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品
1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2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5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身心常放鬆,逢人面微笑;放鬆能使我們身心健康,帶笑容易增進彼此友誼。 7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而是要惜言慎語。
8『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
9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10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12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13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14感謝給我們機會的人,順境、逆境,皆是恩人。
15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
享受工作
1「忙」沒關係,不「煩」就好。
3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只要能盡心盡力來自利利人。 4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6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7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8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
9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10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務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
11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
12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累。
平安人生
1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2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3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欲。 4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5財富如流水,佈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佈施的愈多,財富則愈大。
7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 8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2夫妻是倫理的關係,不是「論理」的關係。
13能不亂丟垃圾,隨時清撿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15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就等於是窮人。 幸福人間
1每人每天多說一句好語,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會成為一個大大的好。
2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
3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4現在所得的,是過去所造的,未來所得的,是現在所做的。
5若希望人際關係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 6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7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
8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
9包容別人時,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
10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間菩提
生命儘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讚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為利益眾生,實現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歡喜,謂之‘法喜’。
◎佈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我們在讀書或創業時,自己先要有一個發心,就是發‘為人服務、為人犧牲奉獻、永不退轉’的誓願,這叫做‘不忘初心’。
◎有時我們常怪別人不聽自己的話,其實自己何嘗聽自己的話,最不聽自己話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雲:不責人過錯,不舉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矣!
◎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
◎心念有強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來念佛,把我們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歡喜、清淨、慈悲的狀態。
◎六欲天雖然享受福樂,沒有痛苦、煩惱,但都有一個問題,就是*******的問題。一場好夢總要醒過來,這是我們不選擇諸天為歸依處的原因。 ◎學佛而能夠深刻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覺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強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學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鐘,即消一份災。
◎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世間沒有‘不能’與‘無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他*的心’愛天下的眾生,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報,就不會有煩惱。 ◎愛要濃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濃,則苦的喝不下。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乾淨俐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父母過分愛子女,會反射成為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定成長。
◎人生能平安順心並非是沒有橫逆,而是因為你有能力轉化它。
◎一個人要先能夠‘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憐憫、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愛、忍受迷失,然後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尋自己的理想。 ◎有許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後才能找出意義。
◎我們不要對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應該以平靜了業的心情來承受,並且要以更虔誠的心來懺悔行善,以彌補自己所造的業。 ◎謹慎、警覺,是心航的導師;光明、柔和,是內在的佳侶。
◎不管佛菩薩再慈悲,業力再怎麼化解,人終究還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們從人生裏學到了什麼。因為覺悟,讓我們有重生的機會,有懺悔的機會,有在這個生命裏重新得到啟示的機會。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當我們年齡漸長,愈來愈覺得錢之可貴,就可能用錢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愛。豈知在這世界上,沒有錢之前,早有了愛。當我們沒有賺到錢之前,早賺到了愛,我們因愛而來到人世,有一天離開,帶不走錢,只帶得去滿懷的愛。 ◎網路聯結了全世界的訊息,卻接收不到人們心底真實的感情。
◎要想能夠說出正面的話、良善的話、有意義的話,首要之務就要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有淨化的心靈,就會有淨化的意念,有淨化的意念才能說出良善美好的言語。 ◎沒有被日出萬丈的光芒照過眼睛,沒有與月光並肩同行過,沒有聽過樹與風的合奏,你如何體會淨土的美好?
