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讓人沉思的格言

讓人沉思的格言

1. 男人有了煙,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

2.
女人有了錢,有了姿色,也就有了悲劇。

3.
說真話的最大好處就是你不必記得你都說些什麼。

4.
低頭要有勇氣,抬頭要有底氣。

5.
讓夢想成真的最好辦法就是醒來。

6.
發光並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光。

7.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

8.
女人的眼淚是沒用的液體,但你讓女人流淚說明你很沒用。

9.
傻與不傻,要看你會不會裝傻。

10.
如果我們之間有1000步的距離,你只要跨出第1步,我會朝你的方向走其餘的999步。

11.
說話的時候不認真,沉默的時候太用心。

12.
生活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內容。

13.
如果你為自己定的所有目標都已達到,那麼說明你定的目標還不夠遠大。

14.
偶爾要回頭看看,否則永遠都在追尋,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

15.
所謂情話,就是你說了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卻希望對方相信。

16.
不要見一個愛一個,愛的太多,你的愛就要貶值。

17.
這個世界的美好程度不在於他本身如何,而在於人們對他的滿足程度。

18.
美若沒有幾分遺憾,如何能有千般的滋味?

19.
上帝不會為難頭腦簡單的孩子。

20.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

21.
當我們搬開別人架下的絆腳石時,也許恰恰是在為自己鋪路。

22.
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記的時候,反而記得越清楚。

23.
痛苦來臨是不要總問:為什麼偏偏是我?因為快樂降臨時你可沒有問過這個問題。

24.
如果真誠是一種傷害,請選擇謊言;如果謊言是一種傷害,請選擇沉默;如果沉默時候一種傷害,請選擇離開。

25.
如果說我懂的道理比別人多一點,那是因為我犯的錯誤比別人多一點。

26.
不是每句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係

27.
善意的謊言:就是給自己的欺騙找一個很好的藉口。

28.
咖啡苦與甜,不在於怎麼攪拌,而在於是否放糖;一段傷痛,不在於怎麼忘記,而在於是否有勇氣重新開始。

29.
漂亮只能為別人提供眼福,卻不一定換到幸福。

30.
走的最急的是最美的景色,傷的最深的是最真的感情。

31.
都是背了太多的心願,流星太會跌的那麼重;都是藏了太多的謊言,我們分手才會那麼傷。

32.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33.
當別人開始說你是瘋子的時候,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34.
微小的幸福就在身邊,容易滿足就是天堂。

35.
成功有個副作用,就是以為過去的做法同樣適應於將來。

36.
喜歡一個人,就是在一起很開心;愛一個人,就是即使不開心,也想在一起。

37.
時間就像一張網,你撒在哪里,你的收穫就在哪里。

38.
讓未來到來,讓過去過去。

39.
如果你容不下我,說明不是你的心胸太狹小,就是我的人格太偉大。

40.
如果我能夠看到自己的背影,我想它一定很憂傷,因為我把快樂都留在了前面。

41.
容易傷害別人和自己的人,總是對距離的邊緣模糊不清的人。

42.
絕口不提不是因為忘記,而是因為銘記。

43.
是金子總要發光的,但當滿地都是金子的時候,我就不知道自己是哪顆了。

44.
不是人人都能活的低調,可以低調的基礎是隨時都能高調。

45.
就算不快樂也不要皺眉,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

46.
當大部分人都在關注你飛的高不高時,只有少部分人關心你飛的累不累,這就是友情。

47.
不小心踩到了鬱金香,它卻將香味留在了你的腳上,這就叫寬容。

48.
每個人都有眼前一亮的時候,就如每人都有眼前一黑的時候一樣。

49.
我可以選擇放棄,但是我不能選擇放棄!

50.
常常告誡自己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結果……在樹林裏迷路了。

51.
愛情就像攥在手裏的沙子,攥的越緊,流失的越快。

52.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不想要的東西。

53.
脫機的人永遠不知道聯機的人等了她多久······

54.
忙碌是一種幸福,讓我們沒時間體會痛苦;奔波是一種快樂,讓我們真實地感受生活;疲憊是一種享受,讓我們無暇空虛。

55.
生活就像呼吸是為了出一口氣,是為了爭一口氣。

56.
探索的旅程不在於發現新大陸,而在於培養新視角。

57.
本無意與眾不同,怎奈何品位出眾。

58.
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有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誰相伴。
59. 問候不一定要鄭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誠感人。

