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與兒期早行喻

昔有一人,夜語兒言:明當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兒聞語已,至明清旦,竟不問父,獨往詣彼。既至彼已,身體疲極,空無所獲,又不得食,餓渴欲死,尋復回還,求見其父。
父見子來,深責之言:汝大愚痴,無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來?徒受其苦。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設得出家,即剃須發,服三法衣,不求明師諮受道法,失諸禪定道品功德,沙門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虛作往返,徒自勞苦,形似沙門,實無所得。

從前,有一個人,晚上告訴兒子說「明天早上,我和你一起,到那個村落去,有一些東西要買。」
兒子聽了父親的話之後,到了第二天早晨,竟然不問父親,就獨自先到那個村落去,既然到了那個村落之後,身體疲倦得很,卻一無所獲,又不得飲食,饑渴得要命;只得回家,求見他的父親。
父親看見兒子回來,不禁責備兒子說「你真是個大笨蛋,沒有智慧!為何不等我,而自己一個人,跑去又回來,白白的嘗受:往來奔波之苦呢?」
這樣的作為,是一切世間人,之所譏笑的傻事。
設若能得出家,即時剃除了鬚髮,穿著三種法衣,若不求明師指教,諮詢討論、受持道法,便會失去一切禪定、道品的功德,還有沙門妙果,一切也都會失去。
這就像那個傻兒子,白費工夫的往返,徒自枉然疲勞;若不依循明師,雖然:外形像是沙門,實際上,卻也一無所得啊!

星雲法師:相互體諒

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不是一起吃喝,一起玩樂,一起郊遊,一起戲鬧;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體諒、互相信任、互相瞭解、互相包容,這才是可貴的情誼。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父母兒女,有丈夫妻子,有長官部屬,有親屬朋友;人際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要靠「體諒」來維繫,如果有任何一方缺乏「相互體諒」的情操,則彼此的關係就會如同火爐上的冰塊,不能安全長久。

人和人相處,因為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想法;很多的不同,如果沒有「體諒」的潤滑,這許多的不同,如何能融和呢?

父母因為自己未能讀書識字,寄望兒女能爭氣,因此盡力栽培,即使當典家財田財,也要供給兒女讀書。這是因為父母體諒兒女的前途、兒女未來的成就,因此自己節衣縮食,總是心甘情願的培育兒女成長。兒女也要體諒父母的苦心,如此才能勵志感恩,奮發有為。

妻子在家操持家務,一肩挑起教養兒女的責任,因為她體諒丈夫在外奮鬥辛勞,不時給予慰問、讚美,能夠互相體諒,家庭才能和諧、美滿。

現在台灣的警察,每日服勤時間長久,所負的任務艱?又危險,如果沒有家人的體諒,他怎能安心做人民的保母?

出租車司機,從早到晚,大街小巷,紅燈綠燈,不但要忍耐塞車的焦急,有時還會受到旅客的抱怨,如果回家再沒有家人的噓寒問暖,如何能有很好的情緒生活?

所以,不管警察也好,出租車司機也好,乃至所有的公教人員、工廠員工,都需要他人的體諒,需要他人給予包容,給予鼓勵,才能有再出發的精神。

體諒之道,要能為對方設想,要能彼此互換立場;凡事要有建設性,因為體諒不只是消極的不計較,更要積極的施與歡喜,給予尊重。能夠有「人我一如」的想法,有「自他平等」的精神,更能相互體諒。

互相體諒的夫妻,必定相親相愛;互相體諒的親子,必定相互感謝;互相體諒的主從,必能彼此扶持。因為有體諒,人間才能有情有義;因為有體諒,生命才 能有光有熱。如果沒有體諒,父母子女都可以反目成仇;如果沒有體諒,長官部屬都可能勢如水火。所以,人與人之間,相互體諒是多麼的重要啊!

聖嚴法師:收心的練習

佛法教導我們抗拒誘惑、破除對七情六欲的執著,多利用因緣觀、慈悲觀,以及轉變觀念等方法,但 有時這些方法還來不及用上、觀念還來不及轉變,就已經陷入欲望的泥沼了。所以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收攝六根」,也就是把自己的心收回來,使眼、耳、鼻、 舌、身、意等「六根」的注意力向內,而不要向外。

通常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身體器官,接觸外物之後就會喜歡它,希望佔有它、爭取它,而無法 拒絕誘惑。有時候即使眼睛閉起來了,心裏的影子還在,把耳朵塞起來不聽也沒有用,總是餘音猶存,此時就要感受一下,這種困擾的感覺究竟舒不舒服、快不快 樂?是痛苦、還是享受?事實上,如果把眼睛閉起來,還是有影子在前面晃來晃去,這其實是非常痛苦的,並不是快樂。

就像談戀愛談得非常入迷時,對方的容貌、笑顏、聲音總是縈繞在腦際,放也放不下、丟也丟不開。即使對方遠在千里之外,卻好象就在眼前,這就是患了相思病。如果不是兩情相悅,而是單相思、單戀,那就更加痛苦了。

我們可以好好分析,這種縈繞腦際的影像和音聲究竟是不是真的?腦海中的影像在睜開眼睛以後,可能就不見了;耳朵聽到的聲音只要經過仔細分辨,也就消失了,一切都只是腦子裏的想像而已。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這些都只是內心的幻覺,而不是真正的快樂。

