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人際關係新36計

人際關係新36
1計:傾聽計:耐心聽人說話,博得別人尊重。
2計:展示計:恰當展示才能,吸引別人注意。
3計:寒暄計:適當寒暄恭維,贏得別人好感。
4計:真實計:真心實意待人,取得別人信任。
5計:親疏計:交往親密有度,適當保持距離。
6計:微笑計:接人待物微笑,增進人際關係。
7計:記名計:善記對方姓名,見面問候尊稱。
8計:守時計:強化時間觀念,尊時守約早到。
9計:風度計:適當著裝打扮,舉止穩重大方。
10計:平衡計:姿態良好端正,保持心理平衡。
11計:讚美計:恰如其分讚美,使人相交愉悅。
12計:褒揚計:給予對方褒揚,促其動力向上。
13計:誇獎計:誇獎適當有度,切忌阿諛奉承。
14計:相助計:不要有求必應,相助量力而為。
15計:調解計:朋友之間誤會,三者緩衝調停。
16計:藉口計:借用三者口碑,傳達贊仰之意。
17計:寬嚴計:交往寬嚴適度,與人把握分寸。
18計:及人計:相處善解人意,設身為人著想。
19計:及烏計:他人愛屋及烏,我亦理解關注。
20計:方圓計:內心注重原則,對外講究靈活。
21計:寬容計:學會忍讓自己,寬容接納他人。
22計:自責計:有時主動認錯,提高自己信譽。
23計:豁達計:心胸寬宏大量,為人處事豁達。
24計:感染計:理解不是強加,自己舉動感染。
25計:道歉計:善意直視對方,誠心誠意道歉。
26計:信任計:用人不能懷疑,疑人不能重用。
27計:感召計:勇於放棄私我,關注對方利益。
28計:律己計:事事寬以待人,處處嚴以律己。
29計:為善計:友好相處為上,與人友善為本。
30計:謙讓計:心達虛懷若谷,待人謙虛有禮。
31計:功利計:成敗兵家常識,不義之財不取。
32計:幽默計:智慧笑話故事,幽默化解氣氛。
33計:反間計:有人挑撥莫急,雙方戳穿事理。
34計:為主計:主動人際交往,主動坦誠相見。
35計:攻心計:將心比心有心,以心換心交心。
36計:糊塗計:該糊塗時糊塗,該清楚時清楚。


破戒怎麼辦?

「戒 為成佛之母」,想要成佛就要持戒,不能犯戒的。犯戒就好像船有窟窿,你說這個船是不是要沉到大海裏去?所以犯戒就好像船沉到大海一樣,所以不是受了戒不持戒。你受了戒,就要守著戒;你不守著戒,那就是漏了。

你這一漏,就成了有漏了,不是無漏了。無漏就是你不破戒;你破了戒,就是漏。漏了怎麼辦?就要補。怎麼補?就要做功德,用錢或是用力量來做功德,在三寶的面前立功德贖罪,你立功就沒有罪了。

以 前有 個老修行,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他受了五戒,另外又受了一個「食不語」的戒。可是他把五戒都犯了,就剩這個「食不語」的戒未犯。護這條戒的戒神就希望他快 點犯這條戒,他也好走了,不保護他。但是這個人始終也不犯這條戒,吃飯的時候,他總不講話。以後這個戒神就給他托夢:「你什麼戒都犯了,為什麼吃飯這個戒 你不犯呢?你快點犯,我好離開你了。」

這個老修行心想:「噢!我就持一個食不語的戒,果然有戒神保護著我。」於是他後來又找了一個有道德的法師,又重受過,結果他也修行成道了!這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因緣。

所以受戒在佛教裏是很重要的事。

認錯的美德

語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此乃智者之舉;不肯認錯,終將失去進德的機會,殊為可惜。

