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渴見水喻

過去有人,痴無智慧,機渴須水,見熱時燄,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旁 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機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譬如外 道,僻取于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時所笑,亦復如是。


過 去有這樣的一個人,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來,以解除這個苦痛,看到遠處熱霧,當作是水,可是走過去一看,卻又不是。後來東找西尋,終於給他找到 一條河流,河水滔滔不絕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潔;然而,這個人卻只是呆望著,並不下去喝水。別人看也很奇怪,問道︰『你口渴找水喝,現在找到了,為什麼又不 喝呢?』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說︰『你喝得完這麼多的水嗎?
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聽了,都笑他。

這個故事比喻︰有些人強訶奪理地堅持著怪僻的見解,不近情理,以為佛教戒律很廣泛嚴格,一時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捨棄不受,仍舊流轉生死,終沒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憐也是很可笑的!

【一個班羚家族的故事】

【一個班羚家族的故事】~很感人
試想一下...這故事與現實生活中 一些不為人道的廝殺竟不...謀而合 ... 

我曾見過一場異常悲壯的死亡,正是那次死亡深深的震撼了我,我從此不願再傷害 哪怕再微小的生命。

那是在一次圍獵班羚的過程中。班羚又名青羊,形似家養山羊,善於跳躍,每頭成年班羚重約 多公斤,性情溫馴,是獵人最喜歡的動物。

那次,我們狩獵隊嚴密堵截,把一群 多隻羚羊逼到布朗山的斷命岩上,想把牠們逼下岩去摔死,以免浪費子彈。

約莫相持了 分鐘後,一頭大雄班羚突然吼叫一聲,整個班羚群迅速分成兩群;老年班羚為一群,年輕的為一群。我看得清楚,但弄不明白牠們為什麼要按年齡分出兩群?

這時,從老班羚群 走出一隻雄班羚來。這隻班羚頸上的毛長及胸部,臉上褶皺縱橫,兩支羊角已殘缺不全,一看就知道牠已非常蒼老。

牠走出佇列,朝那群年輕的班羚「咩」了一聲,一隻青壯的班羚應聲而出。一老一少兩隻班羚走到斷命岩邊,又後退了幾步。

突 然,青壯班羚朝前飛奔起來,差不多同時,老雄班羚也揚蹄快速助跑。青壯班羚跑到懸崖邊緣,縱身一躍,朝山澗對面跳去。老雄班羚緊跟在後,頭一勾,也從懸崖 上跳躍出去。這一老一少,跳躍的時間稍分先後,跳躍的幅度也略有差異,老雄班羚角度稍偏低些,等於是一前一後,一高一低。我吃驚地想,難道自殺也要結成對 子,一對一對去死嗎?這兩隻班羚,除非插上翅膀,是絕對不可能跳到對面那座山岩上去的。

果然,青壯班羚只跳到四 五米 左右的距離,身體就開始下墜,空中劃出了一道可怕的弧線。我想,頂多再有幾秒鐘,牠就不可避免地要墜進深淵。

突然,奇跡出現了,老雄班羚憑著嫻熟的跳躍技術,在青壯班羚 從最高點往下降落的瞬間,身體出現在青壯班羚的蹄下。 老雄班羚的時機把握得很準,當牠的身體出現在青壯班羚蹄下時,剛好處在跳躍弧線的最高點。

就像兩艘太空船在空中完成對接一樣,青壯班羚的四隻蹄子在老雄班羚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如同借助一塊跳板一樣,牠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墜的身體奇跡般地又一次升高。

而老雄班羚就像燃料已輸送完了的火箭殘殼,自動脫離太空船。牠甚至比火箭殘殼更悲慘,青壯班羚的猛力踢蹬像隻被突然折斷了翅膀的鳥筆直 墜落下去。

可是,那青壯班羚的第二次跳躍力度雖然遠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從地面跳躍的一半,但足夠跨越剩下的最後 兩米 距離了。瞬間,只見青壯班羚輕巧地落在對面山峰上,興奮地「咩」叫一聲,轉到磐石後面不見了。

試跳成功!緊接著,一對一對班羚淩空躍起,山澗上空劃出一道道令人眼花撩亂的弧線,一隻隻老班羚全摔得粉身碎骨。

我沒有想到,在面臨家族滅絕的關鍵時刻,班羚竟然能想出犧牲一半挽救一半的辦法來贏得家族的生存機會。我更沒想到,老班羚們會那麼從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願地用生命為下一代開通一條生存的道路。

我為之而震撼!