如果還是想得很痛苦,我們可以不斷地注意自己的呼吸,用注意呼吸的感覺來享受呼吸。如此一來,就會產生移情作用,心裏揮之不去的念頭,在注意呼吸後可能就會轉移了。

此外,分析自己的念頭也是收攝六根的方法之一。我們的念頭都是一個接著一個、不斷地出現,所以 當出現粗鈍、強烈的念頭而又無法擺脫時,就可以試著數呼吸、享受呼吸。當再有其他念頭出現時,就能慢慢體會到,剛才明明還在想的事情,現在又不想了,而現 在不想的原因,就是因為你正在注意呼吸,所以剛才的念頭已經被切斷,變成一段一段的。

然而,我們的腦袋會不由自主地繼續想別的事,「注意呼吸、享受呼吸」這個念頭本身,也會不斷地 再被其他念頭切斷。每當我們發現其他念頭出現時,不必理會那些念頭,還是繼續回到呼吸的感覺,藉此把那些念頭切斷。像這樣交錯著把念頭切斷,這些念頭就變 成片斷的,既然是片斷的,那就是幻覺、幻相,便可以漸漸把這些念頭放下了。

另外,妄念太雜亂、無法控制時,拜佛也相當有用。拜佛時,要注意自己身體的覺受,專注在拜下、 起立每一個動作的感覺,一般人如果不知道怎麼拜佛也沒有關係,跪在佛前專心磕頭也是有用的。此外,也可以出去散散步,散步時注意每一個腳步踏出去的感覺, 當我們這麼做時,會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身體上,也就能收攝自己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的心其實是向外發散的。我們要經常練習把它向內收攝回來,回到自己的呼吸、念頭以及動作的感覺上。透過這樣的練習,就能夠逐漸放下外在的幹擾,達到收攝六根的目的。

為王負機喻

昔有一王,欲入無憂園中歡娛受樂。敕一臣言:汝捉一機,持至彼園,我用坐息。時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愿擔之。時王便以三十六機置其背上,驅使擔之,至於園中。如是愚人,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若見女人一發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後為煩惱所惑,三十六物一時都捉,不生慚愧,至死不舍。如彼愚人擔負於機。

從前,有一個國王,想到「無憂園」裡去,遊行娛樂;便命令一個臣子說
「你拿一張椅子,到『無憂園』去,好讓我休息時坐。」
這時,那個臣子,竟覺得:拿椅子,是羞恥的事,不肯拿椅子,便告訴國王說「我不能拿椅子,但我願意用擔的。」
這時,國王便拿了三十六張椅子,放到他的背上,驅使他擔負著椅子,到無憂園去。
像這樣愚笨的人,是被世人所譏笑的。
如果看到:女人有一根頭髮,掉在地上,自謂「持戒」嚴謹,所以:不肯拿掉頭髮,後來,卻為煩惱所迷惑,三十六物「髮、毛、爪齒、屎、尿」等等,種種不淨物,卻不以為恥,三十六種不淨物,一時,全都捉拿了,竟也不生慚愧,到死也不肯捨離。
這就像那個傻臣子一樣,不肯拿一張椅子,反而擔負了三十六張椅子

證嚴法師說故事:機智的童女

古時候的人很迷信,例如從前在一個小地方常有大蟒蛇出來作怪,當地的人都認為蛇已成精,所以常常祭拜牠,並且每年送一位童女給牠果腹。

過了九年,已經有九位童女喪失寶貴的生命,全鄉的人都很煩惱。到了第十年,送童女祭蛇的時間又接近了,但哪有為人父母者願意讓女兒去送死呢?鄉長很擔憂,必須設法去買,若有父母逼不得已要賣女兒,也是痛不欲生啊!

當時有一戶家庭非常貧困,這對父母生了六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對父親說:「今年是第十年,鄉長一直四處找人選,我可以自願去,這樣爸爸可以收一些錢來應應急,維持家庭生活。我身為女孩不能負擔家計、改善家庭的貧困,所以我願意去。」

她的父母親再怎麼窮也不肯讓孩子去餵蛇,可是女孩已下定決心,因此她偷偷跑出去了。她去找鄉長說:「我自願去蛇洞,但是你必須把錢送去給我父親。」說完,她就走向蛇洞。

在這之前,她準備了一些摻了香油的飯團,並且帶一隻狗和她同行。到達蛇洞時,她把香噴噴的飯團放在蛇洞前,不出所料,那條大蟒蛇果然立刻爬出來了!牠一聞到飯香,立刻大口、大口地吞食那些飯團。

當牠吃得渾然忘我時,那隻狗猛然衝向前,咬住大蟒蛇的脖子。儘管大蟒蛇不斷掙扎,但那隻狗還是把牠的脖子緊緊咬住不放。女孩順勢制服了大蛇,結束牠的生命。

她走進洞內,果真看到九具屍骨。女孩黯然地說:「你們真可憐啊!因為缺少了勇氣、智力,所以不幸都喪命了。」

她平安地回到家裡後,地方上的人都很敬佩這位女孩,因為她竟然毫髮無傷,甚至還能夠為地方除害。這消息傳到國王那裡,他也很敬佩這位奇女子,於是請她入宮。由於她既有智慧又常常幫助人,深受國王喜愛,所以後來還封她為皇后。

這雖然是一則故事,但也是一種教育。面對人群或一切事物時,若恐懼怯弱,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抱著逃避的心理,就會迷茫。有的人常常去求神、問卜、算命等等,這就是因迷惘、逃避所產生的無所適從之行為。

我們在人生道上一定要有智慧、毅力和果斷力。信仰,一定要選擇「正信」;假如一時茫然誤入「迷信」之途,了解真相後就要及時回頭,不用害怕,因為正信才是最正確可靠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