人 的一生不可能永不犯錯,有時候錯誤只是自己的一時疏忽所造成,並不構成太大的得失;但如果不認錯,可能犯了「戒禁取見」,後果不可收拾。所以一個人的際遇 安危、成敗得失,往往和自己能否「認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趙國名相藺相如能夠「相忍為國」,固然贏得後人尊敬;但廉頗勇 於認錯,登門「負荊請罪」,同樣流芳千古。

承認錯誤,需要勇氣;能夠勇於認錯,才有機會 重新做人。西晉時代的周處,少時 橫行鄉裏,成為父老口中的「三害」之一。後來發憤認錯改過,不但為地方除害,而且從軍報國,完全改寫了自己的人生,成為悔過向善的典範。可見一個人唯有 「勇於認錯」,才能獲得大家的諒解,才有重新出發的機會。

佛 教非常注重「認錯」的美德,所謂「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不怕犯錯,就怕沒有認錯的勇氣。勇於認錯的人,大多容易進步; 近年監獄刑事犯,改過遷善,重修學業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凡是覺得沒有力量認錯的人,死不認錯,只在原地踏步,甚至更加十足墮落,殊為可歎!

「認錯」沒有大小之分,認錯要能坦誠,是否真心能改,就在於我們是否具有「勇氣」。歷代「下詔罪己」的帝王,反而更增賢名;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紐約市長任內,曾經當眾坦承自己因一時不察通過議案,結果贏得更多人的尊敬。

三 世紀前統一全印度的阿育王向小沙彌賠罪,自古以來,沒有人恥笑阿育王以九五之尊禮拜道 歉,反而同聲讚美他「勇於認錯」的美德。所以,「認錯」不但不會失去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我國做大官的人,往往死不認錯,最後成了最大的輸 家而抱憾終身。認錯,實在是一門很高的人生哲學,值得世人深思。

煩惱解藥自助餐

昨天打開論壇想回答問題,一看嚇一跳,問題之多、之長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一一回答。根據自己以往回答問題的經驗,現將一些常見的問題剖析並把自己常用來回答問題的佛言祖語羅列出來。希望對那些被問題困擾的人有些幫助,請有類似煩惱的人來一頓煩惱解藥自助餐。

第 一類是對佛教的疑惑,這樣的人大多是墮在世智辯聰難裏面了。對 於這樣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佛教裏面的人員和社會一樣,是凡人和聖人共同組成的佛國,不要 一說到佛教,就認為所有的人都是聖人,人人都具大智慧、大解脫,甚至個個有五眼六通。應該知道絕大部分人和你是一樣的,是走在學佛的路上,還都是凡人,比 如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應 該知道佛教的佛法從來沒有變化過,只是宣傳佛教的人,隨著他們對佛教修行的深淺不同而有區別,表現在他們對佛教的演繹和個人行為上就有人喜歡有人煩。對於 有這樣問題的人,要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有問題了。要是進一步想瞭解佛教也很簡單,《大藏經》兩千多年以來沒有人改過,不信任現代人所說大可去看佛陀的原 話,次而看論,再次看疏,再次看與我們最接近的高僧大德的語錄。對於這些問題自己寫過很多的日記,比如《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成佛國》等等。

第 二類是個人的生活或者家庭的糾纏問題。這裏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生活問題,主要是說命運問題。應該知道,命運的確存在,而且是依因果規律在運轉。所以,命運可以因為自己現在的行為而改變,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在自己的日記《移風易俗不抽籤》、《命運的問題》等有很詳細的解釋。

另 外一部分是家庭或者親友的糾纏問題。對於這些問題,首先要知道「冤親債主」的概念。我們對於怨家都知道有「冤家路窄」這個詞,也都知道要遠而避之。因為沒 有「親家路窄」這個詞,大家就紛紛在這裏繳械投降了。不管是怨家還是親家,要知道都不能回避,都要用善法去面對他們。做到過去無悔、現在無怨,那麼將來就 會無憂。這在自己的日記《怨親債主》裏面有詳細的解釋。

