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人生最值得的七笑

人生最值得的七笑

1.
被人誤解的時候能微微一笑,是一種素養;
 
2.受委屈的時候能坦然一笑,是一種大度;
 
3.吃虧的時候能開心一笑,是一種豁達;
 
4.無奈的時候能達觀一笑,是一種境界;
 
5.危難的時候能泰然一笑,是一種大氣;
 
6.被輕蔑的時候能平靜一笑,是一種自信;
 
7.失戀的時候能輕輕一笑,是一種灑脫。


放手,並不是一種失敗

 「不是路已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生命會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考驗,每個人面對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並不相同,一位因為初戀的失敗的女孩,一直拋不開失戀的痛苦而有輕生的念頭。

在她想自殺的那一剎那,她無意中看到了公車上張貼的一小段詩,詩的內容有這麼一句:『不是路已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讓她終於拋棄了想要輕生的念頭。

她說,她的人生是被一個不速之客擾亂了平靜的生活,卻也不經意的被另一個不速之客給救贖了!

生命中總有挫折,但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你,該學會轉彎了。

你遇到一件事,看似無法解決,甚至是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心情時,此時,何不停下腳步,仔細想一想是否還有轉圜的空間,或許換種方法、換條路走,事情便會 不一樣的答案,但是,我們往往在那一刻,來不及想到這些,只是一昧的在原地踏步、繞圈,讓自己一直陷在痛苦的深淵中,無法自拔。

放手不代表承認自己失敗,放手只是為自己再找一條更美好的路走!

不管生命如何的艱難,不管道路如何的險峻,我們都要用正面的力量活著。

放手,並不是一種失敗,而是看清楚,自己的另一個面向,放手,並不是一種失敗,而是了解生命都有其侷限和缺憾,放手,並不是一種失敗,而是替自己找出另外一條人生的道路。

人生裏也有很多事情節和愛情一樣,來去有時令人無法捉摸,學會不執著,懂得放手,也是人生中一種必修的智慧。也許就如佛家所講的「無常」。

不切實際的執著,反而成為自己進步的障礙,煩惱也隨之而來。

手也是一種觀念的鬆綁,有時候我們抓緊某一個東西或觀念,反而讓自己被套牢,不如讓自己適時鬆手,反而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要能不執著,是非常難的,例如, 我們喜歡某個人、某件東西,要我們放棄是件多麼困難的事;吊詭的是,有的人你追得愈緊反而離你更遠,有時候,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變成了另一種生活的智 慧。

學會適時放手,讓自己能夠偶爾脫離現狀,看清楚自己的定位,「退步原來是向前」。生活中很多時候,是必須看清什麼時候該放下的。例如一段無結果的感情,一份沒有未來的工作,你是要在原地踏步,還是尋找另一個可以發揮的天空。

人生中有時候是該選擇性的放手,這是負責的態度,它和撒手不管不可相提並論。「放手」的前提是先學會「捨得」,唯有捨得之後,才放得了手。

苦苦守著已經無路可走的人生困境,並不是一種堅持,而是一種偏執。

人生有很多潛藏的機會和可能性,學會適時放手,人生反而更開闊。

慧律法師:明瞭人生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規 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個佛法的理論體系,都以因果為基礎。世界上的宗教、哲學、科學也都談到因果,但由於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對因果的問題總是不能正 確地認識。說到因果,首先比較容易讓我們想到宿命論的因果。宿命論的因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是錯誤的。因為宿命論的因果是機械的因果,它認為人的命運是冥 冥之中註定的。假如說,人的命運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那人們現生的努力就沒有用了。

它否定了人們現生行為的價值。而佛法既講因果又講因緣,就象在田裏播下 一粒種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陽光、水分,這粒種子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同樣的,人雖然在前生種下了因,但從因到招感果報,還要取決於因緣的和 合。我們的命運雖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過現生的努力,還是可以改變的。而宿命論者則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了。