由於親睹這場異常悲壯的死亡,深深的震撼了我,我慚愧,我從此不願再傷害任何生命,哪怕再微小的生命

六道輪回面前,懂得佛理就要珍惜人身

講過,諸佛菩薩、上師三寶的事業是恒常的,時刻都在連續不斷地救度眾生。但是輪回沒有空的時候,眾生沒有度盡的時候。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輪回是無窮無盡 的,眾生是無數無量的。
                                             
當時觀音菩薩為了救度眾生而四處奔忙,六道都去了,救度了無數眾生。最後自己心裏想,眾生終於度盡了。沒想到回頭一看,眾生一個也 沒有少。他救度眾生的心特別迫切,於是就幻化了千手千眼,幻化了一千只手度眾生,幻化了一千只眼看眾生,但是依然無法度盡眾生。他覺得眾生太難度了,太可 憐了,就流淚了。流了二十一滴眼淚,變成了二十一尊度母。 

眾生沒有度盡的時候,因為實在太多了。這麼多眾生都在哪里呢?大部分都在地獄裏。地獄的眾生最多,餓鬼第二多,傍生第三多。傍生有很多,有隱居傍生,海居 傍生。我們不說別的傍生,只說螞蟻,僅僅一個蟻穴裏螞蟻的數量,就超過了整個南瞻部洲人的數量。

傍生都那麼多,餓鬼和地獄的眾生就更不用說了。為什麼這麼 多?因為墮落惡趣容易!我現在一說,「不能這樣,會墮落惡趣的!」「別造業,會下地獄的!」都不相信。「下地獄哪有這麼容易啊?這不是嚇唬我麼,這不是騙 人麼!」根本不聽,根本不在乎。

三惡道的眾生為什麼這麼多呢?因為容易!人和天人為什麼這麼少呢?因為難,非常難,不是一般的難!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想再次得到人身是不可能的。有的 人,根本不懂,好像這個人身想得就能得到,很容易。「下次吧,今生我就打個基礎。解脫,來世再說吧!」學佛修行的事一拖再拖,解脫的事也拖到來世。這不是 自欺欺人麼?你有什麼把握來世能夠得到人身?「下次有什麼得不到的?現在不是已經得到了麼?」你知道這個人身是怎麼得到的?

得到人身,要具足很多因緣。不種因,怎麼會結果?那什麼是得到人身的因緣?簡單地說,有清淨的戒律,有廣大的佈施,有殊勝的願力,才能得到人身。什 麼是清淨的戒律?戒律有很多,這裏指的戒律不是別解脫戒,也不是菩薩戒,也不是密乘戒,而是屬於世間的戒。

一般的行善斷惡,斷十種惡業,行十種善業。這只 是得到人身眾多因當中的一個因。我們今生今世得到了人身,不是偶然得到的,是累生累世積累的福德,今生有這樣一個機緣,才得到了人身。萬一錯過了,想再得 到人身,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根本沒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得這些道理,我們怎麼能跟他們一樣呢?我們遇到了佛法,而且明白了一些道理,如果還不好好做,還繼續造業,這樣就已經輕 視了三寶,輕視了因果。這樣我們比那些沒有遇到佛法,不懂佛理的人還愚癡!我們的罪過比他們的罪過還嚴重!

那些人根本沒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這些道理,這 樣肯定有罪過,但是沒有像我們這麼大的罪過。我們明明知道還不相信,還天天發各種心,發各種願,然後一個也不去做,欺騙眾生,欺騙上師三寶,還挺有能耐似 的。你要承擔後果啊!

出口就是願,如果說了不做,欺騙上師三寶,欺騙父母眾生,今生今世不會有好的結果,來世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一定要對自己所發的願負責任,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守護誓言不改變,不退轉,否則就會有嚴重的後果。

聖嚴法師:不要自己障礙自己

佛教有一種「業」的觀念,凡是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論經由語言、思考,或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行為,都稱之為業;因此我們任何起心動念或舉手投足,可以說都是在造業。

人不可能不造業,但卻可以讓自己不要產生業障,因為一旦有了業障,就會障礙到原本該做的事、該想的念頭、該說的話,讓人進退兩難。

所謂造成障礙,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為造成他人的困擾、自己的麻煩;也就是說,因為你的緣故,造成別人或自己時間、能力、財力等的損失,以致於讓事情進行得不順利,那就是障礙了。

而且你造成別人的損失、傷害,對方可能就會來討回公道、要求補償,他們就像是你的「債權人」,而你就是一個欠債的人。如果你得罪的人很多,又經常讓很多人受到傷害,這麼一來,你自己就會常常遇到障礙,這些就成了你得業障。

如何不讓自己產生業障呢?只要我們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能有益於人,也有益於己,就不會造成障礙。
可是我們大多數得人多半很自私,都只想到對自己有利,而不管別人如何。這自私的我其實是非常愚蠢的,還以為讓別人受損失就是佔便宜,殊不知這些行為雖然暫時利益了自己,可是往長遠來看,卻是對自己不利的。這種自私又自我的行為,不僅害人,而且害己,所以是很愚蠢的。

例如在團體生活中,如果我把自己的垃圾,通通丟到別人那裏,只管自己的環境乾淨就好。短時間內似乎是得了方便,但是時間一久,隔壁傳來的臭氣,同樣 也會污染到自己居住的環境。而且,我把垃圾丟給別人,別人也會把垃圾丟到我這裏,互相製造幹擾、敵對,結果更是得不償失,反受其害。所以這種愚蠢的我、自 私的我,是我們要解脫、要放下的。

