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家和萬事興
9:50:00 PM |
Labels:
智慧指点 Intellegence
家庭怎麼樣才能和樂呢?就要彼此尊重,相敬如賓,但這不是用一個假面具在那兒做做樣子,要拿出真誠,真正的互相愛敬,互相尊重,不和對方發脾氣。同時還要不縱欲、不貪愛,因為貪愛縱欲這是折喪人的精神,是愚癡的。
你 研究研究,沒有結婚之前男女互相尊重,有的男人就說女人未結婚之前像小白兔、像小綿羊似的,很柔順的;結婚後小白兔和綿羊就變成老虎了,就要吃人了,本來 的樣子現出來了,這為什麼呢?就因為愚癡了。
沒結婚之前是有智慧的,不吵架,互相尊重,結婚之後,縱欲貪愛,這一來就愚癡了。變愚癡了,互相尊重、相敬如 賓的規矩就忘了,所以一天到晚吵架。家和萬事興,家庭若是和和氣氣的,什麼事情都順利,家庭如果不和,什麼事情都不順利。
我 早就說過,要讓世界轉變過來,化凶為吉,令破碎的家庭變成完整,就是男人不要在外邊想偷蜜糖吃,女人在家裏也不要喝那麼多醋。要能改變這種思想和行為,家 庭就不會破碎了。我現在所講的是真經,這是人人都有的,可是人人都不明白。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一部經,這部經比聖經都真,比佛經都真,因為是自己 親身的體驗,親身的感受,親身的經歷,他自己知道是什麼味道,這並不是講笑話,不單一個人有真經,每個人都有真經。有真經真典,可是不會念;若會念,就了 生脫死,若不會念,就迷於生死,而常在生死的輪回裏頭轉。
怎 麼樣念這部經呢?第一要格物。格物,就要研究我為什麼成為人?「喔!這是父母不守規矩才生出我來。」再往深的想一想,並不是不守規矩,而是男女愚癡,人之 大倫,人人都往這條路走,所以我就到這兒來了。
那麼是不是還走這條路呢?不要糊裏糊塗生出來,糊裏糊塗活著,又糊裏糊塗死了,所以就要格物。
格 物就是要格除生理的物欲,為什麼身體覺得需要這種物欲?為什麼有欲念?這叫格物。格物而後致知,格物,把道理明白了,就豁然開悟,這叫致知。致知之後要怎 麼樣呢?要誠意。誠意就是時時刻刻都守規矩,不虛偽,實實在在的,誠意就是專一。專一是什麼呢?就是要清心寡欲。
所以誠意,然後要正心,心裏沒有邪念,不 會一天到晚想要追求物欲,追求財欲、色欲、名欲、貪欲、淫欲,這是正心。正心才能修身,身體才能健康,身體健康家庭才能興旺,所以就能齊家,家庭富有了, 然後才能治國,把國家也治得平安了,然後才能平天下。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要明白物欲,並且要清心寡欲。在洛裏坪有人問我,說:「越想要控制欲,愈控制不了, 強得沒法子控制,怎麼辦?」他問我怎麼辦?你看這多愚癡!不吃飯不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連這個方法都不懂,還來問我。
快樂的陷阱
9:49: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我 們大部分人都相信,心靈道路究竟的終極成就,只會在這一生結束的時候才能到來。所以很多人講證悟——為了尋求最終的快樂。到底天堂是否是我們美化的一個地 方?或者天堂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從無明的外衣中解脫出來。我們是否瞭解快樂與證悟的真諦?聽聞這則佛教小故事,也許我們會瞭解什麼是快樂的陷 阱。
佛陀有位堂弟,名 叫難陀,他深深愛戀他的某一位妻子。他們互相迷戀,日夜難舍難分。佛陀知道堂弟從這個耽溺中醒來的時候已到,於是就前往難陀的宮殿乞食。因為難陀一直忙著 與妻子一起,造訪者通常總是被遣走。但佛陀有他特殊的影響力,許多世以來,他從未曾說過謊言,因為這個功德的緣故,佛陀具有說服的力量,當警衛通報佛陀來 到大門口時,難脫雖然百般不願,卻也只好從他的愛巢中起身。
他覺得至少應該迎接他的堂兄才是。當難陀出去供養時,佛陀邀他去看非常稀有而奇妙的東西。難陀 試圖找個藉口不去這個觀光之旅,但佛陀堅持他一定要去。
於是兩人來到一個 住著許多猴子的山上。其中有一只特別蒼老骨瘦嶙峋的母猴。佛陀問難陀,你的妻子和這只母猴,誰比較美?難陀回答當然他的妻子最美,而且描述了所有她的迷人 之處,他非常想回去。但佛陀堅持拉他去兜率天,在該處見到了無以數計的美麗女神,以及堆積如山的天堂珍寶。佛陀問道,你的妻子和這些女神,誰比較美麗?這 回難陀屈身而回答說,比起這些女神,他的妻子好比一只母猴一般。
佛陀於是帶難陀去看一個由珍寶、美女和侍衛所圍繞的無人寶座。震撼之余,難陀問,誰坐在這 兒?佛陀叫他去問眾女神。她們告訴他,在人間有一名叫難陀者,即將出家成為比丘。由於他的善行,我們將會在此服侍他。難陀即刻就要求佛陀為他剃度了。
回到了人間,難脫 成了比丘。佛陀叫來另外一位堂弟阿難,告訴他要所有的比丘們不跟難陀說話。要他們無論如何都要避開他。切勿交往,因為你們的發心不同;因此你們的見地不 同,行為也一定不同。佛陀說:「你們尋求的是證悟,而他尋求的是快樂。」比丘們因而都避開了難陀,他變得孤單而悲傷。他告訴佛陀被遺棄的感受,佛陀要難陀 跟他再出去走一趟。
