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佛法] 布施之意義及功德.

布施是一種付出,而在付出前要有捨己為人的發心。發心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付出自己喜愛的、執著的。

 
  例如一般人對於色身、錢財、名利最貪著,朝思暮想汲汲營營就是為了這些,以這樣的貪愛為生活的目標,所以生活便有種種的「求」,求不到時很 憂惱;求到了又害怕失去;一旦真的失去了真是痛苦萬分。所有的煩惱痛苦,仔細推想起來皆源自於我們的「貪」,所以當我們不再執著自己所貪愛的,那麼人生必 定是無比的自在與歡喜。
 
  行布施時,付出的行為,就是在讓我們放下貪愛執著的心。一旦不執著、不貪愛,便不會因貪求而產生種種煩惱。同時藉由布施還能利益比自己更需要的人,真是自利利他,修善積福無上大法門,也是行菩薩道的根本,藉由布施去除貪心、增長慈心,與眾生廣結善緣。
 
  人生在世必須有福德資糧,福德是我們過去種的因,現在的果報成熟了。善法福德的果報現行,做任何事皆有助緣,也容易成就。相對的,福德善法 不具足,做任何事都是障礙,就算有再好的才能都很難有所成就。過去種慳貪的因,沒有一點善法利益他人,跟眾生沒有結任何善緣,果報成熟了便是貧窮下賤;缺 乏助緣。所以想要人生順遂,沒有障礙便要有福德資糧。佛法中將修善積福所累積的福田,分為三種,悲田、恩田與淨田。
 
  如果我們發心,捨下自己最愛的錢財、心力與時間,資助貧窮病弱的人,便是成就悲田的功德。為何稱為悲田,因為這當中有我們悲憫、同情、憐愛 的發心而成就的福田。古人云「救急不救貧」,如果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便知道,今世貧窮的業報來自過去所種的惡因,現在貧窮的果報現前,沒有福德資糧所以才 貧窮下賤,他人的資助也只是暫時的解困,或者因為福德不具,也無法享用別人的施予。因為這樣的布施,利益眾生未能徹底,所以在三種福田當中福德較小。
 
  第二是恩田,父母長輩劬勞養護、師長教導禮義,成就我們的身心安定,正常的成長。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健全的成長,父母師長的恩德很大,知恩、感恩報恩,因為這樣的發心,布施供養、孝養父母師長,所成就的便是恩田。
 
  第三是敬田,我們發心布施的因是種在清淨的田中,清淨的因,未來便是清淨的果。我們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布施供養便是敬田,此種布施福德最 勝,因為唯有三寶住世,佛法才能宣流,所有見到佛像、聽聞佛法的人,都能因此種下清淨的因,慢慢因緣成熟,開始修行,最後脫離三途惡道的果報,不再輪迴受 苦,這樣的布施供養,能徹底的解救眾生脫離苦難。供養三寶,就是護持佛法久住世間,佛法久住,無量眾生便能因聽聞佛法而得解脫。
 
  《佛說布施經》云: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 1.身相端莊 2.氣力增盛 3.壽命延長 4.快樂安穩 5.成就辯才,清淨的供養,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也因此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諸福田中以供養三寶福田最勝。 
 
  就布施的種類而言,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指錢財的布施供養,法施,是能宣說佛法,令人聽聞解脫煩惱。無畏施,是指能施予人遠離恐怖憂懼,例如安慰話語或關懷的態度,這些都是布施的種類。
 
  就廣義而言: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體諒的話、一個親切的眼神都是在行布施,週遭的人也會因為如此,心情、心念都得到良好的提昇。本著這樣的 發心而布施言語、笑容,就是一個慈悲的發心、利他的發心。日久功深,就是圓滿的人際關係,週遭都是善緣、也是助緣,這樣的人生也會愈過愈順遂、愈過愈光 明。
 
  明白了布施的意義、種類及布施的福德,更進一步,還要了解布施的真義。有時我們一旦行布施,天天便掛念自己做了一件善事,或許也期望著別人 有好的回應、或者希望馬上有好的果報。一旦事情不如己願,馬上又指天怨地,這樣有所求的布施,仍屬於一種貪著,仍是離不開貪求的煩惱痛苦。
 
  行布施是一種付出,而付出首要在發心,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發心、一種利他的發心、一種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慈悲。常存此心,在付出的當下,心中自然清涼、法喜、快樂,當下便猶如身在淨土,因為我們清淨的心念就是在淨土。
 
  更進一步要體達三輪體空之理,世間所有萬法皆在剎那生滅變異當中,何有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受施的人,無常遷異了不可得,了達緣起性空之 理,雖行布施,而不執著布施之相,心始終安住在不動、清楚明白的覺性當中。心雖不動清楚明白,亦不礙運用因緣,建立因緣廣行布施,雖行種種布施,心中對所 做的布施又不執著,便是最高的菩薩行,便是真功德。
 
  最後用一個故事,做為這個問題解答的結束,也許我們都能從中加深體會,布施的真義。
 
  過去,有一個人慳貪的習氣很重,對於任何他喜歡的,總是說「我要!我要!」從來沒有說過:「我不要」。
 
  一天在佛陀托缽回程中,他遇到了佛陀,向佛陀索求缽中的歡喜丸,佛陀告訴他:「你要歡喜丸可以,但這當中有條件,我可以給你兩顆歡喜丸,然後你必須把當中的一顆再還給我,並且說道,我不需要這顆歡喜丸。」
 
  為了得到歡喜丸那人欣然答應了,但是當他要把手中已拿到的歡喜丸再拿出來時,顯然相當的困難。因為他這一生,不,事實上應該說好幾世以來, 從來沒有把已拿到的東西再拿出去的舉動,但是為了得到歡喜丸,他用顫抖的手,掙扎的交出一顆歡喜丸,結結巴巴的說道:「我……我不……不需要……不需要這 顆歡喜丸。」
 
