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蹲下,是躍起的預備功課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退後,才能跳得更遠;蹲下,是為了下一次的躍起。

低頭是為了要能夠出頭,那麼暫時的蹲下,就是為了將來的躍起。

「剛 強易折」,自古以來,就是人世間永恆不變的道理。孔子有一個十分鍾愛的弟子---子路,但孔子在論斷子路的命運時,曾經預言子路「不得好死」,後來,子路 果真在一場政治鬥爭中被活活的剁成肉醬。孔子深諳宇宙自然現象的推演,他平日觀察子路的性格就是直道而行,所以將來必遭橫禍。

個性會決定我們的命運,當一個人不懂得順時應變,就很容易犯下判斷上的錯誤。

我相信快樂與成功不會剛好落在某人的身上,他們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願意痛下根基,並為幸運浪潮的到來,先做預備。

屈膝,是跳躍的前兆;蹲下,是韜光養晦的最好時機。

我認為這句話給予目前身陷泥濘,身心遭受挫折的人一個很大的盼望和希望。在這樣一個不景氣的年代裡,過慣好日子的人,哪裡會想到苦日子竟然這樣慢慢地侵襲著每個人,活在失業潮的恐懼裡,讓人不得不正視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暫時的屈身,也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所謂:「尺蠖之屈,以求信。」尺蠖縮起身體,是為了以後要伸長;同樣的,人暫時的屈身,也是為了將來要躍升。

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這是鼓勵懷才不遇的人能夠再鼓起勇氣向前衝時最適合的一句話。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安慰之詞,它是根據「易」的原理而來的,所以,自有它的道理,陰與陽、屈與伸的交替循環,就像是冬去夏來的季節更替一樣,是天地依序循環的一部分。

成功與失敗亦然,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不必感歎懷才不遇,因為,新的展望需要考量未來的步伐,才能打開。如果,你可以當導演,就不要當演員;如果,你的人生可以自己主控,就不要把它交到別人的手裡。

柔軟、轉彎與圓融,皆是溝通最基本的守則。堅持己見,未必能讓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甜美果實,反而有可能會因此而種下苦果。

人要隨著歲月的更迭,讓自己可以轉轉性情,有時,不要死守自己所謂的「原則」,畢竟,圓融在生命中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能夠把事情做好,有時候是無關才華、能力的,因為它常常是人情與利害關係所導致。

然而,究竟什麼才是所謂的圓融呢?

「真正的聖人,既強又柔,他的強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柔能調服眾生,剛則能堅強己志。」

我們平凡人要做到剛柔並濟,實屬不易,但是,若能懂得偶而低頭,就很不錯了。

人生,並不是每一次都可以站在浪頭上。

在起起伏伏的人生裡,我們需要的是歸零的智慧,懂得歸零,才能夠有下一次傑出表現的機會。

懂得適時的蹲下,就是一種再躍起的預備。 

當你蹲下時,就是下次跳躍前的準備。

聖嚴法師:悟的定義

『悟』的意思,就是本來不知道的,突然間知道了;但是佛教所講的『悟』與此有所不同。就一般人所謂的悟而言,約可分作五類:
(一)藝術的悟
藝術的悟實際上又可稱為靈感。不論是文學家、音樂家或畫家,他們的創作多半不是依賴平常的知識 或學問,也不完全依賴技巧的訓練。文學上有所謂下筆如有神助,幾千幾萬言一氣呵成;就畫家而言,憑著神來之筆,不論是小品或巨幅的畫作,均能一揮而就;音 樂家譜曲,經常是不假思索,源源而出;當然,也有所謂文窮而後工,賈島的『推敲』便是最好的例子。可是沒有靈感的創作只能見其工夫,不能獲得天馬行空的自 在與豁達,因此,藝術家往往是天成的。

(二)科學的悟
科學家們發現某種物理、數學、生化等學術上的定律,固然先應有其學術的基礎訓練,主要還是得自 悟性,不論是理論的或技術的重大創發與突破,往往是在『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毫不費工夫』的情形下產生的。牛頓見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愛迪生髮明電 燈,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事。

