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美麗的長白山天池


精彩的野生動物攝影作品

愛情語錄:---失戀萬歲的經典理由

愛情語錄:---失戀萬歲的經典理由
 
1.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把舊的換了,怎麼展望新時代呢?
  2.有始有終是做人的準則,感情是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一樣該有終結。
  3.失戀一般是不開心的,很多人會借此機會大吃一頓或者借酒澆愁。美食美酒當前,不快樂的是白癡,幹嗎不高興?
  4.感情不是比薩餅,是不能分享的。沾了別人唾沫的餅你還要,除非你不怕的甲肝;不乾淨的感情你還要,除非你有感情上的被虐症。
  5.對方對你不好,正是給你機會離開他,對自己好。人貴在自愛。
  6.對方不要你了,怎麼可以還不要自己,迷失自我?當然是振奮精神,歡欣鼓舞,為自己的**之身高唱《失戀萬歲》!順便練好歌喉,為以後成為情歌至尊打下基礎。
  7.你們因為客觀原因不能在一起,當然是早斷早好。不必痛苦地勉強地在一起,難道還不值得你慶倖麼?
  8.失戀的女人最美。舉手投足之間憂鬱之姿表露無疑,比林妹妹還動人--蒼蠅蜜蜂還不屁顛屁顛地就跑過來?
  9.失戀的男人最酷。鬍子懶得刮,酒杯不離手,無時無刻不流露出一種憂鬱,據說這等滄桑感覺最吸引MM
  10.兩人日久不生情了,開始的感情用完了,那就是時候去換一個感情帳號了。銷戶是有點兒麻煩,可是難道你喜歡帳面永遠為零也不改變?
  11.恢復單身貴族(指無伴侶時代)才能盡情地在朋友間瘋狂穿梭到處玩樂,再也不必擔心對方會不會估計你重色輕友。
  12.沒有感情問題的攙和,你可以更有時間專心學業顧及事業,早日向成功人士邁進。
  13.人生百味,酸甜苦辣都要嘗遍。失戀只是其中一味,再苦有黃連苦麼?你一輩子吃幾次黃連?人到了一定年齡風花雪月就自動免疫,趁著還有感覺為什麼不體驗一下悲悲戚戚?
  14.感情的挫折也是一種挫折,可以磨煉意志,堅強自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自己先準備好嘛。
  15.失戀的人最寂寞,百無聊賴只好專心於琴棋書畫電影雜誌,不知不覺自身修養和小資情調就培養升級了。
  16.失戀的人最不寂寞,每天想著自己失戀是一種自我折磨,所以必須要思考積極向上的問題,不知不覺就成了哲學專家了。
  17.失戀的人很多會立刻對戀愛免疫,接著變傷心為上進心,昂頭挺胸,自視甚高,永遠想著我這麼出色的人,不要我是你最大的損失,很有利於提升自信。
  18.還有一部分失戀的人會檢討不足以總結經驗教訓,在下一次展開行動前為自己做好質的轉變。戀愛叫人不寂寞,等你以此為功德去造福人類了,也算是現代都市公德一件了。
  19.女人如花朵,需要愛情的滋潤,可是花肥多了也不好。失戀有利於調整肥料吸收,以待將來必要時化作花泥更護花。
  20.失敗乃成功之母,得失之間令人心平氣和,了無牽掛,自動修道成功,再無求不得之苦。求都不求了,怎麼還會苦。


窮人和富人的經典差異


富人和窮人的區別,不在金錢的有無,名牌的有無,豪宅的有無,收入的有無,事業的有無,成功的有無。而在對人生關鍵時刻的選擇上,分出不同。而人生的成敗、貧富的差距,就在這一點一滴的選擇累積過程中形成了。
就拿下面這些事情來看,就會知道,貧富之間的差距,有多微妙了﹗
 
1. 自我認知
  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自己一輩子就該這樣,不相信會有什麼改變。
  富人:骨子裡就深信自己生下來不是要做窮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強烈的賺錢意識,這已是他血液裡的東西,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尋找機會使自己致富。

