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學佛與日常生活:(一)學佛:第一, 學佛要有出離心

現在講學佛;學佛是道,佛學是學說。
各 位聽講佛法已很多,知道的也一定很多。我想就自己的經驗,分幾個階段來講:各位如果問我知道多少?可以坦白的告訴諸位,當我沒有看完《大藏經》的時候,覺 得知道的很多,尤其在二十幾歲時,甚至有個很幼稚的想法,感覺自己知道的,比佛經還要多;因為我有很多的想法,沒有看佛經前就有了,如是我以為佛經裡的知 見,大概我都有了。


後 來有一個階段,不敢看佛經,為什麼?就怕自己發現的答案,再在佛經看見,就像孫悟空發現再翻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自以為聰明的同學,恐怕都有這個 毛病,後來我才明白,知道的再多,也無法超出佛法的範疇。第三個階段是拼命看佛經,所以才到山裡閉關,覺得自己太渺小了。後來把三藏教典看多了。告訴諸 位,律部我看了三遍,阿含部看了二遍,大乘經論只看大半,現在若問我懂多少?可說什麼也不知道,也不懂得佛法。有一個時期,心裡很混亂,頭腦一塌糊塗,覺 得自己知道的太多了。


各 位知道,從前有個外道,感到自己知道的太多了,怕把肚皮脹破,特地用銅條把肚子箍起來,這個經驗我似乎也有了。佛法浩如煙海,太深,看完了望洋興嘆。每看 完一部經,逢人便講,但道行比我高的一聽,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後來看多了,反而沒話講,不知講些什麼。引經據典是鑽牛角尖的工夫,這叫循章摘句,謂之說 食數寶,謂之千古文章一大抄,目前一般文章,學術味道太濃厚,而抄的成分太多,消化的少。


假 如希望人家理解佛法、佛學,也要先自己充分理解以後,再告訴人家,蓮池大師說:「人不要出頭太早」,要想文章洗鍊,必須多體驗。經典不是教人用來當學術研 究的,而是教我們修行,有多少行持,才能對經典理解多少,有了修行的體驗,才能理解佛經裡每句話的真義。中文的佛經從梵文譯成中文時,都是由有修行的三藏 法師來主持,現在的人對佛學有研究而無修持,理解出來的東西自不會很好,只能從字面上翻給外國人看,無法充實佛教慧命,總有一層隔膜。所以學佛需要體驗。


第一, 學佛要有出離心
學 佛有幾個基本原則,不能盲目的學,今天聽人說密宗很好,修來可即身成佛,就趕快修密,找金剛上師灌頂加持,以為幾天一學,就能如何如何。告訴諸位,學密要 有真方便,現在不談。人家說禪好,現在在西洋、在日本,學禪風氣非常強烈,而我們從中國大陸來臺後,禪的風氣已沒有了,找個禪堂很不容易,現在臺灣寺院有 禪堂的,有陽明山的永明寺,聽說有個古岩寺也有禪堂,禪可吸引人,因此大家來學禪。但有些人,禪和道分不清楚,禪和瑜伽也分不清楚,禪和靜坐也分不清楚, 掛羊頭賣狗肉的人很多。我在美國教禪的時候,我的老師仁俊法師說:「我也打坐,但反對你教禪。」我說為什麼?他說禪是真常、是唯心的。我說不管它是什麼, 我教的雖叫禪,事實是修行方法,為什麼一定是唯心、是真常?我教的是空、是般若,後來他聽了幾次,覺得不錯,他說我講的禪和空也能相應,和般若也能相應。 我說:「禪本來就是空、是般若。」曉雲法師教的是般若禪,我雖沒聽曉雲法師講禪,但看過她的文章。學禪要跟真正有禪體驗的人才能學。有人聽念佛很好而念 佛。學密而後學禪而後又念佛,結果一樣也學不成。


