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石頭彩繪藝術欣賞

欲望是苦 ~ 梭巴仁波切開示

不隨順欲望便是修行,隨順欲望則非修行;就這麼簡單。噶當派格西聖口宣說的開示《啟開佛法之門》,他們所修行體驗到的是,要斷除世俗八法,免除貪執今生的欲望。不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惡念是一切障礙、問題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世俗法的念頭。

當你被告以應當捨棄欲望,你覺得好像是要你犧牲快樂。捨棄了欲望,你就沒有快樂可言,你就一無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沒收,快樂被剝奪,留下空蕩蕩的你,好像泄了氣的汽球。你覺得好像身體裏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這是由於你還沒有了悟欲望的過患,沒有認清欲望的本質是苦。其實欲望本身是受苦、病態的心。若欲望薰心,心會產生幻覺使你看不出有別種快樂,真正的快樂。

如,當你對一個對境產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這種經驗為。對你來說,這好像是樂,其實只是苦。當你一直持續那個行為,例如吃東西,你的快樂不會增 加,只會減少。一旦肚子飽了,你的快樂就變成苦苦。在那個行為苦的本質還不明顯之前,看起來好像是樂,不過等到苦的本質顯著了,它就變成苦苦。當苦還不明 顯,被稱為的感受,好像真的是樂,可是一旦你持續那個行為,就逐漸變成苦受。

捨棄欲望帶來的安詳,引導你達到涅槃,無憂的境界。這份無欲的安詳,使你得以充份發展,臻至成佛。你可以永享這份安詳。從你初次超脫世俗八法的念頭,斷除欲望起,就開始在心流中發展這份安詳,乃至永遠享有。

如你覺得,犧牲欲望就是犧牲快樂,變得一無所有,要記得,你的一切困境,都是基於欲望和世俗八法的念頭。不知道欲望的本質是苦,即看不出另有更殊勝的快 樂。你看不出犧牲世俗法的念頭,內心無欲,便有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不靠任何外在的感官對境,是在自己的內心中發展出來的。你可以用自己的 心,發展這份安詳。

譬如我們說,你得了會發癢的皮膚病。為了止癢,你抓得很厲害,把皮膚都抓傷了。

與其把抓癢帶來的舒解,稱為樂受,不如根本沒有任何皮膚病,那豈不是更好嗎?有欲望就像得了這種皮膚病。 

有欲望,就沒有由欲望滋生一切困境的肇因;就不會有演化的過程。假使我們沒有這具肇自煩惱和業,被煩惱的種子染汙的軀體、輪回,就不必經歷冷熱、饑渴以及 其他一切困境。我們也不必擔心生存問題,或耗費這麼多時間、金錢照顧身體。我們一直忙著,只為了維持這具軀殼好看。從頭髮到腳趾,我們下很多工夫裝飾這具 軀殼。寶貴的人生,很多就花在那上面。可是,一旦你生病了,即使吃藥也不一定治得好。所以,根本不要有這個軀體、這個輪回,不是更好嗎?那樣你就不必經歷 這一切麻煩。

沒有欲望,內心就會很安詳。你可以把這份安詳發展到完滿。這份工作有止境。依賴欲望外在的對境,尋求輪回的享樂,則永無止境。無論你朝著那個目標下多少工夫,永無止境;好比海浪,一波接著一波,它永不停息。

首先,依賴外在感官對境的短暫快樂,本質是苦;其次,不管你做什麼,謀求短暫快樂的工作,永遠沒完沒了。 

少欲即少苦 
 在種敦巴經常念誦的偈誦中,龍樹菩薩說:
得或不得;安樂或不安樂;悅意或不悅意事;
稱讚或譏毀:這些八世俗法不是我內心的對境。
它們對我而言,都是一樣。

求不得,不快樂,聽到不悅意聲,惡名昭彰,受到譭謗,何以這些都會是問題,很容易瞭解。這些都是一般公認的問題。可是你也許不承認,有所得,舒適安樂,聽到悅意聲,有好名譽,以及受稱讚也是問題。