60.
做與不做的最大區別是:後者擁有對前者的評論權。

61.
人,長得漂亮不如活的漂亮。

62.
有些事,明知是錯的,也要去堅持,因為不甘心;有些人,
明知是愛的,也要去放棄,因為沒有結局;有時候,明知沒路了,卻還在前進,因為習慣了。

63.
同樣的一瓶飲料,便利店裏2塊錢,五星飯店裏60塊,很多的時候,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所在的位置。

64.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簡單的事做好即不簡單。

65.
什麼是浪漫?就是明知她不喜歡你,依然送99朵玫瑰花給她。什麼是浪費?就是明知她喜歡你,還送99朵玫瑰花給她。

66.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原創,可悲的是很多人漸漸都成了盜版。

67.
不要說別人腦子有病,腦子有病的前提是必須有個腦子。

68.
真壞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好人。


工筆花鳥畫欣賞

兩個人的世界

精品美圖

錯手打開的天窗,一樣可以投射進照亮陰暗房間的陽光。如果曲解可以讓人不再困惑,那麼曲解便是正解。欣喜的接受任何一種方式的領悟吧!

今天的故事說的是領悟,它來自《雜譬喻經》。


在外國曾經有一個叫松寺的寺院,這個松寺的規模可不小,光僧人就有一百多個,松寺在當地非常有名望,因為寺裏的和尚的不僅佛法高深,而且表達能力也好,附近的施主們遇到了大事小事,都會首選去松寺裏坐坐,聽聽和尚說法。

這 一年,松寺裏來了一位女施主,女施主的狀態很不好,來寺院之前,便已經失眠了好些天,原來女施主平時比較多愁善感,遇見事情的時候總會想的很多,而女施主 性格又內向,喜歡把心事藏著不說出來,長此以往,便得了抑鬱症。女施主此次專程來松寺進香便是希望請教寺廟的高僧,看看能不能解開心結。

可是女施主此行卻很不順利,因為一連數天,挨個的請教寺裏的僧人,無論大和尚還是小和尚,卻沒有一個人可以給出女施主滿意的答案。

女 施主很失望,因為眼見寺裏的一百多個和尚就要見完了,女施主還一無所獲,對照一下寺院的花名冊,除了一個叫摩訶盧的和尚,其他人都已經見過了,女施主心 想,見完了摩訶盧和尚,不管有沒有成效,都打算回家去了,可是去拜見了幾次,卻沒有見到,因為摩訶盧找出種種理由回絕了她,女施主心中忽然開始感興趣了, 她心想,這麼難見,難道這位摩訶盧便是傳說中的高僧?

其 實女施主並不知道,摩訶盧躲著不見她也是有苦衷的,原來在眾多僧人中,摩訶盧的年紀雖然不小,卻是出家最晚的一個,也是讀經書最少的一個,他平日與來往的 香客交流的時候,也很沒有自信,隨便說上幾句,講話便磕磕巴巴的了。這一次他眼見著師長們一個個都無法解決女施主的困惑,摩訶盧的壓力很大,他想來想去, 還是決定躲上幾天,等女施主走了後再出來,要不貿然出來和女施主交流,只怕把對方的病症越弄越嚴重了。

可摩訶盧如意算盤落空了,女施主絲毫不氣餒,鐵了心要見他一面,女施主差不多每隔半個時辰便到摩訶盧的住處轉轉,害的摩訶盧每次外出都要趴在門縫裏觀察好一陣子。摩訶盧很無奈,他準備見一下女施主,並打算在見面的時刻,說明自己的情況,然後真誠的向女施主道歉。

過了幾天,摩訶盧和女施主在佛堂裏見面了,女施主很震撼,因為摩訶盧與前面見過的和尚都不一樣,他胖胖的身材,憨厚的笑容,看起特別和善的樣子。女施主心頭一喜,心想,這個和尚看起來很穩重嘛!一個吃素的和尚都可以長的這麼胖,看起來就是不是普通的和尚嘛!

