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愛 的 真 諦

認為佛教是迷信的人 聽聽弘一大師如何說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於佛法而起之疑問,亦複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種疑問,然後乃能著手學習。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份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象,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

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予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 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 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牆。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
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

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探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義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但苦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
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複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 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 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六、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
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此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
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等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於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佈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種種慈善事業。

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從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享幸福」。因專注重於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於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於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疑。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於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
「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做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瞭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做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瞭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知所謂「空」者,即是異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法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 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做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做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採取近人之說,而敘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消除種種之誤會。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 ,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 ,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余所厚望焉.

學佛有什麼利益?

有人問,我們信仰宗教,有什麼利益呢?學佛的利益是什麼?

一、認識真理,明瞭人生:學佛的最大利益,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
理。
比 方說:這個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人生的真相是什麼?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你對佛教有了認識,你就知道人的生死情況,知道世界的還滅。雖然,世界是成住壞 空的,人生是生老病死的,但並非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就什麼都沒有。成住壞空是循環的,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壞空後仍有成住,死後還會復生,所以五趣流 轉、六道輪
迴之間的種種情況,都值得我們去探討。
⋯⋯
二、 走出自我,開拓胸懷:如果沒有佛教的信仰,我們就會生活在自我中心裡,被虛妄的自我迷惑。因而我們執著,我們貪戀,跳不出自我,不能超越自我,在貪瞋痴的 泥沼裡輾轉生活,是很不自在的。我們如果有佛學的素養,走出自我,開拓胸懷,視眾生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世間都是我的道場,那真是一個無限寬廣的人生。

三、培養人格,昇華擴大:在宗教裡,最重視人格的完成,要把我們的自我昇華擴大,擴大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把我們的人格培養成道德圓滿的人生。

四、享受法樂,常行精進:我們信奉佛教,最主要的是享受真理的快樂。世俗上的娛樂短暫易失,法樂裡的人生快樂卻深廣無限。

所以學佛的利益有四種:
一、認識真理,明瞭人生。
二、走出自我,開拓胸懷。
三、培養人格,昇華擴大。
四、享受法樂,常行精進。

(星雲大師著)

給人適時的尊重

路過市場時,一陣米粉湯的香味飄過鼻端,我可以嗅得出其中夾雜芹菜、油蔥頭、胡椒、豬油的氣味,饑餓的胃腸忍不住唱起歌來。

我走進小吃店,向鍋鼎前揮舞鏟勺的小姐說:「米粉湯一碗,油豆腐、肝連各一份。」
瘦削的小姐以僵硬的姿勢轉過身來,小小的眼睛看著我,緊抿的嘴唇蠕動了幾下,沒有發出聲音。
我立刻明白了,她是一位輕度智障者,剛剛沒聽懂我點了哪些食物。所以,我放慢了速度再說了一遍。她點點頭,慢慢轉過身,開始撈米粉,擺芹菜珠……

二十來歲吧,也許三十歲。智障者的臉龐不容易看出年齡,也許時間觀念對他們來說是個奢侈品。
一名婦人從店裏走出來,親切地對我說:「馬上就好了。」她走到女兒身旁看了一下,拍拍女兒的背,有種鼓勵的味道,又走了進去。

我吃完米粉湯、油豆腐、肝連後,覺得味道還不錯,配料、醬油都按照應有的分量放。
我掏出錢來,遞給她,心裡替她高興。她能工作,能幫家人分擔勞務,「我是有用的人」這種感受應使她覺得生命更有意義。

她接過那張紅色的百元鈔票,慢慢放進口袋裡,臉上沒有表情,頭以奇怪的姿勢晃了 一兩 下,眼珠子跟著閃動,彷彿腦中的計算機正在高速運轉。
我算過她應該找我二十五元。

她的手探入口袋,然後掏出一張紅色的百元鈔票,又掏出一張紅色的鈔票,再掏出一張五十元,然後鄭重的把三張鈔票共二百五十元放在我的手上。
我驚呼一聲,她真的是我見過最慷慨的人。