2. 休閒
  窮人:在家看電視,為肥皂劇的劇情感動得痛哭流涕,還要仿照電視裡的時尚打扮自己。
  富人:在外跑市場,即使打高爾夫球也不忘帶著項目合同。

3. 交際圈子
  窮人:喜歡走窮親 戚,窮人的圈子大多是窮人,也排斥與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態成了窮人的心態,思維成了窮人的思維,做出來的事也就是窮人的模式。大家每天談論著打折商 品,交流著節約技巧,雖然有利於訓練生存能力,但他們的眼界也就漸漸囿於這樣的瑣事,而將雄心壯志消磨掉了。
  富人:最喜歡交那種對自己有幫助,能提升自己各種能力的朋友。不純粹放任自己僅以個人喜好交朋友。

4. 學習
  窮人:學手藝。
  富人:學管理。

5. 時間
  窮人:一個享受充裕時間的人不可能掙大錢,要想悠閒輕鬆就會失去更多掙錢的機會。窮人的時間不值錢的,有時甚至多餘,不知道怎麼打發,怎麼混起來才不煩。如果你可以因為買一斤白菜多花了一毛錢而氣惱不已,卻不為虛度一天而心痛,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富人:一個人無論以何種方式掙錢,也無論錢掙得是多是少,都必須經過時間的積澱。富人的玩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閑,閑在身體,修身養性,以利再戰,腦袋一刻也沒有閑著;窮人的閑,閑在思想,他手腳都在忙,忙著去麻將桌上多摸幾把。

6. 歸屬感
  窮人:是顆螺絲釘。 窮人因為自身的卑微,缺少安全感,就迫切地希望自己從屬並依賴於一個群體。於是他們以這個群體的標準為自己的標準,讓自己的一切合乎規範,為群體的利益而 工作,奔波,甚至遷徙。對於窮人來說,在一個著名的企業裡穩定地工作幾十年,由實習生一直幹到高級主管,那簡直是美妙得不能再美妙的理想了。
  富人:那些群體的領導者通常都是富人,他們總是一方面向窮人灌輸:團結就是力量,如果你不從屬於自己這個群體,你就什麼都不是,一文不名。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招兵買馬,培養新人,以便隨時可以把你替換。

7. 投資及對待財富
  窮人:經典觀點就是少用就等於多賺。比如開一家麵館,收益率是100%,投入2萬,一年就淨賺2萬,對窮人來說很不錯了。窮人即使有錢,也捨不得拿出來,即使終於下定決心投資,也不願冒風險,最終還是走不出那一步。窮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本萬利……但是建築在一隻母雞身上的希望,畢竟是那樣脆弱。
  富人:富人的出發點是萬本萬利。同樣的開麵館,富人們會想,一家麵館承載的資本只有2萬,如果有1億資金,豈不是要開5000家麵館?要一個一個管理好,大老闆得操多少心,累白多少根頭髮呀?還不如投資賓館,一個賓館就足以消化全部的資本,哪怕收益率只有20%,一年下來也有2000萬利潤啊!

8. 激情
  窮人:沒有激情。他 總是按部就班,很難出大錯,也絕不會做最好。沒有激情就無法興奮,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大部分的窮人不能說沒有激情,但他的激情總是消耗在太具體的 事情上;上司表揚了,他會激動;商店打折了,他會激動;電視裡破鏡重圓了,他的眼淚一串一串往下流,窮人有的只是一種情緒。
  富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這樣的激情,窮人終將不是窮人!激情是一種天性,是生命力的象徵,有了激情,才有了靈感的火花,才有了鮮明的個性,才有了人際關係中的強烈感染力,也才有了解決問題的魅力和方法。

9. 自信
  窮人:窮人的自信要通過武裝到牙齒,要通過一身高級名牌的穿戴和豪華的配飾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自信,窮人的自信往往不是發自內心和自然天成的。
  富人:李嘉誠在談到他的經營秘訣時說: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光景好時,決不過分樂觀;光景不好時,也不過度悲觀。其實就是一種富人特有的自信。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自信才可能有正確的決定。

10. 習慣
  窮人:有個故事,一 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很難。窮人於是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吃了一隻,剩下的來生小羊。可小羊遲遲沒 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窮人又把羊賣了,買成雞。想讓雞生蛋賺錢為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最後窮人把雞也殺了,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了。這就是窮人的習 慣。
  富人:據一個投資專家說,富人成功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多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帳單。這是個好習慣。性格形成習慣,習慣決定成功。

