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福報像水,你我就像水面的船

福多水漲船自高,容易行駛;福少水低船擱淺,寸步難行
有一天下午,我跟一個朋友到郊區散步。突然,有一個穿著破爛的老人靠了過來,手中提著一袋袋青菜推銷。那些青菜的賣像很差,菜葉脫水枯黃,上面還有一個個 蟲咬的小洞。但朋友二話不說,一口氣買了三袋。

老人還很不好意思地解釋:「這菜是我自己種的。前陣子下大雨,菜都泡爛了, 樣子不好看,真抱歉。」

老人離去後,我問朋友:「你回家真的會吃這些菜嗎?」他想也不想地說:「不會,這些菜已經不能吃了。」
「那你為什麼要買?」,「因為那些菜不可能有人買。如果我也不買,那個老人恐怕 就沒有收入了。」朋友的善行讓我十分佩服,所以我追上老人,也跟他買了一些菜。
那老人非常高興地說:「我今天賣了一整天,只有你們肯買,真是謝謝你們。」
幾把根本不能吃的青菜,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後記:
當我們陷於低潮的時候,都希望有奇蹟降臨在我們身上;
但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是否願意去做那個創造奇蹟的人呢???

有人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奇蹟,也有人老是盼望奇蹟降臨在自己身上。
但我們是否曾經做過那個「製造奇蹟」的人???

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去做,微小的善行,其實也能凝聚出龐大的希望呢!!!
人到達一個年齡,清楚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是一種 智慧

假如你認為你還青澀 那你就可以成長;假如你認為你已成熟 就可以等著爛掉...
你做的若是對自己好 那是成功;
若你做的是對別人好 那是成就
外貌是一時的,不長久且久了會變成庸俗。
智慧才是永久的美麗!
「珍惜今天 ~ 因為它是明天的美好回憶!

聖嚴法師:照見五蘊皆空

智慧不產生作用時,菩薩和眾生是一樣的;智慧產生作用時,對菩薩自己來講是斷除一切煩惱,對眾生來講是菩薩普度一切眾生。

智慧的產生分成四個層次:聞、思、修、證。首先要聽聞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見作為指導,確實修行才能證得五蘊皆空,產生智慧。

聞、思、修、證,也可以說成聞、修、思、證。思是修的一部分,思是指修觀行,是思惟的意思。不 是思想的思。修行有散心修與專心修,專心修才叫作思惟。有修才能證,《楞嚴經》上認為思辨可以產生智慧。在印度及西藏佛教有一派學者就是主張以辯論的方法 產生智慧,不一定要修禪定。我是以禪修的觀點來解釋聞、思、修、證。是以藏傳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南傳佛教《清淨道論》為依據。

菩薩是以聞、思、修而證得五蘊皆空的境界,一切智顯現而得解脫;以根本智產生的力量,以無量法門幫助眾生,使眾生得解脫,這是道種智的功能;能盡知諸法自度度他,是一切種智。

五蘊
五蘊中的色,是物質的;受、想、行、識,是精神的。五蘊是構成我們世間每一個人的必要因素。
──就是地、水、火、風,總稱四大。包括我們物質的身體及身體所處的環境。
──感受的意思。
──判斷。
──判斷後如何處理。
由於受、想、行這三個心理活動,能推動我們的身體行為及言語行為。
──以「受」、「想」、「行」的心理活動,操作物質的「色」身,以物質的「色」身和「受」、「想」、

「行」的心理作用合一,就產生了第五蘊的「識」。
如果沒有識蘊只有前面四個蘊,就成了唯物論,識蘊是生命的主體,從過去生到這一生,從這一生到 來生,都是靠它。而前四蘊的活動所產生的業力的結果就是識蘊。它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投生時它先來,死亡時它最後走,然後到另外一生去投生,也是它先 到。現代的植物人的色蘊及識蘊還在,只是喪失了受、想、行三蘊的功能。

大乘的菩薩、小乘的阿羅漢、一般的凡夫,各以不同的層次看五蘊。

大乘的菩薩:以如實空的立場看五蘊。對五蘊構成的我,不起執著,對個別的五蘊現象也不執著,所以可以不戀生死,也不怕活在生死中。既然不貪著五蘊也不厭惡五蘊,所以在生死中繼續度眾生,不必逃離生死。

小乘的阿羅漢:以分析空的立場看五蘊,由五蘊構成的我是空的,五蘊本身是法,其個別的五蘊並不空。所以也難從五蘊組合成的自我得到解脫,但是個別的五蘊法還在,我執消除而法執仍在,故非究竟。

一般的凡夫:不論知不知道有五蘊,但是五蘊構成的我是在運作,而且事實上處處在對五蘊生起我的執著,所以不知五蘊皆空。

多數的凡夫,根本不知道五蘊組成的我是空的,即使在觀念上知道是空,事實上煩惱及執著還在,一 般人在世界上,每日在貪、瞋、癡、慢、疑中生活,對身外的事物有要追求的、放棄的、喜愛的、厭惡的感覺。對自身也有驕傲、自卑、沒有安全感,這都是不知五 蘊皆空,五蘊組合的自我也是空。如果能以小乘的慧眼來離我執,菩薩的法眼來離我法二執,便是般若的功能,菩薩的法眼便是般若。