第三類問題是因為管閒事而來。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最簡單,不該你管不管就是了,該你管的時候「有條依條,無條攀例」,按照規矩去做就是了。只要秉著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思路去做絕對水到渠成。

對 於個人的命運,記住《寶積經》的這段話:「無病最利,有信最友,知足最富,無為最安。」對於鬱悶的事情記住晦堂祖師的話:「久廢不可速成,積弊不可頓除, 優遊不可久戀,人情不能恰好,禍患不可苟免,夫為善知識達此五事,涉世可無悶矣」。對於自己的過失記住禪心三無「過去無悔,現在無怨,將來無憂」。

最後,應該知道。我們的一切煩惱問題來自我們的貪、嗔、癡。一切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會有煩惱來困擾我們。我們日常生活中少一些貪就少掉三分之一的煩惱,少一些嗔又少三分之一的煩惱,少一些癡又能少三分之一的煩惱。希望這份自助餐能解一些大家的饑渴。

遇到是非為什麼永遠錯在自己

修 行人應該具備的一個正見:凡遇到任何是非,永遠是自己錯。這一點,其實很多人並不能真正接受、理解,當然更難做到。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對的。 從這個自己出發,遇到問題就會抱怨外部的環境,怨天尤人,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當我們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的時候,把這個自我就保護下來了,自我就不需要改變, 不需要動手術了。要改變的是別人,要改變的是外面的世界,要改變的是你面對的世界。

那麼,這種生活態度,會充滿責備、充 滿抱怨、充滿鬥爭、充滿爭論。佛教 裏面講爭,喜歡用另外一個字,左邊一個言字旁,右邊一個鬥爭的爭 —— 諍。這個諍的意思,實際上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有無、來去、對錯、你我……等等之中,落在了二元對立之中。一旦你落在了二元對立之中,你的心就不寂靜,心裏邊不寂靜,就是內心的「諍」。興許你不講話,你不跟別人用口舌去辯論,但是內心是有諍的。

大 家還記得《金剛經》裏面的話嗎?「無諍三昧」,佛陀說須菩提證得了無諍三昧。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無諍三昧就是真正解空的人,他的內心安住在寂靜之中。 在這個寂靜中,沒有二元對立。那麼,要修行無諍三昧,要進入這個境界,從哪里下手,怎麼修呢?其實,我現在講的這個,就是一個修行無諍三昧的口訣。

要你超 越二元對立,這很抽象,很多人還不理解呢,話本身就有點文氣,有點學術味道。但是讓你學會面對一切問題,堅持一個正見:永遠是自己錯。讓你這樣去做,這就清楚了,就有可操作性。

你可能說,不是說要超越二元對立嗎?怎麼還有對和錯呢?你現在很難做到沒有對錯,所謂超越二元對立也不是絕對沒有對錯。現在你先認定,任何問題之前,永遠是我們自己錯。外境沒有錯,外境永遠是對的,心錯了,我們自己錯了。

說 我們自己錯呢,以佛學來理解,也有好多種理解。有一種說法,這是以前造的業,現在受報。這叫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讓你能夠坦然接受降臨到你身上的不公,降 臨到你身上的痛苦,作還債想。你想,我現在在還債,可能你欠了別人一百萬,你現在只是還他十塊,還了十塊債也少了呀,再還十塊又減少了,總有一天會還完 的,還完就是解脫。作正面的觀察,你就能夠有勇氣,去接受和面對那種處境。這是永遠是自己錯的第一種觀察。

第 二種觀察,為什麼我們會感召這樣的外境呢?前面講的因果,稍微抽象了點。再具體一點講,為什麼我們會感召這樣的外境,乃是因為我們有召感外境的內心世界。會有什麼樣的外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與你的內心世界是息息相關的,此有故彼有。

這 個內心世界包括了你的語言、行為的習慣;包括了你的性格;包括了你的心理 活動;包括了你的各種喜好;包括了你待人做事的方式。所以,此有故彼有。這個此有,就是我們的內心世界、主觀的方面。彼有,就是我們面臨的境界。是先有 此,後有彼。不是先有彼後有此。但彼此有時候同時出現。