(三)哲學的悟
對於人生宇宙的體驗,哲學家往往不出儒家所說的生而知、困而知、學而知的三個途徑。從學習而知 固然重要,卻無法超越前人的經驗範圍;唯有天生而知的天降奇才及從困頓中逼擠出來的發現,才能開創新知的境界,那就是悟境。古來偉大的哲學家們,為我們的 文化思想史,留下各種型態觀念的哲學理論;例如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即是在貶謫至貴州龍場時悟得。

(四)宗教的悟
宗教的悟其實就是通過宗教的儀式、信仰和祈禱、禮拜、持誦等行為,而感應天啟、神示、降靈等現 象。有的直接用眼睛看到神的指示,或者用耳朵聽到神的言語,或是經由夢境得到神的垂示;也有突然靈光一閃而發覺自己與神同在,見解超乎常人,信念突然增 強,生起悲天憫人的使命感;或是真實目睹天堂、地獄、神仙世界等奇異經驗。當事人往往會把這當成開悟;也就是未曾發生的事突然發生,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 ──宗教信仰多半是在這種情形下產生的。

但是從禪的立場來看,以上四種,都不是真的悟境。悟,必定是自我中心的脫落,自私煩惱的解放,分別執著的破除,所以應該更進一步超越於靈感與靈驗之上,才是真正的悟境。

(五)禪的悟
根據佛經所載,禪的悟是『覺』的意思。覺有三個層次:
1.小乘的自覺。破除了貪、嗔、癡、慢、疑等自我中心的煩惱之後,再也不會因各種煩惱而在生死流轉之中接受苦報;這必須修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門,才能達到破我執、住涅槃的阿羅漢程度。在小乘的修行過程中,能夠到達初果的位置就已算是開悟,到了四果則是徹悟。

2.大乘的菩薩稱為覺他。菩薩是 梵文『菩提薩埵』的簡譯,而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的意思。菩薩不僅自斷煩惱,尤其發願廣度眾生,地藏菩薩甚至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菩薩希望一切眾 生都能成佛,至於自己能否成佛,不是問題;事實上如果眾生都因他而成佛,他必定也會成佛。通常把菩薩道的層次分成五十二個位次,若能進入第十一個位次也算 開悟,直到成佛則叫徹悟、圓悟。

3.佛是自覺、覺他、覺滿。他的煩惱已經斷盡,已為一切眾生種下了得度的因緣;他是自利利他、福慧雙運而圓滿究竟的人,所以稱為大圓滿覺。

4.禪宗的悟另有勝義。有一種是 不假階梯,在明師指導下一觸即悟;也有在苦參實究時,悟境突然自發。當悟境現前之時,心胸坦蕩,豁達無礙,晴空萬里,不著點塵,與佛的心地一般無二,平等 一如。不過,佛是一悟永悟,而且是徹悟;一般的禪修者可能要悟了又悟。悟境出現的時間也有長短,力量強的比較持久,否則相當短暫。

唯其已經開悟,畢竟和從 未有過悟境的人大不相同,因為他們已經見到本來面目,所以信心堅固,而且會繼續努力。因此有位禪師曾說『大悟三十多回,小悟不計其數』,可見禪宗的悟並不 等於一悟就是解脫,或者一悟就成佛。

從以上可見,佛教所說的悟有頓、有漸、有深、有淺,而禪宗屬於頓悟。頓悟可能達到徹悟,但多半要悟了又悟,重重突破。
 

頓悟虛空,相應學佛

運加給人的不幸,還有避開的可能。為什麼能避開?因為我們運用佛法,我們有自己的悟性,才能避開命運帶給我們的不幸。但是自己給自己加上的不幸,沒有挽救 之路。就是說,自己在造新的業,讓自己嘗的惡果就無法挽救。比如說,因為我長期不願吃某樣食品,讓自己身體長了東西;因為我長期發脾氣,我的心臟就不好 了,最後心臟病復發,走人了;因為我從小就很恨人家,因為我知道會用刀用槍,所以你就會殺人。

