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朋友是永遠的財富

擁有了朋友才覺得美麗
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網上人人都會有朋友朋友是什麼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種最純潔、最高尚、最樸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動人、 最堅實最永恆的情感人人都離不開友情你可以沒有愛情但是你絕不能沒有友情一旦沒有了友情生活就不會有悅耳的和音就死水一潭友情無處不在,她伴隨你左右縈繞 在你身邊,和你共渡一生。 

 朋友是一種相遇 
大千世界, 紅塵滾滾
於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夠彼此遇到能夠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認識,相互瞭解相互走近,實在是緣份在人來人往聚散分離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在不同經歷的心海中能夠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說是一種幸運緣份不是時刻都會有的應該珍惜得來不易的緣

朋友是一種相知 
朋友相處是一種相互認可
相互仰慕,相互欣賞相互感知的過程對方的優點、長處、亮點、美感都會映在你腦海,盡收眼底哪怕是朋友一點點的可貴也會成為你向上的能量成為你終身受益的動力和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識、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同時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認識和感知你的過程。  

朋友是一種相契 
朋友就是彼此一種心靈的感應
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感悟你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一言一行,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背影、一個回眸朋友都會心領神會不需要彼此的解釋不需要多言,不需要廢話不需要張揚,都會心心相印的那是一種最溫柔、最愜意最暢快、最美好的意境。  

朋友是一種相伴
朋友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
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是你煩悶時送上的綿綿心語或大吼大叫寂寞時的歡歌笑語或款款情意快樂時的如癡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時的善意的一盆涼水在傾訴和聆聽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觸中不斷握手和感激

朋友是一種相助
風雨人生路
朋友可以為你擋風寒為你分憂愁為你解除痛苦和困難朋友時時會伸出友誼之手是你登高時的一把扶梯是你受傷時的一劑良藥是你饑渴時的一碗白水是你過河時的一葉扁舟是金錢買不來,命令下不到的只有真心才能夠換來的最可貴最真實的東西  

朋友是一種相思
朋友是彼此的牽掛彼此的思念,彼此的關心彼此的依靠思念就像是一條不盡的河流像一片溫柔輕 拂的流雲像一朵幽香陣陣的花蕊像一曲餘音嫋嫋的洞簫她有時也是一種淡淡的回憶淡淡的品茗、淡淡的共鳴。 

朋友是一種相輝
朋友
就像是夜空裏的星星和月亮彼此光照,彼此星輝彼此鼓勵、彼此相望朋友也就是鑲嵌在默默的關愛中不一定要日日相見永存的是心心相通朋友不必虛意逢迎點點頭也許就會意了有時候遙相暉映,不亦樂乎

流星雖逝 美好的願望依舊在心底
於是所有的日子都輕鬆於是所有的負重都甜美於是不會再後悔於是不會遺憾未了又遺憾於是過去了的成為回憶於是今天擁有的不會再無奈擁有過的,永遠不會失去沒有得到的,亦無須苦苦追求是你的,遲早都是你的不是你的,永遠都不會屬於你只要你不為天長地久而苦。

以和為貴,廣結善緣

一個牧場主養了許多羊。他的鄰居是個獵戶,院子裡養了一群兇猛的獵狗。這些獵狗經常跳過柵欄,襲擊牧場裡的小羊羔。牧場主幾次請獵戶把狗關好,但獵戶不以為然,口頭上答應,可沒過幾天,他家的獵狗又跳進牧場橫衝直闖,咬傷了好幾隻小羊。 

忍無可忍的牧場主找鎮上的法官評理。聽了他的控訴,明理的法官說:「我可以處罰那個獵戶,也可以發佈法令讓他把狗鎖起來。但這樣一來你就失去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敵人。你是願意和敵人作鄰居呢?還是和朋友作鄰居?」 

當然是和朋友作鄰居。」牧場主說。 
「那好,我給你出個主意,按我說的去做。不但可以保證你的羊群不再受騷擾,還會為你贏得一個友好的鄰居。」法官如此這般交代一番。牧場主連連稱是。 

一到家,牧場主就按法官說的挑選了3只最可愛的小羊羔,送給獵戶的3個兒子。看到潔白溫順的小羊,孩子們如獲至寶,每天放學都要在院子裡和小羊羔玩耍嬉戲。因為怕獵狗傷害到兒子們的小羊,獵戶做了個大鐵籠,把狗結結實實地鎖了起來。從此,牧場主的羊群再也沒有受到騷擾。 

