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語連珠(6)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妙語連珠(6)
1:21:00 PM |
Labels:
智慧指点 Intellegence
Read User's Comments(0)
智者睿語 (1)
1:20:00 PM |
Labels:
智慧指点 Intellegence
◎生命無常,慧命永久;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願是成功的起點!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願,也就是希望。
◎發願要發好願,說話要說好話。
◎願──必須要發利濟眾生的大願,並且必須隨時隨地身體力行。
◎只要相信自己有無限的能力,做什麼事都會成功。
◎不要去管別人的邪惡,只要經常提醒自己,什麼是該做的或不該做的。
◎常常抱著利益眾生之心,就可永遠不離喜樂。
◎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
◎要得到別人的讚歎,就得先讚歎別人。
◎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鼻;一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天堂地獄由心造!(心如工畫師、法界唯心造)
◎好事我們要響應,壞事絕對要停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則是缺點的累積。
◎人往往不是沒有力量去做事,而是不肯去做。
◎土地是人耕出來的;有第一年的播種,才有第二年的收成。
◎‘路’必須去走方能到達,‘事’必須去做才能完成,而‘苦’則必須去受才可消除。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後進一步的本錢。
◎能原諒別人的人最快樂!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中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不想。
◎遇到困難,一定要用更大的鬥志面對,惟有勇敢面對困難,才有機會致勝。
◎人大都有名利之心,且好與人爭、與事爭。如果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無爭,則世界亦安矣。
◎世間事都是彼此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接物,人生到處都充滿了真善美。
◎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自重
◎一個人能被別人所尊重,且有能力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讀書求學不只是增廣知識、技能,更要提升品格、改變氣質。
◎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者,不僅惹是生非、傷人傷己,甚至永遠無法化解仇恨、圓融人事。
◎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把恨人、嗔人的怨嫌心,轉變成愛心、寬恕心。
◎別人強過自己,我要敬重他、向他學習;別人不如自己,我要謙虛他、鼓勵他。
◎我不輕視自己,也不自大。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會落空。
◎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更要有謙卑的胸襟。
◎聽到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
◎為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孝’首重在順從,要體貼親心、聲色柔順,切不可不耐與嫌煩。
◎孝順父母是子女應盡的天職,侍奉公婆是兒媳應有的孝道。
◎孝順要及時,行善也要及時。
◎讓父母讚美一句,勝過拿錢到處消災,因為父母的讚美,就是最大的祝福。
◎兒女的歡笑,是父母的冬陽。
◎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為別人做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為沒有人能離群獨居。
◎要祝福別人,也要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就不要唉聲歎氣。
◎凡夫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污點,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垃圾。
智者睿語
1:19:00 PM |
Labels:
智慧指点 Intellegence
提升人品
1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2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4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5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7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而是要惜言慎語。
8『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
9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10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12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13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14感謝給我們機會的人,順境、逆境,皆是恩人。
15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
享受工作
1「忙」沒關係,不「煩」就好。
2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3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只要能盡心盡力來自利利人。
4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5成功的三部曲是: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
6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7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8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
9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10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務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
11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
12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累。
平安人生
1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2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3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欲。
4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5財富如流水,佈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佈施的愈多,財富則愈大。
6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7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
8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1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12夫妻是倫理的關係,不是「論理」的關係。
13能不亂丟垃圾,隨時清撿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幸福人間
1每人每天多說一句好語,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會成為一個大大的好。
2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
3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4現在所得的,是過去所造的,未來所得的,是現在所做的。
5若希望人際關係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
6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7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
8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
9包容別人時,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
10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間菩提
◎為利益眾生,實現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歡喜,謂之‘法喜’。
◎佈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我們在讀書或創業時,自己先要有一個發心,就是發‘為人服務、為人犧牲奉獻、永不退轉’的誓願,這叫做‘不忘初心’。
◎有時我們常怪別人不聽自己的話,其實自己何嘗聽自己的話,最不聽自己話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雲:不責人過錯,不舉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矣!
