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喬遷新居,我們前往做客。在進入門廳之後,發現朋友供了一尊彌勒佛。在彌勒佛的邊上貼了這樣一首《不氣歌》:
人生就像一場戲,今世有緣才相聚。
相處一處不容易,人人應該去珍惜。
世上萬物般般有,哪能件件如我意。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想起來又何必。
他人氣我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生氣分泌有害物,促人衰老又生疾。
看病花錢又受罪,還說氣病治非易。
小人量小不讓人,常常氣人氣自己。
君子量大同天地,好事壞事包在裡。
他人罵我我裝聾,高聲上天低入地。
我若錯了真該罵,誠心改正受教育。
要是根本沒那事,全當他是罵自己。
鄰里親友不要比,兒孫瑣事隨他去。
淡泊名利促健康,文明禮貌爭第一。
三國有個周公瑾,因氣喪命中人計。
清朝有個閻敬銘,領悟危害不生氣。
彌勒就是布袋僧,袒胸大肚能忍氣。
笑口常開無憂慮,一切疾病皆消去。
不氣不氣真不氣,不氣歌兒記心裡。
只要你能做得到,活到百歲不足奇。
這樣的一首《不氣歌》和那笑顏逐開的大肚彌勒佛組合在一起,倒是相映成趣。我一邊看一邊點頭稱許。朋友打開抽屜從裡面又拿出來一張“不氣歌”,說是一起從寺裡請回來的,送給我一張,希望我由此和他一樣對人生瑣事不要太過介意,把不生氣當做一種養生之道來修。
回到家之後,我把《不氣歌》貼在書房裡,每日讀書寫文章之餘,看一看,想一想,竟然真是覺得減少了很多的氣。
佛教裡也流傳著一個關於“生氣”的故事:
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
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只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裡,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打開鎖,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
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氣是什麼?能悟到這一層,看來是獲得了真正的解脫,正如慧能禪師著名的禪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苦要生氣?氣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裡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
人生在世,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總會遇到不如己意的時候,如此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某些境況之下生氣。當我們在生氣的時候,會明顯地感覺到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等身體不適的症狀。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經常生氣是百病之源——
傷腦:氣憤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氣血上沖,還會導致腦溢血。
傷神:生氣時由於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無精打采。
傷膚:經常生悶氣會讓你顏面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生。
傷內分泌:生悶氣可致甲狀腺功能亢進。傷心氣憤時心跳加快,出現心慌、胸悶的異常表現,甚至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傷肺:生氣時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氣逆、肺脹、氣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傷肝:人處於氣憤愁悶狀態時,可致肝氣不暢、肝膽不和、肝部疼痛。
傷腎:經常生氣的人,可使腎氣不暢,易致閉尿或尿失禁。
傷胃:氣懣之時,不思飲食,久之必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
而最近公佈的一項新研究成果顯示,脾氣暴怒的人不僅容易發生中風,也容易發生猝死。
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危害,清人閻敬銘寫下了這樣的《不氣歌》:
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
倘若生氣中他計,生下病來無人替。
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
氣之危害太可懼,誠恐氣病將命廢。
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我們的身體是自己的,何苦用生氣來讓自己茶飯不思、身心受損呢?快樂也是過一天,生氣也是過一天,那為什麼不選擇快樂的過一天呢?著名的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說過:“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裡,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的自由。”
佛祖釋迦牟尼也說:“我們的心原本如一面鏡子,可以不染上煙塵,可以洞察我們身邊的世界,波動的情緒並不是我們真正的心,為什麼還要讓它來主宰我們的心呢?”
這 就如同我們養在花瓶裡的花朵一樣,如果不細心呵護,不經常修理,就不會保持花朵的新鮮和生機。而我們的身心清淨就如同這花朵的護理,如果你煩惱而生氣,身 心就會不得安寧。那要用什麼方法,來讓你的心得到清淨、來讓自己不再有怒氣傷身呢?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自我淨化、改進自新,才能保持身心的清 淨。新是改過,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更新,對於想要徹底改變“心有怒氣”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向外是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的,真正的快樂潛伏於我們的內心。也因此,星雲法師說,只有通過自修,我們才能智慧如海,明理通達,也才能把所有的怨恨榮辱化為忍耐、寬容,這時我們便能拈花一笑,把所有的煩惱化為甘甜了。
在 我們的周圍,可以經常發現有這麼一些人,他們會為一些雞毛蒜皮對別人亂發脾氣,也為一些芝麻小事跟別人吵架,但是無論怎樣憤怒,結果通常是會以後悔莫及而 告終。可以想見當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面紅耳赤,大吵大鬧,嘴巴張得大大的同時,也關上了智慧的大門,最後還會由於失去理智而毀傷自己和他人的尊嚴,還給 周圍的人傳遞這樣一條資訊:他修養不好,涵養不夠……如果我們常常告誡自己不生氣,那麼這些就不會發生。
美 國生理學家愛爾馬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把一支支玻璃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裡,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況下呼出的氣體。其結果是:當一個人心平氣和 時,他呼出的氣變成水後是澄清透明、無雜無色的;當一個人悲痛時,水中有白色沉澱;當一個人生氣時,水中有紫色沉澱。最後,生理學家把人在生氣時呼出的 “生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幾分鐘之後,大白鼠就被這種水毒死了。於是生理學家得出結論,人生氣時的分泌物比其他任何情緒時的分泌物都複雜,具有很強的毒性,因此動輒生氣的人很難健康,他會被體內這些過多的毒素“氣死”。
所 以,當我們在生氣之前,首先要想到的就是生氣解決不了問題,不光是讓我的身心都有損毀,也會使問題更加難以處理。我生氣,其實是拿他的過錯來處罰我自己, 本來是他不對,現在反而是我在難愛,這樣太不划算了。對於一個思想成熟的人來說,他會用理智和思維戰勝怒火,平息怨氣,然後以一種平和的態度來處理每一件 事情和對待每一個人。而這樣的人才最受人敬重。
《見聞隨筆》中有一則關於彌勒佛的對聯,上聯是:“笑呵呵,坐山門外,覷著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下聯是“坦蕩蕩,在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其聯語言真意切,充滿了禪機,倘若讀者細細品來,自會有一番寬闊胸襟來容納塵世百態。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像彌勒菩薩那樣笑口常開,不生氣,能從容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並且敢於去改變我們能改變的,用心靈的智慧來分辨個中曲直,並涵容一切不如己意之事,在這紛紜的世間,讓自己得一平和之境而安之若素。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讀《不氣歌》有感
10:07:00 PM |
Labels:
智慧指点 Intellegence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