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瞭心對修行是相當重要的, 修行就是明心、修心、最後了悟自心之本性, 開悟成佛。許多學者都提出「宗教」一詞對佛法是不適用的,根據 氏大辭典,宗教一詞的意義是『信仰神、向神祈禱,並從神那兒獲得賜福….』,這跟佛法根本是兩回事….。
這是十分正確的觀念,為什麼呢?因為佛法的觀念是:人如果沒有從自己的本性之中去獲取圓滿與幸福,光從外在要找到圓滿是不可能的,如果神或佛陀可以解救我們的話,那為什麼現在祂們還放著眾生於苦難而不顧呢?
佛之所以開悟是因為祂曾精進地修行,淨除了無明,而我們如何開悟呢?我們的心是因為受著無明的蒙蔽,才造作諸業,故只要將無明淨除,即能明心見性,開悟成佛,這才是佛法的宗旨。
佛法是佛陀教導眾生如何開悟的方法,佛曾在樹下打坐修定長達六年,其目的一方面也就是表示眾生要成佛,必須和祂一樣的精進。
禪 定是安住於一種甚深的定境之中,簡單地說,定境就是一種開悟的精神過程,這種境界是難以凡夫之智來揣測的,好比說看東西需要視覺,不能用耳朵去看東西一 樣,要看清開悟的心境,你需要另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並非來自無明迷亂的心,迷亂的心受著各種念頭所迷惑,是無法明心見性的;然而念頭是什麼? 為什麼它會不斷地湧現?這便是我們應該去了解的問題。
眾生被無明所蒙蔽的心,就好比閉上的眼睛一樣,雖然什麼都看不到,但 視力仍是完好的;同樣的,我們的自心本性也仍然是完好如初的,只不過不幸地被無明所遮蓋住了,所以我們見不到自心本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也可以說心是 被外象所迷惑了,因為它不識自己的本性,能知能解的覺悟本性雖然仍在,但眾生缺乏了悟自性的習氣,同時對自心本性更是一無所知。
心 和肉身是分開的,心也不屬於外在,也不存於體內任何部位和腦、心臟…..等, 通常人們以為心存於腦部,其實這種想法只不過是一種習氣罷了, 又如許多人以為心位於心臟部位,一切感覺、情緒都來自心臟,這同樣只是一種習慣的想法而已,只要你有堅強的信念相信心位於某一部位,你就會覺得念頭都是從 那兒來的,同樣的,只要你願意相信,你也可以覺得心位於膝善部位,原因是當心存於體內時,是含蓋身體一切部份的。
心的存在與實體的存在不同,心並不是以實體的形式存於體內的。
由 自心本性中產生了六識,此六識皆根源於自心,就如同海洋與波浪的關係,而雖然六識各不相同,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心」經由各種的感官識覺接觸、感受外 界,由此產生了分別,分別我他、親疏等等,故生起了貪執,而由貪執生起各種煩惱如瞋恨、嫉妒….等等,貪執的程度多大,煩惱毒就有多強。
我 們會起瞋心,就是因為執著於某事物,舉個例子,假如我很執著於這個茶杯,一旦有人把它偷走或打破了,我一定會很生氣,因為我很執著,反過來說,若你不貪著 於這茶杯,那無論它被偷或被打破,對你都毫無影響,同樣的道理, 眾生對於自己的身體都十分地執著,所以一旦逆境出現,就會產生痛苦,對於肉身的執著可以說是其它煩惱的根源,包括了眾生所有的問題,也就是輪迴。
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超越這種內心的執著,其方法就是修禪定,噶舉派特別專精於禪定的修持,有著許多禪修的技巧與方法,此特點乃是因為它是密勒日巴所傳下來的傳承所致。
禪 修的第一步是前行,前行的目的是為清淨無始以來的惡業,事實上如果能破無明,那麼一切的惡業都將消失地無影無蹤了,打個比喻,一座牆上畫滿了彩繪,如果牆 倒了,牆上的畫也被破壞了,惡業就像牆上的畫一樣,只要無明之牆一垮,它就自然消失,但在無明被淨除之前,業是不容易淨除的。
眾 生還未開悟成佛之前,都受著業力的控制,而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業果成熟了,那麼一切修行佛法的因緣及環境可能就完全消失了,修行人又得經歷許許多多的苦 難了,譬如在你修行的過程之中,惡業成熟,你死了,則你可能投生到別處去,而忘了以前在做什麼,所以說惡業會干擾我們的修行,因此必須先修持對治的法門, 來降低它的影響力,清除修持道上的障礙,令因緣具足。