◎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
◎心念有強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來念佛,把我們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歡喜、清淨、慈悲的狀態。
◎六欲天雖然享受福樂,沒有痛苦、煩惱,但都有一個問題,就是*******的問題。一場好夢總要醒過來,這是我們不選擇諸天為歸依處的原因。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鐘,即消一份災。
◎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裏最安定,寧靜最美,安定最樂。
◎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世間沒有‘不能’與‘無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他*的心’愛天下的眾生,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報,就不會有煩惱。
◎愛要濃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濃,則苦的喝不下。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乾淨俐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父母過分愛子女,會反射成為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定成長。
◎人生能平安順心並非是沒有橫逆,而是因為你有能力轉化它。
◎有許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後才能找出意義。
◎我們不要對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應該以平靜了業的心情來承受,並且要以更虔誠的心來懺悔行善,以彌補自己所造的業。
◎謹慎、警覺,是心航的導師;光明、柔和,是內在的佳侶。
◎不管佛菩薩再慈悲,業力再怎麼化解,人終究還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們從人生裏學到了什麼。因為覺悟,讓我們有重生的機會,有懺悔的機會,有在這個生命裏重新得到啟示的機會。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當我們年齡漸長,愈來愈覺得錢之可貴,就可能用錢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愛。豈知在這世界上,沒有錢之前,早有了愛。當我們沒有賺到錢之前,早賺到了愛,我們因愛而來到人世,有一天離開,帶不走錢,只帶得去滿懷的愛。
◎網路聯結了全世界的訊息,卻接收不到人們心底真實的感情。
◎沒有被日出萬丈的光芒照過眼睛,沒有與月光並肩同行過,沒有聽過樹與風的合奏,你如何體會淨土的美好?
◎生命儘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讚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一個人能改善自己的缺點,強化自己的優點,這是個人成功的要務;一個老闆如果能包容員工的缺失,甚至欣賞員工的優點,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求全之心,可用之責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滿足之心,可用之處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他人一點幫助。
◎佛法本來如是,並無所謂深不深、難不難的,如果說是深是難,那是難在眾生自己,深在眾生自己。
◎命運中沒有偶然,一個人遇到順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
◎我禮拜,不求佛菩薩賜福給我;我祈求,讓我得意時勿膨脹自我,挫折時心不萎靡,能夠安穩如山,寬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臟腑。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於人。
◎人之惑,惑於私,私除則明;人之病,病於惰,惰去則勇。
◎每個人都希望身處在高超、美好、清淨的地方去。但這種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為,我們的心不改變的話,環境是改變不了的。
◎義工,為貪婪自私的行為,留下了身教;義工,為爭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開示;義工,為冷漠機械的社會,增添了光熱;義工,為人情紙薄的潮流,注入了情義。
◎慈悲是溫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歡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樂的泉源,讚歎是利人化他的法寶。
◎當我們被別人誤解而產生不平時,先試試放棄戴在心靈的面具吧!
◎覺人之偽,不形之於色;吃人之虧,不動之於口。
◎學佛的人,處處希望他人好,雖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隨順動念頭,工作中專注學習不胡思亂想,學習替別人想,不為自己。
◎只要你願意為大眾寫下‘歷史’的篇章,別人自然樂意為你留下‘歷史’的軌跡。
◎尊敬一個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個人,要延續他的願心。
◎從‘小腦運動神經受損嚴重,導致重度腦性麻痹’的孫嘉梁,證明了:腦性麻痹可以征服,‘心靈麻痹’才是群醫束手的絕症。
◎‘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從不產生好惡。沒有妄念,就沒有煩惱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對於淩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熱情讓我們散發光彩,理想讓我們甘於等待。
◎為真理服務最有價值,為眾生服務最為尊榮。
◎生活的艱苦,可以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讓中改善。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裏,觀察自己;嘴巴要長在心上,評論自己。
◎生命中或許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絕望’,總要滿懷‘期望’,而且永不放棄‘希望’。
◎忍耐,才能和氣致祥;悔過,才能提起勇氣。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於周遭的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
◎我們最穩當的保證人,是我們自己的般若智慧。
清涼菩提
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正覺
◎健時,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時,常作貧想,可以守家;少時,常作老想,可以力學;活時,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有德即有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所結合的心。