摩訶盧低著頭不敢看女施主,然後細聲細氣地說:「我是一個愚昧的人,所以解不開困惑。」

女施主一愣,她不知道為什麼摩訶盧沒頭沒腦的說了這麼一句話。她閉上眼睛,慢慢回味著摩訶盧的話。

摩訶盧本來準備繼續說的,可是看到女施主忽然這個表現,一時也不知道該不該講下去了,他小心的觀察著女施主的反應。

女施主想了一會,她心中忽然敞亮了,她想,摩大師真不愧是高僧呀,一直以來,我常常糾結於一些小事之中,大師說的很對,一切都是因為我的愚昧,所以,讓自己在困惑中越陷越深。

過了許久,女施主睜開眼,想向摩訶盧道謝,卻不見了他的人影。

原來摩訶盧見女施主半天沒反應,怕她出了什麼事,如果上前去把女施主晃醒,很顯然是犯戒的,如果用木魚把女施主敲醒,彷彿也不太禮貌,於是他趕緊出去找人幫忙了。

女施主急忙追了出去,跑去寺廟住持那裏。摩訶盧正好在住持的房間裏,看見女施主進了門,以為女施主是來找他算帳的,他趕快藏到了床下,想想避避風頭。女施主見到了住持,將自己參悟的過程告訴了住持,又把摩訶盧誇了一通。摩訶盧躲在床下,開始很惶恐,後來越聽越開心。

女施主說了好長時間之後,開開心心的離開了松寺,從此也不再有心病了。

而女施主走後,摩訶盧從床下爬了出來。自那次以後,摩訶盧不再似從前那樣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自信了,數年之後,摩訶盧成為了松寺中最最能開解人的和尚。

在美麗的結局面前,有什麼讓我們不滿足的嗎?我們需要說,不是循著正見得到的成果,不足為道嗎?如果站在了終點,我們來時的路,即使只是條晦暗的小路有什麼重要呢?如果得到了好的結局,還要糾結每一步的瑕疵,那隻是自尋煩惱!

印順法師:人生究竟為何事

人生所為何事?平常人只說學佛,但為什麼要學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這一問題是應該明白 的。可以說:學佛並不是無意義的,無目的,而是要想獲得一種高尚、圓滿的成果。學佛的而能夠深刻的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覺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 強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學佛之路,而不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岐途。
                              
人生存於世間,究竟所為何事?有何意義?這要從吾人本身去觀察,唯有這樣才能把握住學佛的意趣,因為佛法就是解決人生的根本方案。也可說,這是一切高等宗教所共同的,皆由此而產生的。但人生究竟所為何事?有何意義?惟有佛法才能完滿的解答。
一、茫茫生死事難知:
人從最初 出生開始以至老死為止,匆匆數十年中,終日渾渾噩噩,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誰也不能答覆這一問題。所以只能說糊塗的來又糊塗的去,人就在這糊塗中過 去。甚至夫婦配偶,也每是無意的似乎偶然的結成;一生事業,也每是糊塗的做去,最初也未必有個一定的計畫,很少由自己的主意而成就。西洋某哲學家,對這茫 茫人生,有一個妙喻,他說:某處有兩座聳峻的高山,山下是條很深長的溪流,兩山的中間有一條狹長的小橋結連著,人就佇立著在這座橋上前進。

向前山遠眺去, 是雲霧彌漫,一片糊塗;向後山遠矚去,又是煙霧沈沈;向下看去。深邃莫測。有的人走上三兩步,就掉下深淵;有些人走一半路程,也不幸掉下去。就是走近對面 山邊,也還是難以倖免落入茫茫的深淵。掉下去究竟去向何處,誰也不知道。這正是茫茫人生的最好的寫照。學佛就是對此糊塗人生,有一徹底的認識。這人生問 題,雖然也可以不必去研究,如一只海船,從此海岸駛往很遠的目的地,在茫茫的大海中可以糊塗的向前航行。但是,漫無方向的亂闖,這是一件極危險的事。佛 法,就是說明瞭這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現在怎樣行去,才能安登光明彼岸的問題。

二、碌碌終生何所得:
 人生碌碌 忙了幾十年,從小就忙,一直忙到老死,到底忙什麼成績來?這是值得反省的,很有意義的問題。可是不忙,又不成,多少人無事也要忙,問他忙個什麼?他是無以 答覆你,但總之不能不忙。年青人大慨不會這樣想的,他們以為前途是充滿了無限的光明。一到中年以後,對此碌碌人生就有所感觸。

我不是要諸位不要忙,而要探 討忙了有何所得。世俗說:「人生好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在忙碌中確曾獲得了高官、財富、地位,但不久就失去了,好像什麼都是空歡 喜,什麼都毫無成就。老年人對此,特別有著深刻的體驗,如兒女小時個個都跟隨在身邊,一等長大了,也就各個營謀個己的獨立生活去了。這一問題往往容易使人 生起悲觀消極,萎靡頹廢的觀念,但佛法卻並不如此。