凡夫也可以用五停心觀中的十八界分別觀及因緣觀,在《楞嚴經》中稱為二十五圓通法門,即是二十五種觀法,也都以五蘊的身心為基礎。若以五蘊配十八界,則色蘊中有四大,包括身體的六根、外在環境的六塵、心理現象的六識,加起來便是十八界。

因此,不論是《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的菩薩禪觀,或是五停心的基礎禪觀,都不會與五蘊無我、五蘊皆空的禪修方法相違。

「空」的梵文ś?nyat?是對「有」的否定,但又不同於虛無論的斷滅見。
空的意思,在原始佛教,便是從生滅現象的觀照而發明的。所謂此生故彼生:煩惱起,生老病死生;此滅故彼滅:煩惱滅,生老病死滅。有生有滅,生滅無常,便是空。

大乘中觀的空義,是依龍樹菩薩《中觀論》所持的見解為准,該論〈觀四諦品〉有二偈,相當重要。「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這明言空義,能成就一切法,若無空義,一切法都不得成就。空是無礙無阻義,如果遇到任何阻力,便表示自心中尚未能實證空義,也未能以般若智慧來照見諸法似有而實空。什麼原因呢?則另有一偈雲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此與原始佛教所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道理相同,凡是因緣合成的現象,自性皆是空的,不僅自性空,此空也是空。說諸法是有,是有的假名;離開有無二邊,即是中道,即是《般若經》所說的空義。

舍離有無二邊,也不執持中間,才是真正的中道實相的空義,空中無有相,也無無相,所以空義能成一切法,也能破一切執著相。
照見

「照」是觀察,「見」是體驗,以甚深的般若智慧,觀照體驗五蘊等一切諸法的自性皆空。以般若的角度來看世間現象,空與有是相反相成的,看似矛盾而實際統一,且又是超越的。

婦女患眼痛喻

昔有一女人,極患眼痛。有知識女人問言:汝眼痛耶?
答言:眼痛。
彼女復言:有眼必痛。我雖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後痛。
旁人語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無者,終身長痛。
凡愚之人亦復如是。聞富貴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後得報,財物殷溢,重受苦惱。有人語言:汝若施者,或苦或樂﹔若不施者,貧窮大苦。如彼女人不忍近痛,便欲去眼,乃為長痛。

從前,有一個女人,患了眼病,極為痛苦。
有認識她的女人,問她說「你的眼睛很痛嗎?」
她回答說「眼睛很痛!」
那女人又說「有眼睛就必定會有病痛,我雖然還沒有病痛,但以後也會有病痛,因此,我想挖出眼睛,怕它以後,會有病痛。」
旁人跟她說「眼睛如果在的話,或有病痛、或無病痛;但是:眼睛如果沒有了,那就會終生長痛了。」
聽說富貴之人,是衰敗、禍患之本,因而不想要富貴,就不想佈施,恐怕以後,得到富貴的果報,而在財物太多時,重受衰敗、禍患的苦惱。
有人告訴他說「你如果佈施的話,得到富貴的果報,或許會有衰敗的痛苦、或許也會有富足的快樂,但是:如果不佈施的話,就永遠會為貧窮而大感痛苦。」
這就像那個笨女人,不能忍受一點眼病時,短暫病痛,便想要挖掉眼睛,而受沒有眼睛時,長久的痛苦。

父取兒耳鐺喻

昔有父子二人緣事共行,路賊卒起,欲來剝之。其兒耳中有真金鐺,其父見賊卒發,畏失耳鐺,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時決。為耳鐺故,便斬兒頭。須臾之間,賊便棄去,還以兒頭著於身上,不可平復。如是愚人,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名利故,造作戲論,言無二世,有二世﹔無中陰,有中陰﹔無心數法,有心數法﹔無種種妄想,不得法寶。他人以如法輪破其所論,便言我論中都無是說,如是愚人,為小名利,便故妄語,喪沙門道果,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為小利故斬其兒頭。

從前,有父子二人,因有事而一起同行——路上有盜賊,忽然衝了出來,想要來搶劫。
兒子的耳上,有金子做的耳環。
父親看見盜賊,突然衝了出來,怕失去耳環,立刻就用手去扯兒子的耳朵,只是:耳環一時扯不下來,他便用刀,砍下兒子的頭。
一下子工夫,盜賊便離去了。
父親便拿著兒子的頭,放到兒子的肩上,可是:再也不可能復合了。
像這樣作傻事的傻瓜,是被世間的人所譏笑的。
為了名聞利養的原故,造作種種戲論,譬如說「無此世、彼世;有此世、彼世;無中陰身、有中陰身;無心生一切法、有心生一切法;無種種妄想、有種種妄想……」這些都是:不得實諦之法。
別人要是以如實之法的言論,來破解他所說的戲論邪見——
他便說「在我的言論中,都沒有這種說法。」
就像是愚笨的人,為了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故意的說謊話,因而失喪失了沙門道果,在身體敗壞、性命終結時,墮落到三惡道中。
就像那個愚笨的父親一樣,為了小小的耳環,卻砍掉了兒子的頭。