修 行時間長的人,對於我們的心和外境之間的感應關係,會有很多體會。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境界,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應呢?有時候你會體驗到,你怕什麼,然後就會遇到什麼,你擔心什麼,然後就會遇到什麼。這種感應很有意思。這種感應關係很複雜,有很多種模式,這是其中的模式。

簡單 地講,你的內心在意什麼,你就會感 召什麼。這在意,包括愛,恨,想要,想排斥,擔心,討厭……等 等。「在意」是生活中的話,相當於我們的心有一種執著。有時候你越在意什麼,就越出現什麼。 如果你有潔癖,你可能會發現你經常置身於很髒的環境中;如果你很自命清高,可能坐禪時,在你邊上的人,正好就是邋裏邋遢的人,咳嗽呀,擤鼻涕呀,放屁呀; 如果你特別吝嗇,可能會遇到老有人找你要錢。

還有啊,有的時候,你由於某一方面的特長——我們都有很多特長,這種特長也是你主觀方面的情況,也會感召外面的情境過來。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大家都有長處都有短處,其實短處有時也是長處,長處未必就是長處,長處也會變成短處。

我 自己曾概括過幾句話,來描述這種感 召,你們看看有沒有道理。「善於泳者死於水」,善於游泳的人,一般會死在水裏;「善於武者死於鬥」,通常有武功的人、以武力而自恃的人會死於鬥狠之中; 「善辯者死於口舌」,有的人特別善於辯論,覺得別人都說不過他,這裏說的死未必是人死掉,相當於栽跟頭。

他可能就會在別人 的口舌、誣衊、誣陷呀,會在這上 面栽跟頭。這種規律還有很多,你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裏就記載過這樣一個真人真事,說在他們家鄉,有一個人武功相當了得,輕 功很好,有一條河不是很寬,那人一蹦就到河對岸,易如反掌。一天,有人讓他給表演一下,他輕而易舉地從這邊跳過去,在河對岸落腳的時候,岸邊的土是松的, 一下掉到很急的河水裏面淹死了。他有一個一般人沒有的長處,但最後讓他栽跟頭的也是這個長處。這講到我們的心和外境的感召。

作為修行人,要不斷地反觀我的內心世界還有哪一些在意,只要內心世界還有在意,那就是苦。讓你受苦的因就會感召苦的外境。你只有把內心世界的這些在意,乃至於一些語言行為的習慣,把它們都能夠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壓迫。

不 管面對什麼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恰恰是一個非常樂觀、非常積極、非常可行的人生觀。比較前面所講的——總是在客觀環境裏去找原因,這顯然是更加積 極,而不是消極;更加主動而不是被動;更加有希望而不是無奈。為什麼說有希望呢?你開始改變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生活的世界改變了,你遇到的人改變了。

有 的人說,永遠是我的錯嗎?很多事明明不是我的錯,比如今天在街上小偷把我的錢偷了,難道那是我的錯嗎?那是小偷的錯呀。其實,這裏講的問題是:別人是對還是錯那是他的事,你是對還是錯才是你自己的事。你要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自己的大事上。

你 在街上遇到小偷,街上那麼多人,為什麼就你遇到小偷呢?你為什麼在那 個時間那個地點碰到小偷呢?就跟魚會招來貓一樣,你身上有一股腥味把貓招來了,這是比喻。你感召到在街上遇到小偷的果,所以,這個錯還在你。這樣講,並不 是說小偷這個問題,警察可以不管,社會可以不治理,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個相關人的事,在警察來說那就是他的事,在政府來說那就是他的事。

做 為修行人來 說,什麼是你的事呢,你要明白。基本上找不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錯,你能找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錯,你可以來找我,我可以給你錢,我相信不可能。有的人說,我長得 很醜,這應該是父母的錯。佛教說,那麼多好看的父母,你為什麼偏到醜的父母那裏投胎呢?那怪誰呀,所以還是有問題。