我 剛才講過,知見、知識越多的人,越難得到修行的效用。所以修行要一門深入,不要三心二意,見異思遷,看他人學得好而盲目跟從。修行更不能有患得患失的心, 要有明師指點。我自己是不是明師?我不知道,明的人在我面前,我就是明師,暗的人在我面前,我就是暗師,這要靠緣,有的人說某人本事大,我來試試看,這是 試不得的。因此過去大德在參師訪道時,在某一大德座下一段時間後,這位師父告訴他,你的因緣不在此,可到某大德那兒去,去了一下,那位大德又講,你的緣不 在我這裡,再回去吧!回來以後,這一下因緣成熟了。如果不出去一趟,光在一個師父座下,永遠不行。有的人一出去就不回來。這些都是要靠緣。現在有好些師 父,唯恐弟子跑了,這是不對的。《華嚴經》裡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沒有那位大善知識看到善財童子不歡善,均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之感!若刻意留住不 放,有這種心,就不夠資格稱大善知識了。心量要大,心量越大,來學的弟子越多。


我 講的出離心,就是不執著,不要貪,無貪以後就沒有瞋,無瞋無貪,就沒有愚癡。愚癡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要貪、要執著,沒有智慧所以有貪、有瞋。有些人一講出 離心,就說是逃避現實,是厭世主義。逃避,逃到那裡去?煩惱是跟著自已跑的,我們講出離是心出離,離五欲,欲是欲界眾生的大患,離欲才能修道,凡有所貪求 皆為欲,討厭也是欲。諸位!八風知道嗎?五欲跟八風是連在一起的,佛經裡正規的講法是欲,不離欲不能修定。離欲一定先要持戒,持戒才能離欲,因為戒有防非 止惡的功能,持戒就是把自己防衛起來,如同用碉堡用防線圍起來一樣,把自己約束在一個範圍以內,不讓外界的誘惑引起我們犯罪,因為我們這世界的引誘太多太 多。
我 告訴諸位,我在日本還沒有得到學位以前,那時正好臺灣和日本邦交斷了,人心惶惶,國內情形不知怎樣,當時正是尼克森訪問大陸的時候,蔣總統有著處變不驚、 莊敬自強的昭示。也有很多外國朋友,很同情我們臺灣人,稱我國是國際的孤兒,見我已變成孤兒的孤兒了,有人打電話給我,有人寫信給我,都是日本很好的朋 友。



我 有一位教授,非常好,他就曾跟我講,他說:「你啊不要回國囉!就留在日本吧!」我說:「留在日本做什麼呢?」他說:「現在我告訴你,像你這樣的程度以及人 品,要你的人很多。」我說:「那個學校要我啊?」他說:「現在的無人寺很多。」也有叫「空寺」的,什麼叫無人寺或空寺呢?就是說住持死了,沒有住持的廟, 需要個住持。日本寺院,若是住持死了,沒有兒子繼承住持職務,他的太太、女兒就要遷離,由他的總本山派人去接收。假如說這個住持死了,而他有一個很漂亮的 女兒,或者是有很多的財產,那麼就可以找個人,要找和尚哦!普通人不要。找個和尚做什麼?去入贅,去做贅婿。我那教授是什麼意思?不用再講了,他說:「我 那朋友已關照了我好久,現在我也照顧著他的未亡人,請你能成全他們,他們也成全了你。」我跟他笑了笑,不好講,罵他一頓也不好,只能搖搖頭,他說:「我把 你帶到那邊去看一看好不好?」我說:「我沒有時間。」他還是沒有瞭解我的意思,有一天他把人帶到我那裡去了,來看我啦!同來的有一個中年婦人,帶著一個二 十幾歲的小姐。我一看這苗頭不對啊!是什麼意思呢?後來沒有談什麼話,我請他們喝了茶,坐了會兒他們就走了。晚上我那教授打電話給我:「噯!怎麼樣啊!今 天你看了,滿意不滿意啊?」像這種,這是誘惑,後來我就把師父給我的二句話,在電話裡報告我的教授,我說我來日本求學時,我的師父給我二句話:「願汝為大 宗教家,切勿為宗教學者。」他是希望我成為大宗教家,不要成為宗教的學者。我說我來日本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自己的生活問題,自己的處境問題,不是問題,我 是來學法的;至於說日本佛教的制度,這是日本的制度,我還是我。我還告訴他:「日本沒有一個比丘,我是個受了比丘戒的比丘,請教授能夠原諒我。你如果理解 中國的比丘,對女色有多大的警惕,你就會知道。」後來他非常的抱歉,那麼在日本這只是個例子,在我們這世界上,引誘太多,我們學佛如果不能有出離心,那是 個嚴重的問題。現在下面我講「心出離」。


出 離心已經懂了,現在把它倒過來,「心出離」,這話可能有人誤解,很多喊口號的人,利用它作為遁詞,告訴人家:「你不要以為我有家有室,兒女成群,我也是過 著與出家人同樣的生活,出家人不一定同我一樣有這樣清淨哦!我雖然和太太睡在一起,好多年不動心哦!」心不動身體還在動,有沒有這樣的事情?