◎信佛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眾生的悲願。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而愛是由感情發出來的。
◎學佛是心靈的淨化,學佛是生命的解脫,學佛是福慧的圓滿。
◎開悟後所獲得的東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夠放下是智慧,能夠包容是慈悲。
◎往好處想的人,快樂滿懷;往悲觀看的人,痛苦不已。
◎用慈悲來處理他人的事;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
◎所謂‘放下’,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捨不得之心。
◎佛法的價值觀,就是肯定世間是因緣無常,人類應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動都必須指向內心的寂靜,及貪嗔癡的止息。
◎我們的權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責任和義務一定要‘提起’。
◎看破是大學問,放下乃是功夫,能徹底的看破放下,成佛可期。
◎用慈悲心來關懷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眾生;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乃至微細的每個念頭。
◎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是菩薩道。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軟心’。柔軟心就是無恨心、慈悲心、吃虧的心、處處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執著的心。
◎修行重點是:改革你的內在世界,使你的內在變得更柔軟、更謙卑、更有智慧。
◎修行是要使我們斷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們變成一個無情的人。
◎生死解脫,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生死苦迫的不再起,於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佛法的入門是:‘看得破、放得下。’從哪里下手?‘佈施’。
◎佈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
◎佛法是從一般戀世的自私人生,引向出世的無我人生。
◎你的心念佛時,就是向著極樂世界;心想財色名食睡,就是朝地獄鑽。
修行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為,修定是學佛的心。
◎唯有無限的付出,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全部。
◎一切惡念不令生,處處忍讓,處處學吃虧,當作還債想。
◎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裏有雜念即不恭敬。
◎講經說法、傳播真理、轉移社會風氣,就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養生之道,以能戒除煩惱與憂悲為本,從清心寡欲入手。
◎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
◎家庭為煩惱之根本,出家要出煩惱的家及無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會一心求解脫。《寶王三昧論》雲:‘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如果自己是對的,別人硬說你不對,也要向他懺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為鏡,學佛之人以因果為鏡,聖人以本性為鏡。
◎玄奘法師說:‘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須敬凡僧。’修行人應學唐太宗──‘雖見小沙彌,猶如敬佛。’
◎學佛不守戒,莫談了生死。能夠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涼’
◎慈舟大師雲:‘持戒確是救我們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覺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孫。’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師說:‘想要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的力量,足夠讓心中潛藏的貪嗔癡掃蕩無餘,進而實踐止惡、修善。
◎有願無求,就自在!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菩薩行裏,最重要的課題是佈施、忍辱。佈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
◎佛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故佛陀教導我們要‘遠離眾惡’。
◎順境不動歡喜心,逆境不動嗔恚心,才能看到諸法實相。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
清心
◎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一樣會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恒心。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
◎遺失現在,未來就會後悔。
◎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化黃金。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逆境現前,要歡喜接受,才能消除業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聞利養,其實最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清淨平和。
◎要從‘聲、色’調習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顏悅色、柔聲細語。
◎歡喜心是一種涵養,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悅感。
◎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為人服務,就是幸福。
◎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樣,雲開見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於縮小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屋寬不如心寬。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
