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我感恩……


說這麼多,明白就好!


                     
 
 

緣來緣去皆是福

龍山的善國寺有兩個和尚,悟空和悟了。
一開始他們每天都出去化緣,後來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緣了。
原來,悟了發現龍山山下的緣十分好化,隨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來的錢買很多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存放著,其餘的時候就在寺裏睡懶覺。
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說:師弟,你化緣這麼多年,還沒有參悟到化緣的妙處和真諦啊?
悟了聽了,就諷刺悟空說:師兄,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歸。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緣呢?
悟空說:我化的緣在心裏。緣自心來,緣也要由心去。
悟了聽了一頭霧水,說:不明白不明白。
後來悟了化的錢物越來越少了,這讓悟了很苦惱。原來化一次緣可以吃上半個月,現在只能吃上幾天。
但悟空依舊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空手而去,空手而回,而且天天都面帶微笑。
悟了想挖苦師兄,說:師兄,你今天收穫如何?
悟空說:收穫多多。
悟了說:收穫在哪里?”                         
悟空說:在人間裏,在人心裏。
悟了感覺自己一時很難參悟師兄的話,決定明天跟悟空一起去化緣。悟了說:師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緣。
悟空點頭同意。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緣了,又拿起那個他出去化緣用的布袋。
悟空說:師弟,放下布袋吧。
悟了說:為何?
悟空說:你這布袋裏裝滿私欲、貪婪,拿出去,是化不來好緣的。
悟了說:那我們把化來的東西裝哪兒呢?
悟空說:人心裏。人心無所不容。
就這樣,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

悟了跟著悟空每到一處,就會有很多人認出悟空。悟空還沒來得及說話,他們就主動拿出東西給悟空。有的還說,幸虧悟空大師上次佈施,才使我們渡過難關。悟空大師的大恩大德,我們沒齒難忘啊!
悟了在心裏想,不讓我拿布袋,看你一會把東西往哪擱。
他們繼續往前走,化的緣也越來越多。悟了看到今天收穫不少,滿懷欣喜。
恰在這時候,從遠處走來了一個農夫,懷裏抱著一個孩子,邊走邊哭。原來農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錢來給孩子看病。
悟空就走過去,把化來的財務全部給了農夫。
他們繼續前行,除了溫飽外,他們一路化了就舍,舍了再化。
悟空問悟了:師弟,跟我出來你化到了什麼?
悟了苦笑。

悟空說:師弟,你只知道緣來之福,而不懂緣去之福。看天地間,自然萬物為何如此美麗,天地萬物都在輪回啊。
師弟,風水、日夜、四季,哪一樣不是在輪回?光知道緣來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歡愉。時間久了,就是一池死水。
我們之間的區別就是,你把化來之物放在了充滿私欲貪婪的布袋裏。我則把化來之物放在人心裏輪回,讓善良和愛在人間,在人們的心裏輪回。
悟了聽到這裏,低下了頭。
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

面對複雜的人事,如何保持單純的心?

在工作或修行的道場,難免遇到人事的問題。世間沒有完人,也當然沒有完美的團體。面對種種人事,要如何去面對?有道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一位師兄請示證嚴法師,面對複雜⋯⋯的人事,如何保持單純的心?

「『防』並非『擋』,不是把人排除在外;而是用方法,將心念不正的人導入正向。」證嚴上人以用人說明,面對心念尚未調正的同仁,要運用方法為之導正,使能方向一致;而非阻礙他做事。

證嚴上人強調知人、用人,有「三不智」與「三不祥」——有人、有才而不知,或是知而不用,或是用而不任,都是缺乏智慧。

「身邊的人有才幹卻從未發現,是缺乏識人的慧眼,既不智亦不祥;知而不用更是愚癡,更為不祥;既已用人卻不託付責任,更為不利。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吉祥。」

