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一生舒坦的十句話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讓人一生舒坦的十句話
9:24:00 PM |
Labels:
智慧指点 Intellegence
Read User's Comments(0)
修行人的五個助緣
9:19: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作為一位修行人,有五樣助緣必須要注意:
第一,戒要持得清淨,必須作到隨犯、隨懺、隨淨。」錯了之後,馬上就要懺悔,懺悔要清淨,不清淨你留下那個味道在那邊會障礙你。
第二,衣食基本具足就好。
第三,不必要的緣物,可免則免,緣是攀緣的緣,物是事物的物,不必要的緣物可免則免。
第四,居處能選寂靜處則就選寂靜處。
所以我到哪里,睡覺都要把空調關掉的,電風扇所有發聲音的東西我都關掉,就安靜下來。因為睡覺 嘛,大家都知道法師休息了,不會有任何人來打擾,這個時候我們就把整個身心安住在寂靜當中,這時候再熱也不靠空調來降溫,要靠你安靜下來降溫。因為什麼? 因為那個空調雖然能給你冷氣,但是不能熄滅你煩惱的火。要安靜,靜下來連煩惱火也熄滅,煩惱火一熄滅也就不熱了,心靜自然涼嘛!
像我有個辦公室在鬧市區,馬路邊上,我叫他們趕快裝雙層玻璃,雙層玻璃一裝,隔音做好,還是安安靜靜的,要給自己創造安靜的環境。所以這第四,居處能選擇寂靜處就選則寂靜處,這個很重要。
第五,最後一個,最重要的,我們師父建議的,「不能遠離善知識,善知識為成就的最根本。」這非常重要!
《華嚴經》為我們佛教的經中之王,「普賢行願品」又是《華嚴經》的精髓,前面還講了很多很多,然後又說了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前面都能滿足,無盡的大願全都能夠盛滿。
那怎麼往生極樂世界啊?還有最重要的,普賢菩薩講的遠離一切惡知識,速得就是超脫諸苦啊!就從苦裏出來,出了苦就往生極樂了。
反過來說怎麼親近善知識?首先要遠離惡知識,所以這裏我們師父強調不能遠離善知識。《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裏面沒有講這句話,但是講「速得遠離惡知識」。我們師父強調的是不能遠離善知識,善知識為成就的最根本 !
我們念佛的人,看到阿彌陀佛手伸得長長的,你們要找到阿彌陀佛伸到你面前的手啊!你不要老是嘴裏在念,信心卻落空。信心落空,那就落不到實處,非常重要。
星雲法師:如何了生脫死
9:19: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人類雖有生命,身體卻不能永生,身體必定會有死,死和生是相對的。基督教說人死是安息,依我的瞭解,人死並不能安息,這個生命了結了,另一生命的熊 熊火光又告燃起。有人說:「生死由命,一死百了。」依我看,人也是死不了的,佛教主張生死輪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不但不瞭解,而且不重視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識水準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還知道有生 命,但是仍然不重視生命,因為死對他而言是茫然無知的。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 掙紮之下交還了生命。」連孔子尚且說:「未知生,焉知死?」何況是一般人?
歷史上的許多英雄豪傑,對人生的意義仍然是不了悟的,如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與萬物同朽。古 人雲:「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對於 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佛教講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人類既來世間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為無常之故,世界有成住壞空,自然有寒暑冷熱,人類有生老病死,山 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現象,都會有變壞的一天。佛經上說:「須彌雖高廣,終歸於消滅;大海雖淵曠,時至還枯竭;日月雖明朗,不久則西沒;大地雖堅固,能負荷一 切;劫盡業火燃,亦複歸無常。」
這說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無常變滅,無窮無盡的,如同江河之水滾滾不斷,是?那不停的變化著。舊的滅去,新的又來。只要我 們了知人生與萬有諸法互相為緣,互相生成,透悟了這個道理,才能與佛法結合在一起,對於生死也就不覺得可怕,因為生死本來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樣,只不過換了 一個軀殼而已。
汐止肉身不壞的慈航菩薩,他曾有一個徒弟法名律航,是將軍退役下來的。因念佛念得太懇切,也希望師父能每天與他念阿彌陀佛,以往生極樂世界。慈航法 師被他說得沒有辦法,只好說:「念佛往生,好,去!」馬上坐著就往生了,沒有氣了。
在旁的徒眾一看,大驚失色,大家都怪律航法師說:「師父被你逼死了。」 眾人吵吵鬧鬧的經過了半個小時,慈航法師一息悠悠又醒來了。這時,他說了下麵這些話:「修行各宗各派,各人自由;信仰諸佛世界,各人自由。」
所以,佛法提供給眾生的「解脫之道」,主旨在使人們有一合理的安排。譬如今天要出門去了,就得預備今天要住在哪里,萬一下雨,要怎麼辦?所以說修行的人,對於「死」是胸有成竹,無憂無懼的。
人效王眼潤喻
9:17: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當效之。” 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見王眼潤,便效王潤。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潤,故效王 也。”王聞是語,即大嗔恚,即便使人種種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于佛法王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 現其闕短﹔或聞其法,見有字句不正,便生譏毀,效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如彼愚人,亦復如是。