對於修行人來說,障礙並不是指有角有牙的惡鬼,而是指惡業,而�@切的惡業都源自於我執,因為我執是盲目愚痴的。
佛陀傳下了廣大甚深的教法,目的就是令眾生清淨成佛的障礙,積聚成佛的資糧,岡波巴大師將一切的法門歸納為四個步驟,也就是四加行。
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是皈依大禮拜,第二加行是金剛薩埵法,第三加行是為增長功德的獻曼達,第四加行是上師相應法,為領受上師的加持,使各種特質圓滿, 以便能開悟成佛。
事 實上此四加行是比禪修的正行還要來得重要,就像我剛才提到的,要看東西需要眼睛,要成佛亦需要具備某些特質,這些特質就是在四加行的修持中培養出來的,好 比說惡業的清淨、功德的增長等等,如果你缺乏應有的條件,那就算你很懂正行部份的修持,也修不出成果來,因此,噶舉派的上師相當注重四加行的修持。
四加行的每一加行通常必須圓滿十萬次,但根據個人的情況不同,可增可減, 這完全看你修行是否有覺受。
噶 舉派的傳承中,有一位十分偉大的祖師,名叫東巴噶瑞巴,是岡波巴大師的再傳弟子,當初他發願終生在山洞裡修行,直到開悟為止,也就是說他覺得自己沒有辦法 當生成就,故願修到死也不間斷,然而他進山洞之後,過了三天就出來了,他這樣做並沒有違背自己的誓言,因為他正開悟了。
因此同樣的道理,修四加行必須修到成果出現,有某些徵兆或覺受出現才算成功。
當 然修行的覺受是很難以言語表達的,但簡單地說,在淨業增福的修持做完之後,會有一種非常穩定的喜悅和一個非常清明的心境,感覺很輕,但這不是說業力是實質 的東西,消除了之後,身體就變輕了,在心變得明朗清楚的時候,自然會有這些感覺。而當你產生了覺受之後,便圓滿了前行的修持。
在台灣的各噶瑪噶舉法輪中心就是為有志修行的人而成立的,如果你想修四加行,就應該請教各中心的常駐仁波切或喇嘛。
有 些人對於業力還不太了解,他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當我修四加行的時候,會生病,這是不是業障現前?」要知道業不是具有實體,可以觀察得到的,但這只是個 小錯,比較嚴重的錯誤是有關脈的修持或種種境界出現的問題,有很多人私下看了�鰫饈萿漁恁A但這方面的英譯本通常有很大的差錯,故你無法從那些書上了解到 正確的觀念,或有人說他們看到什麼光,這裡痛,那裡痛,這都是執著於一些實質的感受,或將脈當做是肉體上實質的東西,這將產生嚴重的錯誤, 密續是很深奧複雜的,其中許多名相如氣、脈、明點等都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它們都不是具有實體的事物,要明瞭這些需要特別的解說,然而對一個初學者來說, 這些是不需要的。
在完成四加行,有了覺受之後,你仍然可以繼續修,不過此刻重點可以擺在禪定的修持上。
首 先是「止」的修持,「止」的修持有幾種不同的修法,例如你可以將心專注在某個東西上,「止」主要就是要使心能祥和,我們的心是十分忙亂的,充滿著思緒、念 頭,而經由 「止」的修持,便能使心達到一種寧靜祥和的境界。如果心不平靜。充滿念頭的話,就無法做「觀」----也就是大手印-----的修持。
經 由「止」的修持,我們的心就能習慣處於一種平靜的狀態,而不是不斷地起心動念,而當我們的心能安住於寧靜祥和的境界時。便會自然地產生一股精進之力。這是 因為心已獲得了極大的滿足。通常心都是處於不滿足的狀態之中的, 因為心沒有平靜,就像你到一個很舒適的地方,一開始你會很快樂,但久而久之你就會膩了,因為那種舒適或滿足不是來自心的自性,然而當你產生了來自於自心的 滿足舒適時,這種滿足就不會動搖了。
但如果你沈溺於這種寧靜祥和的境界,則修行就會停滯不前,這將導致你投生於無色界當 天人,投生無色界是非常舒服的,沒有任何意念,而且壽命千萬年, 但是貪瞋癡未除,業力仍在,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下墮的,仍未解脫輪迴,但雖然如此,這種境界仍是需要的。因為這是修大手印的基礎。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