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愚者與智者的48個差距

愚者與智者的48個差距

1
.智者滿臉微笑,愚者冷若冰霜

2
.智者記住別人的名字,愚者希望名字被記住

3
.智者瞭解別人的心思,愚者表示自己的需要

4
.智者善於傾聽,愚者沒有耐心

5
.智者先贊同,愚者先否定

6
.智者讓別人逐步說,愚者會引起 更多爭論

7
.智者聰慧幽默,愚者呆板無趣

8
.智者知過就改,愚者固執己見

9
.智者委婉建議,愚者直白否定

10
.智者不把話說破,愚者單刀直入

11
.智者三緘其口,愚者口不擇言

12
.智者委婉拒絕,愚者冷漠反對

13
.智者說話看對象,愚者盲目亂開口

14
.智者善於察言觀色,愚者不會投其所好

15
.智者看場合,愚者一根筋

16
.智者談對方感興趣的事,愚者說自己感興趣的事

17
.智者低調謙虛,愚者驕傲張狂

18
.智者寬容大度,愚者錙銖必較

19
.智者誠實可信,愚者虛偽可憎

20
.智者照顧他人的自重感,愚者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21
.智者細微處關心他人,愚者處處為自己打算

22
.智者善意讚美,愚者樂於批評

23
.智者給人以激勵,愚者以冷水潑人

24
.智者善於替人解圍,愚者遇事避而遠之

25
.智者目標明確,愚者糊塗度日

26
.智者善於制訂計畫,愚者眉毛鬍子一把抓

27
.智者與人有效合作,愚者喜歡單打獨鬥

28
.智者挖掘自身潛能,愚者只會埋頭苦幹

29
.智者付諸行動,愚者耽於幻想

30
.智者雷厲風行,愚者拖遝懶惰

31
.智者標新立異,愚者盲目從眾

32
.智者未雨綢繆,愚者亡羊補牢

33
.智者淡然看待得失,愚者為名為利所累

34
.智者懂得放棄,愚者牢記憂傷

35
.智者改善自己的弱點,愚者埋怨自己的短處

36
.智者知道變通,愚者死鑽牛角

37
.智者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愚者常常拿過失處罰自己

38
.智者克服自卑,愚者被自卑俘虜

39
.智者對生活充滿熱忱,愚者缺乏激情

40
.智者為最壞的結果做準備,愚者凡事總往最壞處設想

41
.智者創造機遇,愚者等待好運

42
.智者靠智慧工作,愚者靠體力工作

43
.智者熱愛自己的工作,愚者在工作中變得麻木

44
.智者懂得休息,愚者堪稱工作狂

45
.智者給心靈放假,愚者讓心弦緊繃

46
.智者駕馭金錢,愚者被金錢束縛

47
.智者過好每一天,愚者浪費好時光

48
.智者感受快樂點滴,愚者總是不快樂


月到中秋分外明

簡 單

簡單,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準則。
因為在人生道路上,唯有奉行簡單的準則,才有可能避免誤入阻礙我們成熟的岔路,陷入歧途。

就目前的潮流來看,無論是人際關係、社會結構或家庭關係,都同樣有複雜化的趨勢。
然而,人們又不約而同地用一種簡化的公式來處理這些關係。
所以用簡單的態度來處理事務,不僅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將生活帶入一種節奏明快的韻律之中。

其實,使事物變得複雜是很容易的,但若想將事物簡化成有條不紊的情況就要動動腦筋了!
把複雜的問題看得很簡單,把簡單的問題看得很複雜,這兩者誰笨?
有一個朋友幾乎沒有考慮就回答說,兩個人都笨得厲害,因為簡單的問題就應該看得簡單,複雜的問題就應該看得複雜。

《唐吉訶德》裏有一個片段:桑丘問表弟說世界上第一個翻跟斗的是誰?表弟回答說這個問題我一時回答不上,等我以後回書房去翻翻書,考證一番,下次見面,再把答案告訴你吧。
桑丘過了一會兒對他說,剛剛問的這個問題,我現在已經想到答案了:世界上第一個翻跟斗的是魔鬼,因為他從天上摔下來,就一直翻著跟斗,跌到了地獄。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忍俊不禁,原因是桑丘的回答非常簡單,但它也包含著一種極其樸素的智慧,正如他的主人表揚他說,桑丘,你說出來的話,往往超過你的智慧呢。
有些人煞費苦心,進行考證,但得出的結論往往既不能增長見識,也不能增添常識,真是毫無意義。

其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很簡單,大可不必費九牛二虎之力去傷透腦筋,人生、愛情、理想也是如此,很多時候都只是相當於一年級的數學一樣,或者根本就沒有上過學、一字不識的人看待雞兔同籠這一問題時的思維一樣~打開籠子數數不就知道了!

