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具有重要地位的愛

有宗教都同意的一點,就是對我們的同類要關愛及仁慈。耶穌說:「彼此相愛,就像我愛你們一般。而在【可蘭經】裡我們發現:【在你們當中的人,除非能希望他 的兄弟也得到自己想要的,否則都不算是信徒。】佛陀說:【所以人應該以沒有疆界的心來珍惜所有眾生。】在佛教當中,真心希望別人可以快樂且不再受苦,便可 定義為愛。


愛就像是能量,我們可以用愛來推動我們想做的事,付諸實現。 對於慈心,佛陀提示了十一項利益:一易入睡二易清醒三有香甜的夢四人們敬愛你五天人及動物也愛你六天人會保護你七外來的危險不能傷害你八面孔會閃耀光輝九心平靜十往生時無迷惑,以及投生善道。

  會散發岀正面的氛圍,讓我們比較平和、快樂。週遭的人更能體會我們的好處,過去不喜歡我們的人會開始對我們親切。我們似乎更能交到朋友,因為大家信賴我 們,而且覺得跟我們在一起很舒服。能夠愛人讓我們的生活更簡單,因為我們的心得以淨化,我們也少了許多罪惡感、憤怒、壓力。

我們可以體驗到心靈的平靜,因 為我們不再在這個身上費心思了。自身的問題明顯地減少了,我們的心境得以清明,專注力也得到提昇。我們比較不會只注意枝微末節、批評人、找麻煩,因為我們 比以往更有興趣增進別人的幸福。

佛法上說,這也會讓我們更有自信,更加尊重自己,進而使我們內在出現更多的勇氣、韌性、決心,就像這位媽媽所發現的: 「於我來說,愛人及對人慈悲並不容易。我已習慣於找別人的缺點,而這讓我很困擾。當我跟周遭的人聊天時,我發現自己說了一堆都是在批評別人的話,而且還很瑣碎。當我發現自己陷於負面想法裡,我會覺得自己心地狹小、卑劣、一點也不値得驕傲。」

 「我在禪修及於日常生活中奉行慈愛心之後,幫我轉換了愛找麻煩的習性,使我內心變得比較寬廣、能包容、能愛人。因為有較為正向的心念,我忍不住地更喜歡自己,這讓我在各方面都感覺到自信。」 我們的心能愛人,會使我們在性靈道路上進展得較順利,生活也會有截然不同的體驗。佛法上說,快樂來自於對別人的關懷。

《內在革命》(Inner Revolution)的作者羅伯舒曼(Robert Thurman)是五個孩子的父親,也是在西方以西藏傳統方式授戒的第一人,他說:「當我對自己不在意時,我就變得越來越快樂。」因此,我們所看重的人越多,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快樂也就越多。當我們充滿了愛,心中就比較沒有空間來容納空洞、疏離,或是沒有目標的感覺。   

四無量心 那麼,如何才是純粹而不執著的愛呢?這種較為純淨的愛有什麼特點嗎?佛陀說,真正的愛有四個特性,即慈愛、慈悲、同喜、平靜這四個心的狀態,讓人身處其間猶如住在天上一般,其實互相依存、重疊,就像是一系列的檢查及秤桿,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對他人的愛是否真實。 

慈愛 「慈」來自巴利語的(metta),通常譯為「無所束縛的友善之情」。這是我們心中一股可以培養的能量,可讓我們愛人的能力增加好幾倍。為得智慧且不再不快樂,我們須要發願:「願所有眾生離苦得樂。」慈愛必須是平等無分別的。

這位媽媽練習對所有遇上的孩子都能慈愛: 「我 們很容易就會落入只注意自己的孩子,而忽略掉別人家的孩子。在我對其他媽媽的孩子表現岀關心及在乎時,我想她們真的感激。跟她們的孩子聊聊天、了解他們, 讓他們覺得跟我在一起很自在,這就是我練習慈愛心的方式。