11. 上網
  窮人:上網聊天。窮人聊天,一是窮人時間多,二是窮人的嘴天生就不能閑著。富人講究榮辱不驚,溫柔敦厚,那叫涵養,有涵養才能樹大根深。窮人就顧不了那麼多,成天受著別人的白眼,渾身沾滿了雞毛蒜皮,多少窩囊氣啊,說說都不行?聊天有理!
  富人:上網找投資機會。富人上網,更多的是利用網路的低成本高效率,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和項目,把便利運用到自己的生意中來。

12. 消費花錢
  窮人:買名牌是為了體驗滿足感,最喜歡試驗剛出來的流行時尚產品,相信貴的必然是好的。
  富人:買名牌是為了節省挑選細節的時間,與消費品的售價相比,他們更在乎產品的品質,比如會買15元的純棉T恤,也不會買昂貴的萊卡製品。
13. 學習(和學歷的取得與否無關)
    窮人學習為了飯碗︰因此被動、消極、盲目、不甘愿,不懂思考,人雲亦雲。怪罪社會環境造成其貧窮。
    富人學習為了力量︰因此主動、積極、熱切。樂於探究事務的本質與原因。養成不斷思考的習慣。

14. 責任
    窮人視責任為累贅︰認為責任是累贅,活受罪。因此能逃避就逃避,寧可安於現狀,也不願意改變。做事情沒有原則,短視近利。因此窮人能靠就靠,絕對不自己努力或出頭。窮人喜歡別人給的依靠。
    富人視責任為動力︰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國家社會,富人認為他有責任承擔起大家的生活和福祉。因此無論遭遇何種艱難險阻,富人都不會放棄,也不會替自己的軟弱失敗找藉口,更把責任視為自己進步的動力。而富人努力打拼,希望闖出一番前途。富人喜歡自己開創門路。

15. 希望
    富人看不到希望就準備︰富人一無所有的時候,並不絕望。他不信命運,不隨世俗漂泊,堅定自信,努力學習,觀察思考感悟實踐累積實力,替未來做準備。
    窮人看不到希望就放棄︰窮人一無所有的時候,怨天尤人,認為是天注定,再努力也無用。因此放棄、停止,不再前進。因為到處都在跟他說不。

16. 工作
    窮人把一個工作做砸才跳槽︰窮人只想找能夠安身立命,保住退休金與工作。從不想到要發展,再不然就是怨薪資不好,公司不好,回報不好,不能適應。因此離開.窮人離職,多半是不滿收入。窮人只會把自己做死。窮人工作在乎薪水多寡,工作環境好壞,窮人死抱一家公司不放,把一生托付給公司。窮人只圖保住工作和位置。
    富 人把一個工作做透才跳槽︰富人工作時,努力盡心研究,產業的運作模式,前景,市場方向,遊戲規則。當摸透產業而發現沒有前景時,富人選擇離開,找尋新的產 業。富人離職多半是因為已經有所斬獲,再無所可學。因此富人學會不斷把自己做大。富人工作在乎能否學到東西,幫助自己的未來發展。富人進公司是要幫助公司 壯大成長,把公司當作發展才華的舞台,學習掌握產業運作,富人不斷找尋機會換更好更大的位置。

17. 機會
    窮人等待機會︰窮人因循守舊,認為一切都該環境準備好。事情不如意就抱怨。失敗的窮人會怨天尤人,再也不願意行動。窮人把機會當石頭,想一腳踢開卻又不知如何搬動。
    富人創造機會︰富人不信命不信機會,但懂得觀察時局,掌握機緣,馬上行動。投注全部心力,務要達成目標。因此,常常得以創造機會。富人不會抱怨,懂得靠自己完成所有事情。失敗的富人會繼續站起來往前走。富人把機會當璞玉,要再三琢磨。

18. 困難
    窮人忍受天災︰窮人對於與生俱來的環境和社會,都是逆來順受,從不想要改變或者掙脫。窮人不甘貧窮,但只能忍受貧窮。不求改變。窮人因循守舊,不敢突破。因此窮人安於貧窮,聽從命運師長父母道統家庭的安排。聽天由命,雖然怨言不斷。
    富人難耐人禍︰富人從不覺得任何事情是理所當然。他們不斷找尋機會,開創新局。富人不甘貧窮,但會拼命找尋脫貧致富的方法,力求改變。富人大破常規,大破大立。富人渴望富有,而且不斷努力達成。

