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巴西Carlos Meira的人物紙雕

【紙藝】巴西Carlos Meira的人物紙雕

職場人際關係三十六計

職場人際關係三十六計

 
1計:如何懂得聽人說話是受別人歡迎的前提。
  第2計:只有善於展示真實的自己,才能更加吸引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力。
  第3計:初次交往的成敗關鍵是適當的寒暄。
  第4計:贏得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必須先做給別人看。
  第5計:與人交往注意不要過於親密,保持適當的距離,有助於友誼的持久。
  第6計:微笑是增進人際關係的寶貴財富。
  第7計:記住對方的姓名有助於進一步的交往。
  第8計:守時能展現個人的良好品德。
  第9計:適當的穿著打扮有助於增進人際關係。
  第10計:良好的姿態,能促進雙方的交流。
  第11計:恰如其分的讚美使人相交更愉悅。
  第12計:與朋友相交不念舊惡,對對方的良好表現要及時地給予褒揚。
  第13計:對朋友的誇獎要有度,不能過分,過度的奉承反而顯得有失誠意。
  第14計:面對朋友的要求不要有求必應,而應量力而為。
  第15計:朋友之間如有點小誤會,可利用第三者作為緩衝,以解除誤解。
  第16計:學會借第三者的口傳達自己的仰慕之情、讚美之意。
  第17計:與人交往必須把握寬嚴分寸。
  第18計:養成推己及人的精神。
  第19計:善解他人愛屋及烏的心理。
  第20計:善用內方外圓的處世哲學。
  第21計:學會用忍讓 寬容接納他人,更能促進相互理解。
  第22計:有時主動認錯,不僅不會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提高自己的信譽。
  第23計:豁達大度方能不致傷人傷己。
  第24計:理解不是強加別人的,而是通過自己的舉動感染別人。
  第25計:直視對方,誠心誠意說:對不起。
  第26計:信任是友誼的根本。
  第27計:放棄私我,從對方的利益出發,能輕易地感召他人為己所用。
  第28計: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第29計:友好相處的基礎在與人為善
  第30計:與人相處應當虛懷若谷。
  第31計:待人必須謙虛有禮。
  第32計:適時來點幽默可以化解敵意,化解緊張的氣氛。
  第33計:對待朋友以寬宏大量為度。
  第34計:人際往來不要害怕主動。
  第35計:坦誠布公是交朋友的基本法則。
  第36計:適時的糊塗是難得的人際關係潤滑劑


每個人都具有不可思議的潛能

每個人都具有不可思議的潛在能力,當你在迫切需要的時候,便會像火山的噴焰一樣爆發出來。

有很多人的能力都是潛藏起來,在外表上也看不出來,就好像大自然一樣,它的潛能就藏在天地之間。

一個人要戰勝外在環境的任何困難,並不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我們的身體內,本來就潛藏著一股非常驚人的能量,當我們可以把內在的力量慢慢誘發出來時,就能發揮很大的創意與能量。我在一本雜誌裡看到一篇,讓我非常感動的報導。

內容是說,統領臺灣康柏六大主管的何薇玲成為一位馬迷,是緣於一匹不合格的馬兒,也是創下賽馬界傳奇的一匹馬。

這匹馬它一出生就因為略為彎曲的前腳與不勻稱的身形,被它的主人判定為不合格的賽馬,也因此沒有受過任何訓練與特殊的照顧,只能參加一些小比賽,賺著不起眼的幾百塊美元的獎金,它的前半生一直都是個輸家,直到它的伯樂出現的那一刻開始。

這是它生命的轉捩點,它的主人替它找了訓練師,騎師讓它找到了衝刺的動力,由於它長期被人疏於照顧,因此連體重比起一般的賽馬還要來得輕,每次比賽時,它總得比別人多背負三 十磅 的沙袋以示公平,但是,這不僅打不倒牠略顯彎曲的前腳,也沒有擊垮牠的高齡。 

牠最驚人之處是牠轉彎時永遠不減速,這對賽馬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傷害,也是體力極限的挑戰,但是牠卻可以不顧一切,當牠衝刺時,完全不像是一匹十九歲的老馬。