我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在關愛的環境中成長,希望他們周遭有愛心的大人越多越好。當別人對我們的孩 子表現出感興趣的態度,並且知道孩子的長處時,我們會覺得感動。要做到這點並不困難,只是轉個心念你就辦得到的。」 回想我自己的童年,我對少數幾位成年人覺得非常感激,他們和我沒有任何關係,卻不怕麻煩地對我付出關注,讓我覺得自己很特別。

他們仁慈的舉動,確實有助於我自信心的成長。  我們有慈愛的舉動時,並不期待有回報,這點很重要,而身為媽媽的確有機會學習「給予但不求回報」的藝術。在修行慈愛心時,別人的反應變得不相干,因為擁有 慈愛心會帶給我們喜悅,這便是我們所需要的唯一報酬。而當我們自己遇上麻煩的時候,我們要尋求的是來自內在的勇氣,而不圖別人的知恩回報。

下面這位媽媽的 可貴行為,說明了慈愛在她生活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因 為我了解有大人作伴的好處,而且也喜歡待在外面,因此雖然身為媽媽,我的社交頗為頻繁。我花不少時間跟別的媽媽在一起,這讓我有許多機會可以練習慈愛心, 而我也發現如果想幫別人,方式實在很多。可以在這邊照顧某個孩子,那邊貢獻點食物,或在托兒所及安親班提供協助。我在公園及咖啡店安排了許多聚會,希望媽 媽們感受到社區相當支持她們。」 「我 稍微檢視自己的動機,發現相當有趣。

當我基於慈愛心,而不是想有回報時〈譬如,如果我幫她看孩子,也許什麼時候她也會幫我〉,我會對自己的評價較高。儘管 接下來要講的聽起來可悲,說出來也相當不好意思,不過,我想我幫人的動機比較像是『如果我幫了她,她會認為我這個人還不錯,因此比較喜歡我。』我想以前都 是這樣來確認自己是個好人。如今我把重點放在慈愛心上,助人這事變得與對方比較有關,而不是自己,我因此感覺更快樂。」  像前面說過的,有時候慈愛被翻譯成「無所束縛的友善之情」。

我們都知道友善是怎麼回事,所以我們要學的其實並不多。我們都知道微笑所具有的力量,還有輕輕 碰觸、讚美等。比較難的,是要在任何時候都記得保持友善,而且抱著開放的態度釋出適當的友善。我們要常自問:「我是否可以做什麼,來讓這個人覺得快樂點, 來減少他一點痛苦?」  果我們探討慈愛在人際關係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傾聽的重要性就變得很明顯了。要幫助別人,我們必須要能深入了解對方的生活。

這表示我們要對自己以外的人很有 興趣,要花較多時間體會別人的想法和感覺。如果不清楚別人的需求而貿然施與,所造成的傷害有可能比助益還多。先從我們身旁的人深入了解起,可以讓我們在提 供幫助時所做的努力,不至於變成像是好管閒事的無聊舉動。  經,有兩位媽媽拒絕了我想提供的幫助,這讓我覺得不好意思。那時我是想為自己兒子找同伴,同時也希望能夠修行慈愛心,讓別的媽媽可以休息一下,我於是提議 替他們看顧孩子。

實際上我確實一廂情願,這兩位媽媽只跟我見過幾次面,還沒見過我先生,我的提議讓她們尷尬、不舒服。況且,他們的孩子跟我也不特別熟,被 留在一個還相當陌生的人家裡,會是什麼感覺呢?佛法鼓勵我們要體貼、適切地提供幫助。 常常想想自己在這世上散發了多少愛,會是件有益的事情。如果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裡,我們常會忽略身旁的人,因而錯失在日常生活中散佈慈愛的機會。我們都有能力肯定及讚揚別人。

就像德蕾莎修女那句經常被提到的智語:「世上並無偉大的作為這種事,有的只是充滿大愛的小行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