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佛法] 護法不見法師過

[佛] 護法不見法師過
作者:如本法師
 
在家弟子受過三歸依,應如法護持三寶,在護持三寶當中,不要故意挑剔出家師父的是非、長短、黑白、行為好壞,因為佛門中事,自有佛門的戒律所維續,更有因果觀念,有道德連繫,因此,出家師父在某一件事情,必然會引經據典,作為處事的法則,乃至修行的歷程,亦必如是。
 
假使在家三寶弟子,不明事理的真相,不通達出家法,經典愚昧無知,因而任意加以批評武斷,往往會造下誹謗三寶的惡因,將來必定會感召誹謗三寶的惡果,是故:
 
佛經云:『護法不見法師過。』
 
我們一心一意的護持三寶,就不應當見法師過而亂意批判,我們要知道,所謂謢持三寶,就是以如來正法來護持三寶,三寶的當下就是如來正法,所以說,護法就是護持如來正法。
 
如果不是如來正法,我們就不必護法了,法師有正知正見,通達佛法,又能演說如來正法,固然法師多少有習氣的流露,我們也不要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佛門中有一句名言,說的很得體:
 
佛經云:『依法不依人。』
 
正 如此意,光看法師的過失,偵察法師的錯誤之處,此人永遠找不到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為此人的心目中有專門挑剔法師 的過失,犯了這種毛病,很難革除,心中有病故,此病是挑剔病,再好的善知識也成為惡知識,自己卻永遠處於幽暗的世界,而自己不自覺,也就無緣與善知識相 逄。
 
十輪經云:『出家(梵語pravrajya)僧相,乃穢惡世界之清淨幢相。』
 
是故,僧寶的出現人間,實在難遭難遇,可尊可貴,不可思議。
 
華嚴經五十三參的典故,善財童子(梵語Sudhana-sresthi-daraka)要參訪善知識,當臨別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梵語Manjusri)特別一再的叮嚀善財童子:
 
具實而說:『參訪善知識的意義,是為了求學來滿足自己的無知,讓自己無知因而解惑,因解惑而心地光明,正覺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這乃是參學的實質意義所在,才不失參訪的宗旨。
 
相反的,如果不在這上面著手下功夫,卻從不相干的地方去議論,或者不滿善知識,因而鑽牛角尖,正因如此,當下喪失了自己參訪善知識機緣,這世間能有多少善知識值得學呢?
 
總之,不可尋求善知識的過失,這是參訪的第一義,切記於心!』
 
文殊師利菩薩一陣又一陣的法音,傳入善財童子耳裡,正當此時,有如大雷一響,震醒自己該如何參訪意義,滿心歡喜的流著熱淚,拜別了文殊師利菩薩,於是,開始踏入他參訪的生涯。
 
在凡夫(梵語prthag-jana)的意境,欲臆測善知識的境界,有時候衡量錯誤,會因此斷了自己的善根,失去親近善知識的機會,也就無法從中得到佛法(真理)的消息。
 
當初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端坐菩提樹下之際,人類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心裡皆認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過剃個光頭端坐樹下而已!
 
天人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其內心認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過剃個光頭端坐樹下而已!
 
有些聲聞乘(梵語sravak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內心皆認為佛陀也跟也他們的境界一般而已!
 
緣覺乘(梵語pratyeka Buddha-yana)看了佛陀端坐菩提樹下,其內心皆認為佛與他們所悟證的諸法,正等無異,並沒有特殊之處!
 
有些菩薩乘(梵語bodhisattv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內心也認為佛陀所修證的道理與境界,與自己修證的道理與境界,平等無異!
 
五乘人來看佛陀所證悟甚深的境界,欲得其知,如是累生累劫,終無是處。
 
法華經云:『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陀所證悟甚深諸法實相,甚深至甚深,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無能測佛智;不退轉的諸大菩薩,其數無量無邊,有如恒河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佛智。
 
所以,佛才告訴諸弟子,佛所證悟甚深微妙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了知,諸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yeka-buddha)、菩薩(梵語budhisattva),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正是此意。
 
由 上面所引實例,如善財的參學意義,五乘人欲深佛智等例子,宗旨在啟發學佛弟子,要以正見參訪善知識,莫以凡夫的情見來衡量三寶的境界,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 中,尚未證悟無上菩提,對三寶的真實義諦,未能究盡圓滿實相,假使輕意的妄加定論,會因此落入謗佛,謗法、謗僧的果報。
 
同時,也由自己的無知(無明)障礙了光明的本性,永遠不能參訪到(明師),既然善知識參訪不到,如何能開發我們的菩提自性呢?豈不是很嚴重的對不起自己嗎?對不起自己就是讓自己墮落輪迴的窠臼裡。
 
誌公禪師云:『不逢出世名師,枉服大乘法藥。』
 
縱然通達大乘佛法,而未能證悟菩提自性,又不逢出世名師的啟發開導,那麼,大乘佛法雖然通達,對於開悟本性,了生脫死,是無補於事,了無痛癢的,如何解脫生死呢?
 
所以在參學修道的心境,要稟持著依法不依人的精神,低聲下氣的降伏我慢心、挑剔心、優越感之心,這些都是污穢不淨之心。
 
佛經云:『我慢高山、德水不住。』
 
若能如是知,如是見,便是參學修道者之本懷,也唯有如此才能真實的參訪到善知識;不然的話,那些污穢不淨之心,當下就是障道因緣,與三寶格格不入,因而漂流在三寶門外,與三寶無緣!欲得成就佛道,遙遙無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