這回他們來到了地獄界,見到了各種折磨、肢解、悶死的景象。在這之中,有一個巨大的鐵鍋,地獄小鬼環繞其周,準備侍候。佛陀要難陀去問 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答道:「在人間有個人叫難陀,現為一名比丘。因為如此,他將上天界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然而因為沒有斷除輪回之根,他會過分沉迷於天界的 享樂而不追尋更多的善業,當功德耗盡時,也就會直接下此鍋中,我們就等著煮沸他。」
這時難陀才瞭解,他不只是要離棄不快樂,也要離棄快樂才行。
難陀的故事說明瞭我們是如何沉溺於享樂之中。跟他一樣,當更好的快樂出現時,我們就馬上丟棄現有快樂。如果證悟只是快樂的話,那麼某種更好的東西出現時,它也會被拋棄。構築於快樂之上的人生,基礎是脆弱的。
如同佛陀在般若經 中所說,一切現象如夢如幻,甚至證悟也如夢如幻,設若有任何比證悟還偉大的,它也是如夢如幻。他的弟子,偉大的龍樹菩薩曾寫過,佛陀從未說過在你離棄了輪 回之後,涅槃才會在那兒出現。輪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一把刀變利,來自於兩種耗損——磨刀石的耗損和金屬的耗損。
慈悲心要如何修出來
9:49: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在 無數的生生世世當中,每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家親眷屬,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怨敵仇人;都曾經傷害過我們,也都曾經幫助過我們。所以無法說是應該恨還是應 該愛。這樣思惟,我們的平等心就修出來了。我們把對親朋好友的貪戀和對怨敵仇人的怨恨這兩個分別念統統舍掉,這叫舍無量心。為什麼說是無量心呢?因為發心 的對境——眾生是無量的,所以我們得到的功德也是無量的。
平等是前提條件,然後要發慈悲心就容易了。如果沒有平等心,要發慈悲心是很難的,所以對每一個眾生都要平等對待。
都會說慈悲心,時時刻刻將慈悲心掛在嘴邊,我慈悲,他慈悲;這個慈悲,那個慈悲。但都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因為這些不是平等的心。
現 在很多人發慈悲心是這樣的。對窮人發慈悲心,對富人不發慈悲心;對恩人發慈悲心,對仇人不發慈悲心;對有困難的人發慈悲心,對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不發慈悲 心;對無權無勢的,平凡的人發慈悲心;對有權有勢的人不發慈悲心。看見有人缺吃少穿能發慈悲心;但是看見有人有吃有穿就想不起來慈悲心了。
看見有人有病, 或者是沒人照顧了,會發慈悲心;但是對比較健康的,有人關心的人,就想不起來慈悲心了。這些說明我們的慈悲心是有分別的,而佛法裏講的慈悲心是無分別的。 我們現在不知道應該慈悲眾生什麼,也不知道眾生最可憐的地方。
沒吃、沒穿、沒住、沒人管,這都是暫時的困難。窮也不可能永遠窮,富也不可能永遠富。身體差也不可能永遠差;身體好也不可能永遠好。有人管,沒人管也不是恒常的,都在?那?那當中變。
眾 生最可憐的地方是什麼?就是無明愚癡顛倒,這也是眾生痛苦的根源。其實眾生一點點也不懂得諸法的真相和真理,迷而不覺。把苦當成樂,把無我當成有我,把不 淨當成是乾淨。無論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無論是有權的還是無勢的,無論是健康的還是殘疾的,不管是有家的還是沒家的,不管是有人關愛的還是孤獨的,都在無 明愚癡顛倒中,都一樣可憐。
我們的所思所想與所做所行是背道而馳的。都想得到快樂,得到幸福,但是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樂幸福的因。所以每個眾生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不同的煩惱,處在不同的環境中感受不同的痛苦。這樣思惟,我們才會發出平等的慈悲心。
我 們真明白了眾生痛苦的根源,我們的慈悲心就很容易修出來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明白這些,所以我們發的慈悲心都是有限的,有條件的,有分別的。我們看看自 己發的慈悲心是不是這樣的?尤其是對那些高官,有權有勢、貪汙受賄的人,肯定發不出來慈悲心,甚至還會說「他們有什麼了不起的!」對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對 比較貢高傲慢的人,你肯定發不出來慈悲心,而且還會謾罵他們。這不是佛法裏講的慈悲心。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9:47: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佛世時,在給孤獨園,比丘們時時相互論道,某一次佛陀經過時就問大家:「你們今天在討論些什麼道理,其中有什麼無法理解的嗎?」比丘們趕緊恭敬地回答:「有。佛陀啊!在僧團裡,有一位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雖然發了心,但是經常心神恍惚,大家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的心中有一個影像,永遠都無法消滅。」為了這個影子,他的心總是無法安定下來,無法一心定念。