幹嘛費那麼大力氣列那許多方程式來計算?更重要的是幹嘛把雞和兔一起關在籠子裏呢?只不過有的時候,人們走了太多太遠太辛苦的路,卻意識不到有些路是根本就不必走的。

有些人看到別人走,自己也就拼命地趕路,認為在走了很多辛苦路之後就會有天堂,可是誰知道天堂就在他原來所在的地方,就在他一路行走的過程中,或者根本就沒有什麼天堂。

有個打漁的人,他每天只抓一尾魚,那尾魚剛好可以換他一天的食物、水和煙。
然後他就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望著藍天白雲抽煙,悠閒自在。
這時來了一個商人,對他說:老兄,我覺得你應該抓更多的魚,然後把它們賣掉,等賺夠一定數量的錢後就買一艘船,再開著船到處做買賣‧‧‧
然後呢?那人問商人。
然後就能賺更多更多的錢,就可以每天到海邊曬太陽,聽海‧‧‧
可是我現在不正在曬太陽、聽海嗎?那人回答說,更重要的是等我做夠了那些事,賺到了足夠的錢,也許我已經沒有時間來曬太陽聽海了‧‧‧

可見世界上沒有複雜的事情,只有複雜的心靈和黑洞般沒有邊際不知深淺的欲望。
這就像一棵樹,細看來是許多的枝,再看是無數的葉,再看,是數不清的細胞。
其實,它只是一棵樹,一棵樹而已。
一切問題都是可以化為簡單的,正如計算機裏所有問題都只有兩個答案:是或者不是。

簡單是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對就對了,錯就錯了;愛就愛了,恨就恨了;笑就笑了,哭就哭了。
哪有那麼多麻煩、計較和周折,又哪容你翻來覆去地隨意更改。
生命太短暫,一生不過短短數十年,哪經得起那麼多無謂的折騰。

簡單就是要學會捨棄。
這也要那也想,須知我們的雙肩載不動那麼多的金錢、名譽、地位、情感、哀愁和怨恨。
乾脆捨棄掉輕輕鬆鬆地上路,多一些時間來聽花開花謝,多一些時間來關照日升日落,多一些時間來走向你心中的遠方。

簡單是一種速度。
丟開一切束縛我們心靈和思維的桎梏,更不要讓世俗的網於無形中把你拉扯得身心俱憊,憔悴不堪。
以一種快刀斬亂麻的方式,三下五除二地去做吧!

簡單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你一旦奉行了簡單的準則,就會擺脫心靈受到的污染,擺脫使你的生活變得錯綜複雜的惱怒。

簡單還意味著每次只確立一個目標,意味著你從此不再怨天尤人,意味著去做一切你力所能及的事。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五行是指什麼

妙祥法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五行是指什麼?
一居士:師父,我問一個問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指什麼?這五行是指什麼?這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和五行它不屬於六道輪回嗎?

三界本身就是在六道裏輪回,就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這個世界就是欲界,天上有色界。比我們高一層是色界,再高一層就是無色界。一般超過這個三界,就是脫離六道輪回的一種表示。因為這三界都是眾生界。

到五行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一般的稱之為五行。這個說法在佛教裏一般很少用。換句話說,從佛教的理解,就是不受任何物質世界的影響了。因為金木水火土都屬 於物質世界的一種表現,一種表法。「不在」指它不再受這種色欲所影響,也就是遠離了顛倒妄想。是指這個說的。能聽明白嗎?
一居士:聽明白了。

聖嚴法師:為兒女留下「功德」遺產

問:許多家庭因爭遺產,鬧得親子、手足反目。有人建議,最好生前寫好遺囑,死後就不會讓家人為錢傷感情。可是,許多老人家對寫遺囑有些忌諱,請問法師對此事的看法?


