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談「業感無記」

人 之苦樂如過往即容易不能記起,何以以前之生活無論如何之困苦,而如今事業有其成就,即不見當時之困苦情形,而一改過去而揮金如土。苦之經過輕易可忘,然而 樂之經過亦如是。如前之富貴生活一旦事業有失,即難堪貧時之生活,因有此業感之無記,故人之過往乃如煙而過。但人之業感卻能無記,即人之行為仍然受此而 動,其所以如此,乃受現業與宿業之支配所然。
現 業乃由其身、口、意之三業所表現,而宿業乃受人之妄惑本性之劣弱所引,因此身、口、意乃是表現業感之本性,亦即表業之存在意態,使此表業意態之形成根由乃 是人之本性劣弱所致。人之妄惑乃由無表業之意向所發展,因此意向乃是深入內在之業感,因此若未現出其表態者,即是存其內心之意向所引之心態,此心態之存在 乃由於其無記性,故可以在善惡之過程中不見其所以。因而人在其行為中雖知善惡,卻無法只擇善而行,此即是業感無記之所然。在人之身、口、意三業中所存在之 意態,乃以無表業為首要。由於宿業之自受故引其意態之所以有其善惡之念,有人在內心中所念者,乃是對現實中所深藏無表之意念,此乃由其現世感之不滿所築, 因存有此不滿,故在其現業中可依意念中之如何報復為其心態。然而在未形成身之行動、口之伐旦之前,乃為無表業故無人可知,因此內心之造業亦形成意念之含 因。是以有此業感之存在,故人在其行為中乃可表露其無記之心態。如人在其作事中,其意念之歸向若在純正之善意之時,即其所作者,即能形成一可自滿之事物; 如雕刻之品物,其若以善體性之心態從事於其作業,即其成品乃為一可自滿之藝術,若其存有不善之意念,以此心態而從事於其雕刻行為,即其所成之品物乃可看出 其所表態者。故無表業之所以存在於其作事層次中,可以由現業之身、口、意行動中造就。
因 此人在各自之行為中乃成為如蠶之作繭自縛,業感之所以如蠶者,乃因其宿業與現業之自業自受所然。是以妄惑之劣弱本性必須由身、口、意之造就中完成其業因, 故人乃可由此而改變其業力,是以由此可以使人之身、口、意改變其行為。在人之妄惑中若無法在自我之作業中,認定通力之造業改變,即難由業感中成就意念中之 含因改造。因此人必須由自業中完成其自受過程,而以此修正其業因,以此方有改變之可能。然而人之業感既由無記性之引導,即自然無法在其行為中改變事實,因 而人仍然如蠶在現實生活中受此業力之支配。何以人無法越出業感之無記?因本來之身、口、意之表業與無表業存在其宿因,而其宿因在其通力之改變中乃無法使其 脫離故也。
人 之從前苦樂乃在其經驗事實中存在,然而人何以可以輕易中忘記?何以人在樂時不見其苦之存在?此乃由於人之妄惑劣弱故也。妄惑之本性即是存在其行為中,此即 是其宿因之無表業,意念中之宿業在人之本性中因刻意之存在,故人乃無法改變此事實。然而在人之自業中,若無法改變此妄惑之存在,即其本體中之劣弱根性即無 法改變,是以人必須由此劣弱之根性為改變之起源,而由此著手。劣弱之根性一遇現景之改變,即隨此現景而改變,亦因此而成為無記。然而劣弱之根性若隨現景而 左右,即人之劣弱根性即永遠存在。
因 而須要有極端之力量方可改變此事實。此即是人之決意由無表業之意念中決定,因此必須以無限之毅力從事。意念之可以堅定乃須自我之誠意,以對自我負責之態度 方可改變此事實。若在自我表態中肯定自我主宰之意念,即實已在改變中,若不然即人乃永遠在無表態之中,亦即在欲為而難為,言易而行難之中。事實人若有自我 主宰之決意,乃可以突破業感之無記。因此人若自我主宰以下定決心行事,即無論外景之如何引導亦無法改變其決意,此乃是脫離業感無記之必須也。
若 有此決意乃苦樂之經驗可銘記於心;而環境之改變乃可警惕於心,在心、口、意之現業中而不違自我之戒定;人若無法脫離業感無記,即如戒煙者每每下定決心,但 中途必然又改變其主意,此乃受其自業中之劣弱根性所支配。因此在自我之主宰意念中,決心從事於每一作業者,在行動之前,務必以下定決意從事,即每每可成其 心願。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