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佛教的立場,並不否定算命、看相、星象、地理、風水的原則,這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也就是命有命理、地有地理、天有天理。
大致上來講,一個人的命運在生下來時已經確定了。一個人的個體和宇宙的運行、磁場的強弱都有連帶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老是在同一個地方,他的命大致已經確定,很難再改了。如果一個人出生後到處跑,但他終究離不開地球,地球在天體上只佔一個小位置,所以,他的小問題可能有點改變,但是大命運還是改不了。
在我們看來,人跑來跑去,好像沒有規則,其實是有規則的。
有的人說,你某一年驛馬星動。什麼是驛馬星?就是磁場運行到這一年就叫你動,不動也不行;可能是陰錯陽差、可能是鬼使神差,就是叫你動。
有的人說,你某一年紅鸞星動,那可能會在沒有明顯徵兆的情況下,一下子突然就結婚了。
算命的用處是協助你瞭解大方向,使你明瞭自己適合從事的行業。例如,自己的數學不好,卻想當數學家;唱歌像破鑼嗓子,想當歌唱家;長相平凡,想要參加選美……,這些都是自討沒趣,何必呢?
如果找對自己能走的路,認定一個和自己個性及心向相契合的方向,努力、再努力,最後終究能走出一條路,算命或可作個參考。
但是,迷信算命就會為你帶來麻煩了。
如果算命可以百分之百算得準確,那才可靠,可是,誰能百分之百算得準呢?既然沒辦法百分之百算得準,那只能夠說「可能會怎樣」,你又何必一定要相信?
有人自我吹噓說可以「鐵口直斷」,還能幫人家改命修運。其實,這可不一定,無論是職業或業餘算命的人,如果他們本身沒有大福報,連他們自己的命運都改不了,怎麼還能論斷別人,更遑論為他人改變命運了。
還有,很會看地的人也不容易為自己找到好地。所謂福地福人居,本身沒有福的人,住在福地上,自己壓不住,反而會出問題。所以,普通的人最好就找一塊普通的地,不要編織美夢,平平實實地認定方向自己努力,不要想得太天真了。相信因果要比相信命運更可靠。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命可以算嗎? (法鼓鐘聲 聖嚴法師著)
7:16: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Read User's Comments(0)
算命的弊害
7:16: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周易‧繫辭》中說:“知命之有定,則素位自得,所謂順受其正也;知命之無定,則當修德補救,所謂自求多福也。”可見,在《繫辭》的作者看來,命運既可以說是確定的,也可以說是不確定的。由此,命運既不能說是可以改變的,也不能說是不可改變的。
然而,人們的思維習慣卻總是希望能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而且這答案還總是非此即彼的。這樣,對於請算命先生算命的人來說,如果他覺得算命先生算得
準,他就會認為命運這東西確實是存在的,宿命論的思想,就會不可避免地在他的心裏生根發芽,算命先生算得越準,宿命的思想在他心裏就紮根越快而且越深。
而好奇和貪婪必然會使人在測算了過去之後,還希望測算將來。對於將來,算的結果若好,自然會增加一些信心,但誰又能避免得了提前得意,從而放鬆努力、不再認真呢?算的結果不好,誰又能肯定不會給充滿上進的心帶來打擊,從而使人消極沉淪、放棄努力呢?
當然,算命先生也許會對測命者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命運可以改變或者不可以改變,只是一個永遠也不可能得到證明的命題,無論如何都無法
讓人確確實實地相信,幸好,對於將來命運的測算也是在當下無法證明的,要不然,人們生活的意義和趣味不知還會留下多少?生活將會變得多麼灰色!
當然,一般人都會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這句話,即使算命得到的結果比較好,也仍然會努力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將事情做好,可往往也會出現這
樣一種情況:算命者求測的事情恰好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俱備,正常情況下一般會放棄努力,轉移方向;而一旦迷信了根本無法證明的測命結果,那麼,即使條件再不
俱備,也可能一意孤行,最後結局必然是人仰馬翻,慘淡收局。
如果從命定論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可避免的:測命和相信測命結果,以及導致最後的失敗都是命運的安排(但是,這個結果從盲信的當事人看來,卻恰恰說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不過不是由壞變好而是由好變壞:因為最終的結果,與算命先生所說的結果並不符合)。
如果從命運可以改變的角度來說(因為誰也無法證明命運是不可改變的),那麼,從客觀實際出發,不盲信算命先生的話,命運就應當不會是這個樣子。
不過,上面這種情況的信命者,雖然結果不堪,但畢竟在努力過程中享受到了自信和快樂,而對於測算結果不好的盲信者,他的損失那就更大了:一方面,如果從命運可以改變的角度說,本來完全有可能成功,卻因為輕信而放棄了努力,結果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另一方面,本來充滿生活熱情、充滿著旺盛生命力,卻可能因為相信不好的預言,而使熱情遭受打擊,甚至使生命力嚴重衰退,從而疾病不斷,以致在怨天尤人、得過且過、沒有生氣的日子中,一天天地將生命消耗。
人在年輕的時候,正是精力旺盛,生命熱情極高的時候,也是非常容易輕信和偏執的時候,這個時候,最不易請人算命。因為如果算命先生對於過去的測
算比較準,對於將來的預言就會對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一旦對於未來的測算結果不好,或者遠不及自己的期望,對於信心和熱情的打擊將是非常可怕的!