這個結論,仔細推敲起來確實很有問題。 比如說,有一個人他本來可以活到80歲,由於遭到意外的打擊,氣不過,思想怎麼都想不通,於是在30歲或40歲就去跳樓了。他的跳樓,是不是前生註定的 呢?一個小孩子本來可以很健康地活著,由於父母不懂得照顧,一天到晚給他吃一些不好的東西,弄得小孩三天兩頭不是發高燒,就是拉肚子,面黃肌瘦。

這是不是 前生註定的呢?又比如說:一個人幹壞事是不是前生註定的呢?假如是的話,他應不應該負道德或法律的責任?佛法講因果,它更強調因緣,而宿命論講的因果,是 一種機械的因果觀,在佛教看來是錯誤的。

    儒家也講因果,主要從現實社會去說明。儒家不講死後的問題,如《論語》中有位弟子問孔 子,死後的事情怎麼樣,孔老夫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說我們現在連生的問題都搞不清楚,死的問題就更不要談了。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可見對鬼神問題、死後問題,孔子是不談的。

所以儒家講到因果問題的時候,如《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 顯示了儒家因果與佛教因果的分歧。佛法的因果講三世,以過去生種的因,導致現在生的結果;現在生種的因,招感未來生的結果。這就說明,因果貫穿著生命的過 去、現在、未來,即前生、今生、來生。

而儒家僅僅講人的一生一世,對於因果的問題,自然無法從一個人的生命現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釋到子孫後 代的身上。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說一個家庭,祖宗積善行德,就會感得賢善的子孫;而「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父母多行不義,就會出現不肖子孫。這 個說法似乎有理,但卻不是必然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現實社會中,父母有道德,未必就會出現孝子賢孫;父母道德敗壞,子女也並非個個都是品德不良。

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堯、舜,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賢明的君主,可是他的兒子丹朱,卻是非常的不肖;舜的父親,名叫瞽叟,據說是一位品行不怎麼樣的人,可他 卻生下了品德高尚的舜。所以儒家從子孫關係上來解釋因果現象,顯然很難說得通了。這是因為不瞭解因果自身的規律,才會出現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

     代科學也講因果。現代科學是比較唯物的,科學對物質世界有很深刻地認識,但是對人類的精神領域卻相對無知。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來考察大自然的物質現象,而 對於人類的心靈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正如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發明儀器,來測量人的體溫,但卻沒有辦法發明一種儀器來測量人們心中的煩惱,看看你的煩惱已經 達到多少度了,是80度還是90度?再繼續煩惱下去是否會就達到100度了?科學沒有能力製造出一種能切除人類煩惱的儀器。所以,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 人類心靈上存在的困惑及煩惱,卻不見絲毫的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唯物論者是一世論者,他們看不到生命的過去和未來,因 而只能從社會現象談因果:一個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壞事,就會讓他人遭殃。就像當你殺人、偷盜、搶劫、強暴、詐騙時,必然會有人受到傷 害。

這是從社會現象來解釋因果關係。事實上的確是這樣,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自然會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應。但是,這不是從因果規律自身來看因果,不是因果 的主流。我們經常聽很多人說,我幹好事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呢?

因為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行善積德,但卻事事不順遂,窮困潦倒;而那些幹壞事的人,卻飛黃騰 達,官運亨通。這樣一來,有些人難免抱怨老天不長眼,或乾脆失去幹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價值觀。從人死如燈 滅的角度來說,流芳千古和遺臭萬年對社會的影響固然不一樣,但對他自身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難怪中國古代楊朱說:「萬物所異者,生也。

所同者,死也。生 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 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那麼,佛法如何闡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十善業道經》便是一部介紹善惡因果與人生命運關係的經典。在沒有進入正文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因果方面的四個內容:

1)相信有善有惡。
人的行為有善的,有惡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有人說:對我有好處是善,反之是惡。就如警察與小偷,誰善誰不善?在警察眼裏小偷是惡,而自己在維護社會 治安、保護人民的財產不受侵犯,自己的行為是善。但在強盜眼裏,警察是惡,因為警察沒收了他盜竊的錢,讓他進大牢,甚至被槍斃。在不同人的眼裏,站在不同 的立場,善惡的標準也就不一樣。因此,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對於沒有學過佛法的人,是很難正確認識的。所以首先要知道有善有惡。關於善惡的定義,在《十善 業道經》裏講得非常清楚。