再問他是什麼樣的影像?他就說,是一個女人的身影。是不是很很美呢?他又回答:「不是很美,她的身材像水桶一樣,看起來不是很美,但是我的心思一直都在這個女人身上,哪怕她長得很醜陋,但是我總是念念不忘她的形影。也就是因為這個形影令我困擾不已,所以我來出家,希望出家後能忘了這個形影,哪裡知道出家之後,這個形影還是無法去除,我一直在思念著這個形影。」
比丘們一再勸導他,他都說沒有辦法,所以比丘們才會議論紛紛。現在佛陀問起,比丘們就請教佛陀:「佛啊!像這樣的情形,我們要怎麼輔導他呢?」佛陀說:「來!帶那位年輕的比丘來我這裡。」比丘就把這位初學的年輕比丘帶來。佛陀看一看這位比丘,然後慈祥地問他:「年輕的比丘啊!剛才我聽大家說起你的情形,你的心中是否真的存有這個形影呢?」
年輕比丘垂下頭來,極為慚愧、懺悔地說:「佛陀啊!是真的,我很努力要把她忘記,還是無法忘記,這件事使我心亂如麻,無法理出一個頭緒,我好痛苦啊!」佛陀很憐憫他,就對所有的比丘說:「比丘啊!大家要憐憫他,這是他過去生中的習氣未斷。他真的是很痛苦,不只是今生此世,在過去生中,就曾經有這樣的事發生在他身上。」
接著就為年輕比丘與其他大眾,說起了過去生中的經過──在過去世一處深山中,有一對婆羅門教的父子在此修行。父親是一位婆羅門教授,他對自己的修學非常重視,所以把兒子帶到山上,希望將婆羅門的教法盡皆傳授給他的兒子。
年輕人上山之後,有一天在工作時遇到一位女子,女子的體態肥胖,但是很愛撒嬌,年輕人禁不起女子的挑逗,情門一開,就跟女子情投意合。
有一天,老婆羅門看到兒子坐在床上發愣,就問年輕人:「兒子啊!你平時都很勤勞,主動到外面撿柴挑水過生活,最近看你老是無精打采,是不是有什麼心事呢?」
這位年輕人就老實對父親說:「我無法去除內心所發出的情感,整個心已經無法收回來了。我認識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要我跟她去群居的地方建立家庭,我很痛苦,因為我捨不得離開父親您,但是我更無法離開這個女人。她已經跟我約好了地方,我想去跟她會合,到群居的地方過平凡人的生活。」
老婆羅門想:既然兒子的心已動,情念一生,再怎麼勸說都沒有用,就順著他的要求讓他去吧!他對兒子說:「你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我也無法使你的心意回轉。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改變了心意,要記得,我隨時都歡迎你回來,一起修習這種清淨行。」
父親很捨不得兒子離開,兒子此時卻是一心一意想要趕去與女子會合,於是匆匆別離父親,就高興地去與肥胖的女子會合了。
一到群居之地,女人就說:「我好累啊!幫我整理房間,幫我鋪床,我想休息
了。」年輕人就開始整理房間、鋪床等等,所有的雜事他都做了。女人醒來又
說:「我想吃東西,我要吃肉,我要吃魚……。」她要吃很多東西,都要年輕人去為她打點,從早到晚忙得團團轉,一刻都不得休息,每天都是筋疲力倦。
經過一段時間後,年輕人想起了父親:父親給我的恩情那麼多,帶我過著山居生活,無非是要教育我,我只不過做些簡單的工作,所回饋的只是這麼一點點,父親對我的慈愛與包容卻是無限的。但是這個女人不是我的什麼人,我竟然禁不住情欲誘惑,為她百般付出,她卻還是不滿足。我到底在做些什麼?
他若有所悟,於是離開了那位女子,回到父親的身邊。佛陀說到這裡,就對比丘們說:「你們知道嗎?當時的那位年輕婆羅門,就是現在這位初學比丘;當時那位父親,就是我釋迦牟尼。這位年輕人幾世以來,都是因為情的誘惑擾亂了他的心,這種習氣的根本未除,所以今生此世雖然發心修行,但是潛藏的煩惱習氣還是如影隨形。」
由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要有徹底的信根,而且一定要正信,不要迷信,那位年輕人就是迷於情愛,才會累世帶著這樣的業。我們應該要知道,修學佛法就是要去污歸真,去除污染,使心念歸於真誠的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才能斷除迷邪的心。我們必定要精進,信根信念如果沒有時時培養,很容易就被動搖,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朝向正確的佛道實行。
修行更需要正念,如果缺乏正念,外面的境界也很容易搖動我們的意志。所以一定要有堅定的毅力,如果沒有堅定的毅力,就會像那位年輕人受到外色所誘惑,就失去修道的意念。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