因為牠知道,他想贏。即便是身體的缺陷,也阻擋不了想贏的意志與念頭。雖然牠每每跑到鼻血滲出來也不停止,但牠創下了美國賽馬界傳奇的一頁。

 牠和三個相關的人,包括牠的主人、騎師、訓練師,在遇到牠之前,都是失敗者,而牠卻締造了一場場勝利的奇蹟。

即使會死,牠仍然在彎道上全力以赴,因為勝利就是牠的一切。

在人生競賽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會想辦法把攔路的石頭撞開,即使撞得頭破血流也不在乎;而有的人會撰擇繞道而行,因此,這也代表了每個人面對人生困難時處理的方式和結果。   在這個傳奇馬匹的故事裡,己深深的探觸到,每個人的生命中的要害與弱點。

當你遇到阻礙時,是努力地排除萬難、撞開攔路的石頭,還是會選擇繞道而行呢?

一匹賽馬場的輸家變成美國的一頁傳奇,那麼在人生的競技場上,是不是也會充斥著無數個反敗為勝的例子呢? 

也許我們感動的不是牠的勝利,而是牠最後一博的勇氣。其實人生路不也是如此嗎?即使是要拚盡全身的力氣,也不能選擇放棄。 

一匹馬的啟示,你學到了嗎?

心律法師:佛珠的意義

現在有很多人帶佛珠,說起來並不是真的信佛,而是看到不少演藝界的明星帶,覺得這是一種時尚,所以自己就跟風。當然,這並沒什麼不好,但如果大家能更多地瞭解一些佛珠的相關知識,會更有意義。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

「佛珠」與「弗誅」諧音,戴上佛珠,可以隨時提醒我們,不可誅殺任何有性命的東西,包括人、動物、植物,而且要想盡一切辦法來維護對方的生存,讓他們也能安心地活下去。

關於佛珠的來歷,據《本患子經》中記載:「昔有國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國邊小,頻年寇疫, 穀貴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廣,不得遍行,惟願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滅煩惱,當貫木患子一百八個,當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伽 名,乃過一子。如是漸次,乃至千萬,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除諂曲,捨命得生炎摩天,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結業,獲常樂果。』王言:『我當奉行。』」此 即念珠的由來。

佛珠主要是用來念佛號的,譬如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等時,食指與大拇指握住某顆佛珠時,嘴巴用金剛持法微聲念出佛號,同時大拇指輕輕地在佛珠上摸壓繞表面一周,以摸完時也剛好念完佛號的速度摸之,念完後把佛珠撥進來手掌心中,繼續再念下一聲佛號。

佛珠作為法物,被賦予了特殊的表法意義。看到佛 珠,我們就會提醒自己要念佛,告誡我們應當象佛陀那樣處世待人接物,這樣做所得善果不可思議,所感得的吉祥如意亦不可思議。我們如果真能夠這樣去想去做, 那就會明白帶佛珠對我們有非常大的意義。帶佛珠不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帶,在家居士,甚至沒有皈依的人都可以帶,它是提醒我們要有正確的思想和行為,提醒我 們要隨時糾正不正確的言行舉止。

秀才與禪師

有一群人等著要過河,船伕把渡船從沙灘上推到河裡,河邊上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因為兩岸船隻的往來,都給壓死了。等候乘船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秀才和一位禪師。

秀才看到渡船壓死魚蝦的情況,就問禪師:「和尚,你看船伕把船推下水的時候,壓死那麼多魚、蝦、螃蟹,你說這是誰的罪過呢?是乘船的人,還是船伕的罪過?將來這個殺生的罪業,是要歸於乘船的人,還是船伕?」

禪師指著秀才說:「是你的罪過。」

秀才很生氣的說:「怎麼會是我的罪過?我也不是船伕,我沒有乘船,怎麼會是我的罪過呢?」

禪師喝斥說:「因為你多管閒事!」

「船伕為渡人到河岸,心裡沒有殺意;乘船的旅客,只是過河辦事,也沒有瞋恨殺生 的惡念,他們的無心,像虛空一樣,任白雲烏雲遮蔽,並不妨礙原本淨朗的天色。持戒的人要從慈悲的本懷去思量,例如很多人持午(過午不食),原本佛陀制戒是 要我們減少食物的貪求,用心在修行辦道上,但是為了持午,別人卻為你忙著打果汁、熬米湯,你高高在上去修行,別人為你庸庸碌碌的打點雜務,此種行為並不可 取。

