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愛的全過程

愛的全過程,每顆心都期待著相遇。
 
找到了就把他珍藏起來……
 
牽掛著對方。
在兩人的小世界裏……
 
又何必斤斤計較呢?
 
愛,需要兩個人一起努力地維繫……愛,也需要在平常日子裏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
 
愛是因為相互欣賞而開始的,因為心動而相戀。
 
更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寬容、諒解、習慣和適應才會攜手一生的。
 
原來愛情也是一種宿命。

一輩子 你要珍惜的一些人

 

供養的用心

隨著佛教盛行,信仰佛教的人口普及,信徒的恭敬心也增長了。現在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信徒在如法的實踐「供養」的修行。

所謂「供養」,也不只是指信徒用財物來供養,例如對佛陀的「十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對法寶的「三供養」:身體的禮拜、口頭的稱讚、意念的觀想;對僧眾的「四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如此對三寶的供養以外,我們也提倡僧眾應該對信徒有所結緣供養,也就是要給信徒佛法、給信徒鼓勵、給信徒信心、給信徒照顧。所謂信徒給寺院添油香,僧眾也應該對信徒添油香;經雲「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即此之謂也。

對佛和法的供養,有一般的程度;對僧伽的供養,也有一些分別。所謂「供養五百個普通人,不如供養一個有學問的人;供養五百個有學問的人,不如供養一個有 慈悲心的人;供養五百個有慈悲心的人,不如供養一個明理的人;供養五百個明理人,不如供養一個有菩提心的人。」所以,現在的人供養佈施時,都會想到:我所 供養的僧眾,有修行嗎?有慈悲嗎?有道德嗎?我所供養的這塊福田,我在裏面播種,將來能有好的收成嗎?

其實,信徒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想法,所謂「財進山門,福歸施主」,只要你的發心純正,只要你的供養清淨,至於對方如何,就不必去計較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對玄奘大師說:「我很想供養僧眾,但是聽說現在的出家人,大多數沒有修行,應該怎麼辦呢?」

玄奘大師:「昆山雖產玉,但都含有泥沙;麗水雖然產金,也都摻有瓦礫;泥塑木雕的羅漢,對它恭敬就有福報;銅鐵鑄成的佛像金容,破壞它就會遭受懲罰;用 泥土塑成的龍雖不能降雨,但是祈雨還是需要泥龍。

僧眾不一定能降福給人,但是修福還是需要禮敬僧眾。重要的是供養的人,能因塑像而引發出來的一顆慈善尊貴 之心。」

唐太宗恍然大悟:「今後無論碰到什麼樣的僧眾,一定用禮敬諸佛的態度來禮敬他們。」
唐太宗的體悟,也可提供給今日信眾們參考!

福報漏了

我們賺得的錢財,把它放在口袋裏,口袋有缺口,錢財漏了;我們積聚的東西,把它放在箱子或籃子裏,箱子或籃子有洞,我的東西漏了。有的人修福積功德,犧牲奉獻,無如不懂得「攝心守意」,讓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義舉也會隨著缺口漏了,殊為可惜。

有的人佈施行善,只是佈施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的尊嚴受到傷害,對方不但不感謝你的施予,反而因為你的語言行為刻薄,因此懷恨在心,如此縱有善行,佈施的功德也會漏了。

你幫人忙,協助別人做了多少好事,但是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你訾議,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

有人信仰宗教,受到信仰的薰陶,也懂得要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此積聚很多的功德福報。無如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只要稍遇逆境,他就大發牢騷,心生怨 恨,感覺懊惱,甚至口不擇言、怨天尤人,故而他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真是不值。所以,有許多人為什麼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 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

怎樣防漏呢?
第一、要慎言:
一句話可以成功,一句話也可以失敗。謙虛、感恩,福上加福;如果說話刺傷別人,縱有功德,福報也會漏了。

第二、要慎行:
 既已做了好事,就應該好好的把握,不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自己的物品,不懂得保養,反而加以踐踏,當然好的東西也會壞了。

第三、要慎思:
 既已給別人的好因好緣,就要往好處去想;如果幫助了別人,心中又生懊惱,如此即使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但是因為有漏,就如同鍋子漏了、碗盤漏了、房子漏了、口袋漏了,你怎麼能積聚福報功德呢?

有的人一面賺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保不住功德因緣;世間的功德好事都被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漏了,正如茶杯有了 破洞,水就會漏失掉。

所以,吾人應該要時時刻刻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證嚴法師:福報的來源

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財至,福消財散。
今天我們能居住在平安富足的土地上,應慶倖我們有共同的福業,才能共生福地。既然是共同的福報,這福報的來源,應該感謝彼此過去生中所播種的善因,常生佈施的歡喜心。

貧病眾生的苦難,不外是饑、寒、病痛等幾種因素,要真正發揮長情大愛,必須對眾生起憐憫心,身體力行慈、悲、喜、舍來救護一切:饑餓者給米飯,受寒者給衣物,病痛者送醫療,使他們歡喜滿足。

富有的眾生也有缺乏之苦,那就是精神上的空虛。富有者容易患有驕傲、瞋怒、貪婪的毛病。因為有錢,生活講究享受,在紙醉金迷的人生中,抽不出時間靜思自 省,既沒有佛法的甘露滴入他們乾燥的心田,又怎能獲得滋潤,長出智慧之芽呢?更有些為富不仁的人,只會把財產點滴不漏地存放著,就像把稻穀囤積在倉庫中不 用一樣,無法真正發揮功能。

錢財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也就有聚散的時候:因此,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財至,福消財也散,一切都要看個人曾經播下多少善種子而定。所以我們應珍惜這分福報,好好地利用它,隨分隨力發揮大愛的精神,造福人群。

無益於眾生者,戒之莫為



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
舉心動念無益於人,戒之莫起;
舉足動步無益於人,戒之莫行;
舉手動力無益於人,戒之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