即使是同樣的命運結局,精神面貌不同,生命品質就會截然不同。人在年輕的時候,也正是缺乏理智,最容易憑熱情和個人喜好行事的時候,這時候,算命先生經常採用是不負責的討好的好話,也極容易助長盲目的自信,和偏離正確道路的盲目的熱情,使人沿著錯誤的道路固執地走下去。
當然,這是從命運可以改變的角度說的。其實,人生的意義更主要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而算命的重心卻是在結果的測算上;而且,人的生命價值更主要的體現在精神上,而算命關注的只是塵世的表面看似幸福的現象,卻不能使人看透這些現象,從而使人從塵世的苦海中解脫出來。
另外,算命常常使人由不得,將算命者的預言和未來的命運等同起來,從而對迷信預言的人產生誤導,使迷信者的生活變得更加糟糕甚至由好轉壞;最
後,假如人生就是一齣戲,對未來的預知,就像預先知道了戲的結果,必然會使迷信者減少了對生活的興趣和熱情,使本來可能更有趣味和意義的生活,少了些許趣
味和意義。
在人們的印象中,算命先生多數是一個盲人,這也許是上天降示的一個象徵:知道了人生這齣戲劇的結局,洞悉了人生的秘密,就看不到人生的豐富多彩,感受不到世界的新奇美好了!所以,在封建社會,算命一直是一個比較卑賤的職業,被視為“九流末技”,“非聖人之道”。
至於現在,算命更是難登大雅之堂。不過,算命也不是沒有好處。正在受苦的人,有時會通過算命而使心靈得到安慰,內心迷茫的人,有時會通過算命而內心得以安寧,更重要的是,算命能使人認識到“命運”這個東西是確實存在的,從而對天命心存敬畏,在生活中謙卑行事。
另外,對於生命熱情已漸漸消退,即將從人生的舞台上謝幕的老人來說,通過算命知道命運的天定和難以改變,顯然也不是壞事,因為對命運的這種認
識,會使其更容易地從塵世的名利爭奪中,順利地退出來,並且變得更為達觀,更為安靜平和,也更容易知足常樂,從而使晚年過得更加幸福。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在孔子時代,“五十”應當已經是老年了。可見“知天命”也是需要一定的年齡的。算命是一門學問,老年人可以研究,青年人則宜遠離;不過,對於那些過早就經歷了人世的滄桑,在心境上已經提前進入了老年的人,在未到老年時就接近算命也未嘗不可。
《左傳》中說:“卜以決疑”。一個人熱心算命,往往是心有疑惑,不知如何行事才好,這時,算命往往可以為其提供一個決斷的參考;但在“卜以決
疑”之後,還有一句話“不疑何卜?”,也就是說算卦只能作為人行事的參考,一個人如果有了確定的人生觀,在面對重要事情時有清楚確定的判斷,求卜問卦也就
成了完全沒有必要的事情,甚至是有害無益。
王充《論衡‧卜筮》中說,周武王在討伐殷紂王之前,曾令卜官算了一卦,結果是“大凶”。這時,作為三軍主帥的姜子牙,拋掉蓍草,踏碎龜甲,說道:“枯骨死草,何知而凶!“力主出兵伐紂。武王聽了太公的話,最終滅了殷紂,開創了周王朝的八百年基業。
不過,王充在這篇文章裏並沒有否定算卦,他相信卜筮,相信命運,只是認為“吉凶變亂”,而卜者“不審吉凶”,也就是認為卜者的占卜有問題而已。
人的命運,是以人事規律為主的“天道”運行的自然結果,認清了人事的規律,確定地知道該怎麼做才有好的結果,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卜筮預
測,即使可能是正確的,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古人重“理”不重“術”,以探究為人處事之理為“聖人之道”,以“陰陽卜筮”為“九流末技”,也就
是自然的事情了。
人在處於困境中時,最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自然也最容易求人算命。這就好比處在黑暗中的人,最希望看到光明一樣,他們算命,自然是希望知道未