星雲法師:六根互用

我們必須引導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塵的業惡,來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佛教認為人生和宇宙之間的關係,是由六根、六識、六塵互相牽連而成。根,有生長的意思。六根,指眼、耳、鼻、舌、身、心等六種能生起感覺的器官。

塵,是動搖、污染的意思。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能污染身心,並且動搖變化的境界。識,是認識、了別的意思。

六識,指眼、耳、鼻、舌、身、心 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接觸時,所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等六種認識、了別的作用。

因此,以現代的話來說,六根是生理的 器官,六塵是物理的世界,六識是心理的作用,三者構成了整個世界。其中,六根追逐六塵,而後產生六識,所以「六根」又常被稱為「六根門頭」,意謂六根居於 守門的地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般人都認為「六根互用」是諸佛菩薩才具有的能力,其實,誠如《華嚴經》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本來就具有「六根互用」的潛能,因 此有些人經過練習之後,不必用耳朵聽聲音,眼睛也可以看出聲音來;肉眼即使沒有接觸,身體也能感觸到外境的狀況,像聾子,雖然聽不到你的聲音,但是看到你 嘴唇動的樣子,也能會意明白;盲人,雖然見不到東西,但是靠著觸摸,也能瞭解周圍環境的狀況;啞巴,雖然不能講話,但是借著比手畫腳也能溝通彼此的情誼; 一些口足畫家,雖然身體有著某些殘缺,但是靠著其他健全的器官,也能謀生自立。修行到某種程度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像文殊菩薩能看出八歲龍女具有龍象之 資;奕尚禪師能從森田敲鐘的聲音中聽出他是佛門棟樑;雲蓋守智禪師從洞山克文的臭布裙中嗅出真理的法味;珠光禪師能嘗出「無心之茶,柳綠花紅」的色味,這 一切都說明瞭「六根互用」的能力。

經典裏說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可以用「觀」看聲「音」的方式救苦救難,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依據我多年的佛法體驗,「六 根互用」是經由練習、修行得來的工夫,對我們人生的擴大、昇華有很大的助益。

有趣的是,不但人類具有六根,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植物,將可以發覺植物雖然只有生機,沒有生命,但是它們也具有六根的功能。像一些爬藤植物,有的攀著 牆壁往上爬升,有的纏繞著其他的大樹,作寄生的發展,你能說它沒有眼睛的功能嗎?花草樹木如果經常聽到優美的旋律或主人的稱讚,就會長得茂盛青翠,這不就 相當於耳朵的功能嗎?植物有光合作用,而且在空氣汙濁的城市裏,長得比較乾癟瘦小,如果罩在沒有空氣的地方就會死去,可見植物也有鼻子的功能。植物會吸收 土裏的水分和養分才能活下去,好比人要進食喝水一樣。植物如經移植,會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中國有句話說:「橘逾淮而北為枳。」不也證實了植物有身體的功 能?根據科學家實驗,如果有人拿起斧頭作狀要砍殺植物,甚至只是心裏在想,而未行諸於動作,植物內部都會顯示明顯而高亢的波動,這不也類似植物有心的功能 嗎?

至於動物,和人類一樣具有六根,而且有些比人類更出色,像螞蟻,能以嗅覺辨識路徑,知悉安危,以觸角分辨食物,知道敵友;鴿子具有良好的記憶力,在 通訊不發達的時代,就是靠它來傳遞書信;狗的聽力奇佳,所以常被訓練用來尋找逃犯、失物、毒品、炸藥等。這些都是人類所不及,但是因為人類聯想、推理、分 析、綜合的能力比較強,所以便自稱為「萬物之靈」。

「六根」如同家族的聯合國一樣,不但彼此合作,有時還能相互為用,例如,耳朵突然聽到了什麼聲音,眼睛就會幫忙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看;鼻子感覺不到 的特色,可以用舌頭嘗一嘗味道;眼睛看到遠處有什麼好東西,手就要去拿,腳也會幫忙走過去;身體上破了一塊皮,馬上眼睛看,手去摸,各種感官都會給予幫 忙。

可惜的是,人類往往由於不能善用「六根」,而為自己帶來很多煩惱,甚至惹來殺身之禍。例如:眼睛喜歡見到美色,耳朵喜歡聽聞好音,鼻子喜歡嗅到香 味,舌頭喜歡品嘗珍饈,身體喜歡觸感細滑。如果順從己意,就貪著執取;如果違逆己意,就嗔怒怨恨。我們的情緒在這喜惡之中,每天不知波動起伏多少次。其 實,事物本身沒有美醜淨穢之別,分別往往來自於我們主觀的感受,例如:臭豆腐,喜歡吃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不喜歡吃的人,則避之唯恐不及。明月出雲,在情 侶看來詩意盎然,在小偷看來是破壞好事。

此外,同一個人對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我們高興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很順眼;生氣的時候,看到什麼東西都討厭;悲傷 的時候,目睹花兒也會落淚;恐懼的時候,一點點事物也可以引起驚懼。像「杯弓蛇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等中國成語故事都足以說明 「六根」的感覺虛幻不實。