這是自己給自己加上的不幸,你就沒有挽救之路。所以真正的枷 鎖是自己給自己套上的,而不是人家給你套上的。命運加給人的不幸是可以避開的,比如師父給你們看出來有劫,只要好好念經、放生,你就可以躲過去。你們聽到 上周節目中有位聽眾被車碾了一下,沒事吧,這就叫避開了。但是自己給自己加上的毛病,那是無可挽救之路,並會引來現世報,庸人自擾。世界本無事,不要去做 庸人。

    從佛法上講,當師父在講徒弟不好的時候,真的是在幫徒弟消孽障。舉個例子,一個孩子犯錯了,馬上會受到爸爸的懲罰,要挨打了,媽媽很慈悲,就說這孩子就是 不聽話,你以後再這樣,爸爸要打你的。講完之後,他爸爸還會打他嗎?實際上就消掉了小孩子的一頓打。

師父今天講你了,護法神就不會懲罰你,師父就像一個護 法神一樣,因為師父講了你身上的毛病,你就舒服了,你就消孽障了,真正難過的是師父不講你,你就天天難過,你天天有壓力。所以,很多人說,師父,你罵我 吧。

只要師父對他狠狠地批評,實際上他就舒服了,他把包袱就放下來了,實際上就消除了他很多的孽障。你們要懂啊,被師父講是一種福氣。你真的不要師父講, 那你修心都不要修了。

    這個世界所有的相和法都是空的,沒有對錯,只有因果。你們可能不懂,師父講的是很正的理,就是讓你們不要把虛妄的東西看成是真的。比如,一個人在變魔術, 全部是假的,你卻說,你看得不對,我看到了,因為他的手一動,這個東西就變出來了。

其實你看到的全是假的東西,明白了嗎?我們所犯的惡業,雖然不會馬上受 報,就像剛剛變質的食品被你吃下去一樣,因為你剛剛吃下去的食品實際上已經壞了,腐爛了,但是呢,被你吃進去之後,它不會馬上發臭的,不會馬上損害你的肌 體,但是它在你的腸胃裏散發出的那種細菌、毒素會慢慢地腐爛你的腸胃,會擾亂你心靈的安寧。因為當你的腸胃不舒服了,你精神開始萎靡了,它會擾亂你的安寧 的,實際上就是受著業報。

    兩個人敵對有意見,說明這兩個人都不好。今天你說他不好,明天他說你不好,實際上這兩個人都不好。比如,一個不好的人,用數字來說是零,再加上那個跟他吵 架不好的人,也是零。那麼這兩個人的意見加在一起,還是零。如果兩個都是惡人,吵了半天,兩個人都不是東西。如果一個人是壞人。他跟一個好人去交朋友,最 後那個好人也會變成壞人。

如果一個壞人跟五個人交朋友,那五個人後來都會變壞,而且這五個人都會受到他的影響。這就是零乘五,等於多少?現在師父是一百, 師父跟一千個人乘一乘,會是什麼數字?所以有些法門,師父不正,教出來的人也會不正,比如日本的歐姆教,等,宣揚世界末日,把人關在村莊裏邊,到最後集體 自殺。這不就是一個零乘以再多的人也是零嗎?這就叫道理,讓你們明白什麼叫真正的道理。

同樣一個人的情緒不好,會影響到所有人的情緒。大家要記住,人如果 把身上的毛病改掉了,說出來了,去掉了,那就不是毛病了。如果這個人不改掉身上的毛病,那永遠是毛病,永遠存在於你的身上。不肯改毛病的人,就像臉上有一 塊黑跡一樣,我就不擦掉,髒的還是你自己。修心既要修裏面,也要修外面,要裏外兼修才行。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八個字是菩薩講的。就是說,不著相,內心不要去動,不要去動心。什麼叫不取於相?這個東西很好,但對我來說沒吸引力,沒反應, 例如:這個女孩子長得很漂亮,男孩子看見她沒反應。就是明星來了我也是不動心,我們最怕的就是一個人沒有分量,一見「相」馬上就「著」。有本事,就不要 動,這叫不著相。我看見你們的相沒有反應,你長得好看跟我沒關係,我看見錢我不動心。