事實上,它們都一樣,都是問題。

其實,境相本身不是問題。擁有財富不是問題。那麼,什麼才是問題?問題是渴求、執取財富的心,那才是問題。擁有朋友不是問題;執取朋友的心,使得擁有朋友變成問題。

望使得享有這四樣東西──物質、舒適、悅意聲、稱讚變成問題。假如沒有欲望,沒有俗慮,有沒有這些外境,都不成問題。有一天晚上你可能睡得正舒服,突然有 蚊子咬你,使得你的睡眠受到干擾。假使你有強烈的俗慮,強烈地渴求舒適,被蚊子叮到,便會很苦惱。僅僅是被一隻蚊子叮到,沒有什麼危險,不會引生任何嚴重 的疾病。蚊子只是從你的身體取出很小、很小的一滴血,可是一看到那只蚊子的身體,裝著自己的血,你就大感震驚。整個晚上,你都在生蚊子的氣,無法釋懷。隔 天,一整天都在埋怨那只蚊子,昨晚我有好幾個小時,沒辦法睡覺。失眠一個晚上或甚至幾小時,好像失落珍貴的珠寶一樣。你憤憤不平,猶如遺失一百萬元的 人。

對某些人來說,即使這麼小的問題,都可以小題大作。

另外有些人,非常渴望受到別人稱 讚、尊敬。如果你忽視這種人,鼻子朝天,和他們擦身而過,或僅僅說了一、兩句不恭敬的話,他們不中意聽,就可能使他們內心產生很大的痛苦。或者假使你以不 敬的態度,給他們東西,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同樣會引起很大的痛苦。對這種期望很高,非常執著的人,甚至是他們不喜歡的一個小動作,都會引起很大的痛苦,感 到好像有一隻箭射入他們的心一樣。

嗔怒頓時強烈地生起。他們的身體一下子變得很緊張。臉原先鬆弛、平和,現在變得有點恐怖──漲起來而且僵硬,耳朵、鼻子變紅,前額的血管暴張。整個人突然變得性情很粗暴、不快。

人們越渴望受到稱讚、尊敬,若是得不到,就會越痛苦。其他的欲望對境也一樣。越強烈地渴求物質、舒適、悅意聲和稱讚,一旦事與願違,就會更痛苦。

假如你期望朋友會一直愉快、微笑、恭敬、和善,一直順從你的意願做事,一旦有一天他們出乎意料地做了某件令你不悅的事情,那件芝麻小事,就會在你的內心,引起無法置信的痛苦。

這一切都和俗慮,和你對某物的欲望多麼強烈有關係。你對四種悅意境的欲望愈少,一旦遭逢四種不悅意境,問題也會比較少。少欲即少苦。斷除對此生的執取,你遭受非難或求不得時,就不會受傷害,因為你不執取稱讚或有所得。

同樣,假如你不執著地期望朋友會一直善待你,一直對你微笑,一直有求必應,即使朋友變了,做出違背你的意願的事,你也不會受傷害。你的心寧靜、平和。由於斷除了執著四種悅意境的欲望,就是遭逢四種不悅意境,也不成問題。那些都無法傷害你,不會干擾你的心。 

俗法的念頭,使你攀緣今生的四種悅意境。沒有這種念頭,內心會非常寧靜、平和。當你遭遇四種不悅意境,不會受到干擾;遭遇四種悅意境,同樣不會干擾你。如 果有人稱讚你,無所謂;有人譏毀你,也不會擾亂你的心。你的人生就會安穩,而且內心平和,不會再起起伏伏。這就是把世俗八法平等化。

遭遇困境時,你怎麼保持內心平和?你怎麼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四種不悅意境干擾?在於了悟,執取這四種悅意境正是問題所在。你必須了悟這四種悅意境的過患,捨棄一切攀緣。這是基本的心理建設。用這個方法,不悅意境就不會干擾你。

陳那瓦格西往往念誦這首偈頌,把世俗八法平等化: 