以 佛教的三世因果來觀察,基本上我們的世界,就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這種思維方式,是修行人應當具備的。要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一個學佛的人,只有從這裏下手,才能體驗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顯現。

你 一點點地做,你會發現,遇到的人也變了,遇到的事也變 了,總而言之,你命運的路線好像在改變。其實,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識無境。沒有一個什麼客觀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識的變現。如果你能體證到這一點 的話,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說有了立足之地,可以穩步向前。

有 的同修應該還記得《華嚴經》裏有一品,叫《淨行品》,《淨行品》裏教我們遇到任何情境都「當願眾生」,願所有的眾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發願,一共 有一百四十多個願。實際上生活中的情境遠遠不止這一百四十多個,而是無量無邊。這品經教導我們在無量無邊的境,都能由這個境生起一個願,願眾生怎麼樣。

如 果你在生活中用這品經指導修行,「當願眾生……當願眾生……」,慢慢你會發現,你的心開始主導境了,而境不能主導你的心,是你的心主導了境。境也許是某個 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裏說,願眾生不再受別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個善願;境可能是生病,胃痛,非常痛,你的心說,願所有的眾生不再受胃痛之苦。

你 看,一個 胃痛的境,被你變成了一個善願;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錢被小偷偷走了,於是你發願,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改惡從善,放棄不善業。所以我說,當你這樣去觀照 你的生活,就會體驗到,心可以主導境。境究竟是什麼?取決於你的心。你要真正體驗到你主導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

在 《金剛經》裏釋迦牟尼佛講,他過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節節肢解,全無嗔心,他達到了無諍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圓滿,忍辱的圓滿就是如如不動,心境如如。這種境界很崇高,這麼崇高的境界,也可以從前面我說的——永遠是自己錯——從這裏下手去修。

因為我們每天在生活中,在家人不用 說,即使出家人在寺院裏面仍然有是非,仍然可能跟同寮的人有矛盾,仍然每天去分別眼前的各種境界,如果從這裏開始修行,我相信能夠契入超越二元對立的無諍三昧。這才是我們修行的方向。

我們如果落在辯論中,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誰對誰錯,非要跟他鬧個明白——你落在這裏面,你就落在世間法裏面。落在世間法裏面,就沒完沒了,就苦海無邊!

善良的力量.....感人故事

印度北部有個村莊,叫格依瑪村。 這裡土地貧瘠,人們生活窮困,連填飽肚子都成了問題。 離格依瑪村不遠有一簡易公路,經過那裡的車輛經常發生事故。

有一次,一輛裝載著食用罐頭的貨車在那裡翻進了溝裡。 司機受了傷,攔了一輛車去了醫院,那些貨物無人看管。格依瑪村的村民見了,就將那些罐頭偷偷地運回家,一連好幾天,家家戶戶都有罐頭吃。

這件事給了格依瑪村民以啟發,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們完全可以靠路吃路了。 但車禍畢竟不會經常發生。於是,他們想到一個主意,晚上,趁公路上沒人的時候,他們就拿上工具,將公路的路面挖得坑坑窪窪。這樣一來,車子在那裡出事故機率就多起來。

即 使車子在那裡不出事故,但因路況太差,所有車子行進速度都會大大減緩,村民們會跟在車後,趁司機不注意,偷偷地從車門裡拿走一些他們需要的東西。這件事在 漸漸演變,起初,他們只是偷拿一些食物,後來,其他貨物他們也拿,拿了好送到市場上去賣錢。再發展到下去,他們就明目張膽地搶了。

一時間,那條簡易公路成了最不安全的路段,每個月都會發生幾起搶劫案。警局出動警力破案,他們在現場抓住了兩個正在搶貨的格依瑪村民,給這兩個村民量刑。但這樣做並沒有威懾住其他村民, 反而讓村民們學會了作案時更加隱蔽更加機警。