古代的祖師大德,搬柴運水,為眾生做一隻老牯牛,我們何德何能,又有多少福慧,可以如此浪擲?」

秀才妄生是非分別,平添煩惱閒事。

人世間也有不少像「秀才」的人,歡喜評論他人長短善惡,卻不自知這好壞是非,讓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罪業由心造,這顆心像精於工畫的畫師,塗滿青紅紫綠的色彩,想要回覆心的純白無染,只要停住內心畫師的雙手,那些五顏六色自然消褪。

能夠應付挫折才能應付人生

「女人就像是茶包一樣,人們永遠不知道她們有多堅強;當我們把茶包放到熱水中,我們就能看到茶包不斷地釋放出它的能耐。」──羅斯福夫人


人必須學會應付挫折的能力,唯有能夠克服挫折的人,才能把每一次的挫折都看成一個警訊,並不斷修正自己的方向,繼續朝著理想邁進。

有些事情在當時看起來實在是糟透了,但最後結局卻圓滿得不得了。可見不必為了一時的困頓而「困」住自己,我們應該從挫折中培養奮起的勇氣。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不同是,成功者知道如何「熬」過挫敗和失望的歲月,而失敗者反之。

「我們從失敗中學的功課,通常比從勝利中學到的還要多」我們在遭遇挫折或失敗時,就好像是一顆充氣的皮球,你打它一下,它跳得愈高;你愈迫害它,它就愈堅強。我們必須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而非依賴過去的成功。

為我們面對無數挫折,要如何把挫折及危機變成成功的一種試煉,就取決於每個人處理及面對的能力,只有面對它,正視它,不逃避它,才可能化挫折為動力,讓挫 折成為邁向成功的墊腳石;所謂「船過水無痕」,我們不必把挫折當做傷痕,就讓它像水面上的波紋,雖起了陣陣的漣漪,但是卻不必留下痕跡。

心律法師:給孩子創造一個向善的環境

央視有一檔「猜猜看」欄目,有期節目中出了這樣一個題目:沖著門口的電梯間的壁上,有一面鏡子,是做什麼用的?全體嘉賓及現場觀眾竟然沒有一個答對的!更絕的是,他們的答案驚人地一致:是為乘客整容用的。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是:為了坐輪椅的殘疾人出電梯時,不用轉身就能知道身後的情況。因為在西方國家,生產電梯有一項強制性標準,必須有這面鏡子。

答案出來後,現場寂靜了好一會兒,沒有掌聲,沒有笑聲,人們的臉上有些許的尷尬。
為什麼大家都是從自身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沒有想到還有一些需要給予特殊關照的朋友呢?這個,很大程度上和環境有關。是我們從小沒有被培養起這個意識,是我們做家長的沒有將向善的思想傳承給我們的孩子。

人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有理性、有同情心。一個不知道關心人、同情人的人會生出陰暗的心理,心靈不會健全。必須注重培養孩子的愛心,從小就在孩子的心靈 中撒下善良的種子,讓他們具有愛己愛人之心。只有擁有善良的同情心,長大之後,才有仁慈的品質,才能成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的人。

現在很常見的一個詞「啃老族」,說的是子女過分依賴父母,已成年了卻主動放棄自己的生存能力,而選擇依靠父母或親戚來養活自己, 「長大不成人」是這些人及社會面臨的共同尷尬。

其實,父母對子女傾注了全部的愛和關懷,同樣也希望從子女那裏得到愛的回報。然而,這種願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的。說起來好像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卻還在於父母的教養方式。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
雖然說,不是所有不肖子女的父母都是自作自受,但在我們感歎如今那麼多孩子啃老或不孝時,也要深刻反思,自我檢討。

試想一下,那些在家裏接受賄賂、算計別人、辱罵別人的家長們,他們有沒有背著孩子?如果沒有,他們的孩子看見了會怎麼想?會怎麼重建他們的價值觀?會怎麼看待自己今後的人生道路?而且是不是也會從父母那兒學會這些伎倆?