19. 經營
    窮人被別人經營︰窮人可能出身富裕家庭,甚至在錢堆生活。但卻大把花錢,而不知錢從何  ,也不懂珍惜,更不懂如何賺錢。只是錢的奴隸。有錢讓他們越  越 貧窮。哪怕他們很有錢。因為不懂得經營安排自己,所以變窮。因為窮人習慣走別人替他安排好的路,也習慣被安排、被領導、被規劃。因此成為不懂思考或安排自 己的奴隸。因而成為富人經營管理的對象,富人賺取錢財的工具。窮人只想有份工作,有份薪水,穩定生活,渴望固定而害怕變動。窮人經商,是經營自己的賬本, 分毫必較。
    富人去經營別人︰因為富人不斷努力,希望擁有事業,渴望不斷開創。富人敢於冒險創新,敢於創造機會。利用機會,掌握任何一個可以發展壯大的機會。有目標可以努力,因此相當積極努力的經營事業。富人經營,是經營自己的人品與信用。

20. 賺錢
    窮人在乎賺錢的多少︰窮人貪婪,卻只求一夜致富。窮人要的是小而康。窮人都自以為聰明有本事,愛裝老大,寧可不賺錢也要顧面子。
    富人在乎賺錢的方法︰富人也貪婪,但卻講求按部就班,找出賺錢模式。富人要的是大而豪,富人以生意和事業為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21. 金錢
    窮人蹧蹋錢︰窮人大方,因為窮人不把錢當回事。他們認為錢就是要花。因此在沒必要的投資上相當慷慨,只怕被別人  窮。窮人有錢,社會受虐。因為窮人揮霍享  ,導致社會逸  風氣日盛,民眾浮躁,只貪圖金錢享  ,而不擇手段。精神上麻木不仁。窮人認為錢在富人手  ,但只會羨慕而不知如何賺取。
    富人使用錢︰富人相當小氣,因為富人把錢當資本,只在必要的地方投資,絕不亂花錢。富人有錢,社會受益。富人以金錢回饋社會,貢獻社會,造福社會。捐款建醫院,提振善良風氣。富人認為錢在窮人手裡,因此拼命生產好東西,要換取窮人口中的金錢。

22. 改變
    窮 人想改變生活︰窮人只在乎自己過的好不好,只希望自己能夠生活過的富裕,卻不知道要怎么讓自己生活富裕。窮人不敢放棄,因循守舊,即便知道是錯的沒有幫助 的,還是不敢改變。窮人珍惜現下,即便現下並不好。所以窮人只會賭博(渴望一夜致富)。窮人怕斗,因為害怕改變現狀。制服公司
    富人想改變命運︰富人胸懷大志,希望改變個人,甚至社會的命運,讓大家獲得更好的享受。富人隨時在改變,只要能夠更好。富人珍惜未  ,因此看準機會,致力改變。因此富人懂得掌握賭博與遊戲背後的規則。富人敢斗,因為有打拼,才可能開創新局。

23. 失敗放縱
    窮人會錯一世放縱一世︰因此窮人失敗後,選擇放棄。因為窮人跌倒,就昏頭轉向。窮人只會嘲笑別人,而看不見自己的問題。窮人失敗後找藉口,推委過錯。窮人在失敗中看到死亡。窮人怕失敗。
    富人會錯一時放縱一時︰因此富人失敗後選擇重來。因為富人跌倒,卻摔出膽量。富人得自嘲,也懂得借失敗證明自己。富人失敗後找理由,拼命改進。富人在失敗中看到希望。富人敢失敗。

24. 生活狀態
    窮人喜歡富人的樣子︰因此窮人怕人說窮,賺錢只為了買名牌,滿足虛榮與享受。窮人只想要豪宅名車,卻不知道怎么去賺。窮人認為錢就是成功的終點。窮人在乎名牌存款,窮人賺錢為了消費、享受。窮人習慣揮霍財富,窮人在乎別人的眼光,人雲亦雲。
    富人堅持窮人的生活︰富人知道貧窮勤儉精神,可以幫助自己更加專注,而且不會流於奢華享受。富人不一定要豪宅名車,而錢只是證明其富人性格與成功的工具。富人在乎聲望信譽。富人賺錢,為了證明富人習慣尋找財富。富人在乎自己的決斷正確,並努力證明。