為了答謝牧場主的好意,獵戶開始送各種野味給他,牧場主也不時用羊肉和奶酪回贈獵戶。漸漸地兩人成了好朋友。 
要說服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為他著想,讓他也能從中受益。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和諧總比敵對要好過,讓我們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生活就會更美好,人生就會充滿陽光。

放棄固執 解脫自己

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我們的世界紛繁複雜,所以我們的煩惱會更多,壓力會更大。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朋友約好下午和你談公事,你如約而至,朋友先是問好,問你是否工作順利。注意!朋友便從此句開始如決堤的洪水。滔滔不絕了。你會聽到抱怨身邊的不平,生活的不公,以及人生的不幸;抱怨別人的不該和自己的點兒背……,這時你心中連連叫苦,完了,這個下午算泡湯了。

人們心中的積怨很多,但歸根結底,都是由於人們的固執己見造成的。不要說自己受過教育、素質高、對人很寬厚,那只是片面的表象,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有固執的一面,而且一旦固執起來會很難改變。可你怎樣知道自己的固執呢?不妨對照下面的問題來一次對固執己見的診斷。

1、你總是不停地抱怨
從早上一睜眼,你便在怨恨黑夜太短,面對鏡中惺忪的睡眼,你不得不用冷水洗面。不足的睡眠讓細細的「毛蟲」不知不覺中爬上你的臉,讓你恐懼得就快與青春 無緣。該死的工作,該死的作息時間,該死的經理,該死的報酬不太可觀。走出家門,迎來該死的空氣不新鮮。賣早點的在哪裡,為何交通這樣煩……想想我們整日 在抱怨中工作,不知心裡該有多難過。

2、你已經完全喪失了幽默感
與同事在工作中發生了矛盾,老劉堅持認為自己正確,一個上午都在為此惱火。午休時間到了,老劉打了一份豬排一個人悶悶地吃。小張眯著笑眼端著飯盆兒湊過 來,「晦,一個人吃獨食?」未等小張再開口,老劉劈頭一句「滾」,小張便悻悻地走開了。開玩笑都不懂,生活中沒有了喘息的機會。所以當自己由於情緒的不好 而隨便發脾氣,完全喪失了幽默感時,你就該注意了,是你的固執在作怪。

3、對你說來,似乎每個人都固執
乍一聽來這句話似乎不可思議,每一個人的固執怎麼會同時面對自己,但往往事實就是這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不知道怎樣面對別人,面對自己。實際上這又是你 心中的固執在作怪,當你的思想有了改變,你感受到的一切外部事件都會隨著你的改變而改變。很自然的,當你不能完全接受別人的意見時,你就會開始固執己見, 聽不進可吸納的意見,不能正視事情的本源,你會認為別人都在針對你而固執己見。這時你就失去瞭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機會。

4、你很難讓他人來與你合作
很多工作的順利完成都要歸功於群體的合作,群體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不論與你合作的人在你的眼裡有多麼差勁,你都不能輕視他工作的能力。細分起來沒有什 麼事情是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尊重每一個人,不要輕視每個人的能力,因為每個人都會在他所在的位置起到你不可替代的作用。

5、每一項任務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完成
做好任何事都不容易,但不要把任何事都想得過於困難,其實很多事做起來會很順利,不會像你想像的那樣有很多阻力。

6、沒有什麼事能夠使你滿意
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沒有什麼能夠讓你十分滿意,你的代名詞就是「可以」、「還行」、「不太滿意」,你會認為你的標準最完美。可你別忘了,有句老話這樣講:站得高摔得重。到頭來受傷害的總是自己。

7、快樂與熱心的人讓你心煩
我們周圍總有一些熱心人士,整天樂呵呵地噓寒問暖,看別人是否有困難需要自己幫忙。這些人看起來讓你有點煩,你冷漠、自信,有能力面對生活,面對事業, 知道什麼時候可放可收,不需要別人的關懷。可別忘了,你再八面玲瓏,再滴水不漏,也有不行的一面,因為你普通,你有脆弱的一面。

8、你處心積慮地要防止別人參與你正在干的事情
這一點惟一的根源就是沒有信任感。不相信別人的能力,盲目追求個人的成就感。如果你克服了上面的第4點,這一點也就很好解決了。不要怕別人會壞了你的事情,沒人保證會不出差錯,不論結果如何,別人的思路總會有好的一面讓你借鑑。

9、人們不告訴你重要的信息,你便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外
有一天你會感到別人在秘密交談,你側面問起,別人都在含糊不談,好像這事與你無關。把心放寬些,也許不關你的事,知道了興許有負擔。即使有關自己,讓別人說去吧,我就是我,成為焦點不容易。