        旁邊的弟子看了好笑,好奇的問佛陀,為什麼要這樣大費周章的給一顆歡喜丸。
 
  佛陀慈悲的說道:「這個人慳貪的習氣已經許久,從來未曾有過一絲想要布施的心念,如果再這樣下去,未來必定是惡道中輪迴的命運,所以我要在 他的心念中種下一個布施的因緣,不要小看今天這樣小小的一個善念,將來這個善念的因緣成熟了,憑這這個善念他將脫離惡道,開始修行,未來將會解脫諸苦,永 斷煩惱。」

若水

上善弱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白話譯文:
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看似柔弱卻是包容,水的善,利益了萬物,而不與他們爭鬥,處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卻因而接近於「道」。處世要好好學習大地的渾厚, 用心要好好學習深水潭子般的包容,交往要好好學習人際的真實感通,說話要好好學習信用的確定,為政要好好學習治事的穩健,行事要好好學習才能的運用,變動 要好好學習時機的抉擇,正因為不去爭鬥,因此不會招來怨尤!

藥方:
別人以為你是柔弱,其實這是包容,包容可以免除鬥爭!事情總有個定準,要抓準它,不要放過,也不用擔心;治事要穩健,注意時機的抉擇,當斷則斷,不要猶豫!該做的好好做!做你喜歡的,喜歡你所做的!無怨無悔!

河上公章句:
善之人,如水之性。水在天為霧露,在地為泉源也。眾人惡卑濕垢濁,水獨靜流居之也。惡,去聲。水性幾與道同。幾,音機。水性善喜於地,草木之上,即流而 下,有似於牝動而下人也。水深空虛,淵深清明。萬物得水以生,與虛不與盈也。水內影照形,不失其情也。無有不洗,清且平也。能方能圓,曲直隨形。夏散冬 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壅之則止,決之則流,聽從人也。水性如是,故天下無有怨尤,水者也。

王弼註:
人惡卑也。道無水有,故曰,幾也。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聖嚴法師:一切二邊,妄自斟酌

什麼是「二邊」?好、壞是二邊;你、我是二邊;眾生與佛陀、煩惱與菩提也是二邊;以 及《六祖壇經》裏所舉的三十六對都是二邊。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是個有智慧的人,不是愚癡的人,因此拚命追求智慧。就修行的立場來講,追求智慧、討厭愚癡都是 不應有的態度。自認有智慧是驕傲,自認愚癡則是自卑。

大慧宗杲代表某禪師去見宰相,宰相問:「年輕法師既然是從大禪師那邊來的,想必在那 兒得到了些什麼東西吧?」大慧宗杲回答:「如果我得到什麼東西,就不會到這兒來了。」其實,大慧宗杲是大禪師門下很優秀的禪修者,年僅二十多歲,尚未為人 師,就已經代表去見宰相。那麼,大慧宗杲是沒有得到東西呢?還是真正得到了東西呢?

我們每天早晚課念《心經》,其中有「無智亦無得」一句。昨天我跟諸位說,你們這次是 來修行,不是來開悟的。此處沒東西讓各位開悟,沒東西讓你們得到。有人希望參加一次禪七就能從毛毛蟲變成蝴蝶,其實不該有這種心態和期待,這是希望得到一 邊而丟掉另一邊,都是在妄想中,會使修行受到很大的阻力。

我在禪七中常常使用一些方法、手段,我會罵人、說人沒用、沒出息、是最壞的傢夥。你 也許把這些話放在心中、默默地接受下來,認為師父罵的大概就是這樣,也許也會感覺受不了,心想為什麼師父這麼看不起我,不管怎樣這兩種反應都不對。修行期 間要把自尊心和自卑感放開罵你,不要痛苦、不要反抗,讚歎你,也不必歡喜;不要理會是責罵或讚歎,也不要想是好或壞。

但是挨不起打罵的人,我是不會去打 他、罵他的。有的人就像剛孵出的豆芽,要好好呵護,不可用火去燒。已經成熟的人就沒關係,用越烈的火去燒越好。不過,禪無定法,有人第一次來我就用上很不 客氣的方法、手段、態度,有人跟了我好些次,我仍是和顏悅色。

諸位在修行過程中不要認為自己是來追求什麼、喜歡什麼或不喜歡什麼,這些都不要管,只管用方法,這才是最好的態度,否則只會生煩惱。

例如坐久了腿會痛、背會疼,你不要去討厭它們,討厭的結果只會疼痛得更厲害。又如打瞌睡,不要去惱恨,越惱恨瞌睡,瞌睡就越厲害,因為那會使你消耗更多的能量而更為疲倦,所以只要不理它們,一心地用方法。

修行過程中的六種危險

今天在這裏給大家講一下龍欽巴大士的《六種危險》,這都是我們要注意、要謹慎的地方。在修行的過程中,這些危險隨時都會出現,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也應該有所準備。這樣,我們才能在對境當中保持清淨,才能堅持、才能成就。
第一,雖對佛法有信心,但未斷名利之心,終有變為世間法的危險,故當謹慎。
雖然對佛法有一點信心,但是,如果沒有斷除對名利的貪著,佛法最終會變成世間法。
我們現在對佛法都有點信心,但是沒有生起出離心,沒有斷掉對名利的貪著,即使修行再精進,也是世間法,還會六道輪回。這裏講的也是出離心的重要性。若是沒有斷掉對世間的貪念,時時都有危險,所以要注意。