來什麼時候命運能夠轉好,希望能有未來的幸福,支持自己在困厄中繼續堅持並走出困厄。然而,事實上,人自己不悟,自心沒有生出光明,沒有如何走出困境的正
確思想,不管算卦的結果如何,光明和幸福都是不會在他眼前出現的。
而一直受著命運眷顧,財官如意的人,心中總會擔心,什麼時候災難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算命,一般更希望對可能出現的災難有所預知,以便提前預防或者躲避。
然而,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災難,不能看淡災難,不能從自身出發,避免災難的發生,那麼,不管怎樣預防,該發生的災難一定還會發生,再怎麼躲避也不可能躲掉,而且災難對他造成的痛苦和傷害,與他對災難的看重程度必成正比。
人的命運由兩方面因素決定:一方面是我們自己,另一方面便是我們之外的世界,我們無法支配外部的世界,卻可以很大程度上支配我們自己。我們平常感嘆的對命運的無奈,主要便是指對外部世界的無奈。
事實上,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人的心裏光明了,不僅行事有方向有主見了,而且外部往往會有好運出現(這種聯繫非常神
秘,許多人都有這種體驗,但無法解釋),而且,即使外部一切如常,心態一變,外部的世界感覺起來也會立即發生變化:心境惡,外部的世界便顯得醜惡,心境
好,外部的世界便顯得美好。
從這個角度說,命運的總根源還在於我們自己:在於我們的性格,在於我們的行為,更在於我們的思想和心態。我們無法決定結局,卻可以決定過程,讓過程變得精彩;我們無法改變現實,卻可以改變我們對待現實的態度,讓心境始終平和安靜。
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從這一面看是善,從另一面看卻是惡,正像塔羅紙牌暗示給我們的。
命運其實也沒有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一生平順,福樂安康,似乎是好命,但這樣的一生難免會讓人感覺平淡、枯燥,似乎缺少了點什麼;多災多難,似
乎是壞命,但最餓的人最能享受吃飯的快樂,最多難的人最容易體驗,脫離苦難時的那種幸福的感覺,更重要的是,苦難能讓人有更充實、更富刺激的人生經歷,而
且,苦難還會錘煉和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使人變得更為堅強和智慧。
富貴榮耀,人人嚮往,但帝王將相的苦又有誰清楚?貧窮低賤人厭棄,但知足者的逍遙權貴們又如何能理解?妻妾成群者有妻妾成群者的煩惱,孑身一人者有孑身一人的快活。人生百狀,誰敢斷定一個傻子就不如一個帝王快樂?
如果從人們追求的俗世幸福的角度來看,孔孟老莊何其不順!佛陀耶穌何其命苦!然而,當這麼看待這些大聖先賢時,我們難道不會認為自己很可笑麼?
顯然,雖然人們都嚮往榮華富貴,但人生的意義卻應當不就是追求榮華富貴,雖然人人都希望快樂幸福,但人活著卻應當並不就是為了快樂幸福。
不然,我們如何理解那些拋棄幸福生活,為信仰拋頭顱撒熱血的英雄志士?如何理解,古今中外所有無視榮華富貴,和塵世幸福的聖人先賢?如何理解人的內心,總是敬重那些重視道德、尊嚴、自由,勝於重視榮華富貴的人們?如何理解人越有精神,越有智慧便越容易痛苦和憂鬱?
如果人生的目的就是榮華富貴,那麼父子兄弟互相殘殺爭奪帝位,就是值得贊美的行為,如果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快樂無憂,整天笑呵呵的傻子,就該是最值得效仿的人生榜樣。
既然不是如此,那麼人生追求的應當是什麼呢?是人格道德的完善嗎?是精神的自由和超脫嗎?或者僅僅就是不同的各種各樣的生命體驗?或者如許多宗教所認為就是靈魂的修煉?如果是的話,那麼,福樂如何能說就比苦難更好?貧窮如何能說就比富貴更差?