◎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人間菩提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愛的人,不會與人計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個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
◎‘心美’,看什麼都順眼。
◎人的生命要不斷發揮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
◎知緣、惜緣,再造善緣!
依「四聖諦」修可成「阿羅漢」.
1:01:00 PM |
Labels:
佛教浅谈 Buddhism
四聖諦:----
(1)苦諦
(2)集諦
(3)滅諦
(4)道諦
四聖諦之間的關係:----------
六道眾生流轉生死常過苦惱---(苦諦)
娑婆世界處處是苦---(集諦)
眾生因此欲脫離生死而修道---(道諦)
後來証了道而滅了生死之輪---(滅諦)
如果人們知道自己的病、自己的苦來自於愛、見、無明,努力修習八正道,寂滅愛、見、無明,便是治療了疾病,從苦中解脫出來。 了解四聖諦,一方面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實現修行的過程:能不能成佛、菩薩或阿羅漢,修行能否成就,主要在於是否深入了解四聖諦。
四聖諦是一體的,不能夠分開,為何這樣說?
在《相應部》(諦相應)裡,羅漢伽梵婆提 (GavamPati) 曾聽佛陀說:若能看到苦諦,就能看到集諦、滅諦、道諦;若能看到集諦,就能看到苦諦、滅諦、道諦;若能看到減諦,就能看到苦諦、集諦、道諦;同樣的道理,道諦也是如此。
能了解四聖諦彼此的關係,才算真正了解佛法;如果不了解四聖諦彼此的關係,就不知道四聖諦與修學的關聯,那麼佛法的基礎就不夠穩固。
佛 所教的法,如無常、無我都是從了解四聖諦而來,假如不了解四聖諦,雖然我們學習佛法,卻如同瞎子般,只是這裡摸一點,那裡摸一點,不能了解佛所教的這些不 同法彼此之間的關係。在三藏大海裡有各類不同的法,要了解它們的相互關係,主要都是靠四聖諦。如果能以了解四聖諦的基礎來看佛教不同的法,即能利益我們。 如果沒有這種了解,雖然學習佛法,我們可能還是無法用佛法真正地利益自己的修學。
所謂現觀的過程,就是實現四聖諦的過程,也就是開悟的過程。四聖諦是了解佛教、踐行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樣的認識,無法了解佛教的不同面向。所以,一方面要了解四聖諦是修學佛法的開端、中端及末端,一方面也要了解實現四聖諦就是佛教的開悟、現觀。
在《雜阿含經》中,佛說:如果我們想要開悟、現觀、解脫,不可能不去了解四聖諦的概念;如同建築房屋,沒有從第一層的地基建起,就不可能蓋第四、五或六層樓。
四聖諦是包括整個修學過程,了解四聖諦是了解修學的初端、中端及末端,在北傳四部阿含經,南傳五部尼迦耶中都有提及。比如在《大念處經》裡,佛說明不同的身、受、心、法念處,其中在法念處的第五項修法,即是四聖諦的說明。
如果我們能有次第地從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到法念處,不斷地練習,就能清楚、徹底地洞察四聖諦而進入解脫的境界;而不管修那一個法門、那一個念處,如果有四聖諦的了解,運用四聖諦的智慧,每一個法門都可以成為解脫的法門。
四聖諦簡釋
佛成道後,初轉法輪,是在古印度波羅奈國的鹿野苑(Sarnath),為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說四聖諦法門。四聖諦的「聖」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諦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滅、道的四諦法,是聖智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人生正確真理。
一、苦諦—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都是苦的果報。
二、集諦—是說明人生集起貪瞋癡等許多煩惱的「因」,去造種種的不善業,才會招受種種的苦果,故「苦」以「集」為因。
三、滅諦—是指修道所證的聖果,即是煩惱滅除,獲得無生(解脫生死)的真理。
四、道諦—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種,主要的指修習八正道,就會得到最勝智慧(般若),修善斷惡,解脫生死痛苦。
「集」為「苦」的根本,此二諦又為流轉於世間的因果;知苦而斷集,斷集以離苦,為聲聞乘厭離世間的觀行。
「滅」為「道」的收穫,此二諦即為超出世間的因果;求證滅而修道,由修道以證滅,是為聲聞乘修證涅槃的行果。
四則人生慧語
1:01:00 PM |
Labels:
智慧指点 Intellegence
《法句經》中說:「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這個偈子是說,如以一個人的力量去戰勝成千上萬的敵人,當然是夠勇猛的戰將了,但是,還不如戰勝自己的煩惱心來得有價值。這四句話是意味著「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的確,人生的戰場上,千軍萬馬,殺氣騰騰。一位在作戰時即使能夠萬夫莫敵、屢戰屢勝的常勝將軍,功勳彪炳,使得敵軍望塵披靡,但他內心卻不一定能夠平安、自在、歡喜。
---------------------------------------------
有人問我在競爭中如何不過度的貪求?競爭中是不是必須利他,以讓更多數人在競爭中得到福祉?
我說,佛法不主張一味退避、消極,欲望本來有好也有壞,利己又兼利他的欲望是值得鼓勵的,利己而不利他的欲望則該袪除。
佛法講因緣,人不可能離群獨居,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為,必定都與他人息息相關。在欲望升起時,應分辨它是純為私利呢?或是私利、公利兼而有之?在考慮公利的必然性時,積極爭取是應該的。進一步來說,競爭也是如此。
---------------------------------------------
【房子燒掉就燒掉了?】
有位學佛的老師家中失火,朋友安慰他:「《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房子本來就是虛妄的,燒掉就燒掉了,不必太難過。
老師說:「房子和我都是虛妄的,但是虛妄的我,還是需要有虛妄的房子。我以前看到別人有事,也會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旦事臨到自己,所有相都是真實的。」
當時我的師父說:「佛看所有的人與自己都是虛妄;眾生則是看到別人是虛妄,卻不承認自己也是虛妄。我們要學佛,雖然自己發生問題是真實的,但是要將它當成虛妄的,能夠如此,痛苦與煩惱就會減少。」
僅僅認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不夠的,如果不練習體驗「放捨諸相,休息萬事」,就只會對別人說不要執著房子;但是當自己的房子被燒毀時,就痛苦不堪。
---------------------------------------------
我從小就經歷過水災、戰亂、流行傳染病等等災患,對那些災患的印象都很深刻。因此,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後,我即刻趕到災區,不僅參與物質的救濟,並用觀念及方法來幫助災民劫後重生。
我首先鼓勵當地人說:「雖然失去了一切,但是不要失望,只要我們還有呼吸,永遠還是有希望的。」
其 次,我教他們用四句話來應變:「面對它:面對這樣一個災難。接受它:災難已經發生了,就要接受這個事實。處理它:接受事實後,就盡可能地運用資源,改善自 己的生活,並找到生活的方向。放下它:不論是否能處理、改善,已經發生的事實,再難過、再痛苦、再無奈,也是沒有用的,過去的已經過去,從現在開始繼續往 前走,走出另外一條路來,才是最要緊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