首先要修出離心,斷除對名利的貪著。若是要斷除對名利的貪著,就要瞭解六道輪回,知道輪回的過患。六道輪回只有痛苦,沒有安樂,包括這些名聞利養也是痛苦的因,他們只會給我們帶來煩惱和痛苦,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越有地位,越有權力,越有錢財,越有勢力,心靈上的壓力就會越大。名氣也是如此,越 有名氣,人就會越不自在、不自由。我們現在都特別羡慕那些有名氣的人,實際上那些名人、名星,他們是最痛苦的。這種名氣對他們是一種束縛,因為有名氣、是 名人,人們都知道他們。哪怕是出一次家門,都會被人們注意;走到哪里,都會被人們注視。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不自在、不自由的。

現在好多名星也在學佛、修 行。連他們自己都說,越有名氣越不自由,越有名氣越不自在,越有名氣越痛苦。這些只能給我們帶來煩惱痛苦,不可能讓我們解脫成就,不可能讓我們輕鬆自在。 所以這些名聞利養都要統統放下,統統斷掉。

若是在相續中有了出離心,不貪著名利,不貪著世間八法,為了眾生,可以有這些名聞利養,也可以修這些名聞利養。這裏講「未斷名利之心」。沒有生起出離心之前,如果是為自己,就不能有名聞利養。因為它會束縛你,讓你煩惱、讓你痛苦。

其實這些名聞利養本身不會束縛你,不會讓你煩惱、痛苦。那麼是誰在束縛我們,讓我們煩惱、痛苦呢?是對名聞利養的執著。是對名聞利養的這種貪心束縛你,讓你煩惱,讓你痛苦。主要看自己的心態。若對世間法沒有貪著,沒有絲毫的貪戀,可以有名聞利養。

在這裏講的是,如果對世間法還有貪念,對名利還有貪著,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再怎樣修行,修行再精進,最終也會變成世間法,還會六道輪回,所以很危險,應當注意。

現在我們雖然對佛對法有一點點的信心,想學想修,想解脫成就,但是沒有生起出離心,沒有斷除對名利的貪著,無論你修什麼法,不管是修大中觀、大手印或者大圓滿法,不管是修淨土還是修禪宗,都會變成世間法。
「我修的是出世間法,怎麼能變回世間法呢?」

法本身是出世間法,但因為你的心不是, 所以法隨你的心轉。如果心不到位,你修的法再殊勝、再高深,也不管用。相續如何,法就是如何,最終這些法都會變成世間法。最終還會六道輪回,不能解脫,要 繼續感受六道中的這些痛苦。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對一個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

第二,雖依止靜處修行,但不具備出離心,終有散亂的危險,故當謹慎。
雖然你現在依止寂靜處,身處於在寂靜處,但相續中沒有具備出離心,終有散亂的危險。龍欽巴大士也特別強調出離心,在《三十忠告論》裏句句都強調出離心,在這裏也是這樣。

我們現在是身在寂靜處,能夠如法地修行,能夠得到解脫。但如果沒有生起出離心,心還 會散亂。所以,我們的心要遠離散亂,不是身要遠離散亂。若是沒有生起出離心,心是無法能夠遠離散亂的。散亂是非理作意,是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造業了就 要流轉輪回,還是解脫不了啊!所以出離心很重要。如果沒有生起出離心,不管你身在何處,即使身在寂靜處,也沒有多大意義。

我們現在在修加行,尤其要好好修四外加行。我們通過修四外加行,最終能夠生起出離 心。若是沒有修好四外加行,對佛講的這些最基本的道理沒有甚深的體會,無法能夠生起出離心。若是沒有生起出離心,即使身在寂靜處,在廟裏,在山上,甚至在 山洞裏,也不能遠離散亂。若是不能遠離散亂,就不能遠離煩惱,遠離妄想分別。若是有妄想分別,就有煩惱。若是有煩惱就會造業,造業就會流轉輪回。

大家要把功夫下在出離心上,從基礎入手,從加行學起。尤其是從四外加行學起,先把輪 回和因果弄清楚。我們現在還沒有深信六道輪回的存在,還沒有深信三世因果的規律。我給大家講過,不懂得六道輪回的人,不是學佛的人;不深信三世因果的人, 不是修行人。我們現在也不是不信,也有點信,但不是深信。我們這種信念還不是堅定不移的信念。如果是堅定不移的信念,我們還敢造業嗎?還敢懈怠懶惰嗎?

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六道輪回的因,每一個言行舉止都是墮落惡趣的因。我們在輪回過患 和因果不虛裏講的很清楚,若是我們六道輪回了,甚至墮落惡趣了,就要感受輪回的痛苦,要感受惡趣的痛苦!那是難以忍受的痛苦,我們怎麼能忍受得了啊!大家 若是真心想解脫成佛,就要從基礎開始,先把最基本的道理弄清楚,然後再修其他的法。

無論你是修淨土宗、修禪宗,還是修密宗,都需要修加行,尤其是修四外加行。四外加行是共同四外加行,它是大乘、小乘、顯宗、密宗共同的學處。若連這些道理都不精通,都沒有生起定解,絕對不能成就。所以真的別再肓修瞎煉,好好地,如理如法地,一步一步地修學。

第三,雖生起了道驗之相,但未斷傲慢之心,終有魔障的危險,故當謹慎。
我們學佛、修行了,雖然生起了道驗之相,甚至有一些征相和覺受了,但未斷傲慢之心,終有魔障的危險。不能生起傲慢之心!傲慢是一切成就的障礙,會阻礙一切功德。

傲慢的鐵球,沾不上功德水。尤其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自己也有一些小小的成績和成就,出現了修道上的一些徵兆和覺受的時候,心裏就會生起傲慢之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已經都懂了、可以了。

我們也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有些人還說:「我已經有出離心了,有菩提心了,已經開悟 了。」真正開悟的人,在沒有意義的情況下,是不會說這些的,就是傲慢麼。很多大德高僧,都特別謙虛。這幾天我們學習了他們的很多教言,他們是非常謙卑、低 調的。你懂的這些都是皮毛,不是真懂。真正要懂得佛法,領悟佛法,只有通過修行去積福、消業。業障小了,福報大了,最終通過上師的竅訣或者通過一些特殊的 訣竅,才能領悟。