一切福田 不離方寸



一切福田 不離方寸-一位堪輿師的親身體驗
一位非常有名的堪輿師(俗稱風水先生),他曾受富商重金請託,尋找一塊旺地以安葬富商父親的遺骨,於是多方找尋、堪察。
一日,走過一段奇陡無比的山路,等到爬到山頂,早已上氣不接下氣、口乾舌燥。適巧此處有人設一大茶缸,缸上寫著「奉茶」二字,似乎料到行人至此,最需要的就是「茶」。
但打開缸蓋舀茶時,發現茶面上浮了一層稻殼,不管再怎麼小心舀,茶杯內還是舀進數十粒稻殼。所以,喝茶時,必須吹開稻殼,慢慢地、小口小口地喝。
他一面喝,一面心中抱怨: 
 「既然奉茶,為什麼還要這樣整人?我也來作弄一番。」問過路人,知道這缸茶是住山坳處一家破落戶的老人所為。
這位風水先生從高處往下望,山坳處在堪輿學上是個不好不壞的地方,但屋旁的平地,卻是凶地。
風水先生因為剛才喝茶時的懊惱,來到這戶人家,故意告訴老人家,隔壁的空地是塊吉地,為了表達自己的謝意,願意免費定樁看方位。這位奉茶的老人自是喜出望外,連聲稱謝,並且依著他定的方位,簡簡單單蓋了間新草屋就搬進去了。
十幾年後,風水先生想起這件事,想知道結果究竟如何,特地從老遠的地方來看個究竟。奇怪!草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豪華的別墅。懷著重重疑問,風水先生按了門鈴,開門的正是那位老人。老人看到他非常高興,迎他進屋親切招待。
不待風水先生詢問,老人自己就滔滔不絕地說: 
「自從先生幫我看了這個吉地後,家中一切大小事都平安順利。三個兒子出外經商,個個賺大錢,因有許多客人來訪,孩子說舊房子太簡陋,才改建成這棟別墅,可是我們仍不敢更改先生所定的方位,這一切都歸功于先生的恩賜!
臨走前,風水先生把積存在心中十多年的疑惑說出來:「為什麼要在茶水內放進稻殼呢?」老人笑呵呵地說:「一般人爬陡坡到達山頂時,都已氣喘如牛,這 時,若猛喝水一定會嗆到,咳嗽不停。所以,我故意加入洗乾淨的稻殼,這樣,喝水前,一定得吹個兩三下,把稻殼吹開,如此緩衝一下再喝水,就不會被水嗆到 了!」風水先生至此才恍然大悟,口中自言自語地說:「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從破落的草屋到豪華別墅,凶地卻成為吉地,絕不是因為風水,而是「福人居福地」。
由於善的心念,而得到良善的回饋,這就是福報。
福報是由修善而來,修善則積福。
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是禍、是福,端看種的是善或惡的因,絕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福報。

十二緣起

一、《中觀論頌講記》,頁520-526

(一)十二支因果生滅,經中說有兩種:一是緣起,一是緣生。
這二種,都是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等。
對此兩者的差別,一般的學派,是向兩方發展的:大眾分別說系,以緣生法為因果事相,以緣起法為常住無為,是因果鉤鎖的必然理則,不是指惑業苦的本身。
好像是離了生滅的現象外,另有一常住不變的法則。
說緣起是無為,這是錯的,但也有他的特見:一切因果相生,都依必然的法則而發現,不是隨便亂起的。
這如造房子,先由工程師設計繪一模型,後依這模型去建築。
所以,在因果的現象上,見到有這樣的因,生這樣的果,秩然不亂,可見因果現象中,有一決定而必然的理則,所以不得不這樣。

緣生法是因果的事實、現象,他是有變異的,這是理事義。
說一切有部,不承認緣起是無為說,主張為緣能起的因叫緣起,從緣而生的果叫緣生。
如無明起行,有行就決定有無明;……生緣老死,有老死決定從生而來。
不可說有行而不從無明來,無明與行有因果的決定性。
緣起為因,緣生為果,這是二者的不同。
然釋尊的本意,似乎是在此兩大思想的中間。
緣起是為因能生的條理化。

本論(《中論》)對緣起真義的闡述,把緣起緣生合一,在此緣起與緣生上,說一切畢竟空。
這可見,龍樹的緣起思想,在因果生滅的見地,接近上座系;龍樹學說到法相,也大都採取古典的毗曇;也有採取經部的。
在因上了解緣起的因,必然生緣生的果;在果上了解緣生的果,必然為緣起的所生。
有無明,所以有行,有行也決定有無明。
現在這樣,溯之於過去,推之於未來,也是這樣。
個人是這樣,旁及於他人,推究到一切眾生,無不是這樣。
從具體的事實觀察,發現因果的必然性,必然是這樣,並非另有一無為常住的東西。
不離緣生外,另求緣起;有果即有因,有事就有理(不過,對理則性,有部等稍忽略)。
有因就有果,所以說:「此有故彼有」。
這成了普遍的公理,不容有所變更的。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

