利、權位虛榮而操勞奔忙,即使佔有了天下,也還是個俯仰有愧的小 人、無家可歸的過客。

他向社會和民眾索取得越多,其人生的負價值便愈大,他所撈到的東西也愈為虛幻不實。為創造應有的人生價值,過好既多奉獻於人類、又能 得超脫安樂的合理生活,須運用佛法的緣起論,冷靜觀察社會人生和自心,掌握過好合理生活的藝術。這種觀察大略可分為體、用兩個方面。從體的一方面來說,應 在生活中隨處觀察諸法緣起性空,無常無我,鍛煉自主其心的能力,不被聲色貨利所誘牽而喪失自心的安祥自在。隨時觀察自心,有如牧牛,覓求不動的主人公,觀 心所起念,緣境而生,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即生即滅,無實體可得,能觀之心亦不可得。

尤其當煩惱熾盛時,應加倍用功夫。觀心得力,妄念自然息滅,即於息滅 處,得到輕安自在,時常保持這種輕安自在、活潑空靈、一塵不染的心境,便是正受。若功力深厚,真能破妄念,休歇馳騁,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際,自然會 親見本地風光,認識真正自我。

這是當今最為契機的參禪觀心法門,只要肯修,便得悟解受用。就用的一方面說,應觀自性雖空而緣起,本具慈悲、智慧、精進等功 用,能成辦事業,創造一切,用以服務民眾,造福社會,濟度眾生,弘揚正法。自性的力用不能全部發揮,自性的本體也就無以全體顯現。

想要活得有價值,圓成佛 道,必須盡力發揮自性功用,雙修福慧,實踐六度四攝,於學習、工作、弘法事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以高度的熱忱,作出巨大的奉獻。雖然盡心辦事操勞,由 勤觀緣起性空故,於外六塵、內自我,不生執著,從而不因挫折失敗而灰心喪氣,不因成功讚譽而驕傲自滿,不因謗譏嘲諷而動怒發火,不因困難障礙而憂鬱退悔, 八風不動,事過不留。

《金剛經》『於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可奉為智慧生活的訣要。心若稍有住著,被名相所粘,便生煩惱,系縛自心,難得安祥自在,只有一 無所住,亦不住於『不住』,方契自性之體;只有從一無所住處不斷生心辦事,作無私奉獻,修六度四攝,方顯自性之用。體用雙圓,是為正覺。

殺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水草,隨時喂食。時有一虎,啖食一牛。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 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為!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盡皆殺之。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受持如來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慚愧,清淨懺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為?一切都破,無一在者。如彼愚人,盡殺群牛,無一在者。

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二百五十頭牛,常把它們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來一隻老虎,把他的一頭牛吃掉了。這個人看到後,心裏想我的牛失去了一頭,已不是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作什麼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趕到一個深坑裏去,在坑底排著隊,統統把它們宰殺了。

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來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條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慚愧心,不求懺悔還淨,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於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捨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癡可憐!

正信佛法與修行的力量,真正發菩提心


  昨日以前佛學院的同學跟印隆說,她覺得印隆出家以後,變得很多。之前在論文口試後閒聊時,研究所同學吉良也提 到,印隆在這一年來變化很大,感覺更慈悲柔軟。印隆個人是覺得,生此重病讓印隆必須靜守一處,卻更有因緣反觀自心,不再亂攀緣;而在去年的閉關後,由於英 善老師的點撥指導,讓印隆突破了圓觀的思維。在此種種增上緣的助益下,於修持上有了突破。
  過去在家的印隆,是典型的火羊(火爆型的牡羊座),又直又利,像一把火熊熊燃燒。遇到境界,總是不假思索的貼上去,與境界打混,糊成一塊。
  出家後,因為這種剛強的個性,吃了不少苦,其中的經歷很難也不便一一詳述。幸有一份對於正信佛法的信念,屢跌屢起,依靠者佛法一路走下去。
  初嘗法味,感覺妙不可思議!終於對於境界可以靜心觀照,懂得何謂放下。這些都是平常在文字上常見的,但要真能體 會到此意涵,也實是不易,但非常值得!你會發現,所有的經歷與努力絕不會白費,堅持下去,正信佛法與修行的力量絕對能帶領你突破一切難關。從此你會更懂得 珍惜自己,懂得愛眾生,懂得菩提大道的真義。所謂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不再茫茫無期;因為破除了對立分別的限制,時間與空間也只是一個緣起和合的方便假 名而已。

智者大師於《摩訶止觀》中,以一心圓觀的思想,說明何謂「真正發菩提心」,文云:
發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識不思議境,知一苦一切苦……思惟彼我,鯁痛自他,即起大悲,興兩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眾生雖如虛空,誓度如空之眾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今則非毒非偽故名為真,非空邊非有邊故名為正……雖空而度,雖度而空,是故名誓與虛空共鬥,故名真正發菩提心,即此意也。又識不可思議心,一樂心一切樂心。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今方始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謂法門無量誓願知,無上佛道誓願成……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是名真正發心菩提義。[1]
  所謂的真正發菩提心,就是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依圓教無作四諦而發心,體達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起大慈悲,發三諦圓融的四弘誓願。智者大師並進一步說明,真正發菩提心是以中道的觀點,「深識不思議境」,三觀圓融,不著空有,悲智雙運,真正做到人悲己悲、人樂己樂,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的大慈悲心。
表格7 四弘誓願三觀圓融簡表

起大悲興兩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雖如虛空,誓度如空之眾生
知眾生數甚多,而度甚多之眾生
知眾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眾生
煩惱無數誓願斷
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
知煩惱無邊底,而斷無底之煩惱
知煩惱如實相,而斷如實相之煩惱
起大慈興兩誓願
法門無量誓願知
知法門永寂如空,誓願修行永寂
知法門如空無所有,誓願畫繢莊嚴虛空
無上佛道誓願成
知菩提無所有。無所有中吾故求之
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虛空中種樹使得華得果
雖知法門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證非得,以無所證得而證而得









[1] 《摩訶止觀》卷5CBETA, T46, no. 1911, p. 55c-5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