蔣經國先生曾經說過兩則很有趣的故事,生動地刻劃出六根是不可以全然依恃的:
第一則故事是說,日本人侵略中國時,重慶方面接獲情報:「日本來了一架飛機。」電話的另一頭急切地問:「你再講清楚!是多少架飛機?」「是一架。」 結果,傳到第二個人時,「是一架」被聽成「十一架」;再傳到第三個人時,「就是十一架飛機」被聽成「九十一架飛機」,就這樣,才一會兒的功夫,敵機的數目 膨脹了九十倍之多。

第二則故事是說,有一個士兵提著兩隻鴨子走進辦公室,當他看到平日不苟言笑的長官時,心情突然緊張起來,結結巴巴地說道:「報告鴨子,抓了兩個營長來了!」周圍的人哄堂大笑,士兵這才發覺自己說錯了話。
六根就是這麼淘氣,經常地愚弄著我們!我們常聽人說:「這件事情是我親眼看到的!」「這件事情是我親耳聽到的!」「我明明是這樣講的,對方怎麼會聽 錯?」「我明明是這樣做的,怎麼結果會那樣?」其實,即使是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也不見得正確;親口講出來的話,親手做出來的事,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 原意。我們必須找出一個究竟的方法,來彌補六根的不足。

佛陀將我們的身體比喻成一棟房子,如果像主人翁一樣的真心無法管轄這個房子,讓六個像盜賊一樣的六根住在裏面,就會不得安寧。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 喚醒沉睡已久的真心,叫他做好自己的主人翁,調禦六根的盜賊成為自己的家兵家將,就能太平無事了。有些人沒有抓到要領,以為將六根壓制,不讓它們為非作歹 就好,其實這就好比將六個盜賊全都關起來,只能收一時之效,一旦釋放出來,惡性未改,依舊會起惑造業。

過去有一個仙人收了兩名徒弟,跟著他在深山裏修道,仙人為了讓徒弟早日證得仙果,從小就將他們與外界完全隔絕。等到兩人長大的時候,仙人為了想要試驗他們的道心,將他們帶到一個熱鬧的都市裏去。
「師父!那是什麼啊!」小徒弟指著一個婀娜窈窕的妙齡女郎。
「吃人的老虎!」仙人說的時候,看都不看一眼。
回到深山以後,仙人問這二個弟子:「徒兒啊!你們今天下山走了一趟,覺得什麼東西最好看?」
沒想到兩個徒弟都異口同聲地答道:「吃人的老虎最好看!」

經雲:「善惡是法,法非善惡。」俗謂:「解鈴還需系鈴人。」既然是六根攀緣五欲六塵闖出來的禍,我們就必須引導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塵的善惡,啟 發本自具有的般若智慧,來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古時的禪宗大德用作務、問答、棒喝、參話頭等教育方式,無非就是在藉此讓徒眾們斬除迷執,斷惑證真。今人所 實施的視聽教學、互動教學等等,固然在科技的運用上,或許更勝一籌,但論及實效,卻不如祖師大德的教法靈活,直指人心。

記得我十二歲出家時,師長們就教我們要閉起眼睛,練習眼觀鼻,鼻觀心,結果觀久了以後,連上下臺階,拐彎抹角,都可以不用眼睛看,用心觀照就可以感 觸得到。有的時候,老師又要我們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並且即席點名,問你問題,讓你不得不振作精神,提起意志,強行了知周遭的環境。這樣訓練了一段時日之 後,我的心思變得細密周全,「六根」也變得機警靈巧起來。

有了這些體驗之後,我知道「六根」並非生來如此,可以經由訓練來增強能力,所以我很認真地學習,例如:我最初看報紙的時候,覺得內容很多,但仍然堅 持自己在繁忙中抽空讀完,一段時日以後,閱讀速度自然增快,如今,報紙一攤開,豈只是一目十行,簡直是一目了然。我曾經擔任過六年的《人生雜誌》編輯,剛 開始學習校稿時,也是備覺辛苦,甚至看上好幾遍,都校不出錯字,但進入熟練情況之後,就十分駕輕就熟了,錯字好像會自己浮現出來,告訴我:它就在這裏。

讀書、寫作的時候,經常專心到廢寢忘食,往往另外一件事情進來,才醒覺過來,但是竟然一點也不覺得餓,也不想睡,這才想起小時候常聽人說:「我看飽了!」 「我聽飽了!」原來,目看、手寫、心想真的可以當飽。我平常睡眠不多,然而一旦決定要睡,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入眠,不但不會受到外界幹擾,而且時間一到 自己就會醒過來,心裏好像有一個時鐘似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體悟到:六根、六塵、六識,誠如《楞嚴經》所說,是真心一念不覺才有的妄想分別,如果我們 能夠泯除對待,去妄歸真,則朗朗乾坤就在當下。