告 訴諸位,這種人很少,這種人太少了,大多都自己欺騙自己。但是反過來說,講出離,就是離開人間了對不對?不離開人間!我們有一句話,修道是要靠眾威加持, 在我們寺院裡常常有二句話:「寧可在大廟裡睡覺,不在小廟裡辦道。」什麼原因?在大廟裡依眾、靠眾、隨眾,你不修行也要修行,再懶的人在團體裡面,人家上 了殿,你不能不上殿,人家在念經,你嘴巴不動,耳朵也在聽,人家在拜,你也不得不拜,所以在團體裡面修行,要比一個人修行好,是助道,有道侶、道伴。一個 人修行呢?你們可要問我了,法師!你不是一個人在山中住了六年嗎?既然說不在小廟修道,你為什麼一個人在山裡面?一個人的修行哪,要有了基礎以後,一個人 可以修行,懂得方法以後,一個人可以修行,最少在知見上要有很正確的基礎,才可以一個人修行。有很多人閉關,不一定成功;所謂「成功」怎麼講,閉關出來以 後,有很多書跟著一起出來,這算不算是成功啊?有的人閉了生死關,沒有一個人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用過功,那麼這兩種人,究竟那一個是真正修行的人?告訴諸 位,如果善於用功的,兩位都是修行者,如果不善於用功的,二者都不是修行人;所謂善與不善主要在心,要在我們這心能夠離欲,能夠出離。


在 關房裡邊沽名釣譽,就怕人不知道我在閉關,就拼命的寫信,拼命的發消息,大家知道了我在閉關,大家來看我、供養我,那麼這種是為自己。但是這心很難講是為 己或為人,如果完全是以悲心,我自己用功,寫書也好,做什麼也好,講經也好,都不是為名利,而是為了悲願心。不為己就是出離心,為己就是執著心,就是染著 心、貪著心。假如我們能自己問一問:我們學佛,我們弘法,我們修行是為什麼?是為了將來成大法師,為了成為高僧嗎?

最 近有人說:聖嚴法師啊!你還沒有到高僧的程度,你已是名僧哪,再上一步就變成高僧。對我來講,究竟那一種好,我覺得名譽高,不是重要的事情,實至名歸,有 名也沒有關係,假如說什麼人也不知道,我默默做了很多事情,也沒有關係。人家認為我是個高僧,這點我要告訴諸位,我們常常看到某某地方做大法會,有五十位 高僧在念經、做法會,這是大法會,跑了去看看是那些位高僧?一看是佛學院的學生,五十位佛學院的學生,幾位佛學院的老師,像這樣子你們說是不是高僧?可以 說是高僧,為什麼?什麼叫作高?什麼叫作名?有名的人不一定高,高僧不一定有名,所謂高僧是有出離心的,完全是為悲心與菩提心來度眾生,來做佛事,這個就 是高。如果名氣很大,他沒有出離心,一切為自己,沽名釣譽,這個叫名僧,佛學院的同學們念經,絕對不會說我這次念經,報紙上都會見到我的名字,沒有這種 心,對不對?所以他們是高僧,至少他們在這種場合是高僧。有些人跑了去,輪他站在中間,紅祖衣,黃海青,珠子擺得很長,一直拖到尾脊,新聞記者劈哩啪啦地 專門把鏡頭對著他。他還沒站好的時候,記者鏡頭若對著他,他會說慢慢照;等一下,我還沒站好。像這種人,在外表看起來像高僧,對不對?其實他這個念頭是名 僧,這個是不是出離心?不是出離心,我們沒有意思要罵人,批評他,我們的心如果是出離的話,這出離心叫發心,發一念心。你們的導師曉雲法師她是天臺宗,講 一念心,這一念心是什麼心?諸位以為是清淨心,我告訴諸位,「是妄心」,天臺宗叫妄心觀,妄心就是一念三千的妄心,與真心是相應的。


永明延壽禪師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什麼念?是出離心,學佛要有出離心。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佛教入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