假使知此而不知彼,這是沒有用的。
如豆子能生芽,愚癡無知的人,只見這根芽是從這顆豆生的;不知道一切的黃豆,在某種條件和合下,只要他生性沒有被損,都是可以生芽的。
聰慧有智的人,就能知道這遍通的理則性。
得到這智慧,才能成立智識,發生力量。
佛法的悟解緣起,也是如此,是從因果事實而悟解因果理則的。

(二)佛說緣起因果,不同後代學者所說的:一一法各有親因緣,如意識現行,由意識的種子生,種子是他的親因緣;沒有這親因緣的種子,現行的意識就不得生。
佛的緣起觀,是和合相續的因果觀。
以深刻的智慧,洞觀有情生死流轉,發現他有必然的前後階段。

譬如生是一階段,生以後就有老、有病、有死,老病死也是某一階段的現象。
此老病死,是產生以後的必然結果,所以說:生緣老死。
無明是一階段,造作行業是一階段。
所以造成感後有的行業,因為無明,這是無明引起的結果。
如來在生命前後的連續上,看出他一一階段間的依存性;所以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建立十二緣起的因果。
有說:一念心中具十二緣起,這簡直毫無意義。

有部的分位緣起,就是約階段講的。
以生命各階段,成立緣起的因果,這等於講社會史觀的,分奴隸時代,封建時代,資本主義時代,民主主義時代。
又如分人與獸鬥爭時代,人與人鬥爭時代,人與自然鬥爭時代。
無明發生主動作用的時候,是無明的階段;由無明踏上行的階段,就是以行為為主要者了。
所以,每一階段,不是自性獨存的,無明不僅是一無明,行也不單是一個行,他都是有五蘊的。
這以某一支為某一階段主流的緣起觀,足以代表佛陀的緣起觀。

那些實有自性的學者,那裡能同情這和合相續的因果觀。
他們要一一自性的親因,生一一自性的親果。
在佛教中,這一思想,一天天的晦昧了。
如三民主義說:民生為社會歷史的中心;共產主義說:經濟為社會歷史的中心。
這解決了,一切都能解決了;一切是依存於他,因他的變動而變動的。
佛觀無限生命發展的動力,是以無明及愛為根本的;這解決了,生死苦痛一切也就解決。
也是在一切複雜的原因中,抉出主因的意見。

不過佛法是無自性的,無明與愛,也不能獨存;不過他起著主動的作用吧了!
或以為前後各階段,既都是五蘊,為什麼說無明支、行支、……生支、老病死支呢?
這是約主力說的。
如手工業時代,機器工業時代的分劃,不是說:在這某一時代中,即沒有其他的,也只是說這一時代的社會中,是以某一業為主流、為特徵的。
所以佛陀的緣起觀,是組織的,不是獨立的;是階段的,不是同時的。
這點,我們應該知道。

緣起有流轉觀,有還滅觀。
前者是說苦的集,後者是說苦的滅,也就是生死與涅槃的兩向。
佛說的生死與涅槃,都建立在緣起法上。
因果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因果相生,是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生緣老死,如是純大苦聚集,這是緣起的流轉律。
反之,無無明就無行,無行就無識,……如是純大苦聚滅,這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還滅律。
生死苦痛,是否能了?
他是緣起的,所以可了。

緣起,是依此而有彼的,就是無自性,也就是意味他不能單獨存在。
不能單獨存在而此有故彼有的,是生滅法。
他不但是可滅的,而且一切都是從生而歸向滅無的。
一般人走到滅的盡頭,又轉向生;滅了又生,生了又滅,生生滅滅,無有止境的兜著循環的圈子。
聖者到了滅,就入於寂滅,止息於此,不復再生了。
如造的房屋,壞了又修,修了又壞,自然能維持長久。
假使壞了不修,不是就滅盡無餘了嗎?