常有人問我:「怎麼能同時處理那麼多的事情?」這就是「六根互用」的功夫了!回想我在佛學院就讀時,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到齋堂行堂,為幾百個人添飯加 菜了,因為我可以一次舀出適當的份量,很準確地放在每個人的碗裏,不讓一粒米飯、一滴菜汁流到桌子上,也能夠很迅速地完成任務,讓大家吃得歡喜。最讓我得 意的是,我可以一面手動腳走,一面感受周遭的情況,一面想計畫,打腹稿。我發覺一旦心靈保持清淨安詳,眼、耳、鼻、舌、身、心「六根」既可以個別活動,也 可以互相協調。及至年長,經過世事磨煉,書本上的知識稍能融會貫通,成為活的學問,因此我在開示的時候,即使沒有準備,內容和事例也會如鏡花水月般浮現腦 海,脫口而出;我在開會的時候,能夠一面看文件資料,一面聽人發言講話,一面想著如何裁決。後來法務倥傯,身邊總是圍了一堆人,吃飯也不得閑,邊挾菜,邊 聽講,邊回答,還得邊招呼新來的人坐下,但是我都能忙中有序,提綱挈領,把事情一件一件解決妥當。

此外,我能用眼睛一看,就看出來者的心事;用耳朵一聽,就聽出報告的重點;很多人來我這裏,責怪某甲不對,我卻可以從話裏面得知某甲的優點;有些事 情被大家所否定,我卻能夠一語道出它的重要性。像園藝組每次剪樹,總有人向我投訴,說他們破壞了庭園的美感,我默不作聲,因為我知道颱風侵襲的時候,大家 一定會看出他們的功勞來。過去有一個沙彌,大家都埋怨他不夠莊重,脾氣又大,建議常住開除他,但是我卻看得出他很聰明,假以時日,必定會走出一條路來。

然數年前,他為教界一位長老完成了全集的電子書。
禪門裏有一段故事,即使在今日的社會仍富有啟示的意味:有一天,玄沙師備禪師向大眾開示時,說道:「諸方長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為家業,如果說法的時 候,遇到盲、聾、啞這三種病人,要怎麼去接引他們呢?假如對盲者振犍槌,豎拂塵,他又看不見;對聾者說任何妙法,他又聽不到;對啞者問話,他又不會言表, 如何印可?」大家聽了,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其中的一個學僧就將這段開示向雲門禪師請益。雲門禪師聽了以後,即刻說道:「你既然請問佛法,應該禮拜!」學人依命禮拜,拜起時,雲門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學僧猛然後退。
雲門說:「你不是盲人嘛!」又大叫:「向我前面來!」學人依言前行。
雲門說:「你不是聾子嘛!」停了一會兒,又問:「你懂嗎?」
學僧回答:「不懂!」

雲門說:「欸!沒有盲、聾、啞的人,如果有,你才是真正盲、聾、啞的人。」學僧聞言,若有所悟。
社會上有許多人本來不聾、不盲、不啞,卻因為心地不明,以致成為盲、聾、啞者,更有甚者,聞善言而不著意,見人好而不歡喜,口裏說不出好話,不是比 聾子、盲人、啞巴還不如嗎?反觀海倫凱勒,既聾又盲,卻能夠憑著學習的毅力,成為世界聞名的教育家。她利用鼻子的嗅覺,可以判斷自己到了那一個國家;她利 用手指的觸覺,可以感受到音樂優美的旋律;她雖然六根不全,卻能做到「六根互用」,造福社會。

有人說:「健康就是財富。」但許多人往往擁有了寶貴的財富, 卻不知善加珍惜,為大眾創造幸福的生活,比起海倫凱勒,豈不汗顏!所以,我更加勉勵自己要慈眼視人,察納善言,勤說佛法,多做佛事,永不休息,好讓我笨拙 的「六根」為世間留下善用。

我趁雲遊世界弘法之便,參觀過各地的名勝古跡,每次「六根」融入久遠時空的那一刻,我往往情不自禁地和歷史人物同悲同喜。所以,當人們對於萬里長城 的雄偉壯觀讚不絕口時,我卻仿佛聽到多少冤魂呼喊的聲音充盈耳際;當人們對於法門寺地宮的香光莊嚴歎為觀止時,我卻依稀感覺高僧大德焚身殉教的烈火迎面而 至;當人們對於羅馬技擊場的雕梁畫棟稱許不已時,我卻好像嗅到君主暴政的血腥撲鼻而來;當人們對於倫敦塔橋的古意盎然流連欣賞時,我卻似乎看到骨肉鬩牆的 悲劇歷歷在目。

如今世界上許多地方仍烽煙四起,戰禍不息,我常在想:時空輪回數百年之後,今日的人將是明日的成堆白骨,但人類是否記取了教訓,達到世界和 平的境地呢?念及於此,我更加發心地弘揚真理,甚至發願生生世世永作和尚,度化眾生。

