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上,有網友問:“您是修行人,您現在還會生氣嗎?”我回答:“會的,但比過去來說輕多了。” “我不敢言修行,只是皈依十多年了。您說我有修行我明白,有修行指的不是不生氣,而是能在生氣的當下看到嗔心,並練習去對治它,讓它由強轉弱。從有意壓抑到不刻意壓抑,進而能接受與觀察生氣,時間長了就能調伏自己的嗔心了”。網友說:“我脾氣不好,明知生氣不好,可我還是控制不住,每發一次脾氣,自己就後悔一次,但下次還這樣,我因此常常煩惱。您說的我理解,具體點好嗎?”我說:“這個問題要想多說一點,我還是給您寫信吧,這樣可能全面一點。”
下面就是末學寫給那位網友的,因末學修學有限,下面的調伏嗔心的方法中多數是對我來說很受用的,今將之發到這個論壇上,願能對見此文的網友們有一點參考,願我們共同努力遠離這只有欲界才有的嗔心之毒。
一、生氣是怎回事
我們每個人當事情能順自己的心意時,心里便會歡喜,當不順己意時就不高興。由於人生不如意者八九,因此每個人都吃足了生氣的苦頭。人在生氣時,就好像有塊陰雲蓋在我們心頭,愈想驅散它,愈驅之不走。其實沒有人喜歡生氣,但一遇到境界現前,卻沒有辦法不生氣,而且是越想越氣的不得了。由於我們眾生的習氣不同,有人是沾火就著,有的人看起來似乎不會生氣,但是心裡卻是暗自生悶氣。沾火就著者,火消的多很快,而表面平和者,內火消的反而很慢。對同一事,有的人就會生氣,而有的人就不會因這個事生氣,反過來也是這樣;有的人對這個事氣大,有的人對這個事就氣小。
只要是人就會有煩惱,在佛法裡,這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貪、嗔、痴三毒。貪嗔癡這三毒會被列為根本煩惱,是因為它們會引發、生長出其它的種種煩惱。我們所說的生氣就是人的嗔心之毒,嗔又稱作嗔恚、嗔怒、恚、怒,它是我們世人怨恨心的精神作用。當我們遇到了違背自己意願(不順心)之事時就生起憎恚,自己的身心不能平靜下來了,所產生的忿、恨、惱、嫉、害的這種現象就是嗔。嗔心是我們修學佛道上的最大障礙,在《大智度論》中有:'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二、嗔心的危害
三毒中的瞋是最毒的,可以說是“毒之根”。因為人發嗔心不但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是雙重的罪惡。
1、諸惡業多是由嗔心起
這嗔心的危害性非常大,它是我們修行者最大的麻煩。我們可以看到:一切人際關係裡頭,小到家庭不和,社會上人與人的衝突;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人類的互相屠殺,也可能因此引起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毀滅,歸根到底都與這個嗔心有關.。因此而造成諸多惡業的因緣多是由嗔心起
2、火燒功德林
學佛人皆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嗔恚之熱惱如火,所以也叫它嗔恚火。我們在修行中所建造的為善之功德林,往往會因我們一把無明之火而燒光。遺教經曰:'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決定毘尼經曰:'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處經云:能損大利無過嗔,一念因緣悉焚滅俱胝廣劫所修善。'
3、有嗔心的人修行如沙炒飯不得解脫
我們學佛之人皆在想跳出三界,離苦得樂永離輪迴。而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嗔只屬於欲界所具有的煩惱,於色界、無色界則無。我們如果不息滅這嗔心之火,就是連欲界都出不去,何能成就佛道呢。增一阿含經曰:'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
在佛法裡,貪嗔癡這三毒會被列為根本煩惱,是因為它們會引發、生長出其它的種種煩惱。這也是為什麼佛教對調伏嗔心這樣重視了。
學過物理的人都會知道三極管與二極管的原理,三極管能將外來的信號無級放大,而二極管只能過一個方向的信號,再經過其它器件就會將波峰起伏的交流電變成一個方向的直流電。當我們生氣時就是那三極管,將外界的信號無級放大而使我們的心不得安寧,學佛人要學那二極管,只接受好的信息,不接受另一方不好的信息,經過我們的戒定慧的調伏將之變成平和的信息不亂我們身心,這樣就不會起嗔心了。
三、嗔心的對治方法
可以說,每個人都知不生氣好,但卻找不到趕走嗔的方法。下面末學例舉的這些方法在對末學來說皆很受益,但對某些人來說,其中的一法或幾法共用就可對治嗔心,而對某些人可能有其個人自己對治嗔心的其它方法就也很受用。因此末學列出的調伏嗔心的方法僅供諸網友參考。
1、修忍辱法
在南傳的《法句經》說:“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難忍能忍,才能成為大丈夫。
佛教說我們的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這娑婆是堪忍之意,因此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這修忍辱的方法就是佛教我們的六度波羅密中的修忍辱波羅密,但是佛教講的忍辱與世間上說的忍辱完全不同。這與社會上講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完全是兩回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內心,等待機會來報仇。這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一般都認為他很能忍辱,其實這種忍辱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是冤冤相報,無法了結的。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觀、慈悲觀這個基本觀點上的,是從三世因果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對待別人無緣無故的侮辱我們、加害我們,是以償報和悲心來看待的。我們應該受,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佛教最好的典型就是佛對歌利王砍了他的膀子,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我們遇到別人給我們難堪、過不去的時候,應該想一想,他還沒有砍我的膀子嘛,砍膀子都要度他,給點難堪算什麼?這樣一想,心量一下子就擴大了,就包容下去了。