我不止一次地給大家講過那諾巴大師的故事。那諾巴已經精通了三藏,已經是「班智達」 了。「班」是梵音,是「五明」的意思,「智達」是「精通」的意思,「班智達」就是「精通五明」是意思。他有很多世間的神通神變,跟那些無形的護法,隨時可 以溝通、交流,他還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最終智慧空行母卻告訴他:「你精通的是詞句,不是真正的含義,你還要依止上師。」後來他通過消業、積福,通過苦修, 最終以帝洛巴上師的竅訣,領悟了真正的佛理與真理。

不要以為懂得一點皮毛就可以了,不要太驕傲、太傲慢了,這是很危險的。「終有魔障之危險,故當謹慎。」真正的魔不在別處,就在心中,心魔才是魔。這種傲慢,這種驕傲之心才是真正的魔!因為它會障礙你解脫成就,障礙你開悟證語,這才是真正的魔障!所以都要注意。

我們現在很幸運,有一個從基礎到最後完整的修持方法,應該一門深入,腳踏實地地修。不管是有感覺,還是沒有感覺;不管是有進步,還是沒有進步;不管是有覺受,還是沒有覺受;不管是有徵兆,還是沒有徵兆,都無所謂。主要是下定決心好好修。

我們修行的過程就是磨煉的過程,修啊修啊,煉啊煉啊,磨煉磨煉,最後終有一天會開悟的。不要著急,不要執著相這些東西。在一切境界當中,無論是好還是壞,無論是順還是逆,能夠堅信,堅持到底,最終一定能成就。

我們都會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目標與方向還堅持,那就完了,越堅持離解脫、離真理越遠。

我們現在不是這樣,我們現在已經有佛法了,有路了,是歷代祖師給我們鋪好的,是一個 正確的目標與方向,我們現在使勁往前邁步就可以了。因為我們的歷代祖師、高僧大德都通過這種方法成就、解脫的,沒有問題。我們現在修的是「淨土與大圓滿 法」,淨土法就是臨終往生的方法,大圓滿法就是即身成佛的方法,這兩種方法非常正確,非常圓滿。所以我們可以堅持到底,最終能夠勝利。

第四,雖積聚了眾人,但不具備悲心,終有業際顛倒的危險,故當謹慎。
雖然手下有很多徒弟、弟子、眷屬,但是不具備無偽的悲心,終有業際顛倒的危險。我們 在《三十忠告論》裏講的都是這些。雖然在表面上建道場、接引眾生、幫助眾生,做的都是饒益眾生、利他的事業,都是好事,都是菩薩的行為。但是沒有生起真正 的出離心、慈悲心,沒有無偽的菩提心,業際顛倒,都會變成惡業、造業,將來要感受痛苦。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所以很危險。

我們是要饒益眾生,是要救度眾生,但這個是有過程、有程序的。我們是要自覺覺他、自 度度他,但是先要把自己修好。自己不覺悟怎麼能讓別人覺悟,自己沒有得到救度怎麼能救度別人?自己都沒有到達彼岸,沒有解脫,怎麼去幫助別人?

就像自己已 經被水沖走了,自身都難保,還要去解救另外被水沖走的人,結果可想而知。我們現在所在的輪回就像苦海,要想到達彼岸,就要先救度自己,然後再去救度別人; 先自己覺悟,然後再讓別人覺悟。都要按程序、按次第來,不能盲目地去做這些事情!否則會造業,最後倒楣的是自己,最後損害的就是自己。

第五,雖有極高的見地,但未斷貪執,終有成為佛油子的危險,故當謹慎。
雖然有很高的見解,但這種見解肯定不是出世間的見解,而是世間的一些見解,或者理解為屬於世間的一些清淨的見解。此處也可以理解為,雖自認為有了極高的見地、見解,但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著之心,最後有成為佛教油子的危險,所以應當謹慎。

大家應當要注意!成為佛教的油子了,非常可怕。就是拿佛法,拿上師三寶來造業。這種惡業非常不可思議,將來要感受很多不可思議的痛苦!

第六,雖勤做利眾之事,但被私欲所縛,終有成為騙子的危險,故當謹慎。
雖然很勤奮地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但沒有斷除私欲,沒有斷除自私自利,最終會被私欲所束縛,終有成為騙子的危險。這種騙子,就是表裏不一、言行不一。

現在的騙子,有很多招術。眾生也是非常迷茫,都是以盲引盲,真的非常危險啊!所以不要只看表面。因此我經常跟大家講,不要輕易地相信別人,接觸別人。首先要瞭解清楚,然後再去親近,再去跟隨也不晚。

很危險?!現在是末法時期,真正能夠利益眾生的人不是很受歡迎,而騙子卻非常受歡 迎。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的福報不夠。眾生已經黑白顛倒了,真正有修有證,能夠引你證道,令你開悟,讓你解脫的人,不受歡迎,得不到信任。在眾生的眼裏,騙 子所做一切的都是真的,真正有修有證、實實在在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

現在這個社會太虛假了,社會上的人,認為虛假的東西才是真的,真實的東西不受歡迎。 所以到末法時期利益眾生非常難,真的非常難!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地信任別人,不要輕易地接觸別人。如果受騙、上當,煩惱痛苦了,再怎麼說長道短、說是說非也 沒有用。應該認命,這是自己的命,沒辦法。

前世肯定欺騙過別人,今生反過來被別人欺騙。但是你可以提前準備,以正知正念把這樣的緣了掉。我們現在學佛修行 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對,但面對是有準備,有方法的。這樣,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所有的逆境都可以轉為道用,所有的壞事都可以變成好事。