但是當我們放下自私、愚蠢的我之後,同時也要提起「功德的我」,所謂功德的我,是指大公無私、為他不為己的我。乍看之下,自己好像沒得到任何益處,其實,當我們為他人著想時,自己一定也已包含在其中,不自私反而是我們為人處事最好、最安全的方法。

幫助一切眾生,讓他人得到利益,同時自己也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是「大我」的境界。如果再進一個層次,那就是「無我」。佛法所說「無我」的意思,是指 對於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計較。也就是說,我付出一切幫助所有人,可是心中不求回饋,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做過之就不再多想、不再多說,心中沒有牽 掛,這便是無我。

這就好像佛菩薩以智慧和慈悲來廣度眾生,是用清淨的、無染的、無條件的愛心來幫助所有的人。佛菩薩因為永遠為眾生的利益著想,所以不會再製造任何障 礙,因為沒有障礙,所以佛菩薩的功德和力量是最大的,不僅在這個世界上,在十方三世無窮的時間、無窮的空間之中也處處都在、時時都在。

佛菩薩以智慧處理事的業是「慧業」,以慈悲幫助人的業是「福業」,雖然都是業,但是這種業不會製造障礙,是能成長我們的功德,讓我們左右逢源。像這種使我們處處都能夠自在的「慧業」和「福業」,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也是人人都能夠學會的。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養育七子。一子先死。時此愚人見子既死,便欲停置於家中,自欲棄去。
旁人見已,而語之言:生死道異,當速庄嚴,致於遠處而殯葬之。云何得留,自欲棄去?爾時愚人聞 此語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當葬者,須更殺一子,停擔兩頭,乃可勝致。於是便更殺其一子而擔負之,遠葬林野。時人見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譬如 比丘私犯一戒,情憚改悔,默然覆藏,自說清淨。或有智者即語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護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違犯所受,欲不懺悔?犯戒者言:苟須懺者,更就犯之,然後當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爾乃頓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殺一子。今此比丘亦復如是。

有 一個人,養了七個兒子,其中一個有一天死去了,這個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卻讓自己和家人離開那所屋子。鄰人對他說︰『您為什麼不把死了的兒子拿出去埋葬, 卻讓活的人離開家庭呢?這個行為太笨拙了。』這個人聽了以後,想道︰『話是不錯的,人死了,應當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樣拿呢?哦,只有這樣吧,再殺死一 個,那就可以成擔挑了去。』結果,真的他就再殺死一個兒子,和那死了的兒子湊成一擔,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這個故事比喻︰有些人修行人犯了一條戒律,不想改悔,還要企圖掩蓋事實,假作持戒清淨。被人揭發了,告訴他︰『修行人守戒,應該和保護珍貴的眼珠一般,怎麼可以違犯而不懺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惡事,以便一同懺悔,這正像殺子成擔,以便一同出埋一樣的愚蠢無知。

福報像水,你我就像水面的船

福報像水,你我就像水面的船。福多水漲船自高,容易行駛;福少水低船擱淺,寸步難行
有一天下午,我跟一個朋友到郊區散步。突然,有一個穿著破爛的老人靠了過來,
手中提著一袋袋青菜推銷。那些青菜的賣像很差,菜葉脫水枯黃,上面還有一個個
蟲咬的小洞。但朋友二話不說,一口氣買了三袋。
老人還很不好意思地解釋:「這菜是我自己種的。前陣子下大雨,菜都泡爛了,
樣子不好看,真抱歉。」
老人離去後,我問朋友:「你回家真的會吃這些菜嗎?」他想也不想地說:「不會,
這些菜已經不能吃了。」
「那你為什麼要買?」,「因為那些菜不可能有人買。如果我也不買,那個老人恐怕
就沒有收入了。」朋友的善行讓我十分佩服,所以我追上老人,也跟他買了一些菜。
那老人非常高興地說:「我今天賣了一整天,只有你們肯買,真是謝謝你們。」
幾把根本不能吃的青菜,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後記:
當我們陷於低潮的時候,都希望有奇蹟降臨在我們身上;
但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是否願意去做那個創造奇蹟的人呢???
有人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奇蹟,也有人老是盼望奇蹟降臨在自己身上。
但我們是否曾經做過那個「製造奇蹟」的人???
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去做,微小的善行,其實也能凝聚出龐大的希望呢!!!
人到達一個年齡,清楚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是一種 智慧
假如你認為你還青澀 那你就可以成長;假如你認為你已成熟 就可以等著爛掉...

你做的若是對自己好 那是成功;
若你做的是對別人好 那是成就



外貌是一時的,不長久且久了會變成庸俗。
智慧才是永久的美麗!
「珍惜今天 ~ 因為它是明天的美好回憶!

徜徉於夢幻中--美圖

對生活的一點小小建議!

絢麗迷離夢幻般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