◎生命儘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讚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一個人能改善自己的缺點,強化自己的優點,這是個人成功的要務;一個老闆如果能包容員工的缺失,甚至欣賞員工的優點,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求全之心,可用之責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滿足之心,可用之處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他人一點幫助。 ◎佛法本來如是,並無所謂深不深、難不難的,如果說是深是難,那是難在眾生自己,深在眾生自己。
◎命運中沒有偶然,一個人遇到順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 ◎我禮拜,不求佛菩薩賜福給我;我祈求,讓我得意時勿膨脹自我,挫折時心不萎靡,能夠安穩如山,寬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臟腑。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於人。
◎人之惑,惑於私,私除則明;人之病,病於惰,惰去則勇。
◎每個人都希望身處在高超、美好、清淨的地方去。但這種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為,我們的心不改變的話,環境是改變不了的。
◎義工,為貪婪自私的行為,留下了身教;義工,為爭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開示;義工,為冷漠機械的社會,增添了光熱;義工,為人情紙薄的潮流,注入了情義。 ◎慈悲是溫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歡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樂的泉源,讚歎是利人化他的法寶。
◎當我們被別人誤解而產生不平時,先試試放棄戴在心靈的面具吧! ◎覺人之偽,不形之於色;吃人之虧,不動之於口。
◎學佛的人,處處希望他人好,雖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隨順動念頭,工作中專注學習不胡思亂想,學習替別人想,不為自己。
◎只要你願意為大眾寫下‘歷史’的篇章,別人自然樂意為你留下‘歷史’的軌跡。
◎尊敬一個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個人,要延續他的願心。
◎從‘小腦運動神經受損嚴重,導致重度腦性麻痹’的孫嘉梁,證明了:腦性麻痹可以征服,‘心靈麻痹’才是群醫束手的絕症。
◎‘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從不產生好惡。沒有妄念,就沒有煩惱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對於淩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生活的艱苦,可以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讓中改善。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裏,觀察自己;嘴巴要長在心上,評論自己。
◎生命中或許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絕望’,總要滿懷‘期望’,而且永不放棄‘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禮貌是處事第一法;謙虛是保身第一法;寬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氣致祥;悔過,才能提起勇氣。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於周遭的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
◎我們最穩當的保證人,是我們自己的般若智慧。
清涼菩提
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正覺
◎健時,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時,常作貧想,可以守家;少時,常作老想,可以力學;活時,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有德即有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所結合的心。
◎信佛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眾生的悲願。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而愛是由感情發出來的。
◎學佛是心靈的淨化,學佛是生命的解脫,學佛是福慧的圓滿。
◎開悟後所獲得的東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夠放下是智慧,能夠包容是慈悲。
◎往好處想的人,快樂滿懷;往悲觀看的人,痛苦不已。
◎用慈悲來處理他人的事;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
◎所謂‘放下’,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捨不得之心。
◎佛法的價值觀,就是肯定世間是因緣無常,人類應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動都必須指向內心的寂靜,及貪嗔癡的止息。 ◎我們的權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責任和義務一定要‘提起’。
◎看破是大學問,放下乃是功夫,能徹底的看破放下,成佛可期。 ◎用慈悲心來關懷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眾生;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乃至微細的每個念頭。
◎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是菩薩道。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軟心’。柔軟心就是無恨心、慈悲心、吃虧的心、處處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執著的心。 ◎修行重點是:改革你的內在世界,使你的內在變得更柔軟、更謙卑、更有智慧。
◎修行是要使我們斷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們變成一個無情的人。
◎生死解脫,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生死苦迫的不再起,於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佛法的入門是:‘看得破、放得下。’從哪里下手?‘佈施’。
◎佈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
◎佛法是從一般戀世的自私人生,引向出世的無我人生。
◎你的心念佛時,就是向著極樂世界;心想財色名食睡,就是朝地獄鑽。
修行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為,修定是學佛的心。
◎唯有無限的付出,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全部。
◎一切惡念不令生,處處忍讓,處處學吃虧,當作還債想。
◎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裏有雜念即不恭敬。
◎講經說法、傳播真理、轉移社會風氣,就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養生之道,以能戒除煩惱與憂悲為本,從清心寡欲入手。
◎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 ◎家庭為煩惱之根本,出家要出煩惱的家及無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會一心求解脫。《寶王三昧論》雲:‘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如果自己是對的,別人硬說你不對,也要向他懺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為鏡,學佛之人以因果為鏡,聖人以本性為鏡。
◎玄奘法師說:‘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須敬凡僧。’修行人應學唐太宗──‘雖見小沙彌,猶如敬佛。’
◎學佛不守戒,莫談了生死。能夠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涼’
◎慈舟大師雲:‘持戒確是救我們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覺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孫。’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師說:‘想要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的力量,足夠讓心中潛藏的貪嗔癡掃蕩無餘,進而實踐止惡、修善。
◎有願無求,就自在!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菩薩行裏,最重要的課題是佈施、忍辱。佈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
◎佛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故佛陀教導我們要‘遠離眾惡’。
◎順境不動歡喜心,逆境不動嗔恚心,才能看到諸法實相。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
清心
◎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一樣會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恒心。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
◎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化黃金。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逆境現前,要歡喜接受,才能消除業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聞利養,其實最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清淨平和。 ◎要從‘聲、色’調習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顏悅色、柔聲細語。
◎歡喜心是一種涵養,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悅感。 ◎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為人服務,就是幸福。
◎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樣,雲開見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於縮小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屋寬不如心寬。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
人間菩提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愛的人,不會與人計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個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
◎‘心美’,看什麼都順眼。
◎人的生命要不斷發揮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
◎知緣、惜緣,再造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