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管住自己的嘴:21戒》

《管住自己的嘴:21戒》
 
1、戒多言:說話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2、戒輕言:不要輕率地講話,輕言的人會召來責怪和羞辱。
3、戒狂言:不要不知輕重,胡侃亂說。胡侃亂說,往往後悔。
4、戒雜言:說話不可雜亂無章。雜亂無章,就會言不及義,傷害自己的美德。
5、戒戲言:不要不顧分寸地開玩笑,否則會引起衝突,招來禍害。
6、戒直言:不要不顧後果地直言不諱,否則也會引起麻煩。
7、戒盡言:說話要含蓄,不要不留有餘地。
8、戒漏言:不要洩露機密。事以密成,語以漏敗。
9、戒惡言:不說無禮中傷的話,不要惡語傷人。(刀瘡易沒,惡語難消.)
10、戒巧言:不要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必然虛偽。
11、戒矜言:不要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自矜自誇,是涵養不夠的表現。
12、戒讒言:不要背後說別人的壞話。背後說人壞話,會弄得天下都不太平。
13、戒訐言:不要攻人短處,揭人瘡疤。揭人瘡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
14、戒輕諾之言:不要輕易向人許願。輕易許願,會喪失信用。
15、戒強聒之言:不要嘮嘮叨叨,別人不願聽也說個不停,使人厭煩。
16、戒譏評之言:不要說譏諷別人的話。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往往馬虎。
17、戒出位之言:不要說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話。
18、戒狎下之言:不要對下屬講過份親密的話,以免下屬迎合你而落入圈套。
19、戒諂諛之言:不要說吹捧奉承別人的話。吹捧奉承別人,是人品卑微的表現。
20、戒卑屈之言:不要低三下四,說奴言婢膝的話,因為德厚者無卑詞。
21、戒取怨之言:不要說招人怨恨的話,播下使人怨恨的種子。
  


禪思雜記

【處事】謙恭一點,禮貌一點,淡泊一點。

【修養】安靜一點,慈善一點,沉穩一點。

【交友】真誠一點,大度一點,熱情一點。

【飲食】均衡一點,節制一點,清淡一點。

【做事】博學一點,誠信一點,負責一點。

【得意】低調一點,收斂一點,感懷一點。

【失意】忍耐一點,豁達一點,參透一點。


1.可以忍受貧窮,不能背叛人格。

2.可以追求財富,不能揮霍無度。

3.可以發表岐見,不能撥弄是非。

4.可以不做善人,不能?為非作歹。

5.可以不做君子,不能去做小人。

6.可以容忍邋遢,不能容忍頹廢.

7.可以沒有學位,不能沒有品位。

8.可以風流倜儻,不能縱慾無度。

9.可以不說感謝,不能不懂感恩。

心中有歡喜的人,到處是賞心悅目的景色;
心中有禪定的人,耳聞是八萬四千的詩偈;
心中有佛法的人,面對是善人善緣的世界。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纔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道德的鑰匙,可以開啟苦牢之門,到達快樂的天堂;
慈悲的鑰匙,可以開啟瞋牢之門,到達無爭的領域;
智慧的鑰匙,可以開啟闇牢之門,到達光明的淨土;
信仰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完美的境界。
講話不要做「烏鴉嘴」,要做「喜鵲報喜」;
待人不要做「相撲雞」,要做「鳳凰來儀」;
處世不要做「木頭人」,要做「微笑彌勒」。

為人父母,要心甘情願養育子女;
為人師長,要心甘情願作育英才;
為人學生,要心甘情願承受教誨;
為人子女,要心甘情願孝養父母。
為人父母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認知,
則子女不僅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自己的朋友;
為人師長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涵養,
則弟子不僅是自己的晚輩,更是自己的同參;
為人長官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體認,
則部下不僅是自己的袍屬,更是自己的同事。
為人屬下者要如土,謙卑低下;
為人主管者要如海,不揀粗細;
與朋友相交要如林,含藏萬象;
與人群相處要如水,屈伸自如。

從生活滿足中,培養感恩喜舍的美德;
從工作參與中,培養勤奮奉獻的精神;
從群眾和合中,培養集體創作的觀念;
從共識認同中,培養尊重配合的情操。

經一分挫折,得一分識見;
容一分橫逆,長一分器度;
省一分心機,多一分道義;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反省是認識自己的秘訣
當我們從鏡中看自己時
會發現自己與自己相遇
也就是發現自己的裏面
還有一個真實的自己
善法多聞,能增長智慧;
善念多思,能培養慈心;
善事多做,能種植福田;
善行多讚,能和諧群我。
責己者,可以成他人之善; 責人者,實可長自己之惡。 責備自己的可以培養美德; 苛責別人是助長自己惡行。
以因果觀察人生, 以智慧探索人生,
以平等對待人生, 以愛心走完人生

學會放下心中『罣礙』,就能事事無礙!
學會放下心中『執著』,就能通權達變!
學會放下心中『貪念』,就能知足常樂!
學會放下心中『傲慢』,就能虛心求教!
學會放下心中『恐懼』,就能心安理得!
學會放下心中『忌妒』,就能欣賞別人!
學會放下心中『憎恨』,就能寬恕別人!
學會放下心中『煩惱』,就能一切自在!