固執是一種病,一種心理的疾病,一個人的健康不光是身體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沒病。如果以上9點有與你相符之處,最好的辦法學會放棄,放棄固執己見解脫自己。

首先,放棄你一直堅持的意見與觀點。無論什麼事,如果在你前進的道路上走得很艱難,不妨自檢一下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意見和觀點。試著放棄它們,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嘛,如有差錯還會有彌補的機會,重新回頭也會有更大的動力。

其次,弄弄清楚為堅持你的立場而使你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想想事實上的迂迴戰術吧,什麼事情都不要硬對硬地交鋒。即使你以強硬取得了勝利,退下陣來也會感知遺體鱗傷的傷害。任何矛盾都是人製造出來的,有偉人斷言與人打交道是最麻煩的事。此種狀況,以退為進不是更好。

再有,確定你的回報是否值得你為堅持自己的立場而付出的代價。記得在一部電影中獲得的一個啟示:一個男孩借給了同學20美金,此後他的同學一見到他就 跑,邊跑邊說「抱歉,今天不行,過兩天我就還你」。每次都是這樣,一直拖了很久,弄得這個男孩很惱火。於是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一直照顧他的老大。老大問他那 個同學有能力償還嗎,他說沒有。

老大又問他那個同學是你的朋友嗎,他說那個同學很討厭,他不喜歡。之後,老大告訴他:首先錯誤在你,你不該把錢借給你不瞭 解的人。其次,錯誤仍然在你,你考慮問題的思路不對,你用這20塊錢就能永遠擺脫這個你不喜歡的人,難道不值嗎。

固執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有時是別人的錯誤,不妨去心甘情願地與他溝通,嘗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有時是我們的錯誤,由於想推卸責任而去指責別人,沒說的,你應該道歉;工作中,承諾去理解並尊重對方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礎上,共同創建新的合作關係。

學會寬容,以仁者之心待人,對於人際關係和個人生活,承擔起全部責任,因為,你是你生命的主宰

緊握與放手之間

在電影「臥虎藏龍」中有這樣的 一個場景,男女主角坐在一個涼亭之中,背景是一片翠綠的竹林,涼風徐徐的吹來,一片與世無爭的怡然自得。

之中有一句對白是這樣說:「我的師父常說,把手握緊裏面什麼也沒有,把手放開,你得到的是一切!」

在那樣的一個心情、那樣的一個場景之中,這句話深深的撼動我心。

在電影中,男女主角為了世俗的禮教規範,壓抑著自己的感情,最後終究還是悲劇收場。令人不禁聯想在現實的生活之中,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人總是對幸福是那樣執著的,即使幸福是那麼的未知,還是那樣的不顧一切的伸手爭取,不知不覺中手便越握越緊,就算是這樣的緊握幸福依舊消失無蹤。到後來心傷了、力倦了,打開了雙手卻發現什麼也沒有。是該怨天尤人嗎?還是感嘆時不我與呢!

也許兩者都不是吧,就只是因為太過於執著了而使幸福遠走。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人,他們不喜歡太過於複雜的情感而笑著交出自己的真心,攤開了雙手送出了歡笑也放開了執著,卻換來了滿手的幸
福!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不是要努力的爭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軟弱了只是等著被擊倒而已。我想,這有著追求層次的不同吧。

物質的追求及精神的滿足是不相同。在物質上的執著或許可讓你得到滿足,因為這是一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不過精神的滿足和契合通常不是如此,執著太過,給人的就是一種咄咄逼人的感覺。如此得來的幸福是真的嗎?

「有時候你贏了,但其實你輸了。」這是電影「美夢成真」中的一句對白!

或許當你緊握著時,你覺得你控制了一切,但是那是一種空虛的滿足。因為到了最後你發覺什麼沒有,更因為你緊握著雙手別人要給你些什麼,都從你的雙手滑落。你未曾打開那有接受呢?這樣算是贏嗎?

不如去看看那些放開雙手的人,或許一開始你看到的都是別人從他的手中拿走許多,但是耐心點,你會慢慢發覺他的手中多了許多未曾見過的,那是除了他自己以外 別人回饋的真心,不為什麼,就只因為他的心、他的雙手都是打開的,別人可以輕易的給予而從不錯失。這樣的話,算是輸了嗎?

其實輸贏只在一念之間而已吧。看看自己從那一個角度來衡量自己罷了。

聽過佛家的一句名言吧:「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這句話應能為緊握和放手做一個詮釋了。

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就是如此,先將自己的真心給人,別人才會也將自己的誠心給你,真誠的心就從相互的給予中開始,然而彼此才開始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論是 一份友誼、一點認同,或是一份難得的愛情。都是如此了吧,我想。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太一廂情願了,有時候你的真心可能變成了別人的笑柄。

但是就這樣而害怕前進嗎?