笑一笑,我把錢放回她手上,說:「找我二十五元就夠了。」她愣了一下,一時沒有完全反應過來。這時候婦人快步走過來,親切的說:「不好意思。」然後柔聲對女兒說:「給這位先生二十五元。」
她嗯的一聲,沒有任何羞赧的神情,掏出三個硬幣給我,這次是正確的組合,然後轉身走進屋裡。

婦人又親切的說:「不好意思,我女兒數學不好。」我說:「哪裡,她能做這麼多的事已經很棒了。」女兒又現身了,她走到我旁邊,把一個碩大的蘋果塞在我的手上,並且奉送臉上一朵有點古怪但絕對真誠的笑容。
真是太慷慨了,這粒日本進口的蘋果,果皮是鮮艷誘人的胭脂紅,顯然價值不菲。

我對她說:「謝謝。」又對婦人說:「這蘋果還你,我不能收。」婦人說:「不可以的,你還給我的話,我女兒會痛苦一整天,所以你一定要收。」
女兒猛力點頭,彷彿媽媽正在敘述宇宙最高真理。
我搖頭,說:「這蘋果比我的消費價值還高兩倍,我不能收。」
婦人說:「就算幫忙吧,你收了,我女兒會很快樂。」女兒又猛點頭。

我走出小吃店,手捧進口蘋果,另外一隻手提了五包米粉湯、五份油豆腐、三份肝連,帶回去與同事分享。唯有這樣,才能讓她的女兒快樂加倍,也讓我的良心過的去。

人生事業成敗的是在自己的手中

我曾經講過人生事業成敗的關鍵是在各人自己的手中,所以我們不要相信命運,不要相信風水,不要 相信鬼神,也不要看輕自己,應該自力更生。但是,為什麼命運、風水、鬼神什麼都靠不住,而自力又靠得住呢?到底人生要靠自力,是有根據的嗎?根據什麼呢? 有!根據「因果律」;「因果律」是人生宇宙的哲理,所以,這一期的「道德教育」講座,我要跟大家談談「自力更生的哲理」。

一棵高大鬱茂的樹,是由於一粒樹的種子慢慢長大而成的;一個受人敬仰的人,是因為他能為人群社 會謀幸福所致的。大樹是果,樹的種子是因;受人敬仰是結果,為人群社會謀幸福是原因。植物是有因果的;人生也是有因果的;這樣推廣開去,世界上沒有一種結 果不是從它的原因而生的,因為沒有原因,也就決不會有結果;宇宙間從自然到人生,沒有一種現象能夠脫離了因果的關係。因果是宇宙萬有生成變化的法則,所以 也叫做「因果律」。

世間虛無縹緲的神,我們可以說它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可是這因果律是一種法則,它是「信也 有,不信也有」的;為什麼?因為因果律正像數學上的法則,一加一等於二,二加二等於四,你信它是這樣的,你不信它,也還是這樣的;絕對不會因為你不信它, 那一加一會變成等於三,或二加二會變成等於五。

從前住在印度恒河邊有一個青年,名叫伽彌尼,喜歡研究哲理,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訪釋迦牟尼佛 陀,伽彌尼問道:「佛陀!人如果做了壞事,向神祈禱,可以得到幸福嗎?」佛陀沒有正面答復這個問題,卻反問他道:「如果把大石頭投到河裏。你向神祈禱,它 會浮上來嗎?」伽彌尼搖頭答道:「不會的,佛陀!」這時,佛陀才答復他的問題道:「所以,人如果造了惡業,即使你向神祈禱,給你幸福,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惡業一定是會墮落的。」佛陀說到這裏,再問伽彌尼道:「如果把油倒在河裏,你向神祈禱,它會沉下去嗎?」伽彌尼又搖頭答道:「不會的,佛陀!」這時, 佛陀開示他道:「所以,人如果造了善業,即使你向神祈禱,要他墮落,也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善業一定是會上升的。」