2、修觀幻法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這嗔心,會發現我們平時都是太在乎自己的利益、面子、得失心,使得即使是芝麻點的小事,為了自己這個面子,也要和人一爭短長。就會發現它其實是我們的執我之心在做怪,我們的色身是四大假合的產物,因為放不下自我,總會認為我們的身體是實在的。雖然我們的嗔心很多是由貪引起來的,但我在這裡只先談去嗔的方法。以觀幻的方法就是對治我們嗔心的方法之一,只要我們學會了這種觀法就會得到受用。
當我們遇到違緣之事而心裡剛要不平靜時,我們就問一下自己“是誰在生氣、生氣是我嗎?”經過如此層層觀照,因為心念不再執著煩惱,所以嗔火就不再生起。
3、修緣起法
修佛教我們的十二因緣觀,也會很好的對治我們的嗔心。長阿含卷載,“緣痴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在此十二支中,前者為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所以經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語,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係。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如果我們對外境的一切不受不取,那後面我們的嗔心就不會生起了。
當我們聽到我們不想听的話時(如挨罵),如果聽到的是熟悉的中文,我們馬上就會感到不舒服,如果聽到的是我們不熟悉其它方言或外語,因為聽不懂或看不懂,就不會起情緒反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聽到的是熟悉的中文,就會與我們頭腦中的知識相對號,這就是受取,而對聽不懂的就不會受取。如果我們這樣來觀察,語言是由一個個字組合而成,而我們的生命也是五蘊組合成的“假我”,那麼就不會因為執著語言,而將罵人的話不當做實話,當成是他只在罵這個假我色身、只在罵這個假網名,與我何干,就不會對“假我”產生傷害,這樣嗔心就不會起了。有人會說,這不與自欺的阿Q精神勝利法差不多嗎?這是否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一樣,請大家自己觀察分析。
4、修空見法
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凡學佛之人皆在理上明白。在我們生氣的過程裡,身心的變化速度非常快,會發現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都知氣總有消的時候,當我們情緒有轉時這個嗔心就不在了,當我們在不生氣時觀一個我們生氣的原因,就會發現生氣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從種種形成生氣的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問題去對治,下回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知道該如何處理,不需要再生氣了或再生氣了也沒有原來的火氣大了。
5、持名號法
觀察我們平時在生氣時是越想越氣,這是因為我們專注在了生氣上,而我們在平時中卻是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心念是散亂的。這時如果提起一句佛號,不管是念阿彌陀佛還是觀世音菩薩或是其它佛菩薩名號,就能讓心由外境回到內心,意識到自己在生氣,並且以心的力量截斷生氣的念頭。或因一時之氣而要惡口時,想到聖號心中就會生起慚愧,火氣就會減小或者消失了。
5、修禪定法
有些人知道上面的忍辱、觀幻、滅緣、空見、持名五種對治嗔心的方法,但還是遇境時起嗔心,或是當時能壓下火氣而不發作、離開這個境、忍住先不說或生氣就想對別人訴說進行緩解等等,但還是常感到我這樣做多虧的心之不甘,雖然是暫時的調伏了自己的嗔心,但會感到這些方法不是能讓人心底恢復平靜。這個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定力不夠,修習禪定也是調伏嗔心的方法之一。凡是定力修的好的人,外境來時而不動其心,就是動一下也能馬上平復。凡具有定力的人,在挫折面前,具有冷靜的頭腦,先忍受心中的痛苦與不快,再能審察情勢,檢討反省。在現實生活中修習禪定有助於對治嗔心,一個有定力的人是不會隨便生氣的。在這裡末學就不說修定的具體方法了,修習禪定也是非一日之功,只要我們天天不輟地修習,定力會一天天增長的。
上面說的都是對治嗔心的方法,其實佛法更提倡的是對優良情緒的培養,如對四無量心的慈、悲、喜、舍等優良情緒的引發。慈,就是希望眾生歡喜受樂、受人愛敬的“與樂心”;悲,就是拔除眾生痛苦的深度同情心;喜,因眾生享受喜樂幸福而自感欣喜快慰的歡喜心;舍,捨棄我執我慢,等視自他的平等心,及捨棄財物等的布施心,捨棄自心過度的愛憎及煩惱的平等心。四無量心的修習,先從自身觀起,然後推己及人,平等普覆一切眾生。在修定的過程中,如修不淨觀對治貪心,修慈悲觀對治嗔心,修因緣觀對治痴心。這都是通過禪定培養道德素質,改變人格結構的好方法。禪定的具體修習方法網友們可根據情況找師傅或經典自己學習,末學就不多說了,學禪定要先學會放鬆的,下面只簡單介紹二個小方法----放鬆法與呼吸法。