「忠孝傳家」是句老話,如果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孝道觀念,並且在生活中、在對長輩的態度上,也身體力行地表現出這個價值觀來,子女自然就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學會了怎麼孝順自己的父母。

心律開示:父母不僅要愛孩子,還要給孩子一個愛的環境,讓他們從小學會如何去愛,長大後才會愛父母,愛別人,愛那些需要愛的人們。
 

禪門公案─ 楊歧燈盞

在從前,一般的叢林寺院裡,庫房的牆上,往往可以看到懸掛著一付聯對,曰:「楊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這是關係著兩則膾炙人口,且感人肺腑的佛家公案。下面就來介紹「楊歧燈盞」的故事吧了!

相傳北宋時侯,住在袁州(今江西省宜春縣治)附近楊歧山的方會禪師,當初曾徵得母親的贊同,依石霜圓會禪師出家修行。因為俗家無人,所以出了家的方會禪 師,還得負起奉養俗家母親的責任。於是,方會禪師白天除了替常住做事之外,只得利用夜晚編製草鞋,把變賣的錢給母親買米。可是,其母最初怕他耽誤常住的事 情,不肯接受,且責備他說:「你既然出了家,就應當全身奉獻,替常住做事,現在你私自編製草鞋,難道不怕侵用了常住的時間?」

師回答說:「我只利用晚上大家都在睡覺的時候,是犧牲自己睡眠的時間,並無侵佔常住的時間。」

母又說:「既在晚上,那還不是會侵用到常住的燈嗎?」

師答道:「用的是我私置的油燈。」原來,禪師的寮房準備了兩盞燈,一盞是常住的公燈,一盞是自置的私燈,;平常辦常住事時用公燈,若是辦私事時就換用私燈。

母又問:「那麼,你自己的油燈掛在那裡,是上面呢?還是下面?」

曰:「自己的燈在上,常住的燈在下。」這時候,其母方釋然接受。原來,油燈點燃後,就免不了會滴油,若是常住的燈掛上面,油滴入私燈,就會侵損到常住。

學佛成就,必先注重持戒。佛陀制戒律,既明後報;祖師制清規,並演現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最是可怕,所以要說:「打醬的錢不可以打醋,買磚的錢不能買 瓦。」楊歧方會禪師,公私分明,點滴不苟;守戒既是如此精嚴,難怪後來悟境如彼高明,而成為禪家五宗七派之一的大祖師。一盞油燈,足以照耀千古!

法華經講要 見寶塔品 (聖嚴法師)


廣惠寺華塔又稱多寶塔。在河北省正定縣老城牆南門內。



見寶塔品──寶塔涌現,證明說法

過去許多諸佛都曾說過《法華經》,當他們說《法華經》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多寶塔從地下涌出來,這是為了證明《法華經》的功德無量。塔裡有一尊古佛叫作多寶如來,他在過去發了願,為了護持《法華經》,所以凡是有佛說《法華經》,這一尊佛一定會與多寶塔一起在會場中出現。
〈法師品〉中已解釋過,塔是供舍利的,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留下舍利八斗;過了一百五十年左右,阿育王把佛的舍利送到全世界,據說有八萬四千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起塔供養佛的一顆肉身舍利,舍利供在塔中,讓人、天恭敬供養,使供養人得以種福、種善根,所以舍利的傳世,還是有用的。中國大陸五台山、浙江阿育王寺等處,都供有佛舍利;在尼泊爾朝聖時,我也曾看到兩座阿育王所建的佛舍利塔,但現在全世界留下來的已經沒有幾座了。本品中的七寶塔內,所供奉的是過去多寶如來的全身舍利。
說完法師品後,即有七寶大塔,從地涌出,住於空中,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眾寶莊嚴,八部神王及其眷屬,以種種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塔從地下涌出來,而停在空中,高五百由旬,寬二百五十由旬。
中國人用「華里」作為計算距離的單位,西方用「公里」及「英里」,古代印度則是用「由旬」來計算。由旬梵文yojana,在佛經裡有三種說法:1.一由旬等於三十華里,2.四十華里,3.六 十華里。究竟是多少,無法確定。但是古印度人妙的很,他們也不管究竟是多少里,所謂的「一由旬」就是相當於國王打獵或是行軍時一日的路程;要注意,不是騎 馬也不是騎駱駝,而是行軍。士兵經過訓練可以走得很快,國王如果養尊處優,大概就走得慢一點,一天只能走三十里,但有的國王走得快,所以能夠走六十里。現 在的 一公里 相當於二華里。
帝王一日行軍的距離叫做一個由旬,若是以三十華里來算,五百由旬就是五百個三十華里,相當於一萬五千里,這個塔實在太高了,只有在法華會上才見得到這麼高的大塔,普通人是見不到的。寶塔是由七寶所成,所以說「眾寶莊嚴」。
因為有一尊多寶佛和多寶佛塔的出現,所以八部神王和他們的眷屬也都前來供養。八部神王就是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也有把天龍算成一個,再加上人非人等。
「人非人」不是人加上非人,而是有「人非人」這個族群的護法神,像人但又不是人,這叫作「人非人」。其中的夜叉、乾闥婆、阿修羅,雖然有人的樣子,但他們不是人,其他的則不具備人的樣子。乾闥婆是音樂神,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也可以說就是乾闥婆,是伎樂天。