從鄉村到都市,從國內到國外,每一場的弘法,我無不是「六根互用」,盡心盡力。雖說如此,每年我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講經,一聽說萬人以上,座無虛席 時,我都感到無比慚愧,因為我看到大家佇立在寒風中排隊索票,冷在他們的身上,卻也冷在我的心中;每年我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說法,面對聽眾熱情聞法的時候, 我更覺得赧然以對,因為我看到許多人因為位子坐滿了,有的貼牆而立,振筆疾書,有的站在外面聽廣播器傳出來的聲音,辛苦在他們的腳上,卻也辛苦在我的心 裏。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不要只聽到我在麥克風裏傳出來的聲音,要用心耳聽聽我心裏的聲音;不要只看到我在臺上說法的情景,要用心眼看看臺下聞法者的虔 誠;不要只讚歎我一個人講經的辛苦,要讚歎所有人的共襄盛舉;不要只將法喜留在現場,要將法喜帶回大家的家裏。

「善於將六根互相為用」的人,就能夠擴大自己生命的領域,因為從一砂一石中,我們可以看到無限的世界;從飛湍鳴澗中,我們可以聽到真理的聲音;從? 那法緣中,我們可以感受永恆的未來;從明月清風中,我們可以體悟清淨的自性。所以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以「六根」來創造我們的淨土,讓我們共同用「六根」 來散播歡喜的種子,讓我們將來都能享有豐盛的菩提花果!

身心如何安住

一種是我對生活不滿意,希望別人能改善,令我滿意,以求得安樂住。第二種是反求諸己,改善自己的行為、思想,而得到安樂住的。
站 在佛法的立場看,是主張第二種。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佛法是同意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這種經驗,當我們的思想發動為語言、行 為觸惱到他人了,他人有可能會採取報復的,於是就會引起糾紛,也就不安樂了。所以,必須改善自己的思想、言行,但是這件事做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應該 經過長時期的學習與訓練,才能身心安樂住的。
相信善惡因果
就佛法的態度來說,佛教徒從學習因果的理論,相信善惡果報,受持戒法,不要再作惡事,還要常常多懺悔,使令過去已作的罪業消除,就容易安樂住了。
《大智度論》上說,若是受了戒的人,造了各種罪業,譬如說殺了眾生,就有四種罪:
一、遮罪:你在受戒時,傳戒和尚問你說:「不殺生戒能持否?」你回答說:「能持!」當時你是隨順佛教,培養慈悲心,不殺害眾生,而你現在犯了殺戒,即是違背了佛的教導。
二、性罪:不管受不受戒,只要殺了眾生,都是有罪的。
三、障道罪:犯戒以後若不懺悔,修行會有困難。
四、償命罪:殺了眾生,要還他一命的,這是第四種苦惱的事情。
要是我們能夠「作法懺」(不是極重罪),誠心懺悔的話,可以把第一條違背佛的教導這條遮罪及第三條障道罪滅除。第二條,犯了性罪,若是極嚴重的,不只要受到法律的製裁,也必定要到三惡道走一走的,這條罪是不容易滅掉的,必須懺悔​​到 見滅罪相,如見到光明、蓮花、佛等等瑞相,才表示你的罪業滅了,不會到三惡道裡去受苦。但是欠他一命這一條罪是不能滅的,只要因緣和合具足了,他一定會討 回這條命的,除非那個眾生已經相信佛法了,他不要債;或者這位犯罪者他相信了佛法,並且修學聖道得無生法忍;或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隨佛學習得了無生法忍, 再回到這個世界來。那這個人就是聖人了,他會主動去還債,償他一命。當他被殺時,是一點苦惱也沒有的,因為得無生法忍的人與凡夫不一樣,忍力是特別大的, 可能也會藉還債的因緣,去度化那個人。
所以我們相信了佛法的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夠安樂而住,要時常多懺悔,使令過去所造的​​罪業,在力量潛伏還沒有發生作用的時候,用懺悔的方式損害罪業的力量,令它不容易得果報。不要等到病痛來了,果報現前了,再想以懺悔來消業就比較困難。沒事時,多拜大悲懺、梁皇懺、水懺、千佛懺,都很好,我們的罪業消除,也就容易安樂住。
學習佛法增長智能
希 望生活安樂,但是智慧不足也會引起問題,所以要增長智慧。我們的內心裡有很多煩惱在活動:貪、瞋、愚癡、高慢、疑。另外還有一種心理活動就是智慧,如果智 慧很高、力量大,就能夠調伏煩惱;如果智慧低,煩惱力量大,就無法對治,也就容易觸惱他人,引起內心的不安。所以,佛教徒應該多學習佛法,唯有佛法是大智 慧境界,無與倫比,學習佛法用功越久的人,對佛法的信心就越牢固不可破壞。常常地學習佛法,會增長更高、更妙的智慧。
從佛法的理論來說,世間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沒有決定性的,可能好,也可能壞,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事在人為,說我們煩惱很重,也可以叫它逐漸輕微,乃至叫它完全滅除。
我 們若有機會參加有幾十人或幾百人在一起打禪七,其中有的人很快就能適應,我們坐一小時,在他好像五分鐘一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以前栽培過。從這裡我們 得到一個消息,我們不會的事情是可以栽培出來的,由無而有,有弱而強,由小而大,可以自己創造的。佛法的理論,是只要你自己願意去創造,就可以成功。要是 我們的煩惱很重,貪煩惱、瞋煩惱來了,就會隨它去活動,想要停下來很難,但是不要緊,用佛法的止觀方法是可以把它調轉過來的。佛法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任何人都有希望走向光明自在的聖境,只要肯努力創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
以戒為基礎修學止觀
我們如果希望決定享有安樂的生活,則出世間的止觀法門是必須修學的。當然,修學止觀要有戒的基礎。
止有二義:第一義,就是把自己的昏沉、妄想兩種過失停下來;第二義,有停留的意思,停在正念上,就是沒有昏沉、掉舉的清淨念。
觀也有二意:一因觀察而破煩惱;二因觀察而見真理。
想要修學止觀,剛開始可能是困難一些,所以必須注意一些事情:
一、發願:學習止觀是希望能得聖道,要發這樣的願,因為願能引導你繼續向前進,沒有願很容易遇到困難就退下來。但若有人學習靜坐是想要得身體健康,他的願力很堅強,也是可以成功的。
二、少欲:如果欲的生活多的話,靜坐後所得到的好處都會被破壞,所以一定要減輕欲,如能離欲是最好的。
三、 修學止觀的方法一定要先了解清楚。我介紹幾本學習靜坐的書:天台智者大師所講的《釋禪波羅蜜》,這本書慧岳老法師重新校訂過,能引導你邁出學習靜坐的第一 步、第二步,乃至高深的聖境。其次就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如果佛法的認識不夠,讀起來難一些,在義理方面是比較深了。另外,《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 薩說的,由無著菩薩弘揚出來的。《瑜伽師地論》對於修止修觀說得很詳細,是應該讀的。佛法是一個轉凡成聖的法門,能解脫生死得大涅槃,這是何等的大事啊, 要多拿出時間來,好好的學習。
圓滿的大安樂住
所 以我們要想身心安樂住,必須注意改善自己的言行,還得懺悔業障、學習佛法增長智能,謹慎莫放逸,進一步由修學止觀,徹底地清淨自己的思想,才能獲得真實的 安樂住,那就是無餘涅槃了。如何得安樂住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生活是安樂的,但是如何能夠安樂而住呢?可能會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我對生活不滿意,希望別人能 改善,令我滿意,以求得安樂住。第二種是反求諸己,改善自己的行為、思想,而得到安樂住的。 
信善惡因果
所以我們相信了佛法的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夠安樂而住,要時常多懺悔,使令過去所造的​​罪業,在力量潛伏還沒有發生作用的時候,用懺悔的方式損害罪業的力量,令它不容易得果報。不要等到病痛來了,果報現前了,再想以懺悔來消業就比較困難。沒事時,多拜大悲懺、梁皇懺、水懺、千佛懺,都很好,我們的罪業消除,也就容易安樂住。學習佛法增長智能
我 們若有機會參加有幾十人或幾百人在一起打禪七,其中有的人很快就能適應,我們坐一小時,在他好像五分鐘一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以前栽培過。從這裡我們 得到一個消息,我們不會的事情是可以栽培出來的,由無而有,有弱而強,由小而大,可以自己創造的。佛法的理論,是只要你自己願意去創造,就可以成功。要是 我們的煩惱很重,貪煩惱、瞋煩惱來了,就會隨它去活動,想要停下來很難,但是不要緊,用佛法的止觀方法是可以把它調轉過來的。佛法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任何人都有希望走向光明自在的聖境,只要肯努力創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以戒為基礎修學止觀
觀也有二意:一因觀察而破煩惱;二因觀察而見真理。想要修學止觀,剛開始可能是困難一些,所以必須注意一些事情: 一、發願:學習止觀是希望能得聖道,要發這樣的願,因為願能引導你繼續向前進,沒有願很容易遇到困難就退下來。但若有人學習靜坐是想要得身體健康,他的願力很堅強,也是可以成功的。