生活舒適就快樂,否則就不快樂:
凡是貪圖現世樂的活動,都要視如毒藥地捨棄。
善與不善,純粹是內心的作用。
斷除不善、以及非善非惡的動機。

後者是指懷著不定動機的身語業;這些稱為不定業。

最好的修心方法,是期待四種不悅意境,而非四種悅意境。預期遭受非難和不敬。這樣修行出離心,斷除欲望,是最佳的心理建設。如果我們修煉自己的心,期待不悅意境,一旦不悅意境真正出現,就不會覺得它突如其來,因為有備無患,所以不會受到傷害。

在你懂得佛法或禪修之前,你認為不舒適,不悅意聲,受非難和求不得,是可厭的問題。現在,只要你好好地審察執取物質、舒適、悅意聲、讚譽的心,其本質如何,便不會認為那是快樂;反之,你會看出那也是苦。那不是你在懂得佛法之前所認為的快樂。那不是平和;是痛苦。

取的心,黏著在欲望的對境上。當你受到讚譽:你真聰明!”“你講得真好!”“你對佛法的瞭解真是透徹!,你的心黏著在讚譽上,不再自由。好比身上綁著 鎖鏈,內心被貪欲系縛、套牢、主宰,好像黏住外境,動彈不得。又如飛蛾飛入熔化的臘;整個身體,翅膀,四肢全都浸在燭臘中。由於它的身體、四肢非常脆弱, 很難從燭臘中抽離。好比蒼蠅困在蜘蛛網中:四肢都被蜘蛛網裹住,很難脫身。又好像陷在蜂蜜中的螞蟻。貪欲,即是黏著在外境上的心。 

欲望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正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到:

我們隨順欲望,希望得到滿足,然而隨順欲望,只會導致不滿足。
事實上,隨順欲望的結果,只是不滿足。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卻只感到不滿足。
隨順欲望,和得不到滿足,是輪回的大問題。諸如罹患癌症或愛滋病,並不是大問題。和隨順欲望、得不到滿足比較起來,癌症和愛滋病不算什麼,不會生生世世延續下去。可是,如果你今生擁有暇滿人身,卻不設法處理欲望的問題,這個問題會生生世世延續下去。

隨順欲望,使你不斷地系縛輪回,一再地經歷六道的種種苦;周而復始,沒完沒了。只要你一直隨順欲望,就得不到真正的滿足,真正的平安。隨順欲望只會帶給你不滿足,使你一直遭受六道輪回的苦。

世俗法的念頭,一而再,再而三地召來這一切令我們非常害怕的疾病。它生生世世,周而復始地,召來一個人所遭遇的一切嚴重困境;由於俗慮而造業,使我們一再地經歷這些困境。世俗法的念頭、執取今生的欲望,是最嚴重的疾病。和世俗法比較起來,其他的問題都不算什麼。

果你沒有世俗法的念頭,使你系縛輪回,即使有人殺死你,那也不過是讓你換個軀殼而已。你的意識,取得另一個暇滿人身,或往生淨土。被殺,只不過是讓你轉換 到另一個軀體的因緣。然而,假使你有世俗法的念頭,又不修行,雖然沒有人殺你,你長命百歲,其實是一直不斷地糟踏自己的暇滿人身,用來造惡道的因;你把自 己幸運的人身,用來造下投生不幸惡趣的因,使自己不再有修行佛法的機會。你活得越久,造的惡業越多,那將使你沉淪惡趣,受苦好幾劫之久。所以,世俗法的念 頭,遠比仇人只是把你殺死,傷害力更大。

珍惜「真正重要」的

生氣的時候,開口前先數到10;如果非常憤怒,先數到100~ 美國政治家托馬斯傑弗遜

有一對夫妻非常疼愛他們五歲的兒子,而這個小男孩也很乖巧體貼,一家人和樂融融。某天,小男孩跑到媽媽面前,高興地對母親說:「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所以我為他做了一件事,想給他一個驚喜!」
「喔?你做了什麼呢?」母親好奇地問。