我們今天簡單地講了一下《六種危險》裏的具體內容,這些都很重要。雖然詞句不多,但是意義非常深,內容非常多。
 

如何補善根福德之不足

《彌 陀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少了不行,福德少了也不行,因緣不具足也不行,三個條件湊在一起­不簡單。人身難得,佛法難 聞,聞到淨土還得三個條件具足,你這一生才會成就。三個條件不具足,你這一生沒分,沒分要曉得,還要搞­六道輪回,那個麻煩就大了。

我們要想超越輪回,在這一生當中這三個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補!我們在這一生可以補得起來,用什麼方法補?信願持名就把它補起來­。我們真幹,強迫自己聽經聞法、念佛,聽經補善根之不足,念佛補福德之不足。

緣 有了,緣現在我們遇到了,你遇到會集本,你遇到黃念 祖老 居士的批註,你緣具足了。遇到,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懂?這是善根。我­不能相信,我好好去讀它,遍數讀多了慢慢就相信了,為什麼?道理明白了。佛四十九 年講經目的在此地,幫助大家斷疑生信,這是經典­第一個目標、目的,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目的在此地。我們今天多聽、多讀,慢慢相信了,善根補起來。

福德是什麼?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真有福,大福德!前面講得很清楚,不必再修其他功德,這是圓滿功德,你只要肯念佛,什麼功德都­圓滿、都具足了,你還要它幹什麼?其他的用不著了。真正肯念誦《無量壽經》,真正肯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你天天在修圓滿的功德,­真能消業障。

至心,前面講一心念佛,一心裏頭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懷疑,這樣念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不說假話,你天天念,念­上幾年,無量劫的這些罪業全都消掉了。業障消掉的很明顯,為什麼?身體健康,你相貌改了,精神振作起來,這個都是瑞相,眼前的瑞­相。

我 見過,滿頭白髮的老人,聽我講經他相信了,他認真念佛了,念了二、三年,頭髮黑了。非常高興,滿面紅光來看我:頭髮變黑了。可­不可能?可能。為什麼?境 隨心轉。以前的心不善,現在的心純淨純善,你還有壽命,你壽命還很長,所以你的健康全恢復。不需要用藥­物,現在的藥物都有副作用,真的少,假的多,怕上 當,盡可能的不用藥物。

我 們用全心全力來調養,頭一個相信自己,自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把阿彌陀佛放在自己心裏,把心換掉,換成阿彌陀佛,最健康的,­無比殊勝的。阿彌陀佛在哪 里?《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三輩往生是阿彌陀佛,隨便拈一法,一門深入,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得到了。