三、孳孳行善複何益:
 關於勸人 行善,不但佛教這樣,儒家、耶、回教等,無不教人行善止惡,所謂「為善唯惡恐不及」。可是行善究竟有什麼好處呢?道德究竟有什麼價值?平時說:「行善得善 果,作惡得惡報」,這是因果的定律。中國人對於行善的觀念,多建立在家庭中,如父母行善作福,其子孫必多昌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其實並不如此,有 父母良善而子孫大惡,有父母很壞而子孫忠孝。如古代堯帝秉性仁慈而丹朱性情傲慢;又如瞽瞍為人頑劣而其子舜帝大孝,就是一例。約個人說:這社會上往往是壞 人容易得勢,好人每每被欺侮、吃虧。如孔子的道德學問,難道不好嗎?可是,當他周遊列國時,曾經幾乎被餓死,政治上也無法舒展抱負。反之,大惡盜拓,竟能 橫行於當時。這樣看來,善惡與禍患,有什麼必然規律?為什麼要行善呢?這唯有佛法建立三世因果,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說:一切宗教勸人行善的出發點是一 致的,而與佛法的結論卻是不同。學佛只管孳孳行善,也許目前所遭遇的是不利,困惑,但將來善業成熟,自然會感到美滿的善果。能這樣,才算合乎佛教的精神。

四、逐逐此心安不得:
說來這實 在是一件不著邊際的苦事,人的心總是向外貪求,終日為著色聲貨利名聞權力在馳求。為什麼要這樣?為了心滿意足。如一個缺乏衣食的人,他必需獲得金錢才能解 決生活的困難。可是一等他獲得足夠的衣食後,他仍然是不滿足,進一步又要講求衣食質料的美好,出門要有新型的轎車,住的要有精美的大廈。等到一切都到了 手,心中還是不滿足。人心永久是這樣的,終日追求,沒有滿足的一天。

如馬奔走一樣,後足著地,前足早又掛空,決不會有四足一齊著的。人心不足,總覺得他人 樣樣比我好,其實不然。學問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學問,他也是不滿足的。為一國之主的,雖有絕大權威,他也還是不滿足的,有他說不出的苦。人不能獲得滿足,內 心就永久得不到安樂。平常說:要安樂就得滿足,其實人心從來就不滿足,怎能得到安樂呢?

一般宗教給人安慰,使人滿足,安慰也可說是一般宗教的共同點。如西 洋宗教教人信就得救,得救了自然就會滿足,內心也就得安寧。把人當小孩一樣看待,小孩子,你聽我話,不要哭,給你玩具。其實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為人心的 不滿足,不是外來的給予所能滿足的。

惟有佛法,教人先要瞭解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碌碌終生究有何所得,行善複有何利益?如何才能獲得內心滿足和安樂。從 這些問題去審察,才能把握住佛法的核心,也才能真正獲得安樂。

淨界法師:修行人要忘掉過去

我們今生有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怎麼來的呢?
從過去而來。
佛教說因緣觀諸法因緣生。其實這一句話有兩層意思:
一個過去生跟今生的互動:
 這一段的因緣,過去做過什麼事,留下了很多的痕跡,只要你走過的路,都會留下痕跡;你造了業就會留下功能。過去跟現在這一部分不 能改變,佛教修行不是修這一部分。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情,你的色身會健康或病痛,這個不能怪現在的你,要怪過去的你,所以說,過去跟現在這一 段因緣叫做認命,這個因緣不能改變。

第二個因緣是現在跟未來:
 這個最重要!因為這個是有無量的可能性。未來你可以到人天、你可以到極樂世界,你也可能墮三惡道。所以今生跟未來這一塊,是非常重要。
修行我們所要修的是什麼?當然是放在未來嘛!你過去有什麼好修的呢?過去是不能改變的。下等人是活在過去,老是想過去,你過去怎麼樣你今天就怎麼樣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

修行人的相貌是:
 我現在雖然不夠好,但是我未來會往好的方向走。這 個人是有潛力的!因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個修行的目標,這個人至少他修行上路了!有些人在世間打轉還找不到高速公路。說:你連怎麼修行都還不知 道!你要改變的不是要改變外面,是改變你的妄想。

所以當你瞭解整個《楞嚴經》的道理,雖然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但起碼我們的生命,已經慢慢在進步當中,我們 未來生命,我保證:我今天會比昨天好,明天會比今天好。你的生命就有意義了。每一天的生命都是在增上,妄想慢慢減少,真如的光明慢慢開顯,慢慢趨向於【大 佛頂】,那就很有意義!

