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益西彭措堪布:思惟三苦修持悲心

複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壞苦。
此三苦可攝一切苦。佛說三苦,是要指示苦的三個方面:與苦受相應的狀態,與樂受相應的狀態,與一切有漏受相應的狀態。所以,不能認為苦只是苦受,不然就無法成立「有漏皆苦」、「輪回周遍是苦」,也無理由對色無色界天產生悲湣心。
佛說的苦諦非常深刻。在外道眼裏,升天是究竟,而以苦諦衡量,逍遙的神仙、安住在喜樂中的禪天,都等同於無間地獄。
如何認識苦苦、行苦和壞苦呢?
所謂苦苦,即生起時的逼惱苦受,與苦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境。
換言之,當下苦受生起時,心識顯現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識自現,心識正在逼惱中,哪有安樂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時,即使有豐富的五欲六塵,也感受不到快樂。
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苦的本性。即從因緣上觀察,有漏法唯一是他(業惑)自在轉,有漏蘊每一?那的顯現都受業惑的支配,一直被動地遷流,叫行苦。
從未來方面觀察,當下一?那並不是安樂性,因為這一?那粗重隨逐——帶著無量業惑的種子、苦苦和壞苦的種子,遇緣就會產生苦苦和壞苦,這是極不安穩性,並非安樂性。五取蘊每一?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彈。
反面觀察,如果有漏法是安樂性,則不應輾轉出生苦惱,因此成立有漏法是苦性。
第三壞苦,包括一切有漏樂受,與樂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境。
壞苦並不是指壞時痛苦(這是苦苦),而是以「有漏樂是壞滅性」為苦。有漏快樂一定是和痛苦相連,一旦樂受失壞,就會引起不堪接受的憂苦。
只要在輪回中,就可以斷定:不論享受何種快樂,最終都難逃壞滅的結局。由此觀察輪回中的快樂都是壞苦性。
人間慶祝孩子誕生、男女結婚、事業興隆、競選成功,都有一種歡樂的氣氛。這只是凡夫執苦為樂罷了。這些法如石火電光,轉眼即逝,有什麼可樂呢?
比如,一群孩子在海灘上用沙子堆成一座漂亮的城堡,他們為此而歡呼,但這不是安樂性。一陣海浪沖上來,城堡頓時化為烏有,留下來的只有哭泣。
同樣,升官發財、娶妻成家、買車、住洋房,最初顯現這些圓滿時,人們都認為堅固、永久,其實都是壞滅的本性。
所以,追求世間,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智者深知這一點,對有漏法不存任何希望,因為沒有一法不像泡沫般終歸破滅,不如現在就放下,省卻很多麻煩。
凡夫愚人都是做一些無實義的事。想想看,以一種執苦為樂、執生滅為永恆的顛倒心,所做、所領受的會有實義嗎?能不最後希望破滅、陷入苦惱嗎?所以,凡夫的思想、行為一概是迷亂的,整個輪回何其荒唐可笑。
看到世間眾生歡樂時的狀態,就像瘋子為眼前的幻覺歡唱一樣,讓人深深憐憫。
在思惟眾生的三苦時,把眾生觀想成大毒瘡,非常形像。
天地間的有情,其實是一個個本性為苦的「大毒瘡」。每個毒瘡中充滿了「毒素」——業惑的種子,此即行苦性。「大毒瘡」不論以什麼修飾,用什麼緩解,不論有沒有發作,都是充滿毒素的性質。
了知這一點後,再看有情吃飯、睡眠、入禪定都只見苦相,令人悲湣。
每天中午全世界有幾十億人吃飯。為什麼要吃飯呢?原因就在毒瘡是苦性,為了緩解饑餓之苦,必須在腸胃裏塞一點東西,就像在熱毒瘡上要灑冷水一樣。到了深 夜,家家戶戶床上都臥著毒瘡,需要以睡眠緩解疲勞。睡眠不足,「毒瘡」就會劇烈反應。所以,吃飯、睡眠並不是安樂,而是苦惱逼人、需要緩解的苦的表現。
再看苦受,如在毒瘡上澆熱水。五蘊大毒瘡,餓它、冷它、累它、惱它,則痛苦不堪。讓它吃好、穿好、住好、睡好,才不痛苦。在毒瘡上灑上冷水就感到舒服,所謂輪回中的快樂,也是僅此而已。如此一看,三界有情誰不苦惱呢?
每位有情拖著五取蘊的皮袋,從過去拖到現在,還要拖到未來。一天帶著皮袋,就有一天的苦惱,決不會從此處出現真安樂。
比如,大城市裏人山人海,就似一個個皮袋走在大街上。打開皮袋,只有三十六種不淨物、?那不斷的邪念和無量業及煩惱的種子,這是安樂性嗎?有什麼清淨的智慧、無漏的功德、解脫的安樂?
這些皮袋最大的本事,是?那不停地生產煩惱和業,為生生世世的受報作準備。我們不能單看外表的包裝很好,就認為眾生很安樂,即使成仙升天,也是徹頭徹尾的苦性。
佛教的苦諦很深刻,我們要依苦諦教法認識輪回的真相,再觀照有情無不墮在三苦之中,生起大慈大悲。
有人問:為什麼說「悲憫有頂天等同悲憫無間地獄」?
答:如果只看短暫一生,有頂天無苦無樂,無間地獄感受劇苦,二者迥然不同,但把生死流轉的全程展開來比較,二者完全相同。比如,多劫之後,有頂天引業窮 盡墮入地獄,無間地獄的眾生受盡果報上升人間,前者轉成痛苦,後者轉成安樂,未來誰的痛苦更大呢?再向前或向後無盡展開生死的全過程,可觀見二者流轉的自 性以及苦樂的總和並沒有不同。
這樣看生死流轉,才知道應同等悲憫三界凡夫,應如悲憫乞丐一樣悲憫富豪,如悲憫旁生一樣悲憫天王。
這不同外道的認識。外道將六道分成兩層,認為下層的牛馬等是束縛、是苦難,升天到了上層,就徹底解脫,他們以升天為究竟。佛教看六道是上下輪轉,上去的要下來,下墮的會回升,整個三界平等是輪轉苦性。
懂得這一點後,就知道:只悲憫感受苦苦的有情並不合理,理應悲憫上至有頂、下至無間的一切有情。對此若能生起勝解,發悲心時,決不肯遺漏上界諸天、人間尊主,三界凡夫都平等成了大悲救拔的對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