答:許多人不希望自己死,也不想談死,認為寫遺囑是倒楣的事。大部分人明知人生無常、終究一死,但不願面對死亡,連談也不想談。

北投農禪寺旁有塊空地,我們有意承租或購買,好好使用那塊地。但是地主說:「地是我的產業,不賣也不租。」我們只得放棄構想。因此土地一直荒廢著,最後老地主年紀愈來愈大,在一、兩年前往生了。

老地主的兒子問我們還要不要買地,但我們已經暫時不需要了。地主兒子發現繼承土地時,還必須支付一大筆遺產稅,但他沒錢支付,政府就遺產稅的金額由土地中抵扣,家屬能繼承的土地只剩一點點了。

另外,有一位老太太雖然有兒、有女,但她不住兒女家,安排自己住在安養院,只留下很少部分的財產,其他都分給子女。老太太還寫了遺囑,強調往生後,名下財產都捐給法鼓山,一切安排得妥妥當當,省了自己和兒女的麻煩。

我們提倡把自己的身後事先交代好,請律師或法院公證,免得兒女起紛爭。父母不要留太多物質財產給兒女,多留非物質的「功德」作遺產,或許更有智慧。

有位老太太很想抱孫子,向 媳婦說:「生個孫子,就給一百萬元。」媳婦生下孫子後,老太太真的拿出一百萬元,向媳婦說:「這一百萬元,我替孫子種福、行善,捐給慈善機構利益眾生,這 功德一輩子用不完。」她的觀念感動了媳婦,於是媳婦過年時,也將小孩收到的紅包拿出來佈施。

把遺產留給兒孫,是臺灣人的一貫信仰,自己辛苦賺的錢,不舍得給別人用,總想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愈來愈富有。其實,有錢不一定幸福,只留下錢財,卻沒注意到品德、人格,兒孫把從父祖獲得的財富視為理所當然,也就不會珍惜,這樣的遺產反而害了兒孫。

有一些人,即使年紀再大,也不願面對死亡,但有些人年紀輕輕就會安排自己的後事。現代人應有及早安排身後事的自覺,與其忌諱談死亡,不如做好準備,尤其是名下有產業的人,更應盡早規畫,不只是為兒孫,也要為眾生。

父母不要留太多物質財產給兒女,多留非物質的「功德」作遺產,或許更有智慧。
了財物。

為惡賊所劫失喻

昔有二人為伴,共行曠野。一人被一領,中路為賊所剝,一人逃避,走入草中。其失者先於頭裹一 金錢,便語賊言:此衣適可直一枚金錢,我今求以一枚金錢而用贖之。賊言:金錢今在何處?即便頭解取示之,而語賊言:此是真金,若不信我語,今 此草中有好金師,可往聞之。賊既見之,復取其衣。如是愚人與金錢一切都失。自失其利,復使彼失。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修行品德,作諸功德,為煩惱賊之所劫掠,失其善法,喪諸功德。不但自失其利,復使餘人失其道業,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彼此俱失。

從前,有兩個人相伴而行,一同走到原野上——
其中有一個人,穿著一件毛衣,中途被賊給搶了。
另一個人,很快的逃避了,躲到草叢裡去。
那個失去毛衣的人,先前在毛衣的領子上,藏著一枚金錢,於是便告訴賊說「這件毛衣,剛好值一枚金錢,我現在要求,用一枚金錢,來把它買回來。」
賊便問道「金錢現在在哪裡呢?」
他便在領子上,解下那枚金錢,給那個賊看,告訴賊說「這是真的黃金,你若是不相信我的話,現在在草叢裡,有一個很好的冶金師傅,你可以拿去問他。」
賊既然看見了那個人,便又搶了他的毛衣。
像這個的傻瓜,毛衣和金錢,全都失去了;不但自己失去了財物,還使得他人,也失去了財物。
修行種種道品,造作種種功德,卻被煩惱賊,給強劫掠奪了,不但失去了修習的善法、也喪失了種種功德——
不但自己失去了善法功德,還使得其他人,也失去了修習的道業;結果:身壞命終時,便墮到三惡道去了。
就像那個傻瓜,愚昧的作法,使得自己跟同伴,彼此都失去