小男孩得意地說:「我覺得爸爸的電腦很髒,上面都是灰塵,所以我幫他洗乾淨了!」
「什麼?你把電腦拿去洗?」母親一聽,連忙跑到浴室。果然,先生最心愛的昂貴筆記型電腦整台被泡在肥皂水裡,雖然母親連忙「撈」出電腦搶救,但電腦已經壞了!母親很生氣,把兒子臭罵一頓。小男孩覺得很委屈,所以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父親聽到妻子的怒吼與兒子的哭聲,跑過來一探究竟。看到還在滴水的電腦,他也愣住了,隨即臉色一沉!小男孩覺得爸爸一定要生氣了,害怕地縮起脖子。但父親冷靜了幾秒,深呼吸一口氣,接著拍拍妻子的肩膀:「電腦壞了就算了,別再罵他了!」

「怎麼可以不罵他?這台電腦不是你最心愛的東西嗎?」妻子仍氣呼呼地說。
「妳錯了,電腦只是我『第二』心愛的東西。」爸爸眨眨眼睛,說:「我第一心愛的東西,是妳跟兒子呀!所以我怎麼忍心看到妳生氣的樣子、聽到兒子的哭聲呢?」

每個人都能夠輕易說出誰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個人可能是父母、孩子、伴侶,但奇怪的是,我們卻常因為「不是那麼重要的事」,傷害了「最重要的人」。

聽過一則故事:一對母女本來感情很好,後來卻斷絕來往,原因是她和姊姊出嫁的時間只差兩個月,但後來她卻發現,母親把祖傳的一對名貴玉鐲給了姊姊當嫁妝,自己卻什麼也沒有。因此,她覺得母親不公平,和媽媽大吵一架,甚至也把姊姊大罵一頓,最後嘔氣不與家人們聯繫。

子一天一天過去,她心裡很清楚,自己其實已經不生氣了,但她卻拉不下臉來,不知道該怎麼給自己找個台階下。最後,她終於有機會與家人見面,但卻是在母親的 葬禮上。她後悔地說:「我竟然為了一對手鐲捨棄了親情,真是太傻了!」但儘管有再多的眼淚、再多的後悔,卻也來不及了。

幸福往往是我們可以把握的,但我們卻時常為了一點小事,把幸福拒於門外。何必為了「不重要的事」,失去「最重要的人」呢?

不爭人我

昭化道簡禪師追隨雲居道膺禪師學道很久,雖已得到老師的印可,仍繼續留在雲居山分擔寺務,因其戒臘最高,人稱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將圓寂時,侍者請示說:「老師,有誰可以繼嗣您的法脈?」
禪師回答:「堂中簡首座也。」侍者沒有聽懂,誤以為是從堂中揀選,就與眾僧商議,推舉其他人為堂主。
當時昭化禪師已經密承師命,並無謙讓推辭的意思,當仁不讓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開堂說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滿,昭化禪師知道後,毅然下山離開。

當天晚上,山神號泣,聲貫如雷。大眾這時才知道犯了大錯,趕緊連夜趕路,追回昭化禪師,向他懺悔罪過,祈求禪師歸院領眾。此時山神又連聲歡呼:「和尚回來了!和尚回來了!」
有位學僧向昭化禪師問:「維摩居士就是金粟如來嗎?」
昭化禪師答:「是的!」

學僧疑惑地問:「既然維摩詰居士就是金粟如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時,已是如來的維摩詰,還要來聽法呢?」
昭化禪師大喝說:「因為他不爭人我!」

「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贊僧」,成聖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無礙」。金粟如來到佛陀處聽法,無非是為了弘法、護法、興盛法場,並沒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為我執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壞、高低的分別相。

學禪,要學心裏的富貴,對於世間上的功名富貴,榮辱毀譽,不要太認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開闊的人生。尤其在大眾中,要樹立慈悲、道德、忍辱、犧牲的道風,在生活中不爭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