能知人善任,發掘團體中的好人才,同心協力付出,就能成就許多利益群生之事。證嚴上人指出,知人才就是智慧,用人才就是吉祥。

「畏懼他人比自己有能力而壓制人才,是不智。害怕別人比自己能幹,則永遠都不如人。能舉才而用,才是真正有智慧!」

續示待人處事圓融之法,證嚴法師表示,說話傷人者失德,傳話的人更失德;另一方面,乍聽傳話者說是非,亦莫立即反應,並非傳話者所說不可取,而是要冷靜以對,知道說話的人本有之習氣,在與之接觸時應注意哪些細節,盡力做到圓融。

「不是要人不可懷疑,修行者亦能大疑大悟。總之,自己心要寬、念要純,做到心寬念純。」證嚴法師以自己為例表示,諸多人與人之間的是非言語也會入耳,然而聽聞任何話語都會自我提醒,講話要更圓融、更謹慎,而能顧此亦顧彼。

觀察他人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不 要以為自己微不足道,不要以為自己無足輕重。無論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人,我們每個人都是佛法、大圓滿法、上師的代言人。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著 佛法、代表著大圓滿法、代表著上師。很多人都是通過我們的行為去看佛法、看大圓滿法、看上師的。我們都是一顆能將佛法,能將大圓滿法傳播開來,能將大圓滿 法之火燃遍大地的火種。儘管我們還是凡夫,我們還不能像諸佛菩薩一樣具足圓滿的慈悲與智慧來救度眾生,但是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在自己的位置上如理如法地 修行。打鐵還須自身硬。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翻天覆地的改變,通過自己溫和善巧的言行,通過自己高尚的品德,讓他人去瞭解佛法,認識佛法,走近佛法,接受佛 法,最後修持佛法。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這也是救度眾生。
有些人錯誤地理解了救度眾生的含義。他們對佛法的瞭解及自己本身的修持都有偏差,言行也不如法,卻以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去進行所謂的救度眾生,結果是到處造業,到處傷害眾生。有的將他人引向歧途;有的沒等救度他人,卻先被他人影響,偏離了修行的正道。
在末法時期修行,會有無數的違緣與障礙,我們周圍的環境,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正知正見,這種強大的力量足以將我們好不容易對佛法、對修行生起的一點點信心摧毀或淹沒。所以修行的初期,不要妄想去救度眾生,只要把自己修持好,就是救度眾生了。
我無數次地說過,修行是修正自己——修 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與行為。要將佛法當鏡子,但只能照自己,不能照別人。業不重不生娑婆,無始劫以來,在輾轉輪回的過程中,我們造下了無數的惡業,積累了無 數的惡習,其中的一個習氣就是讓我們習慣于將目光向外,習慣於去看他人的缺點與過失。其實,無論我們自認為修行有多麼好,我們依然有惡劣的習慣與習氣,在 這一點上,我們同其他人沒有區別。我們自己——所謂的修行者尚且煩惱習氣深重,很多事情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我們連戰勝自己都很難,為什麼還要用種種的標準去要求他人呢?我們連控制自己都很難,還能要求那些不修行的凡夫怎麼樣呢?
所 以無論我們自認為修行有多好,我們畢竟還是凡夫,無法像諸佛菩薩那樣洞察、測量與瞭解他人的心。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所看到的,在他人身上所顯現的善與惡、對 與錯是實質性的,還是表面上的;是因緣果報還是業障煩惱;是上師三寶、諸佛菩薩的化現,還是上師三寶對他人的加持而成為我們修行的對境。如果我們只是根據 自己的標準與喜好,去妄加觀察、評論、修正甚至指責他人的過失,是極容易造業的。
觀察、評論他人的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眼 睛沒有錯,外境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的心。當我們能夠看到他人的所謂的缺點與過失的時候,說明我們的心與行為已經不純正了。能夠看到別人的缺點與過失,就是 我們自己的業障,就像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髒臉。如果對此不加以警覺和修正,我們的修行就會與正法背道而馳。這一切不僅讓我們的修行沒有任何功德,相反還會 造下無邊的罪業。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良好的品質,善於去觀察、發現、欣賞生活與他人美好善良的一面,然後將之變為一種習慣。這樣我們在思想與行為上才能逐漸變得高尚與純粹,這樣才能真正與佛法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