他們的作案開始有組織並有序起來,有專人負責望風預警,搶到貨物後就拿回家藏起來,或者更換貨物的包裝,讓前來搜查的警察找不到物證。當地政府也想了很多辦法,想讓格依瑪村民放棄哄搶貨物的不道德和非法行為,引導他們走上正途。

無奈,格依瑪村民已經從哄搶貨物中嘗到了甜頭, 他們習慣了這種不勞而獲的生活方式。所以哄搶貨物的事在格依瑪村附近屢屢發生。那年冬天,因為從格依瑪經過經常丟失貨物,所以,許多貨車司機選擇繞道行駛避開格依瑪路段,這樣一來,格依瑪村民好幾天沒有收穫。

這 一天,終於有一輛貨車從那裡經過,車上裝的是一袋袋膦酸脂澱粉,是一種工業用澱粉。大家就一擁而上,搶走了二十多袋膦酸脂澱粉。司機是個小伙子,見有人搶 了他的貨,便停下車,跟在搶貨人的身後往格依瑪村追。這樣一來,反而給了其他格依瑪村人機會, 他們不慌不忙地將無人看管的車上所有澱粉搬了個空。

小 伙子追進村子,就請求村民將他的貨還給他,但格依瑪村人都不承認拿了他的東西。 小伙子百般懇求都沒有用,他只得告訴村民們,那些膦酸脂澱粉不是普通的食用澱粉,而是工業澱粉,有毒,吃了會死人,他們拿去了也沒有用。 小伙子說的是實話。但格依瑪村人都不相信, 因為這種膦酸脂澱粉無論是從色澤還是手感上,都與他們平時吃的食用澱粉毫無區別。

小伙子見村民們不信,嚇得不知所措。他本來想去警局報案,但是,他又擔心,他一離開, 真有人將那些澱粉做成食品吃了,那時候會鬧出人命。

他一家家地登門去說明情況,甚至向村民們下跪, 請求他們:"千萬別吃那些澱粉,那樣是會死人的。" 小伙子的不懈努力,讓村民們對他的話開始將信將疑。 有人就將那種澱粉拿來餵雞試一試,結果,吃了這種澱粉的雞不一會兒就死掉了。

這下子,村民們驚駭了,繼而是深深的感動。他們搶了小伙子的貨,小伙子理應怨恨他們,即使他們吃了那種澱粉被毒死,也是罪有應得。

可是小伙子為拯救他們的生命不惜給他們下跪,請求他們別吃這些澱粉。這樣的愛心,這樣的善良,這樣的胸襟,讓他們羞愧難當,感動不已。村民們自發地將那些工業澱粉都交了出來,重新送到了小伙子的車上。

自此之後,格依瑪村人再沒有哄搶過貨物,即使有人想打過往車輛的主意,立即就有人站出來說話了:"想想那個好心人吧,我們傷害了他,他卻救了我們全村人的命。想想他,我們還有臉繼續幹這種傷害別人的勾當嗎?難道我們真的是魔鬼?

格依瑪附近的公路太平了。 在警察的治理、政府的引導都未曾產生效果之後,一個年輕司機的善良卻改變了一切。人的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就看你怎麼去改變; 人的善念是可以喚醒的,就看你怎麼去喚醒。

即使在一個道德急速下滑的社會中,只要還有人義無反顧的堅持善良,無私的為他人付出,那麼這個社會就是有希望的。

任何人心裡,其實都有一根善良的弦,這根弦,只有愛心才能撥得動它。想要人善良,首先付出你的愛,再惡的人,你用你的愛,都能喚醒他的善良,讓他摒除惡念。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我打小就比一般人敏感,天生就會那麼一點望氣(也只會這麼一點),那時我最愛往一家人家裏跑,我什麼也不幹,我就去那呆著。