笑就任由他們去笑吧,你們無法交心,並不代表別人也是如此啊。相信一定會有人了解你的,十次中只要有一次成功,那就是你這輩子最珍貴的記憶了

禪門公案─牛兒團團轉

以前有位居士,在大陸的一座古寺裡修行。一段時間後,他心中生疑,懷疑自己選擇學佛這條路對不對呢?懷疑自己有沒有修行的天分?懷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他也懷疑寺裡的出家人──看他們每天似乎都很悠閒、無所事事,到底有沒有在修行、懂得多少道理?

有一天,他走出古寺,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綁在樹幹旁,牠想要離開,可是掙脫不了,便一直繞圈圈。他心想,可以用這件事當題目來考一考寺裡的老師父。

他回古寺找老師父,問:「為何團團轉?」老師父答:「因為繩未斷。」他聽了嚇一大跳,心想:「我看到那頭牛被繩子綁住,在那邊團團轉,但是老師父沒出去,為什麼知道呢?」

老師父看到他表情驚慌,問說:「居士,什麼事讓你這麼震驚呢?是不是我答錯了?」

「不是,不是,您沒答錯。只是我所看到的,您應該沒看到啊!為什麼您能回答出來呢?」

「那你看到什麼?」

「我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綁在樹幹旁,沒辦法脫離、在那邊團團轉,而您沒看到,竟然能回答出來。」

老師父笑了笑,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一理通就萬事徹,事理皆圓融。你說的是那頭牛被繩子綁住;我答的是──你的心被『無明(註)』這條繩子綁住,使你在煩惱中團團轉。」

居 士聽了,趕快跪地求懺悔,他說:「我不該對佛法、對出家人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我信佛,卻懷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我信僧,卻懷疑僧的品格、智慧;我信法, 卻沒有用心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有信,但是起了疑惑,所以產生障礙,無法精進。我應該把內心這條疑惑之繩剪斷,真誠地依教奉行。」

這故事雖然簡單,卻說明了「事理圓融」之理。內心無「疑」,心境明明朗朗的,看事情就能看得真切,也才能信受別人所說的道理。

「疑」與「信」都由心生起,大家要好好地照顧自己的信心,莫要生疑;若能如此,「道」就在我們身邊。請諸位要多用心!

為什麼要隱秘自己的功德

德毀壞之因有四種,其中一個就是宣揚。若是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情況下去宣說自己的功德,很容易毀損這些功德。作為修行人,作為佛們弟子,必須要隱藏、保密 自己的功德,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不能宣說。

不僅僅是功德,自己積累了一些善根、福德,或者做了什麼好事、善事也不能輕易宣說,一定要隱藏起來。

其實我們凡夫的一些行為、言談舉止,包括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造業,我們所認為的功德也並不一定是什麼功德。就算稍微有一些功德,但是與佛菩薩、上師三寶的 功德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沒有什麼可宣揚的。

在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情況下,一定要保密,一定要隱藏起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自己有一點點的功德,然 後到處去宣說,這本身就是一種過失,別人也能看出來你內心的一些雜念,這都是不如法的。

我也經常跟大家講,我們不能看自己的功德,要經常看自己的過失;不能看他人的過失,要經常看他人的功德,這樣我們才能進步,才會有變化,才能慢慢學到他人的功德,進而將他人所有的功德納入到自己的相續中。最後,我們自己所有的過失都能消失殆盡。

證嚴法師說故事:入地獄行大悲的地藏菩薩

佛陀住世時,有四大菩薩協助應化人間;這四大菩薩分別是: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願地藏。直到佛陀滅度後,他們還是本著那分悲智願力,不斷在人間顯跡,救度眾生。

在中國有十分著名的四大名山,即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這四座名山就是四大菩薩在中國顯跡、度化的道場。而九華山是地藏菩薩所顯跡的地方。

地藏菩薩在九華山顯跡,大約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的一千五百年間,那時在新羅國──就是現在的南韓,王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名字叫金喬覺,他因喜好佛學而出家修行。出家後他想:一定要到中國才能求得佛法。

所以,他搭船帶著白狗「善聽」,渡海到中國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陣大風將船吹至岸邊。這位年輕的比丘就棄船、帶著白狗,向山的方向前進,不知不覺中來到山嶺處,放眼一看,山下盡是一片平原,風景十分優美。他就停留在山中以洞穴為家,而且一停留就度過了七十五年的時間。