佛陀說到這裏,就總結善惡因果報應說:「做好事的上升得到幸福;做壞事的下墮,受到痛苦,這是一定的因果法則,絕對不會因為向神祈禱,而可以改變的。」
根據因果的道理,人生的一切既然都離不了因果的關係,而因果的原則,又是「自作自受」的,那麼人生的創造力,就完全操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中了!一個未來前途的好壞,是由現在的行為決定的,誰肯努力做好事,誰的前途就是光明幸福的。
有些人以為人生的一切都是在冥冥中已經註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這就是因果,其實,這種認 識是大錯特錯的!說人生一切是冥冥中註定的,是「宿命論」;「宿命論」抹煞了人生現在行為的價值,跟因果律恰恰相反;因果律是鼓勵人生自力更生,強調人生 行為的價值的。根據正確的因果律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明白因果,肯努力行善,就可以創造自己光明幸福的前途!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能明白因果,肯努力行善, 那麼,這個社會便會成為光明幸福的理想社會了。

有些人看到有人行善,不但沒有得到好報,反而一生坎坷潦倒;有人販毒走私,為非作歹,反而生活 優裕,享福無窮;因此,對因果發生了懷疑。其實,這是一種短視;要知道,我們的生命是長遠的,望前有無量無邊的過去,望後有無窮無盡的未來,不能以短暫的 現在為斷;生命好像一條長長的流水,如果我們把現在的短流,投入過去與未來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長流中,那簡直是「渺滄海之一粟」,微小的可憐!所以俗諺 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謂無報,時間未到。」這話實是符合真理的,一點也沒有說錯。

因果律是宇宙間的自然法則,人群社會的道德與不道德,由因果律判斷;人生的善惡行為,絕不會沒 有影響於將來的。我們不要說得太遠去,就從近一點的事實來說吧。例如:我們做了一件利益大家的事,不管有沒有受到團體或社會的讚譽與獎勵,自己的內心,必 然會感到欣慰,會感到心安理得!反之,如果我們做的是損害大眾的惡事,不管有沒有受到社會輿論的制裁或國家法律的懲罰,自己的內心一定會感到負疚不安,自 己的良心會受到責備!這也就是善惡因果的報應。

有一個人,晚上帶著他的七歲兒子,到人家的菜園偷菜去,他吩咐兒子說:「爸爸怕給人家看到,叫 你來在這裏把風,如果有人來,趕快喊爸爸。」他這樣吩咐了後,就到菜園裏去;可是當他彎著腰在拔菜時,兒子在背後喊道:「爸爸!有人在看你。」爸爸嚇了一 跳,趕快起來,看看周圍,一個人也沒有,他放低聲音問兒子:「人在那裏?」兒子指著掛在天邊的月亮說:「爸爸!你瞧,月亮在看你哩!」偷人家的東西,到底 是一件虧心的事,兒子這一句天真的話,警惕了爸爸,使他良心發現,悔悟不該做這種虧心的事;於是,他把手上的菜,放回菜園裏,牽著兒子回家。

這個偷菜的人,晚上偷拔人家的菜,沒有人看到,當然就不怕法律來懲罰,也不怕輿論來制裁;他的悔悟,完全是受他自己良心的責備!可見「因果便是公道」,中國的諺語有說「公道自在人心」,那麼善惡因果,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認識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

佛教(唯識論)八識中之第八識,又名「阿梨耶識」,是根本識,以下各識都由它生出。唯識論認為,阿賴耶識中藏有無數的種子,可以引發人的善惡行為(主要指 思維活動)。自無始以來,阿賴耶識就有淨、染、萬有種子,對待萬物待緣而起這一真理不明瞭,故稱作「無明」。此「無明」是產生其他無明的根本,所以又稱為 「無始」(根本)無明,並由此產生人、法二我執等煩惱的枝末無明,而這一切都是阿賴耶識的本能狀態。當阿賴耶識擺脫了人、法二執,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之 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而證得真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染、無性無相的法性真實境界。阿賴耶識轉染成淨即是真如。

八識心王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1、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6、意識:
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恒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 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癡、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恒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蜻蜓美圖

清晨的鬱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