為什麼呢?這家人的家裏祥瑞氣旋繞,只呆在裏面,就非常舒服,就像蒸氣浴,瑞氣包裹著自己實在太舒服,雖然還不大通光,但是從無晦暗之感。

我當時詫異的想:我看這家人,絲毫特殊的地方都沒有,兩個退休老人(乾淨,脾氣好),工資微薄,兩個子女沒讀多少書,早早輟學在家,還沒找到工作,那麼這些祥瑞氣到底是什麼緣故——

過了三年,這兩個子女成家了,配偶雖然普通,各方面都非常一般,但是生下兩個孩子,我一看,兩顆明珠,一個如日光,一個如月光,光華燦爛。原來那瑞氣旋繞三年不絕,是為這兩個孩子。我感歎的是:原來一個人有福報要來,三年前就有預兆了!

子 女的配偶因為非常孝順父母師長,我娘說這人非常孝順父母師長,絕不會久居人下,本來沒有讀大學,但是婚後幾年就成為地方大官長,從此這家人是富貴得很。我 娘告訴我,一個人如果從小不曾抵觸頂撞父母師長,他是必定做大官的,因為打小孝順父母,每天積的福德別人根本比不上,他不做官誰做官,所以你見到這樣的 人,要好好對待,不能輕視,因為就算沒讀過書,還沒找到工作,後面上天也會推他上去的。

我家裏好幾個做大官的,無一不是如此。但一個人日常生活若好抵觸頂 撞父母,是絕對不能做大官的,連基本的日常工作都不會順利,一生挫折連連,重要時刻無不敗北。

原 因很簡單,抵觸頂撞父母,就是把父母抵頂到對面去了,父母為生我,助我,沒有父母生助,無法強大,就憑一己之力,當然壓不住厄運,並且周匝鬼神會代你父母 教訓你,這個就是書上說的:不孝父母,天怒鬼神怨。如果要比喻,父母好比兩大福德山,孝順父母能鎮一切惡(不順),父母又是兩大福德海,孝順父母能濟一 切渴(匱乏)。

話題偏了,繼續。

然後這家人搬走了,換一家人搬進來,我特意跑去看。

擺設還是照舊,但是氣象完全不同了,那是寒得很,暗得很,我一會就走了,再也不去,我一眼就看出氣流對穿(後來知道這叫無情,破格)——但是從前前一家人也是這個樣子擺設的,從前我並不覺得。

之 後我才領悟到:這風水是福人居福地,你要是個福人,你住的地方就一定是福地。如果你住的地方不是福地,你也能住成福地,大家知道風水養人,卻不知道是人也 要養風水,人一住進去,周身氣流就會逐漸充斥整個住地,把地養得福德兼備,就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住地就是你的形,這就是俗話說的「物是主人形」。你要住 福地,先要好好積德,你積下福德,自己很自然的就能養風水。


而且千萬不要怨天尤人了,怨尤生出來,好風 水也爛掉的,它會不高興你說它壞話,嫌棄它,我平時是好地我恭敬,壞地我恭敬,天地間的一切我恭恭敬敬。萬物都有靈性的,不可輕視,我打小時草木沙石都不 敢輕視的。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去看千年古建築,雖然是些石頭木頭,它氣質就是不一樣,這是因為它就像人一樣, 智慧可以隨著時間成長,它懂得的也會增長,年月久了,它也把自己的修養和氣質修出來了。

我們佛家說:看一切眾生是佛。就算是惡風水,我看惡風水是lucky,是福,容納我,提供我避風雨的地方,我感激,我用這樣慈悲柔和心氣神養它,它不好意思不好,它不好意思作惡。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帝王將相,都找最好的風水,但是他們還是敗了,為什麼呢?

因 為福德氣數一盡,風水會自動變掉,你要是福德養不起這個好風水,它自己就會破掉的。好比你的資財養不起一頭大象,大象豈不餓死?你若是換養一只小狗,也許 還養得活蹦亂跳。所以你沒福分,還要住福地,這更糟糕!你不是皇帝福德,鎮不住江山,卻要穿上龍袍,要萬民臣服,這不自尋死路麼?沒福德,你鎮不住風 水,反成凶像!

