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哲思妙語

感悟人生 一天一感

失意的時候,不妨打個電話給自己。


  忙碌的時候,懂得反思……

  要掌握休息、懂得欣賞——

  就如現在……

  做個傻傻的人亦沒什麼。

  不過,要懂得常常問自己……

鳥 語 花 香

孟子談修養與快樂

讀者文摘/提供
 
孟子指出,有三種勝過帝王的快樂,這種快樂源自內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一,修養是人生必修課
 
有些人在《孟子》書中看到「性善」一詞,就以為他的觀點是人性本善。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孟子清楚指出:一個人吃飽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沒有接受教育,就近似禽獸。由此可見,人不可能只靠本能而度過有意義的一生。
 
不過,教育所提供的只是五倫的規範,這些 規範的基礎依然在於人性。譬如,身為一個人,必須先有感恩與敬愛父母的心,然後孝順的規範才能發揮作用,促成親密的人際關係,進而穩定社會秩序。因此,在 思考人性問題時,要把焦點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上。譬如,如果我不孝順而使父母不快樂,那麼我忍心如此嗎?
 
孟子認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 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稱為心之四端。順着四端的要求,就可以做到「仁、義、禮、智」這四種善。心是否產生自我要求的力量,要看一個人是否真誠。譬如我 坐在公車上,上來一位老太太,我若是真誠就會由內而生一股力量,自動起身讓座。由真誠而來的力量稱為「向」,我的讓座行為稱為「善」。這種觀點是「人性向 善論」。由此可以引申出:修養是人生的必修課。
 
二,修養的方法
 
孟子認為自己有兩項特點:一是知言,二是善養浩然之氣。知言是指:在聽到別人說話時,可以判斷這樣的話有無盲點、執着、偏頗或閃避。至於浩然之氣,則很難清楚解釋。
 
一方面,要依循「直、義、道」而行動。直是內心真誠而正直,義是指做合理正當的事,道是走在人生的光明大道上。這三點長期實踐下來,會讓一個人化解私心與欲望,表現「君子坦蕩蕩」的風範,處在任何環境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
 
另一方面,養心重於養身,由心來發號施令,再以身體的具體作為來配合。譬如,在別人對我惡言相向時,我必須先反省自己:是否不符禮節?是否沒做好事?是否不夠盡力?如果實在沒有過失,就表示別人只是狂妄之徒,我又何必與他計較?
 
修養總是要在困境中接受檢驗。上天要賦與一個人重責大任,一定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讓他在患難中培養過人的毅力,尤其是卓越的德行。如果人性向善,則人生正途是擇善固執。擇善需要智慧,固執需要勇氣。一旦修養有成,快樂也將源源不絕。
 
三,快樂源自內心
 
任何一套好的哲學,在講明道理之後,都會讓人心平氣和,進而使人活得快樂而有意義。儒家也不例外。孟子指出:有三種快樂勝過「稱王天下」。
 
一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不是狹隘 的家庭主義,而是考慮人性的運作需要順暢的推廣步驟。譬如,父母健在時,我遇到年長的人,就比較容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兄弟姊妹平安無事時,我遇到同 學、同事、朋友,也比較容易推演出手足之情。結果則是:我的向善之性順利發展,我的人性也日趨美好。
 
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無論對天與對人,我都沒有愧疚,此心光明,何其舒暢。
 
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英才是指有心上進的年輕人,我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分享給後生晚輩,對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必將有所助益,這又何樂不為?
 
除了這三種勝過帝王的快樂,孟子另外又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意思是:我對萬物一無所求,只要我反省自己,確定自己完全真誠,世間就沒有其他更大的快樂了。這種快樂源自內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四,人格提升永無止境
 
孟子口中的大丈夫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三句話所展現的氣魄與魅力,是人人嚮往的。在《孟子》書中,類似的描述還有不少,像「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窮則獨善 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由此可見,孟子總是關心個人的社會責任,也正是在承擔這種責任時,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得以實現。
 
孟子經常談到「天地」。譬如,浩然之氣可 以「塞於天地之間」;真正的君子,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他的意思是:天地再大,依然是我的精神力量可以貫注及充滿的,依然可以同我的心靈相互交流而和 諧共存。孟子學習孔子思想,並且溫故知新,使儒家哲學的悅樂情懷充分彰顯,值得我們讚賞。

莫讓你的言行,使他人退轉道心

製造違緣障礙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善行,其下場也會墮入無有盡頭的惡趣中 
    不要說長期作損害,哪怕是在非常短暫的一?那中,製造違緣障礙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善行,其下場也會墮入無有盡頭的惡趣中感受煎熬…
    我 們坐在寂靜的地方禪修,修幾十年雖然功德很大,但如果能度化眾生,在一個眾生的相續中播下解脫的種子,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這是從正面來講的,從反面 而言,假如一個人正在度化眾生、利益眾生,此時我們不但不隨喜,反以嫉妒心或嗔恨心對他製造違緣,那這個過失確確實實非常大。佛經中講過:「若人搶奪南贍 部洲一切眾生的財產,並殺害了所有眾生,這個過失非常大。但若有人對別人哪怕佈施旁生一團食物的善行作障礙,後者的過失完全超越了前者的無數倍。」
   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對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業作障礙,人家講經說法或是放生、建道場,這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若以嫉妒心來製造違緣,令其利益眾生的發心遭到損害,這個果報,自己無數劫中在地獄裏也是無法償還的…
   我 們平時如果有弘法利生的能力,那當然是非常好的,但若實在沒有能力,也最好不要給別人製造違緣。有時候我們去放生,某些人就說:「不要去放生了,放生有什 麼用啊?不如拿這個錢來做什麼什麼……」這種話真是非常可怕,要知道,業因果極其細微,雖然只是一瞬間的語言,也許就成為你在地獄中生生世世受苦的因。所 以在說話的過程中,大家千萬不能信口開河。當然,自己不注意而犯錯,這種現像是有的,但這個也沒辦法。我們現在為什麼要講不放逸?就是希望大家平時小心翼 翼,不管是說話也好,做事情也好,一定要看自己的言行舉止會不會違越因果的標準線,如果違越了,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不利,不僅對自己不利,對所有的眾生和 整個佛法也不利,大家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為 什麼對他人行善製造障礙有如是大的罪過,需要墮入惡趣感受無數劫的痛苦呢?……因為別人發了菩提心,這顆菩提心就是一切眾生安樂的源泉,如果我們對他製造 違緣,說「你發菩提心沒有意義,幫助眾生也沒有必要」,或者「你天天放生太浪費了,這跟把人民幣扔到河裏沒什麼差別」。他的這種說辭,沒有智慧的人聽來似 乎言之有理,覺得「這些放生的眾生過段時間也會死的,還不如用錢來做佛像等」,這樣就損害了別人的菩提心。本來,真正幫助眾生、救護眾生,就是菩提心的一 種標準,如果製造違緣損害了這顆菩提心,此人將永生永世在輪回中不得解脫……
   一 個人準備發菩提心,我們去製造障礙,其果報更是無法言說。比如有人準備幫助一些可憐眾生,看到乞丐想佈施一點東西,旁邊的人就說:「不要給!不要給!這些 人討厭得很,給什麼呀?去去去……」把乞丐給攆走了,實際上也是對別人的菩提心不太讚歎。總而言之,自己沒有能力的話,也不應該對別人的善行製造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