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第一,活得糊塗一點,活的瀟灑一點,活得的快樂一點。忘記年齡,忘記名利,忘記怨恨,忘記煩惱。有個朋友,有個知己,有個家,有點錢。
健康做為我們的生命之本,是最重要的準則之一,沒有了健康的身體,家庭,財富,名利,快樂,幸福將都是水中花,鏡中月。健康與我們的生活同行,健康與我們的生命同行,健康與我們的一切同行。
糊塗一點,讓自己的心隨風而動,隨雨而下,大事明白,小事糊塗,這也是做人的一種聰明吧。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就是這個道理吧。
Horace Tan 每天保持微笑, 不被忧愁打倒! 有什么心事或心情不悦, 欢迎email我:nicholasun919@yahoo.com 我都乐意帮您~~ 当然你还是个无名氏,隐私被保留,我并不知道您是谁... 就当作是倾诉的管道~~
很多人發願時會說:「唉唷!發願那麼苦!發的願做不到怎麼辦呢?」當願一發起的時候,不要看成業障來臨!其實「沒有苦不苦的問題,別擔心!」痛苦來臨,而是在歷練我們與增長智慧和德行的,所以不苦,假如認為會苦,一定有投機的心。
很多發心的同修帶領一群人,他苦不苦呢?苦啊,怎麼不苦!可是,他無苦的逼迫,一點都不覺得苦。真發願行菩薩道,是沒有苦這件事的,假如認為還有苦的存在,不是真發菩薩願,發的是相對願亦即世間願,發世間願的人一定會抱怨也會發牢騷!
發願行菩薩道,記得要盡形壽做到底不要改!所有的苦難、挫折、壓力──所謂八風起時,就趕緊一O八拜,每天透過一O八拜積累德行,所以不能間斷。假如在每天反省檢討時還說著:「我根本就沒有什麼問題啊!」實因覺性不夠!也要一O八拜,我們逢喜事一O八拜,遇不如意的事也一O八拜,看不到也找不到問題時更要拜,別躲!躲不過去,菩薩道就是這樣!
什 麼時候可以不拜?其實不拜就不要拜!此時那個拜或不拜已經不重要了,因還有比拜更重要的事要做,千萬別在還沒開始就問拜到什麼時候可不要拜?這就如同還沒 讀書就想畢業,開學都還沒註冊,就想什麼時候可畢業,書讀到那裡自然就畢業,何必擔心呢?懂得拿捏並掌握核心,這些媒介已不是問題。
發願行菩薩道是不談人情的,我們以十年方見功效的 和 上為例:他因與同學爭論,誰才是真正認識佛法的人,特以五年為期再一爭高下,不能輸的好勝心一發起,即刻把工作辭掉,發願運用五年好好充實佛法,和同學拼 一拼,可是五年不到的日子裡,已發現「不對了,我們都錯了!」,肯定同學錯得更厲害,而且更發覺全世界的人,對於真理與佛陀的教法,有嚴重的誤解,立即下 定決心講經弘法。
發大願後為了世間職責,首要安頓好家庭,沒有也不能馬上出家,再以十年做準備,為了完全投入修行弘法又要兼顧家庭,先決條件要有份餬口的工作,適時經濟部尚有職缺,一切又符合生存條件制度,有願有力終究圓滿任職如願以償。就這樣五年、十年……,滿願出家至今二十餘年,接了中觀論派的賢首宗暨慈恩宗以及大乘瑜伽行派,大乘法今全匯集在大華嚴寺裡,這些殊勝法不是特別求得的,是資糧因緣具足呈顯的!
行者只要真行菩薩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與歷代祖師都會在法界中盯著我們,看我們怎麼做?過程中當然會有挫折!要抱怨嗎?不能抱怨啊!法界的安排就是這 樣!有那些挫折,自有那些因緣,所以,不用抱怨,能不能堅持菩薩願才是重點,這個願力一定在法界裡和眾生的業力相應,緣起法界就是這樣,在這裡與華嚴相 應,就把「華嚴學會」好好代為經營,別想其他,關鍵就在此,只要堅持這個願力與眾生業力相應,一切交給法界、一切交給因緣、沒有得失心,這樣就好了,其他 的不必管。
行菩薩道務必要發願,這個願本身就有很多挫折,不用擔心,沒有挫折的不是願,而是二、三十年後再講的一種心態。發願後心一定要清淨,不要去在意其他,更 不要一直急著想要成功,自己的德行怎麼積累才是重點。要留意!行菩薩道是個人生命因素與靈性的成長,絕對不要夾雜任何東西,心才能夠清淨。
為什麼懺悔可以消「業障」呢?我想,應該要先對「業」有正確的認知。「業」的巴利文為「Kamma」(梵文:Karma),包含在五蘊的「行蘊」中。佛陀對於Karma有非常清楚的定義:「It is volition that I call Karma. Having willed, one acts through body, speech and mind. Volition is ‘metal construction, metal activity. Its function is to direct the mind in the sphere of good, bad or neutral activities.’」從這一段解說,可以讓我們很清楚的明白,所謂的「業」就是意志(思),也就是《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非是業」。因為有了決意(Volition, 意志, 思),才經由身、口、意發為行動。所以從心的造作、心的活動,就是業的產生,不論善、惡、無記的意念均是。「Kamma」之所以被歸類在「行蘊」,即使因為此意志(心的造作、心的活動)能指揮心智發動身、口、意的活動,而產生業果,所以身、口、意被稱為「三業」。
但這個「業」,是造成生死流轉之因,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都會造成業因,待這個因成熟之後,又興起新的緣。行為與結果的不斷循環,就是業的循環,在我們不斷的經歷生老病死之流轉時,同時又造了未來的業因。
當我們「看見」了這個宇宙的實相之理,也正信之(真正的相信),那就是能開始踏入修行之路。因為起 心動念,舉止動作,無非是業,這是實觀的因果法則。所以修行者的把握當下,就是要善護心念,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能修福的時候,盡力為之,就 會得到福業;反之若常作損人之事,一定會常遇到不順。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業」是只要造作了,就會產生其應有的果報。但我等佛弟子應該好好利用此法則,修福增慧,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修行就是要照顧好自己時時刻刻的心念,如果每一心念都能照顧的好,絕對能利於眾生,這就是修行。證嚴上人說:「『修』就是修身養性,『行』就是端正行為…時時刻刻照顧好我們的心,愛護我們的心,不要讓自己的心出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