所以,大家住在非福地,也要感激,這是上天給你生路呢,趕快趁這個時間積累福德,福德增長了,你不搬家,風水都要變化,因為被你每天的人氣養好了。

如 果要積累大福德,積累現世就可以享受的福德(如順利好姻緣,工作順利,資財積聚,重要考試發揮出色,各種申請不被拒,乃至現實生活一切福德順意),只要不 抵觸頂撞父母,面容柔和笑對父母,和父母說話柔聲軟語快快樂樂,這些基本的東西要擁有是沒有阻礙的,鬼神看你孝順父母,他非常尊敬你,絲毫不敢障礙你, 這麼好的改命方法,大家卻不知道,太可惜了。


如果想要仕途順意,通常是從小就不抵觸父母的人,因為他從小每天都受父母印氣生助,非常強大,別人比不過。還有就是注意不要說中國古代聖賢如老子,孔子,高僧大德的壞話,一說就完蛋,別想升遷,除非大懺大悔。

你想想,父母聖賢你都不恭敬,父母聖賢你都輕賤,還有哪一個眾生你不輕賤?你的貢高我慢大到無邊際了,鬼神看你這個狂妄就討厭。我們佛家對此有一句話:你要貴,你就不能輕賤他人。連基督教都說:那把自己升高的必被降低。把自己降低的必被升高。

畢恭畢敬的對父母,讓父母高興喜悅,有一點好東西,都要拿來供養父母。

畢恭畢敬對父母,這是增長官祿最快的,沒有比這更快的,你尊長,那自然你也要成為長,受人尊。

供養父母,則是增長資財最快的。

說句大家不愛聽的話,不管一個人怎樣說自己的心地孝順,一個人不供養父母,他這個窮字非常大的寫在臉上。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的是一念孝順,一念孝順之後還有一句是:些許微物供養父母,你不能光有一念孝順,念完就沒有供養的下文啊。

平時多少都要拿出財物供養父母,不要抱那麼緊,不要找藉口說老婆孩子房子需要錢,你這個樣子,以後你老了,你孩子一樣不會供養你,連藉口都和你一樣,這叫:父形子肖。

我一朋友父親,從小到大不頂父母,怕父母氣上加氣,挨打跪下不跑,挨罵不吭一句聲 —— 雖然出身是下水道工人,但是後來得到讀書機會,做到總裁。

我一朋友表哥,從小到大不頂父母,還幽默逗父母笑 —— 中專學曆,年薪沒有五十萬不可能請得到的。

我一同學的父親,地方局長,對奶奶是至孝的,以致奶奶一點不順意,就會不理睬他,耍脾氣,然後他就百般孝順恭敬認錯道歉。

我一好友父親,特孝順,地方四大銀行之一的行長。

我認識的一個,雖沒考上大學,從來不抵觸頂撞父母,年年帶物品探望老師,卻是個局長。

我所知道的,孝順父母的人,都是有大出息的。

佛說:把父母當做佛來侍奉,你一念孝順,供養一次父母一丁點東西,這樣的福德就超過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這是真實的話,並不是比喻。

孝順供養父母,這個福報是現世報,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運,也根本擋不住自己的福德。

孝順供養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改變,一年不抵觸頂撞父母,能滅盡三十年戾氣,之後你缺少的,一齊到來,不順的都自動順遂。你就算拿一個月孝順供養父母,讓父母高高興興,你手頭上的這件煩惱事都會自動化解的。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如果你做不到,你根本不可能改命,因為積福沒有損福快。

(注,上述不是要盲從父母,而是父母不對,我不接受,我也要注意表達方式是軟語,不要令父母生氣,父母生氣發一句惡話,自己是馬上墮落到生活中不順遂匱乏的三惡道的,這是佛陀親口教誨的。中國人歷來重氣節,鄙視諂媚,但是唯獨說了四個字例外:以媚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