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塔門未開,便先出聲音讚歎:「真好啊!真了不得!真不容易!釋迦牟尼佛能夠以平等的大慈悲心,來教菩薩的法,為大眾說出佛所護念的《妙法蓮華經》。
佛所護念」是指受到多寶佛以及一切佛保護、擁護、繫念和眷念的。

「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此四句是說:真是這個樣子喔!真是這個樣子喔!我多寶如來可以證明釋迦牟尼佛說的《法華經》,是如實而說,絲毫不錯,沒有虛假。
這部《法華經》在過去曾經有佛說過,現在釋迦牟尼也在說,這就是多寶塔顯現的目的,那是為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華經》是真實的。
世尊告諸大眾(以大樂說菩薩為問法者):
釋迦牟尼佛說這段話的時候,是以大樂說菩薩為問法的對象。因為大樂說菩薩見到了多寶塔,聽到了多寶塔裡的讚歎及證明的聲音,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他就代表大眾向釋迦牟尼佛請示,釋迦牟尼佛表示這是有其因緣的,這個因緣就是:

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這是說,在寶塔裡面,有一位東方古佛多寶如來的全身舍利,這是從我們這個世界,向東方經過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的一個佛國,名為寶淨,有一尊久已涅槃的佛,名為多寶如來。
「阿僧祇」梵文asamkhya,是無央數的意思。「無央數」也是一個單位數目的名稱,一直數到沒有辦法數的時候,就叫作「阿僧祇」。比起我們現在所說的「天文數字」,還要多得多,天文數字好像還可以數得出來。
銀 河系中有無量無數、阿僧祇數的星球,這裡所說的「一個世界」相當於一個銀河系,大約是一尊佛所教化的世界,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娑婆世界就有一個銀河系那麼 大,所以可以想像,要經過千萬億個無數的世界,這實在太遠了。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不過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土;而在東方那麼遠地方的寶淨國中,曾有一佛 名為多寶。當他行菩薩道的時候,曾經發願:「如果我成佛、涅槃以後,在十方所有世界中,假如有人說《法華經》,為了聽此經,我會與我的舍利塔,在那裡從地下涌現出來,並且我也要為這位說《法華經》的佛證明,第一句讚歎的話就是『善哉!』。」
這一段經文指出《法華經》在過去曾經有許多佛講過,釋迦牟尼佛只是其中之一,也可以說任何一尊佛都會在他們的國土中說《法華經》。
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為聽法華經)盡還集一處。」
「彼佛」是指多寶佛,雖已涅槃了,他還有神通化現,以佛的分身出來到十方世界說法,這個時候為了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就將所有多寶佛的分身,集合到靈山上空,與多寶塔在一起。
釋迦世尊亦集其於十方世界分身諸佛,「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諸 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 天、人,置於他土。」「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 來,遍滿其中。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
這一段文字把釋迦牟尼佛當時說《法華經》的場面,放大、放大……放大到無限。
八方變現出來有二百萬億那由他國,「那由他」是梵文nayuta,意思是十個千億,譯為「兆」或「溝」。就是二百萬億個萬億的國土。
看了佛經裡描述的世界,真能使人心胸開闊。在這個僅如一微塵大的地球上,許多人你爭我鬥,你搶我奪。讀過《法華經》,知道宇宙之大,世界之多,就應該把心胸放大,不要那麼小家子氣了。
法華會上有很多來自十方的佛,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的無量分身,各從他方世界通通集合在一起。釋迦牟尼佛的分身諸佛,從他方世界都帶了一個侍者,回到釋迦牟尼佛的座前來聽《法華經》,參與法華盛會。