生死的存在,只依因緣而存在的;約他的本質說,本不是有自體存在的。
假使自體存在,怎麼可以說依緣?
所以,依緣的一切法,自性本無,現象是有是生。
不但現象的內在,自己否定自己,含有滅與無;而他的本身,本是非有不生的。
所以此無彼無,此滅彼滅,不是毀有的成無、成滅,是本來無、本來滅,還他個本來如此。
依緣起建立因果,也就依緣起成立一切法自性本空。
知此,就得離生死而解脫了。

緣起流轉律的基本原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分位緣起,是敘述緣起流轉中的過程。
不過像有部那樣講,識為入胎最初的一念;名色是身心漸發育的階位;六入是六根具足將出胎的階位;出胎後,在二、三歲的時候,不能識別事物是觸;能了苦樂的差別,到六、七歲時是受;……未來世受生是生;未來世老死,是老死;這未免機械一點。

從佛的緣起本義看:無明、行、識的三支,是總括的。
經中說:「一切眾生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感得有識之身」,即指出生命的三大歷程。
有的經中說:「業愛及無明,能集後世陰」;行是行業,但在實際的行動中,也可含攝在愛取的煩惱中。
此三者,一是理智的認識錯誤;一是意志的生存競爭;有此二因,就招感心識為導的生死了。

如來敘述緣起,不外這三者的說明。
說到詳細的過程,有從愛、取、有、生、老死的逐物流轉觀;有從識到愛的觸境繫心觀。
合為一十二緣起,依十二緣起建立三世因果:無明、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的果;愛、取、有,是現在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的果。
假使講二世因果,過去與現在的,只從無明到識三支就可以了;現在與未來的,只從愛到老死的五支,也就可以;無須說十二緣起。
經三世的歷程,這才要說他。
其實,基本原則,還是上面說的三大歷程。
也有配為惑、業、苦三雜染的。



二、《佛法概論》,頁147-149

有情的生死流轉,即在這樣──十二支的發展過程中推移。
這十二支,可以約為三節:

(一)愛、取、有、生、老死五支,側重於「逐物流轉」的緣起觀。
有情都要「老死」,老死是由生而來的,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憂。
可見想長生不死或永生不滅,是永遠不可能的。
有情為什麼會生起呢?
即由於「有」。
有指過去業力所規定的存在體,三有或者五有。
既有業感存在體,即不能不生起,如種子得到水、土、溫度等緣力,即不能不萌芽一樣。
何以會有?
這原因是「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取是攝持追求的,由內心執取自我,所以在家人執取五欲,出家者又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與毫無意義的戒禁。
人類的所以執取趨求,又由於「愛」。
這即是有情的特性,染著自體與境界,染著過去與未來。
因為愛染一切,所以執取趨求,所以引起業果,不得不生,不得不死了。
從愛到老死的五支,說明了苦與集的主要意義。

(二)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是在逐物流轉的緣起觀中,進求他的因緣,達到「觸境繫心」的緣起。
有情的染愛,不是無因的,由於苦、樂、憂、喜等情緒的領「受」,所以引發染愛。
染愛不但是愛著喜樂的,凡是感情掀動而不得不愛,不得不瞋,戀著而難以放下的一切都是。
論到情緒的領受,即知由於(六)根的取境、發識,因三者和合而起的識「觸」。
沒有觸,反應對象而起的領受,也即不生。
這十二支中的觸,專指與無明相應的觸。
這樣,即是不能沒有「六處」的。
六處即有情自體,這又從「名色」而有。
名色是嬰胎初凝,還沒有完成眼等六根的階段。
這名色要有「識」的執持,才能不壞而增長;此識也要依託名色,才能發生作用。
所以不但識緣名色,名色也緣識,到達色心交感,相依互存的緣起。
如《雜含》(卷十二‧二八八經)說:「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
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
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三)從識到受,說明現實心身的活動過程,不是說明生死流轉的根源。
所以進一步說:無明緣行,行緣識。
這一期生命中的情識──「有識之身」,即有識的有情的發展,即是生。
所以識依於行的「行」,即是愛俱思所引發的身行、語行、意行,也等於愛取所起的有。
「無明」也等於無明觸相應的愛等煩惱。
由於無明的蒙昧,愛的染著,生死識身即不斷的相續,不斷的流轉於生死苦海。
苦因、苦果,一切在沒奈何的苦迫中,成為「純大苦聚」,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三、《成佛之道》,頁167169-172