修行很簡單,一路走到底

我要不死,可以不可以?也可以!那要怎麼辦?他有辦法。功夫在這裡啊!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他「不執著」啊……
 ……………識!這個識有點「庫」的意識,倉庫的意思,當然也包括意識的識。它最主要就是,你到底肚子裡面有多少東西,你得要照見得清清楚楚!
為什麼對於這些事,要那麼清楚呢?那你就不會盲動。

一個行者,對於自己的能力,他懂得多少?這不是知識,沒有必要。
但是生命的能量怎麼樣,他很清楚。他運用他的能力,這塊石頭要搬起來,搬得動搬不動,他知道。他知道的不是你想像的,

我看這個石頭大概二十斤,嗯!可以!這三隻猴子,我看看每一隻大概三十斤,我扛得起來,兩隻手合抱了老半天啊,起不來!?一個人坐在那裡,問他為什麼?「我」是第四隻猴子!為什麼你是第四隻猴子啊?不是它重不重的問題,因為它是下面大、上面尖,你兩隻手滑滑的,怎麼去扛它?你沒有辦法判斷!而這個東西不是從知識中來,這個識是生命的本能,古代叫作「識」,現在叫生命的「本能」。你要照得見、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一個行者到了這個時候,說什麼時候要死,他很清楚!我要不死,可以不可以?也可以!那要怎麼辦?他有辦法。功夫在這裡啊!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他「不執著」啊!要死,不死,很簡單啊,對方槍拔出來、子彈射過來,子彈還沒到我身體,我就先死了,知道嗎?