佛典故事**母女同婿**

佛 在舍衛城,時優善那邑有年少居士,出行嬉游,見一女人,名蓮華色,色如桃李,女相具足,居士情生愛重,便娉為婦。婚後少時,婦便有身,送歸母家,以待分 娩,日滿生女。夫以婦在產,不復依近,乃私通於其母。蓮華既知,便委去,夫婦道絕,復恐累父母,顧愍嬰孩,吞忍恥愧,還於夫家。養女八歲,然後捨去,至波 羅奈,飢渴疲極,於水邊坐,時有長者,出行游觀,見而愛重,即問:『卿所居父母氏族為誰?而獨在此。』蓮華色言:『我某氏女,今無所屬。』長者復問:『若 無所屬,能作我正室否?』答言:『女人事夫為重,何為不可?』即便載歸,拜為正婦。蓮華色料理其家,允和小大,夫婦相敬,至於八年,爾時長者語其婦言,我 有財產在優善那邑,未嘗收息,於今八年,考計生利,乃有億數,今往斂之,與汝暫別。婦言:『彼邑風俗,女人放逸,君今獨往,或失丈夫操。』答言:『吾雖短 昧,不至此亂。』婦復言:『若必爾,可去,願聞一誓。』答曰:『甚善,若發邪心,身與念同滅。』於是別去。到於彼邑,計斂處多,遂經年載,思室漸深,自念 我若邪淫,乃違本誓,更取別室,不為負信。即便詢訪,遇見一女,顏容雅妙,視瞻不邪,共相敬愛,便往求婚。其父以長者高木大富,歡喜與之。責斂既畢,攜還 本國,安處別宅,然後乃歸,晨出暮返,異於平昔。蓮華色怪之,密問從人,從人答:『有少婦。』長者暮還,蓮華色問:『君有新室,何故藏隱不令我見。』答 言:『恐卿見恨,是故留外。』婦言:『我無嫌妒,神明鑒之,便可呼歸,助君料理。』長者即將新人還,乃是其女,母女相見,不復相識。後因沐頭,諦觀形相, 乃疑己女,便問鄉邦父母姓族,女具以答,乃得其實。母驚惋曰:『昔與母共夫,今與女同婿,生死迷亂,乃至於此,不斷愛欲,出家學道,如此倒惑,何由得 息?』便委而去,到祇洹門,飢渴疲極,坐一樹下。爾時世尊,與大眾圍繞說法。蓮華色見眾人多,謂是節會,當有飲食,便入精舍,見佛世尊為眾說法,聞法開 解,飢渴消除。於是世尊遍觀眾會,誰應得度,唯蓮華色應得道果,即說苦集滅道。婦便於坐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既得果已,一心合掌,向佛而住。佛說法已, 眾會各還,時蓮華色前禮佛足,長跪合掌白言:『於佛法中願得出家。』佛即許之。告波闍波提比丘尼,汝今可度此女為道,即度出家,受具足戒,勤行精進,逮成 羅漢,具八解脫,顏容光發,倍勝於昔。入城乞食,一婆羅門見之,心生染著,自念:『此比丘尼今不可得,當尋其住處,方便圖之。』後復行乞食,此婆羅門於後 躡入,伏其床下。是日諸比丘尼竟夜說法疲極,蓮華色還房,仰臥熟眠。於是婆羅門從床下出,作不淨行,時蓮華色比丘尼即躍昇虛空。時婆羅門便於床上,生入地 獄。(出自《彌沙塞律》)
*     *     *
   佛在舍衛城之時,優善那地方有一少年,出外散步,見一女子,名蓮華色,豔如桃李,真是典型的美女子,少年一見生情,即聘娶成夫婦。婚後不多時,女便懷 孕,照印度風俗,送歸母家,以待生產。十月滿足,生下一女,夫因婦新產,不能親近,乃私通於女之母。蓮華色知道了,恨其無恥,想把丈夫攆出,勿令到母家 來,從此斷絕夫婦關係。又一轉想:所生女孩未離乳哺,倘由夫攜歸,恐難撫養,若留自養,又累父母多負擔兩個人的衣食,不得已,忍氣還歸夫家。直到女已八 歲,可以離母,乃捨離家庭,獨自逃出。一路行來,只圖遠離夫家,並無目的地。行到波羅奈地方,飢渴疲極;坐於水邊,適有長者,出行遊覽,見而愛好,上前相 問:『卿住居何處,父母何姓?為何一人在此?』蓮華色答言:『我某氏女,今無所屬。』長者言:『既無所屬,能作我正室否?』答言:『婦人事夫為重,有何不 可?』長者即命車載歸,拜為正婦。蓮華色料理家事,上下和睦,夫妻相敬,不覺過了八年。一日,長者語其婦言:『我有一部分財產在優善那地方,已八年沒有收 取利息了,計算下來,有億萬數,今欲往彼收取,與汝暫別。』婦言:『彼處風俗甚壞,婦女放蕩,君今獨往,恐失操守。』答言:『我雖才識短暗,尚不至任意淫 邪。』婦言:『果能如此,當聽君去,願聞一誓。』長者答:『甚善。』即誓言:『若發邪心,此身與邪念即時毀滅。』於是相別出門。行到優善那,收取息債之處 既多,經年尚未收畢,旅況淒涼,頗思女子。自念我若邪淫,恐違本誓,若再娶一房妻子,不為失信,遂留心訪詢。遇一少女,容顏雅妙,視瞻不邪,心中喜愛,便 向其家求婚。父女知長者高才大富,歡喜許之。長者收債取息既畢,帶了新娶之妻,還歸波羅奈本地。恐兩妻同住不和睦,乃把新妻安頓在別一宅中,然後回家。從 此早出夜歸,與往年情形不同了,蓮華色見了,心上詑怪,暗地裏問長者的從人:『每天到何處去?』從人答言:『別有一位少年夫人,住居別宅。』蓮華色遂問長 者:『君既娶有新室,為何瞞得實騰騰地,不給我見面。』長者答言:『恐卿懷恨,故留居外宅。』婦人言:『我並不懷恨妒忌,神明可鑒,只管請他回家,一同料 理家務。』長者即帶新室回家,此女即是蓮華色的親生女兒。因為從小別離已久,母女相見,各不認識。後因沐頭,蓮華色細視其形貌,疑是自己女兒,問起鄉邦及 父母族性,女一一告之,方知其實,母驚且恨。言:『昔與母共一夫,今又與女同一婿,生死迷亂,至於如此,若不斷除愛欲,出家學道,則此等顛倒惑亂,何由得 息?』便委棄逃出。行到世尊所住的祇洹門首,飢渴疲極,坐一樹下。那時世尊與大眾圍遶說法,蓮華色見人這樣多,認為是什麼節會,當有飲食可乞,即走進祇洹 精舍,見佛世尊為大眾說法,聽了片時,聞法心解,飢渴頓忘。於是世尊默察在會大眾,誰應得度,惟有蓮華色應得道果,即為說苦集滅道的四諦。婦人即於座上遠 離塵垢,得法眼淨。他既得道果,只一心合掌,向佛而住,更不起雜念妄想。佛說法畢,會眾各散,蓮華色向前,作禮佛足,長跪合掌白言:『願於佛法中出家。』 佛即許之,告波闍波提比丘尼(註1):『汝今可度此女修道。』即度出家,受具足戒(註2),勤行精進,直到成羅漢果,具八解脫(註3)而 容顏煥發,倍勝於昔。一次入城乞食,一婆羅門見之,心生染著,心想:『此是出家的比丘尼,不能聘娶為妻,只好尋訪其住處,想法圖之。』後比丘尼復行乞食, 此婆羅門候其出來,便暗從後門掩入,伏於床下。這天諸比丘尼因終夜說法,十分疲倦,蓮華色還房,仰臥熟睡。於是婆羅門從床下爬出,做出不淨的行為來,蓮華 色比丘尼覺知,即時踴身空中,而婆羅門即時於床上,以肉身墮入地獄去。
註1:「波闍波提比丘尼」即釋尊之姨母,釋尊降生,母即喪亡,育於姨母,後成道。姨母及許多信女欲出家隨從,佛不許,再三哀懇,乃制比丘尼戒,始有比丘尼;故波闍波提為比丘尼上首。
註2:「具足戒」是具足比丘尼之戒律。
註3:「八解脫」指羅漢果中八步的解脫,猶如升級。
*     *     *
【釋 義】蓮華色未出家時,為人並無缺德,嫌夫私通於母而棄之,恥也;不忍生女之無人撫養,慈也;不忍父母之擔負衣食,孝且廉也;再嫁長者,和於其家,敬於其 夫;長者再娶,復能不妒,婦德備也。從世間法而論,婦女如此,亦可謂難能希有矣。然兩嫁而兩遭母女同牡,似乎欲潔其身而不可得;則因無始以來無明障蔽,非 世間法所能速破也。吾輩具縛凡夫,亦復如是。妻妾子女,癡愛無極,安知過去生中不為冤對,今世怨仇,惱恨無極;乃至豬羊雞魚,充吾口腹者,安知過去生中不 為父母眷屬,若非斷除貪愛,何由解脫無明?蓮華色行修緣熟,值佛住世,故得即身證羅漢果。吾輩行多失檢,又生於末法之世,進修極難,若非警惕自勉,安能剋 勝深重之業障哉?至於婆羅門逞其邪欲,明知比丘尼不可得,而復設計犯之,其肉身生墮地獄,理故應爾,不足為異。蓮華色既在寐中,不為毀戒,故仍有神足通, 能踊昇虛空也。