他在山中的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因欠缺糧食,僅以野草、山果充飢,甚至在傳說中他曾吃土維生,稱為「觀音土」,這是傳奇的記載。不過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見。山洞中又缺水,需要到山崖下五百公尺處才能提到一桶水,一天之內為了取水而必須上上下下,非常的辛苦。

有一天早上當金喬覺打坐時,忽然被一條蟲咬到,他嚇一跳出定後,見到一位身穿黑紗的婦人,在他面前叩頭跪拜說:「非常懺悔,我的兒子不懂事,冒犯了聖體。為了表示懺悔和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邊化出一條清水,供您取用以表示他的心意。」

婦人說完話即消失了,之後果然離洞口不遠的山崖出現一股清水,源源不斷地流下來;天候無論如何的乾旱,泉水仍是不斷流出,這也是傳奇之一。

金喬覺比丘在九華山修行經過多年,有一群詩人到那裡遊山玩水,想尋找靈感作詩,忽然間在山洞口看到一口破鍋子放在石頭上,柴火已熄滅了。看看鍋內,只有野菜混雜著觀音土,大家又探頭往洞內看,原來有一位修行者在那裡打坐。

大家在洞口靜靜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時分,修行者終於出定,走出洞來。他看起來不太像中國人,據傳奇的記載地藏菩薩的相貌很特別,他的身高約七尺高,額頭很高很寬,所以那些詩人問他從何處來?比丘即自我介紹,並說他來自新羅國。

那些詩人聽了覺得很慚愧,因為他們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道有一位遠道而來的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好多年,而讓他過著這麼刻苦的日子,從此那群詩人就成為他的護法,又去稟告山主──閔公。

閔公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知道山上有一位有道高僧時,心裡非常歡喜,於是趕緊去拜訪。看見金喬覺住在那麼簡陋的山洞內,閔公也覺得很不忍心,因此決定和詩人們一起為修行者蓋一座簡單的精舍。

金喬覺比丘生活安定後,他更加用功修行、研習佛法,護法的這群人也常來請教佛法。尤其是閔公,他非常敬重三寶,每一天都要供養一百位僧眾;但是,不管如何努力去邀請,總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專程去邀請金喬覺比丘,才會正好滿一百位,長此以往金喬覺比丘經常到閔公家裡應供。

閔公對這位高僧非常恭敬,於是讓兒子隨他出家。

有一天,閔公向金喬覺比丘說:「您應該擴大修行的道場,因為前來求法的信眾愈來愈多,將來也會有人來此安住修行,是不是要擴建道場呢?」金喬覺比丘說:「只要有足夠的地方就可以擴建。」閔公說:「您看,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呀!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

金喬覺比丘說:「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範圍即可。」閔公說:「那一點點怎麼夠呢?」金喬覺比丘說:「這件袈裟的影子能蓋住的地方,就夠用了。」

閔公似懂非懂地答應了。

金喬覺比丘就把身上的袈裟脫下來,向空中揚去,一陣烏雲遮住了陽光,整座山被烏雲遮蓋,猶如被袈裟遮蔽一般。

閔公見此情形,頓時大為驚奇,直呼不可思議,因此歡喜地把整座山奉獻給金喬覺比丘。

這群詩人即思惟著:到底怎麼為這座山命名呢?應稱為「九子山」還是「九方
山」?若以看蓮花的心看這座山,它就像九瓣層疊的蓮花,於是大家提議以「九華山」定名。

從那時起,護法的人愈來愈多,道場也很順利地擴建完成,這位金喬覺大師在當時度人無數,從韓國渡海來跟隨他出家修行的人也很多,而且一年年增加,後來僧眾太多,發生缺糧的情況,而「僧多粥少」這句成語就由該地傳衍出來。

金喬覺比丘想把僧眾分一些出去,但是大家好樂佛法,雖然生活困頓,還是為法忘軀要跟隨金喬覺法師,不願離開九華山,這時有很多人就以「枯槁眾生」,來形容在那兒好樂求法的人。

後來大家便尊稱金喬覺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因為,白天金喬覺為弟子們說法,一到黃昏時,他就入定了;到了夜晚,九華山的周圍常常會發出地獄刑具的聲音。

所以,很多人傳說金喬覺法師夜晚時分,會到幽冥界去度眾生,因此尊稱他為「化蹟的地藏菩薩」,也有人尊稱他為「金地藏」。

金喬覺自二十四歲上九華山,直到九十九歲的七月三十日圓寂;在九華山度過了七十五年的歲月,可見地藏菩薩和中國的眾生特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