放鬆法:
世人活在當今的時代,社會節奏與競爭日加劇烈,人人覺得活的都很累。如果身體累與頭腦累也就算了,但最累的是心累,總是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下。這樣就更需要我們平時學會放鬆法的。我們可以覺察一下,凡是我們生氣時,身心都處在更加緊張的狀態下,放鬆法是要我們覺察出緊張的來源,之後再想辦法放鬆。放鬆就是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生氣的當下,並高興發覺自己生氣,之後再解決生氣的問題。另外,一個放鬆的人,會視每個當下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即使生氣也是如此。我們要努力的是加入改善的因緣,而不是自責,抱持這樣放鬆平靜的心態,不僅免除了不接受自己的心累,也較能看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呼吸法:
在現代心理治療中,常用深呼吸來減輕壓力,如《擺脫壓力》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紐倫伯格博士說:“許多與壓力有關的抱怨,不論是生理、心理或是情緒--皆因不正確的呼吸所造成。但是幸運的是這類的抱怨,通常只要學習正確的呼吸法即可解決。”而佛陀將數息觀作為習禪的最初入門,稱為“二甘露門”之一。如果數息在《六妙法門》與《佛說安般守意經》中都有詳細的修法,請網友們自看。
當我們心情不愉快時,提起雙肩,深深吸滿一口氣,當吸滿時,迅速吐氣並放下雙肩,這樣二三次,就可緩解的。
6、修慈悲觀法
嗔心對修行是一種嚴重的障礙,佛說有嗔心的人修行如沙蒸飯。大乘佛教首先要有菩提心,修道的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修菩薩行必須有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須有慈愛心、布施心,有嗔恨心的人不可能有慈悲心。嗔心重的人較不會想利益他人,而與菩薩道慈悲利他的精神相背。反之,如能調伏嗔心,不但能增長戒定慧三學,且能利益眾生,廣結善緣。
因此只有修學慈悲觀才能徹底斷除我們的嗔心,在前面所說的一些方法是在對治嗔心,就如揚湯止沸一樣,都是在壓制我們的嗔心,這樣的結果如果有一天一時不慎,將會燃起更大的嗔火。而慈悲觀的來調伏嗔心就如釜底抽薪一般,這才能真正地息滅我們的嗔心。我們平時不高興其實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如果能以同情心、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則也較容易生起慈悲心,便不會常常生氣。
人生難免有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嗔心重的人,特別容易生氣。其實,難以解決、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因為你生起了嗔心就會解決嗎?嗔心只有增加事態的嚴重,這樣想一想,就會冷靜下來,不要動那些無用的嗔心。我們對別人不理解,也很容易生氣,於是佛陀說要“慈悲”,就是要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心中想:別人這樣做是有自己的理由。只要我們是俗人就會用分別心來看世間的一切,從而有了的不同的知見,我們既然是凡人就不可能自己的知見就都正確,我們就要同情地理解別人,這個世界上應該有不同的見解存在你也應該允許別人的存在,如果能理解別人,我相信肯定不會生嗔心。慈悲與忍,都是所以在見解上的治療。
在末法濁世,人們有許多不願意卻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而且煩惱和分別念也非常粗重,難以安忍。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自己的父母因我們的頑皮打罵我們,我們會起嗔心嗎?我想絕大多數人是不會的,因為知道這是父母為了我們好,這是對我們的管教,這是一種慈悲。當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有什麼事情時,我們都會放在心上,他們高興我們就會高興,他們不開心我們也會不開心。那我們再觀想一下,為什麼別人打罵我們就會生嗔心呢?我們今天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人身,是無始劫以來的流轉,眾生皆可能都當過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們繼續觀想,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些老母親所能獲得的安樂都像沙漠中的水滴一樣稀少,而他們所遭受的痛苦卻是無有邊際。當這些眾生暫時得到如草頭露許的安樂,如擁有飲食等的一些簡單的安樂,這時,我們為何不生起歡喜心呢?我們怎會對他們生起嗔恚心呢?我們確實應該生起歡喜心啊!對治嗔心主要就是修歡喜心和大悲心。
最後末學在這裡引用寂天菩薩的偈頌:“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若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願我們共同提起正念,發菩提心,走菩薩路。歡喜慈悲,永斷嗔心。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生氣了怎麼辦?
9:25: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