[佛法] 消業障

[佛法] 消業障
作者:夢參老和尚
 
皈依學佛之後,要消業障。如果業障不消除,你一事無成。
 
有的人說帶業往生;有的人說業不能帶,帶著業生不到極樂世界。
 
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樣,如果業不能帶、業不能轉的話,沒辦法生到極樂世界,我們不能帶業;如果說業已經清淨了,我還生到極樂世界做什麼?已經成就了嘛!這說明瞭是可以帶業往生,因為在蓮池海會還都有業,沒有成佛之前,業只有深重大小差別而已。
 
蓮池海會那些菩薩都還有九品蓮花,九品就是等級,九品裏面下下品的業還是很重的。所以說,業是可以帶的。但是怎麼樣帶?
現行的惑業必須消除,如果你現在還是充滿貪心、嗔恨、嫉妒、障礙,煩惱得不得了,你能到極樂世界去?在這個世界你都得不到自在,還到極樂世界去啊?根本不可能。
 
佛教有這麼兩句話,業如果能轉的話,便沒有因果了,還講什麼因果呢?
 
我前生造了很多業,今生一定要受報的。如果我假借佛的力量把它轉了,因果就沒有了。業如果能轉的話,沒有因果,因果論就不存在。
但是,如果業不能轉的話,沒有一個人能成佛,永遠是眾生,業還是不能轉。
 
這個問題非常的微妙,大家想一想,如果業能轉了,業如果消了,所謂定業不可轉,能轉的是靠三昧加持力;你要是能達到三昧,就沒有這業了。
這兩個問題可以作這樣解釋,當你明心見性,業性本來是空的;罪性本空,是我們的心造的,「罪性本空唯心造」。我們現在參悟了、學佛了,連我們自 己的心都不存在,還有什麼罪業可依呢?所以說:「心若亡時罪亦無」,心都滅了,罪也就沒有了;「心亡罪滅兩俱空」,心也空,業也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要這樣地消業,這樣地帶業。
 
因此,要怎樣消一切的業?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念皈依佛,並不是單純念藥師佛,也不單純念阿彌陀佛,也不單純念釋迦牟尼佛。皈依佛,是皈依十方法界一切諸佛。你念皈依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皈依法,表示十方一切諸法;皈依僧,意指十方一切賢聖僧。
 
除了我們所見到的剃髮染衣的僧眾,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的聖僧。起碼還有釋迦牟尼佛的阿羅漢大弟子。釋迦牟尼佛令一萬六千個大阿羅漢不准入涅 槃,他們都在這個世界當大菩薩,行菩薩道。你要是有德了,有因緣了,就會遇見他;你沒因緣,當面就錯過了。文殊、普賢、諸佛菩薩,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我們總是去求諸佛,見不著,因為你的心跟他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你的心是貪、嗔、癡、慢、疑的心,不是清淨心,所以你得消業。
我在這裏先講四種,第一皈依,第二發心,第三學佛,第四消業。
皈依的時候,一定要先念三寶的功德,先念佛的功德。
 
我們經常說佛、法、僧三寶,什麼叫佛?佛就是覺悟的覺。當你覺悟了,你就是佛;你沒覺悟,你就是眾生。你現在在哪一道,就是哪一道的眾生。所以你覺悟了,你就是佛。但是覺悟,有究竟,有不究竟,佛也有分證的。
 
依《大乘起信論》,最初是「不覺」,現在我們大家都是不覺。不覺,遇到佛、法、僧三寶,皈依佛、法、僧三寶,學佛、學法、學僧,你開始覺悟,這 叫「始覺」。覺悟之後,漸漸學漸漸證得,這叫「相似覺」;相似覺悟了,還沒徹底覺悟。要是按菩薩的位置來說,相似覺就是十信位、三賢位的菩薩。從相似覺, 漸漸地就能證得了,一分一分地覺悟,就是「分證覺」,就是登了地的菩薩;證得一分法身,消滅一分無明,這叫分證覺。到了究竟成佛,叫「究竟覺」。我們能皈 依佛的這是自覺,所皈的是指著究竟覺說的。我們現在只是剛發起覺悟,達到究竟覺悟,因為我們皈依三寶、學佛,能夠漸漸消除自己的業障,漸漸地覺悟,這就是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