因為所有的相全是假的,今天可以有,明天可以沒有。看看那些電影明 星,年輕時多麼漂亮,可是年齡大了,就不好看了。人的外表沒有用的,你們不要著相啊!你們看看多少有錢的人,過幾年後,一無所有,所以要不取於相。愛一個 人要愛他的心,要真正對他好,很多聰明的人會去找人品正的孩子,就是要找這個人以後一定有前程的,不要只看到他已經發財,如果他的路線不正確,他有錢也會 沒錢;路線正確了,沒錢會有錢,沒人會有人的。

不起心動念,就是如如不動。動心,就是心在動。師父勸你們,心都不要動。看見什麼都不要動心。很多人明明做 不到的事情偏要去動心,那就闖禍了。你今天是一個窮人,你就算攀上了一個有錢的男人,人家也看不起你,他就把你當件衣服一樣,他會想:我就出去找女朋友, 你不跟我好,你離開好了。"他明天再找一個比你更漂亮的。所以有價值就不值錢了,要無價才值錢,所以叫無價之寶。

    接下來跟大家講念佛。師父講話非常願意用氣場,因為用氣場能夠感染人。用氣場實際上是用的你的真心。氣是從內涵發出來的,是從心裏發出來的。眼睛、鼻子、 嘴巴、耳朵都可以表現你的內心世界。念佛要和菩薩的心相應。很多人念經、為什麼念佛不靈驗,因為他的心沒有和菩薩相應。念經念佛時,你的願和菩薩的願要相 應。這是經驗啊。

為什麼有些人念經靈、有些人不靈?菩薩的願是什麼願呢?比如觀世音菩薩的願是,普渡眾生,有求必應。如果你也發這個願,你念大悲咒的時 候,就會產生無比的力量。(你們多麼幸運啊,能夠聽到師父講這麼好的東西。)有些人就管自己念得快,哪管菩薩的願,念出的經文當然不靈啊。念經時,心中要 想著觀世音菩薩的願。我的願和觀世音菩薩一樣,人家對我有求,我必應。然後,我的心和菩薩的心要相應,菩薩就是救人的,我以後修好了,我也要救人。願和心 一樣,你念一遍經,力量就很大很大。

    什麼叫相應呢?要知理。要知道這個道理,你的心才會和菩薩相應。知道這個道理之後,你要努力去實行,去做,那就叫跟菩薩相應。如果你單單拜觀世音菩薩,僅 僅說,「觀世音菩薩,我要跟您一樣,普度眾生」,可是從來不去救人,從來不去跟人講,你能普度眾生嗎?不能有口無心,很多人嘴巴裏念佛,心裏存妄念,這是 非常不好的。

因為你嘴巴念佛的時候,龍天護法都知道,如果你腦子裏想著不幹淨的事情,那你非但沒有把經念好,而且會傷到你自己。舉個例子,開車,你想往前 開,你腳踩著油門,尤如你在念經,但是你有個妄念,你迷失方向,你往回開,你腳踩著油門再多,也到達不了你的目的地,所以念經就白念了。從這個問題就告訴 你們,我們念經不要去傷人,我們念經不要去害人,我們念經不要去給人家下杠頭。念經時想的是菩薩的經文,不能帶有瞋恨,只能有渴望、祈求。如果心願和佛菩 薩一樣,你才會有求必應,你才能消除一切孽障。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東西裏面有五蘊、三毒。五蘊就是金、木、水、火、土。俱非實相,不是實實在在的人間所有的相,就是說,你在人間所看到的一切都 是假的。你的法身覺悟了,你就會感覺沒有一個是真實的物體在人間。所有的貪瞋癡,全部是虛妄的,不是實實在在的。你的覺才會有頓漸,析空見法,分析這個事 物是空的,漸漸地理解這個法。體空頓法,體悟這個事情是空的,突然之間明白了這個法門。法身覺,了無一物。覺有頓漸,慢慢地突然之間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