緣起支的敘述,很多是從識支開始的,所以經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可是,在識支以前,有的又加上無明與行二支,成為十二支。
在《阿含經》中,一再說:「無明覆,愛結繫,得此識身。」
無明,愛(行),識三者,可以看作完整的、獨立的緣起說。
等到與識支以下相綜合,才成為十二支的。(中略)

十二支中的識,是一期生命的開始。
有些經典,從識支說起。
這因為,推求現實的身心活動,到達識的結生相續階段,已到了生死業報識的核心。
後代唯識學者,以異熟的阿賴耶識為中心,來說明生死雜染的一切,可說是吻合佛意的。
「緣」此結生的「識」,就「有名色」支的生起。
名是心理的,色是生理(物理)的。
由於識的結生,身心就開始發展。
照經上說:不但因識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識。
這意思是說:我們的一切身心活動,是要依於有取識(唯識學中叫作阿陀那識)的攝取而存在。
反之,也因為身心的活動,有取識才能存在。
正像沒有領袖,就不可能有群眾的組織活動;如沒有群眾,領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但在十二緣起支中,著重在識緣名色。
應解說為: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後,還是肉團的階段。

「從」此名色而進一步的開展,就生起眼、耳、鼻、舌,加上身、意,「有」了「六處」的差別,這已到了形成人體形態的階段。

胎中雖有眼耳等根,還不能見色聞聲等。
一到出了胎,從此六「根」開始了與六塵「境」界「相」關「涉」的活動,根境相觸而起一般的認識,叫做「觸」。
根境識三者,因觸而和合,也可說因三者的和合而有觸。
認識開始,就到了重要的關頭。
在觸對境界時,首先發生了合意的,或不合意的,或非合意不合意的反應,這叫可意觸,不可意觸,俱非觸。
不幸得很,眾生的認識,是不離無明蒙蔽的──「無明相應觸」。
所以觸對境界後,就會依自我中心的執取,起種種的複雜心理,造種種的善惡行為;生死輪迴,是不能避免的了。
佛所以教誡弟子,要「守護根門」。
在根境相觸時,如有智慧的觀照,就稱為「明相應觸」,那就能從此透出,裂破十二緣起的連鎖。

「從觸」的可意或不可意,當下就能「生於受」。
可意的,起喜受樂受;不可意的,起苦受憂受;非可意不可意的,就起捨受。
如有智慧而正念現前的,就不起味著,不為情感的苦樂所惑亂;否則就危險了。

沒有正念正知的,都是依「緣」此或苦或樂的「受」味,生「起」深深的「愛」著:愛著自我,愛著境界。
這時候,已以主動的姿態,對生命與塵世,傾向愛戀而作不得主。
此後,只有愈陷愈深,無法自拔。
上面從識的結生,說明了身心的開展過程,以及對境而引起內心的活動情況。
觸是認識的,受是情感的,愛以下是意志的活動了。

內心有了「愛」染,愛心的「增」強,就進展到「名」為「取」。
取有四:執取自我,叫我語取。
一般的追求五欲,叫欲取。
而宗教與哲學家們,不是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見取;就是執取種種無意義的戒條,苦行──戒禁取。
這是從愛染生命與塵世,進而作思想的或行為的取著,造成世間一切苦難的結局。

愛與取,正是依著煩惱而有的一切活動。
「因」此煩惱的活動,就起「集」成「後有」的業種。
這在十二支中,叫有支。
有,是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三界的生命自體。
但這裡所說的,不是現實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後世生命的業力,也可說是未來生命的潛在。
有了這,那末現生死了以後,未來識又會結「生」。
生了,就不能不「老」不「死」。
生老死的「相隨」而來,便是未來生死相續的簡說。

十二支,可以分為三世,有兩重因果:過去因(無明與行)生現在果(識、名色、六處、觸、受),現在因(愛、取,及有)生未來果(生、老死)。
同時,前生以前有前生,後世以後(如不了脫生死)有後世,三世因果相續說明,就是無限生死相續的歷程全貌。

七種不需本錢的布施



下面這篇文章,主要是說明除了「法施」之外還可以做的其他布施,也有隨喜讚歎的意義。
而雖然說是不需本「錢」的布施,其實「財施」很重要,能培養我們的「捨心」,並能真正積聚福德智慧,是修行道上非常重要的!佛菩薩非常會布施,因此福慧具足,廣大無盡!
------------------------------------------------------------------------------------------------------------------------------------------------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七種布施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人,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七項佈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