低下頭,遍地是幸福

很多人都是高高舉起自己偉大的自尊,不願向幸福低頭,但捫心自問,又何嘗願意如此,不過是不願認輸而已,但不認輸,並不代表就贏了,有可能你會輸的更多。

「認輸是一種對自己的慈悲。」不認輸,並一定贏的更多,但認輸並不是選擇放棄或者是消極的退讓,而是用一種柔軟的力量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用溫柔的力量活著,而不要用對抗力量撐著,過於執著會消耗我們的精力,過於堅硬個性會耗損我們的能量,生命不該是如此辛苦。

人生要學會認輸。學會認輸,是陷進泥沼裡時,還能知道該及時爬起,並盡快地離開那個泥沼地。學會認輸,是上錯車時,能夠趕緊下車,改坐另一輛車,學會認輸,是賭本即使所剩不多,但總比輸光好。一個堅持死不認輸的人,最後,卻輸掉了全部!

就像在牌桌上,以為自己再賭一把就可能會回本,沒想到,卻越輸越多,終至還不起的地步。人生不也是這樣嗎?我們把青春當做賭本,以為自己還有大把大把的青春可以浪擲,但一轉眼間,青春就已消逝無踪。 

倔強的人,得不到幸福。從不認輸的人亦然。人生遍地是幸福,但你要先低下頭來,才能檢得到

無私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白話譯文:
天地是長久的,天地何以能既長且久呢!祇因為祂不偏私地生長著,因此能長久地生長!聖人瞭然於心,因此把自己放到後面去,這樣好讓人民能擺在前面來,把自己放在外頭,好讓人民能在裡頭生存!正因為祂能沒有私心,所以能夠讓每一個人都成就它自己。

藥方:
要有天地般的心量,不用忍耐,也能長久!「讓開」是最重要的藥方!別人生長了,你也生長了!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你自己!私心不一定那麼不好,但要私得起,也要放得下!

河上公章句:
天地長生久壽,以喻教人也。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以其安靜施,不責報,不如人居處汲汲求自饒之私,奪人以自與。以其不求生,故能長生不終也。天下敬之,先 以為長。薄己而厚人也。百姓愛之如父母,神明祐之若赤子,故身常存。聖人為人所愛,神明所祐,非以其公正無私所致乎。人以為私者,欲以厚己也。聖人無私而 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王弼註: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聖嚴法師:不要讓「重話」變成「惡口」

「惡口」是用惡劣的、惡毒的、不堪入耳的言語侮辱人、傷害人,這種話最好不要說,因為說出來一定會傷人。

一般說來,當父母、老師在管教 孩子時,適時說一些重話,的確能對孩子有所助益。說重話時用比較嚴厲的語調,或者是措詞重一些、音量大一點,不一定就是惡口。可是如果重話變成惡口,就會 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例如,有些父母在罵孩子的時候,一急就口不擇言,常常會說:「你去死好了!」這麼說就很不恰當了。

曾經有一位居士的孩子很貪玩、 不想讀書,他來問我該怎麼辦,是要打還是要罵呢?我說:「打不得,也罵不得,不過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適度說些重語。」我也建議他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沒辦法 保護你一輩子,總有一天會先你而死,如果我們今天就死了,留下你一個人要怎麼辦呢?你的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行。」如此一來,孩子或許就會有所警惕,知 道要奮發圖強。這就是用重語來點醒他。

另外,我認識一個人,他無論如 何都不想皈依三寶,但是他既拜佛、學佛,也經常來找我談話,後來我告訴他:「師父年紀大了,將來你要往生時,我可能不在你身邊,如果你現在不皈依,等到我 先走一步就來不及了。」於是他開始認真考慮皈依的事,不再猶豫不決。我當時所說的就是重話,但不是惡口。

此外,罵人的話也不一定就是惡 口,只是在罵人時,人們通常都會把音量提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衝突。以我個人來說,因為大聲說話很費神,所以我不太願意用這種方法,但是必要時也會這麼 做,那多半都是在緊急情況下,希望對方提高警覺,認真接受我的勸告。否則有些人迷糊、散漫,對事情毫不在乎、漠不關心,我和他輕鬆、柔軟地談話,他根本不 把我的話當一回事,這時候就要予以當頭棒喝,不但要用重語,甚且要大聲講話。

雖然這種重語、大聲話在必要時可以使用,但還是得看時機,必須恰到好處地用,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彼此反目成仇,朋友、同事、師生、師徒之間,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決裂,因為這是「非常道」的手段,就像特效藥一樣,不能隨便亂用,而且「物以稀為貴」,常用就會失去效果。

平常說話還是要謹慎,要以謙虛、客氣、柔和的態度,多用愛語、柔軟語,多說尊敬、鼓勵、關懷的話,這才是「平常道」。

而不論用的是「平常道」或「非常道」,都可以是智慧語,關鍵就在於說話的人能不能活用。

《地藏法門與人生 》 聖嚴法師

地藏經裡面所講的話,要以百分之百的信心來接受它,如果沒有這種信心來聽地藏經的話,我們得不到益處的。因為地藏經本身所講的,完全是信仰的功德,和從信心之中來產生利益。如果沒有信仰,就產生不起功德,所以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徹底的相信地藏經裡所講的話。