2)相信有業有報。
  業是一種行為,主要有善、惡兩種。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都會有結果的。由於一般人「近視眼」的關係(這種近視不是眼睛的近視,而是認識的近視、智慧 的近視),往往認為:幹好事,幹完就結束了;幹壞事,只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幹完也就完了。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但是佛法認為:一個人做了善的行為,或者 不善的行為,將來都會有結果的。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至於結果什麼時候產生呢?只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是現生受報,有可能是來生,乃 至要經過更多次的受生。什麼時候條件成熟了,什麼時候就會產生結果。

    當一個人幹了好事,或幹了壞事之後,心裏就會留下一種影像。 幹壞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寧,幹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這種行為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自身的思維裏,佛法把它叫做種 子。當我們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就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此外,善惡的行為還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當我們傷害一個人,對方不是受到傷害就完事了,他會 懷恨在心,甚至等待機會報復,一旦因緣成熟,內心的種子跟客觀條件產生感應,果報就成熟了。

3)相信有前生,有後世。
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片斷。生命象鐵鏈一樣,一環套著一環,人的一生一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跟一個人的前生有關係,它不能離開 前生;這個環節,還會影響到生命未來的發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猶如流水中濺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暫的,但生命的洪流,卻永無止盡地在延續。人的生命 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生命的延續不是一成不變,命運的改變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念和行為。假如一個人觀念正確,注重止惡行善的修養,生命就會得到昇華。 反之,觀念錯誤,貪婪無恥,無惡不作,生命就會逐漸墮落。

4)相信有聖賢、有凡夫。
  人說:人與人都是一樣的,差不了多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質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質很低。因為,人畢竟還是存在天賦的問題。生命素質 高的人,生下來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質低的人,一時也很難提高。比如說,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薩,內心充滿著慈悲、智慧、道德。相反,有的人愚蠢如豬 狗,殘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蠍。當然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從無始以來的延續中逐漸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為十個層次,叫十 法界。十法界的內容,包括六凡四聖。六凡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四聖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十法界代表有情生命的十個層 次,假如我們不斷地學習佛法、修行,不斷地揚棄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生命層次就會得到不斷提升,乃至成為佛、菩薩。相反,如果不懂佛法,對人生缺乏正確的 觀念,一天到晚培養自己的貪嗔癡,生命層次就會越來越低,將來下地獄、當畜生,或成為螞蟻、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生命層次有高低,但生命並非一成 不變。佛法認為,生命是無常的,是緣起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聖嚴法師:以因緣觀化解愛恨

因愛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都是愚癡的行為,因為真正的愛情要雙方你情我願,有因有緣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假使對方已經明白拒絕你的感 情,自己卻還想盡辦法,想把對方追回來;就好像賭輸的人一樣,心中不服氣,老是想翻本,錢輸光了就想辦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無法挽 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應該趕快撤退,就算是以此為戒,至少學到經驗,也就夠了,這樣就是對自己慈悲。慈悲不僅是照顧別人,事實上,也是在保護自己。

我曾經見過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遺棄時,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歸於盡,後來,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結新歡,鐵定不可能再回頭來愛她,於是便來告訴我,說她已經想通了:「既然因緣如此,為了讓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輩子了。」

當愛情受到挫折時,應試著化解自己心中的憤怒、不平。像這個女孩所體會到的「因緣」,即是佛法當中「空」的觀念,是最能夠助人擺脫痛苦的。

只要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明白「緣散則散,緣聚則聚」的道理,愛、恨便能在這一念之間轉變、釋懷。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游靜坐野僧家,闃寂安然實蕭灑。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褔,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
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
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誑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磨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嗟末法,惡時世,眾生褔薄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沉師子住,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勿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饑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于今在。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
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祕訣。有二比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恆沙也無極,
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恆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象駕崢嶸漫進途,誰見螳蜋能拒轍。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
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