希望是給時刻極積的人 成功是給堅持到底的人
健康是給涵養身心的人 財富是給勤儉能拾的人
幸福是給常懷感恩的人 快樂是給心中知足的人
清靜是給隨處自在的人 詳和是給感恩一切的人
智慧是給低心學習的人 使命是給德行承擔的人
機會是給準備完全的人 成功是給落實於行的人

修身立德有誠心
待人處事有愛心
舉止要有功德心
作事立志有恆心

修道是否有犯以下過失?
一、不負責難擔荷
二、不明理難持久
三、不修道難解脫
四、不圓融難人和
五、不自發難鞭策
六、不放下難灑脫
七、不知足難常樂
八、不精進難悟覺
九、不耕耘難結果
十、不同心難道播

面對苦惱時,不要傷心流淚,要以悲憤為力量,
面對委屈時,不要歎息失望,要以忍耐為擔當,
面對誘惑時,不要虛榮迷茫,要以禪定為舟航;
面對榮耀時,不要患得患失,要以克制為良方

成長需要時間,只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努力,才有收穫;
做任何事都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人生是長是短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方向對不對,人生的方向如果正確,就不會迷茫煩惱的渡過一生。
要做個受人歡迎和被愛的人,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
面容動作.言談舉止合宜得體,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

能捨一切諸難捨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原本是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擁有世人欣羨的富貴、名位,但為了追求人生的真理,這一切他都看透、放下了。  

悉達多太子捨棄王位,出家修行,行腳來到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時,由於他的相貌與風度既高雅又莊嚴,吸引了許多民眾圍繞瞻仰。當時國王頻婆娑羅王正在宮殿高處俯覽城市景致,看到許多民眾對一位年輕的沙門恭敬禮拜,感到非常好奇,於是,派遣侍衛把他請過來。

太子走到國王面前,國王見到他那殊勝的相貌,打從內心生起敬重之念,他知道眼前這位年輕人,一定不是泛泛之輩。

國王向他說:「我看你不是平常之人,應有一番大作為才對。你是不是能放棄修行,幫助我治理國事?我會給你很高的職位,給你許多兵卒。」

太子搖搖頭,面帶笑容地說:「我的志向不在於世俗的富貴,也不在於領兵掌政。」國王說:「如果這樣你還不滿意,那我讓你擔任元帥,協助我保衛國家。」太子仍然安詳地說:「我已厭離世俗之事,我要追尋豐富的心靈寶藏。」

國王又說:「要不然這樣吧!我給你一半的國土,我們一起來掌政。」太子說:「我既已捨棄原有的國土出家修行,怎會貪戀這些呢?」國王覺得很奇怪,問道:「你從那裡來呢?」

太子說:「在雪山南麓一帶,有一個富足安樂的國家,國王的族姓是『釋迦』,我就是釋迦族的太子。為了探討人生最超然、最珍貴的心靈領土,我捨棄了一切,所以,我不希望在此受到高位的束縛!」

國王聽了訝異地說:「噢!原來你是釋迦族的太子!為了出家修行而捨棄王位,實在令人欽佩!我們在此約定,如果你修行有成,千萬別忘了回來度我!祝福你!」

悉達多太子成佛後,果真依約來度化頻婆娑羅王,後來頻婆娑羅王成為佛教的大護法。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悉達多太子為了追求真理而捨去一切;而頻婆娑羅王為了愛才,也願意捨半國之地。可見,能捨的人,才是大福大慧之人。

當我們「捨」的時候,我們的心念是朝向那裡呢?是朝著福利人群的方向?或者是朝著私愛的方向?若是為服務人群而捨,就是快樂自在之道;若是有所求,為名利財色而捨,就是煩惱之源。這一切都是從心而起,心懷大愛才能自在輕安,請大家多用心啊!

共相怨害喻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憂不樂。
有人問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
即答之言:有人毀我,力不能報。不知何方可得報之?是以愁耳。
有人語言:唯有《毗陀羅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
其人聞已,便大歡喜:愿但教我。雖當自害,要望傷彼。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嗔恚故,欲求《毗陀羅咒》用惱於彼,竟未害他,先為嗔恚,反自惱害,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如彼愚人等無差別。

從前,有一個人,和他人有仇恨,終日憂愁,悶悶不樂。
有人問他說「你現在是何原故,憂愁、鬱悴得成這個樣子?」
他便回答說「有人毀謗我,我的能力小,不能報復,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報復他,所以:為這件事憂愁著。」
有人告訴他說「這只有一種『毘陀羅咒』,可以害死他!但是:這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還沒害到他,就會先害到自己。」
他聽了之後,非常高興的說「但願你能教我!雖然:會傷害自己,但我也不在意,只要能傷害他就好!」
因為瞋恨的原故,想求「毘陀羅咒」,用來惱害於他人,畢竟未能傷害他人,已先被自己的瞋恨,惱害了自己,墮落在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之中。
這就像那個愚笨的人,害人害己一樣,沒有什麼差別。

禪門公案 » 【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了個故事:

有個富商,有四個老婆。

第一個老婆伶俐可愛,整天作陪、寸步不離;
第二個老婆是搶回來的,是個大美人;

第三個老婆,沉溺於生活瑣事,讓他過著安定的生活;
第四個老婆工作勤奮,東奔西走,使丈夫根本忘記了她的存在。
平日,商人一直很疼愛、重視前三個老婆,卻常常忽略了照顧第四個老婆。
有一次,商人要出遠門,為免長途旅行時的寂寞,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四個老婆,希望能有人願意陪同他一起前往。

第一個老婆說:「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呀!」
第二個老婆說:「我是被你搶來的,本來就不甘心情願地當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個老婆說:「儘管我是你老婆,但我不願意受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外﹗」
第四個老婆說:「既然我是你老婆,無論你到哪裡,我都跟著你一起。」


於是,商人只有帶著被自己常常忽視的第四個老婆,開始了他遠行的旅程。
最後,釋迦牟尼說:各位,這個商人是誰呢?
就是你們自己。
第一個老婆是指【肉體】,死後還是要與自己分開的
第二個老婆是指【財產】,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第三個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時兩個相依為命,死後還是要分道揚鑣;
第四個老婆是指【自心】人們時常忘記它的存在,但它卻會永遠陪伴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