所 以,秦檜要抓那個師父的時候,岳飛不聽話,叫他不要回朝庭,他硬是要回去。結果朝庭派人來抓,師父說:「你從東方來,我向西方去」。人家要來抓,秦檜派兵 來了,來到山門了,他香一點啊,一坐,就往生去了,你想想看,他用什麼方法?哦!人家有方法,什麼方法啊?有方法啊,有方法叫方法啊!一個修行者清清楚 楚、明明白白,是指這裡,不是你講的那含糊籠統的話,那叫什麼修行啊?我們講到這裡,不只洩天機,已經吵翻天庭了,出三界去了。

修行很簡單,一條路走到底,就這樣!不管你用「安那般那」,用「大乘禪觀」,都好!現在給你一個基本的這些資糧道,你靠著這張票,成佛作袓都有餘了,你不用擔心!

菩提堅固永不退轉




  早上看到格友法師的「柿子花」一文(引用於下),剛才又聽到一位發心格友於其父親今日往生時所發的大願:「菩提堅固永不退轉」!印隆十分感動,於此寫下今日的感恩心得。
  發菩提心是成就佛道的第一步,而恆持不退更是成佛的根本。
  發起菩提心,堅固不退是多麼的重要啊!因為六道眾生從無始以來,雖有因緣得逢遇善知識教令發心,但由於宿世煩惱業障深厚,而願行之力微弱,道心不堅,在稍微遇到一點不善的因緣,即便退失初發心。或者是生於未得聞受佛法之處與隨順世間種種邪見惡法等,而不能發起菩提心。  

智者大師於《摩訶止觀》中,以一心圓觀的思想,說明何謂「真正發菩提心」,文云:
發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識不思議境,知一苦一切苦……思惟彼我,鯁痛自他,即起大悲,興兩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眾生雖如虛空,誓度如空之眾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今則非毒非偽故名為真,非空邊非有邊故名為正……雖空而度,雖度而空,是故名誓與虛空共鬥,故名真正發菩提心,即此意也。又識不可思議心,一樂心一切樂心。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今方始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謂法門無量誓願知,無上佛道誓願成……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是名真正發心菩提義。[1]
「發 心」指所抱持的心態、動機,而十法界眾生因為發心的殊異,也相應不同的業道。若沒有發真正的菩提心,則無法正行於佛道,因此首先要簡除不當的發心。而所謂 的真正發菩提心,就是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依圓教無作四諦而發心,體達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起大慈悲,發三諦圓融的四弘誓願。智者大師並進一步說 明,真正發菩提心是以中道的觀點,「深識不思議境」,三觀圓融,不著空有,悲智雙運,真正做到人悲己悲、人樂己樂,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的大慈悲心。


[1] 《摩訶止觀》卷5CBETA, T46, no. 1911, p. 55c-56b

  印隆在每晚的總迴向時,除了個別的迴向之外,每一個迴向文中都會加上:願XXX永離生死輪迴之苦,發無上菩提心永不退轉,共成佛道!這是我最深也最根本的祈願!
----------------------------------------------------------------------------------------------------------------------------------------------------

柿子花


寺裡的那一顆日本甜柿樹已種了十多年,
不開花也不結果,好不容易去年開花
結了一顆果實,結果又被松鼠吃掉了。
幾個月前甜柿樹一反往常開滿了花,
師父們好開心喲這下子有水果可供佛了。
昨日,
願海用著極重度近視的視力,
怎麼看怎麼尋就是遍尋不到果實,
唉!看來今年收成真又掛零!!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一書中曾有這麼一段話:

「佛經中有一個比喻:
『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
  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
意思是說,世間有三樣東西,因的時候很多,
但真正結果的卻很少。
第一樣是魚子,因為魚一次可以產很多的魚卵,
但是從魚子變成小魚然後再變成大魚的數量很少;
可能還未長成小魚就被吃掉了,即使長成小魚也有
可能被大魚吃掉。
第二樣是菴樹華,就是芒果花;
芒果花很小又很多,一串花蕊上就有上百朵,
但最多只能結二個芒果,否則無法承載重量。
最後一樣則是初發心菩薩
就是剛剛發心要修菩薩行、修菩薩道的人;
發心修行菩薩道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續培養菩提
心,增長道心、道業的人卻很少,一遇到惡因緣、
逆境、障礙,很容易就退縮,放棄修行,
這是業障、報障。
所以我們修行,就好像一艘在海裡航行的帆船,
遇到了逆風,老是在原地繞圈子,沒有辦法前行,
也因此《大乘起信論》說,要堅固信心需要十大劫
之久,而且在這段時間內,必須非常努力,
否則很可能只修行幾次,就打退堂鼓了。」


修行之路有時看似簡單,
但當您修下去時才知道修行的現實
點點滴滴講的比較快,但要長久做
則有如滿樹柿子花收不到任何成果,
往往是初發心容易、長遠心難持啊。
如何在這過程中磨練出更深刻的更銳利的眼光
來看待修行的現實,
是需要時間的磨練與勇猛精進心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