我 們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拿得出證明,說地藏經裡的話,為什麼是這樣講?請諸位不要懷疑,不要從腦筋裡兜個圈子,我們徹底地、毫無條件地來接受這個信仰的話,一 定能夠得到利益。我們看起來好像是神話,或者是迷信,但是它的本身就具備著、代表著很多的意義,我們可以用科學的觀點,或哲學的理念來解釋它,但是在這裡 我們直接從信仰的觀點來講地藏經。
  
地藏法門裏面講,一個人在臨命終時如何修行?在地藏經裏關於臨命終時的交代是特別多。
第一是在如來讚歎品裏邊講到,如果說家裏有人病了,你在這個病人的面前,對著地藏菩薩的像念地藏經,或者是你拿著這個病人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去供養三寶,做功德,而且讓他自己知道,這是第一點。

第二,在《見聞利益品第十二》裏邊講到:臨命終時,如果能夠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只要應一聲地藏菩薩的名號;只要聽到一聲,經過耳朵聽到了的話,這個人不會再墮落三惡道去了,所以是很重要的。我們看到任何人要臨命終時或者是病很重的時候,要在他面前,念地藏菩薩的名字。

第 三,在《利益存亡品第七》裡邊講到,為臨命終人,也就是說快要去世的人,或者是病很重的人,為他修福。怎麼修福報呢?你可以用布施,可以在佛前點燈,也可 以為他讀經,最好是讀地藏經。還有供養佛像,以及供養其他的諸佛菩薩的聖像,乃至於念佛的名字,菩薩的名字和獨覺的名字。只要你能夠讓他聽到一個名號,並 深深地影響到他的頭腦裏頭去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切的罪都能夠消除。

在 第八品《閰羅王眾讚歎品》裏邊,也講到臨命終時怎麼辦?在臨命終的時候,由他的眷屬為這個病人,做大供養,要讀誦佛經、念佛菩薩的名號,如果這樣子做的 話,能夠使得這個人去世之後不會墮落惡道裡邊去。同樣地,在臨命終時,假設能夠聽到一個佛的名字,或者是一個菩薩的名字,或者是聽到大乘經裡面的一個偈, 或者一句話,那麼這個人,除了五種無間地獄罪以外,其他的罪全部都能夠消除了。

在 《稱佛名號品第九》裡面,講得更清楚了:如果眷屬之中,僅僅只有一個人,為這個病重的人,只念了一聲佛,或者是一個佛的一聲,而這個病人聽到了,那麼除了 五無間罪以外,其他罪通通消滅了。雖然五無間罪是沒有辦法消滅,可是因為你的眷屬在為你念佛,你聽到了,這個罪也漸漸地消滅。下面還鼓勵:眾生應該自己念 更好,如果自己念的話,無量的福自己得到了,無量的罪當時就消滅了。這是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剛 才講臨終,現在講生。小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或者家裡面有產婦,準備要生產了,要好好的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的名字,要能夠念滿一萬遍。那麼還沒有生產 的,很平安地生產,如果已經生了的話,小孩子會很容易長大,而且聰明智慧,有福有德。絕對不可以為了孩子的出生,滿週歲或是滿月,殺了很多的動物來招待親 戚朋友。你想,自己的孩子生了,殺了那麼多的眾生死了,怎麼能夠忍心呢?這個是相反的,完全是一種顛倒。

地藏法門是要我們在小孩生的時候念經,在他生以前、生以後,要念地藏菩薩的名字,要供養三寶,布施貧窮。一個是死,一個是生,生、老、病、死,這個地藏菩薩的法門,跟我們整個的生命有關係。

我們剛才講,一個是臨命終時,還有出生。現在講往生之後怎麼樣?在《如來讚歎品第六》裡面講:如果有人死了,為已經死了的人,要很誠心地,由眷屬自己來讀經,或者是眷屬請的人來讀地藏經,三遍或者是七遍,如果這樣子的話,已經墮到惡道裡的眷屬,就能夠得到解脫。

為 已經死了的人,怎麼樣修地藏法門?這是《利益存亡品第七》,第七品裡面講的:人死了以後,在七七四十九天以內,能夠廣泛的替他做慈善事業,做好事,那麼他 就能夠離開惡道,而生到人間或天上。另外又講,如果在死了以後,眷屬和家裡邊的人,能夠替他修福的話,七分功德之中,他能夠得到一分,而六分的功德,是眷 屬自己得到的,就是活著的人自己得到的。

同 樣的在第七品裡面講,你做功德的時候,無論吃什麼、用什麼,一定首先先把最好的東西供佛、供僧,沒有供佛供僧以前,你不能先吃不能先用。因為你是為了超渡 你的先人、眷屬,才做這個善事,所以你先要供佛供僧,那麼已經死了的人,能夠得到七分功德之中的一分。這一共講了兩次,六分功德是活的人自己得到,一分功 德是被超渡的人得到了。

假如說,你能夠每天念地藏菩薩,這個是《見聞利益品第十二》裡面的,平常如果每天都能念地藏菩薩名字,念一千遍,這樣能夠持續一千天的話,你會得到菩薩派遣種種護法善神,來維護你,保護你,使得你衣食豐足,一切事業順利,身體沒有任何的病苦,任何的橫事不會降臨。

什 麼叫做橫死?橫死一共有九種,就是九橫,死不得其所。第一,得病以後,沒有醫生來醫治。第二,你不知道國家的法令,而被國家的法令殺掉了。第三,一切的妖 魔鬼怪,把你的這個精氣奪走了,主要的是縱慾,房事過多。第四,被火燒死。第五,被水淹死。第六,讓猛獸吃掉。第七,從高山上掉下來跌死。第八,被人家下 毒藥,或者自己誤吞毒藥,或者是人家用咒語把你咒死。第九種,飢渴而死。這是九種橫死。如果念地藏菩薩的話,我們修地藏法門的人,不會有這種事情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