尼采說:“人不應當尋求享樂,尋求享樂是可恥的!我寧願尋找苦難!”因為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就在於使自己成為更高的人類,也就是“超人”,而享樂容易使人精神墮落,苦難則常常會使人精神得到提升。尼采的觀點無疑是極端的。但是,他看待苦難和享樂的角度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與尼采相似,佛教、基督教等幾乎所有宗教,都崇尚受苦而鄙視享樂,因為宗教看重的是靈魂,是精神。
在宗教特別是佛教看來,外部世界是虛空不實的,外部那些看似能讓人幸福的東西,不過都是人心中所生的幻象,它們會迷惑人,使人心神不寧,使人心
智暗昧,使人貪婪執著,使人嗔怒憤恨,人只有戒絕過度的物質享受和物質追求,心才能安靜下來,在安靜中心靈才能生出智慧,才能有所覺悟。
而真正的、持久不變的自由和福樂,便來自心靈的覺悟。當然,苦難或者災難,也會使人一下子看清許多東西,使人漸漸地或者頓然走向覺悟。也就是
說,世人所認為的幸福,在這些宗教看來恰恰是一種不幸;人們算命所希望得到的財富美色,在這些宗教看來,恰恰是使人在塵世的苦海中越陷越深的原因,而人們
厭棄逃避的貧窮苦難,在這些宗教看來恰恰是走向覺悟的方便之門。
人覺悟了,他就會看淡乃至看空外在的東西,他就既不會刻意追求享樂和舒適,也不會刻意躲避受苦和災難。在這些宗教看來,熱衷算命是心中迷暗的表現,是與宗教追求心靈解脫的精神相違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幾乎所有純正的宗教都反對算命的原因。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莊子說:“知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然而,“知命”和“安命”只是“君子”和“有德者”的行為,而佛教則是教人超脫自我,從而超脫命運(其實就是精神超脫了物質的束縛),成為“覺悟者”。
知命安命的人仍然是在命運的掌握之中,在知命安命的思想中,仍然包含著,追求好命而不得的無可奈何的味道;而超脫了命運的人則已經渾然不受命運
束縛,命運的好壞已經對他不能產生影響,而且,因為他往往不遵循世俗幸福的原則而行事,以世俗的人事規律為基礎的算命術,對於這種超脫了命運的人,的命運
測算便不再靈驗。所以,研究術數的人都認為,對於真正的出家人,你對他的命運是測不準的。
如果我們有時間為自己的命運不濟怨天尤人,如果我們有時間為自己有個好命求卜問卦、求神拜佛,那麼,建議還不如看看佛經,修修禪定。我們能做多大的官,能發多大的財,能娶什麼樣的妻子或嫁什麼樣的丈夫,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能把握或者完全把握的。
但是,我們每個人卻都有可能,通過一定的苦難和對過去的反省,領悟世間的道理,領悟萬事萬物的真諦,從而,從塵世的福樂和苦難中超脫出來,那時候,我們就不再會受命運的擺佈,我們將會站在命運之上,欣賞命運演繹的一齣齣戲劇,或悲或喜,而又不陷於悲,不陷於喜。
證嚴法師說故事:觀如月
7:15: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佛陀在世時,有位求道者來請教佛陀:「如何面對惡人無理取鬧,或逞強欺善?」佛陀的回答很簡單:「觀,觀如月。雖然是很壞的人,但是把他當成月來觀想。」
求道者又問:「那又如何面對善知識?」佛陀同樣回答:「觀,觀如月。」求道者說:「您說的話太簡化了,能不能再詳細解釋,為什麼面對惡人與善人都要『觀如月』?」
佛陀微笑地為他詳解:面對惡人,不要與他對立,針鋒相對必起衝突。所以就觀想,月圓之後就開始缺蝕,慢慢地月亮就會從天上消退了。同樣的,對於惡人退一步、忍一下,他自有因緣果報,終會如月漸蝕而消退不見。對於善人,則如月初時,月亮慢慢從缺而圓,這就像善知識的德行增長,日日累積而至圓滿。
這是佛陀教育我們如何觀察別人的態度,再反觀自己,是否也能如圓滿的月,做他人的善知識?
如何累積德行,佛陀教導五個方法,以信、戒、聞、施、智慧去惡從善;為人要有正信,能夠守戒,也就是守規矩,還要多聽聞、行布施,才有智慧,這就是人格成長完滿,像月初到月圓的過程。
人生不怕錯,只怕不改過,令人擔心的是,原來善良的心受到惡知識、壞朋友的拖累、影響,帶往錯誤方向,讓圓滿的月漸漸缺失損德,這是很可惜的事。我們要時時用心觀察自己的心,也要觀察外在的善、惡知識,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中,處處都是心靈道場。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