佛國就是淨土、清淨的國土,裡面不應該有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一般凡夫只能看到畜生道,看不到地獄道和餓鬼道,因為他們不具備類似我們的粗重物質身,是心識所成之身。
我們這個世界由於尚有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不是淨土。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就以神通力把八方國土中三惡道及三善道的天、人、阿修羅,通通移到他方世界去,使這個國土清淨。這很奇妙,如這段經文所說,我們可能常常被佛用神力移來移去卻不自知。
在四百萬億那由他國中,諸佛如來遍滿其中。那個時候,每一尊佛都在寶樹下面,坐在師子座上,同時各派一位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訊。
於是釋迦牟尼佛,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於是釋迦世尊也從法座上起來,升住空中,以右指打開塔門,讓大家都能見到多寶如來,端坐在師子座上,全身完整,不像是已經涅槃了久遠時光的遺體,倒還像活著的人在入定一樣。同時又聽到說:「釋迦牟尼佛,好得很!好得很!我是特地為聽《法華經》來的。」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難以明白,為什麼此時《法華經》已經到了第十一品,而多寶如來的語氣好像釋迦牟尼佛還沒有開始說《法華經》?
在美國時就有一位居士問我:「看完一部《法華經》,結果也沒有看到佛說《法華經》,都是在說故事、說《法華經》的過程,一直表示要說《法華經》了,要說《法華經》了,結果還是沒有看到《法華經》的經文究竟是什麼?到底那一部分是《法華經》?
其實「法華」是妙法只要說的是最上妙法,就是《法華經》。在《法華經》裡,處處都可以看到佛說的妙法,所以一整部經都是《妙法蓮華經》。同時本經一共二十八品,分成迹門及本門,前半的十四品是迹門,是方便說,後半的本門才是真實的《法華經》宗旨。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
多寶佛早已涅槃,在寶塔中是他的肉身舍利,但以佛的本誓願力及神通力,能使肉身不散壞,不僅能說話,還能移動身體,分半座給釋迦牟尼佛,所以此時在多寶塔中是比肩坐著兩尊佛了。這是相當難得一見的場面,在敦煌石窟的壁畫及浮雕中,就有二佛同龕並坐的畫面。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趺坐。」
這時大家都看到,兩尊如來在寶塔裡面的師子座上坐在一起。
通 常我們說釋迦牟尼佛是一丈六尺紫金身,所以塔裡應該是一尊大佛,一尊小佛,一高一矮,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已非丈六之身,乃與多寶佛沒有 大小的差別。在敦煌莫高窟裡見到「法華經變圖」,多寶塔中的兩尊佛坐在同一座,都是同樣大小。我們可以想像,高五百由旬,寬二百五十由旬的七寶塔中,並坐 的兩尊佛,身形一定也很莊嚴高大。距離地面的聽法大眾,也一定相當的遠,因此,釋迦世尊即以神通力,將大眾接住虛空中。

接著釋迦牟尼佛,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這幾句經文是說,在塔中的釋迦牟尼佛,大聲向四眾普遍宣告徵詢:「你們之中有誰能夠在這個娑婆世界,廣大地宣說《法華經》呢?現在正是時候。我不久即將涅槃了,所以我要把這部《法華經》,交代給你們流傳下去。」
這部《法華經》,是在世尊晚年,即將涅槃之前說出的,除了《涅槃經》,此經也是佛的最後遺教。
偈曰:「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以 上的三偈是說,在世尊滅度之後,若有人能奉持《法華經》是相當難得可貴的。因為自從世尊往昔無量劫來,為修佛道而曾於無量國土,廣說許多經典,其中這部 《法華經》,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若能受持此經,就等於是受持佛身。此處的「佛身」是指佛的法身功德,包括佛的大智、大慈、大願、大行,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