從前有一個人,要得到國王的歡心,就請問人家說︰『我怎樣才能討好國王呢?』那人對他說︰『如果要得到國王的歡心,就得處處學著國王的樣子。』
這 人就跑到國王跟前去,看看國王的舉動,一心要學國王的樣子。那時國王正在不斷地挾眼睛,這人也就不斷地挾眼睛。國王見了,覺得很奇怪,問道︰『你的眼睛有 毛病嗎?還是給風吹痛了呢?』他回答說︰『我的眼睛沒有毛病,也不曾給風吹痛,我是要得到國王的歡心,處處學著國王的樣子,所以國王挾眼睛,我也就挾眼 睛。』國王聽了,就非常生氣說︰『你真是一個大混蛋!』就叫人把他痛打一頓,並把他驅逐出境。
因果規律與命運
9:17: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果報分為:現報,生報,後報。現報即是現在做善事,現在享福報,現在做壞事,現在受惡報。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楨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什麼叫因果,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也叫果報。“業”就是一切身心活動,分為身,口,意三業。“報”就是業的報應即由業所做的善惡所導致的後果。因就是業,果就是報。
我們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動一個念頭,都是種因;隨其善惡的性質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結果在後面,自己遲早總要受到的。概括說,種善因得福果,種惡因得苦果。其實什麼樣的善得什麼樣的福報,什麼樣的惡得什麼樣的苦報,也有恰如其分的“ 因果律”。
佛說“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羅;犯上品十惡者落地獄,中品十惡者墮餓鬼,下品十惡者淪畜道”。說明十善十惡是六道輪迴的業因,六道輪迴則是十善十惡應得的果報。人生本是業果的相續,它把一個人前世所作的善惡業帶到現世來,又把今世所造作的善惡業帶到後世去。由業因到果報,由果報到業因,生滅流轉,輪迴不息。人生的苦樂,世運的興衰,都是業因的感應。所以佛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造作善惡的因業,也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正如經文所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在世法是如此,出世法也是如此。
因果規律並不是佛陀所規定或製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佛陀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罷了。印光法師說:“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見連諸佛菩薩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況我們凡夫,不管你信與不信都要受因果規律的製約。
因果貫通三世;有些人認為,人生的一切都是偶然的,沒有什麼前因後果;人死後軀體便消滅,神識也飄散;有些人看見好人受惡報,惡人得善報,便懷疑因果,懷疑佛法。這是由於不明白因果貫通三世的道理。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就是說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前世所種的業因,是自種因自受果。而現今身口意三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循環不斷,也沒有絲毫差錯。經文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百千劫”是很遙遠的時間,“所作業”是自己所種的遠因,遠在百千劫前種的業因,並不會自行消失。“因緣會遇時”指現在如果因緣成熟,“果報還自受”還得自食其果。
關於果報的早遲,大體有三種情況:
1.現報:即現在做善事,現在享福報;現在做壞事,現在受惡報。
2.生報:即今生作善作惡,來世受福報苦報。
3.後報:現在作善作惡,到第二世,第三世,乃至百千萬億劫後,才受善報惡報。後報雖早遲不定,但只要種下業因,沒有不受果報的。所以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為 什麼惡人會獲福報呢?這是由於他過去生中培植的善根深厚,現在因緣又成熟,因此享福報。如果今生他不作惡事,福報就更好。至於他今生所種的惡因,也不會自 行消失,將來因緣會遇時,必然會受應得的惡報。如像富貴人家的子弟,吃喝嫖賭,任意揮霍,可他並沒有受飢寒,這是因為家底很厚的原故。不過如此下去,終有 一天會傾家蕩產的。
至於善人遭受惡報,這是由於他過去所造的罪 業深重,而現在因緣(條件)已成熟,所以受惡報。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惡報會更重;另一方面,他今生所種的善因,也並沒有消失,未來必定會受相應的福報。如 像一個重罪犯人,沒有被立即處死,他有悔改,立了功;但是功小罪大,不能完全赦免,只是將重刑改判為輕刑。如能繼續立功,積累的功勞又多又大,則不僅全部 赦免其舊罪,而且還會受到獎賞,受到重用,獲富至貴。
唐代玄奘法師的師傅,印度高僧戒賢法師,是那爛陀寺住持,戒行深嚴,德望很高。有一次他患很痛苦的病,甚至無法忍受,準備絕食而死。這時得到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開示說;“因為你在過去生中,曾多次做國王,做過不少危害人民的罪惡,本來應該長期墮地獄受惡報。由於你今生努力弘法度生,所以才受這點世間小苦,來抵消應該長期墮地獄的大苦。你應當忍受,並懇切懺悔,病苦自能消除”。戒賢法師依照辦理,後來疾病痊癒。
這種事假使不明白是過去種的因,人們可能會說戒賢法師並不是得道高僧,或者說這種大修行的人,還患這麼痛苦的病,佛法有什麼靈驗和利益呢?其實三世因果,錯綜複雜。有的是轉為後報,重報變為現報,輕報;有的則是轉為現報,輕報變為後報,重報。這一點必須了解。
由此可見,算命只是捨本求末,因為它並不能改變命運。只有深信因果,自覺的止惡行善,不種惡因,廣種善因,才能轉變並消除過去的罪業,培植現在和將來的福德。這也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方法。真正造福於自己,造福於全家, 造福於人類。望君慎之,行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