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對法跟法師應有的態度


楞嚴經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頁,「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的佛法,也會遇到很多的法師;但不是所有的法師跟佛法,對我們都是幫助的;甚至於我們遇到的法門、哪些法師的因緣,對我們反而產生一種障道的力量;問題點在哪裡呢?就是我們本身沒有掌握正確的聞法儀軌。
蕅益大師說:它本來是珍寶,但是我們在拿珍寶的時候不善巧,結果身體被割傷了。所以這個課程,在宗大師的《廣論》當中是當做「道前基礎」,就是你蓋房子,先要把地基打好,沒有地基,這房子蓋起來是會垮掉的。這樣一個基礎的教育,我們這地方講到對法跟法師應有的態度。這當中有二段: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這地方是說明我們面對法、面對法師的態度。第一個、面對的時候,法有二種:第一種是你今生所專修的、主修的法門、或者說你根本的法門;那當然沒話講,你遇到了淨土法門、或者你所修的般若法門,這時候你應該什麼態度呢?專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來聽聞。第二個、你也會遇到一些今生所沒有修的法門,這個法門今生沒有把它納入你的根本法門,但是你也聽聞到了;但是這地方要注意了,「不應於彼起毀謗」,即便你今生沒有修學,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跟隨喜讚歎,因為來生遲早會遇到,我們必須為來生結下一個善緣這是對法的態度;包括你今生所專修、包括你今生暫時沒有修的,這二種態度。
我們對於這個「人」對於說法的「法師」,在面對說法師的身口意供養,最好的心態,就是把法師當做佛陀一樣的轉想;把師當「佛」的轉想,這地方有二個很重要的觀念要加以說明。為什麼要法師當佛一樣的轉想呢第一就是講「萬法唯識」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切其實是你心中所變現的,你看這個,同樣是水,我們看到的是濕潤的水;餓鬼道的那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熱惱的火;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不一樣;你看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莊嚴的琉璃地,他的心態比我們更好。同樣的水,有些人的感覺是濕潤的水、有些眾生感覺是熱惱的火、有些眾生感受到的是莊嚴的琉璃地。所以說水對我們產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決定的,是你的心決定的。你看同樣的水,不同的心態去接觸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佛陀滅度以後,你今天能夠把每堂課的老師,都當做佛陀的轉想,先不管別人怎麼樣,至少對你是最大的加持,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你這堂課非常受用,何樂而不為!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就是說你把他當做佛陀,就等於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樣,第一點。
第二點、從一個功能上來說,為什麼要把法師當做佛陀看待呢?宗大師講一個偈頌說:「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說佛陀出世以後,是來幫助我們眾生修行的,我們現在有很多罪業,佛陀不能用清淨的甘露來洗我們的罪業,佛陀做不到;我現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萬能的手來拔除我們的痛苦,佛陀也做不到;佛陀也不可以把所有的波羅蜜,送你一個,來讓你受用,也沒有辦法!不能把功德送給你。佛陀不能為我們拔苦、也不能給我們波羅蜜,那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其實我們看,佛陀成道以後,到入涅槃之前,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說法」,佛陀把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聽聞以後,讓你自己改變。所以我們一再講個觀念: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個情況,你自己願意改變,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你改變。這意思就是說,其實佛陀是扮演說法的角色,而法師扮演說法的角色,從功能上來說,這二個效果是一樣的。你看佛陀滅度以後,就是靠這些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來弘揚佛法。所以從這個地方念恩生敬,因為他今天扮演的,剛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當做佛陀一樣看待,而我們聽法者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重點是我們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這地方講到我們對於法對於師這二種的心態。這地方是講到應該做的二種心態;以下說明應該避免的,看第二段: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我們對於這個法師,盡量能夠避免去觀察五個處所: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第一個、法師的「戒穿缺」有過失;不過這個地方宗大師強調:「戒穿缺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識破了根本重戒,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因為它是一個指標這個根本。這地方的意思是說,法師在身、口二業,有一些微細的過失、有一些威儀的過失,不圓滿,這個難免;但是也不能夠因為這樣,就不跟他學了,因為不跟他學,他有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了一個增上的機會了。就是這個法師的身口二業,有一些威儀上的過失。
第二個、法師的「種性下劣」。這個「種性」,當然我們現在沒有所謂種性,但是意思就類似我們講:這個人學歷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學畢業、國中畢業;你是大學碩士,你就不跟他學習了不跟他學習,你就失去了一個增上的機會。所以我們對於「種性下劣」,你不要管它,重點是他心中有法,這是重點。
第三個「形貌醜陋」,這個法師長得不莊嚴,你就不跟他學習了,這樣子也不對了。「文辭鄙惡」,這個法師講話不文雅,不能用美妙文雅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書讀得比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還是要學習。「所發語句粗不悅耳」,這個法師可能經常會有一些粗暴、來對治的言詞,我們也不夠因為言詞比較粗暴,我們就不跟他學習了;因為良藥苦口,雖然有些粗暴,但是我們內心順著他所說的法義去思惟,我們真實能夠受用,那就可以了。假設我們對於前面的五種情況「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這樣菩薩就失去一個自己進步的機會。
這個地方有個觀念,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時代;今天要是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你拜一個文殊菩薩做師父、你聽普賢菩薩說法,你就覺得很輕鬆自在,因為他的資糧力非常的圓滿,他的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是我們到了末法時代,這些所謂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本身的資糧可能都有欠缺;這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為什麼呢?因為這說穿了,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說你要是有本事,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我們今天到了末法時代,才遇到這樣佛法的善知識,雖然表面上是說這個法師有過失,但實際上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淺薄,我們自己福德淺薄。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握這樣的學習機會來增上。
智者大師說:一個貧窮的乞丐,他要得一個珍寶,不幸的是這個珍寶在垃圾堆裡面。智者大師問你說:你是要去拿,還是不去拿?你不去拿,就是一輩子貧窮;你去拿,你就必須忍受垃圾堆的這些過失。智者大師說: 有智慧的人會忍受垃圾的過失,而去得這個珍寶,因為垃圾的過失是暫時的,得到這個珍寶是永久的。所以我必須勉勵大家、跟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 程當中,必須要跟很多我們覺得不滿意的人學習,這是不得已的;每個人都一樣,因為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整個眾生的共業,就是福德智慧資糧都差了。但是我們 得到人身,我們希望增上,就必須忍受垃圾、去得到珍寶,重點是我們要得到珍寶,重點在這個地方。你看法師身口意的過失,其實對你是沒有好處的、對你是沒有 好處的。所以宗大師提出五點,來提醒我們不要去看師長的過失。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