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佛法]蕅益大師開示念佛工夫

蕅益大師(1599—1655) 是彌陀淨土宗的第九代祖師。二十二歲時,他專志念佛。二十三歲時,得悉宗門向上事,遂致力參禪。二十四歲禮憨山大師弟子雪嶺法師剃度,賜法名為智旭,字蕅 益。廿五歲時參禪有省,對性相二宗的義理參透明白。二十八歲,閉關之中大病,乃以參禪功夫,求生西方淨土,從此以淨土為主行、歸果矣。
藕益大師在淨土宗的所有經典中,特別推崇《佛說阿彌陀經》,他竟于九天之內完成著作《彌陀要解》,人稱從其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印光大師也說,蕅益大師這部《彌陀要解》,假如是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再做一部註解,也無法超過它。可見蕅益大師的見地完全是純正的佛之知見。
《彌 陀要解》係以天台五重玄義分解經義:解說此經以能說所說之人為名,大乘實相為體,信願持名為宗,往生淨土得不退轉為力用,大乘菩薩藏無問自說為教相。以淨 土念佛法門是總持一切佛法的妙法,而以《佛說阿彌陀經》為淨土經教之重心。因為書中是以信願行三者總攝一經之宗趣,所以大師特別注重與提倡此淨土三資糧。 結合天台教觀的理論,融會禪宗思想,一同歸於淨土教理,大力弘傳淨土宗,使得蓮風大振,淨宗重興。
蕅益大師對念佛工夫有如下開示:
大師云:『若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得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
云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讚歎。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 須 先生深信,勿起疑惑。
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
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
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謂: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故信願持名者,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
故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又:
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即是凡聖同居淨土;
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
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
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
  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也。
問曰: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答曰: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只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問曰:既始覺合本,則當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說往生?
答 曰:若達當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說箇往生?說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文殊、善財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無措思惟。伏願緇素智愚,於 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輕藐;勿視為深,而不敢承任。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 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頂禮蕅益大師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