以說:修行人,你要開始忘掉過去──我們不管過去怎麼樣,不管你過去曾經經歷過怎麼樣的生命,你內心當中,留下一個什麼樣的痕跡、什麼樣邪惡的功能,這個 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從現在開始改變。為什麼?因為它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所以你可以改變;它不是本來有的,你本來是清淨的,它是後來有的,它是 從因緣生,當然也可以從因緣滅。

淨界法師:經常行善的人,他以後的果報必有餘慶!

「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這個是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十法界的因果法則,就是一個恒轉如暴流。

我們再看約世間法,就是依儒家的思想,「約世法論,何不獨然。」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他也是強調因果。

「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孔子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種斷滅見,也不是自然有。怎麼知道呢?因為孔子他在贊,這個贊就是讚美,用文辭來讚美,讚美什麼呢?就是讚美《易經》。

讚美《易經》的在剛開始就講出一句話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以看的出來孔子的思想,也是講一切法有因緣的,有一個軌則的,不是一切法自然有的。

怎麼說呢?就是「積善之家」,這個家庭裏面經常行善的人,他以後的果報「必有餘慶」,這個指出以後會得到良善的子孫,以後的家庭,可能就是財富、聲名、富 貴、眷屬等等,會有各式各樣的可樂果報。反過來這個家庭「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家庭經常造惡業,這個家庭以後會怎麼回事呢?「必有餘殃」,這個家 庭以後要出敗家子了,有災禍的事情出現。

在《太上感應篇》 也講一件事情說:
在揚州有一個賣米的人,這個賣米的人,本來是一個很貧困的人,白手起家。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他把這個賣米的秤鬥做了手腳。做了手腳以後,就是看起來比實際 的還重,事實上沒有,但是它看起來比較重,就偷斤兩。經過幾年以後,他努力的經營,也富貴起來,生了兩個兒子,非常可愛。有一天,他在家裏面喝酒,很高興 就跟太太說:我是一個本來什麼都沒有,現在有錢,你知道怎麼回事嗎?他太太說:我不知道。

他說:我就是把這個秤鬥,如是如是的做了手腳,所以現在這麼快有 錢。他太太聽了以後,就很傷心,就準備要跟他離婚,這個先生說:你為什麼要離婚呢?我們現在很有錢。這個太太她可能是多少讀過儒學,她說:我們這樣子做是 傷陰德的,以後這個家庭會出不吉祥的事情,所以我要跟你離婚。

這個先生他也有點善根,他聽太太這樣講,他也有點懺悔,他說:那我已經做了,應該怎麼辦呢? 她太太說:你過去偷人家斤兩,你現在也做手腳,把這個斤兩還給人家,就是你秤起來比實際的少,我們補償別人。他就如法做了,他也起慚愧心,斷相續心,一方 面就開始補償。過了幾年,他兩個兒子都死掉。他內心當中就很不平衡,「我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事事順利,我開始修善的時候,兩個多可愛的兒子都死掉,這個世 間上真的有軌則,有因果道理嗎?是不是這樣子呢?」信心就動搖了。

晚上睡覺,這個天神就告訴他說:你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上天派兩個兒子,要敗壞你的財富, 這兩個兒子是上天派來的;你現在造善業,這兩個兒子上天收回去,你繼續造善業,你以後還會得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是良善。他這個做夢以後,就有信心,就 繼續不斷的,一方面開始斷惡念的,把這個念頭弄清淨;一方面就是用這個米,來補償別人,當作佈施波羅蜜。果然他也次第生了兩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後來都 是很有功名。 

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因果,有時候的確我們肉眼是看不出來,因為這個因果的事情,三世因果,有時候我們看不出來。

所以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的。其實你注意現在的人,有些人家裏很貧窮,但是他人窮志不窮,他能夠堅持原則,在窮困當 中,他能夠堅持他應該有的人的本性,這個家庭以後,遲早要出良善的子孫,不知道哪一代而已。這個家庭,他做官貪汙,你看好了,遲早出敗家子,遲早,這個事 我們很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也等於是一種因果法則,只是它講的不明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