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聖嚴法師:誦經做什麼?

佛經是佛所說的信佛、學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無邊,所以佛經的數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們這裏,最適用和最通行的,則有《華嚴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說阿彌陀經》、《心經》等。

誦經的起源,出於印度釋迦佛的時代。當時的佛經,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都是靠著以口傳口地口口相傳,所以,要聽佛的弟子們代佛說法,往往是 聽他們將所曾聽過而已熟記的佛經背誦出來,自己要想熟記某一部佛經,也得下工夫把它背誦出來,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

但是,佛教徒為何要把某一部經,誦到爛熟之後,還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誦呢?這有兩層理由。
第一、是把佛經當作一面監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
凡夫難保自己不犯錯,有時犯了錯,尚不能知錯改錯,但當面對佛像,口誦佛經之時,就同聽到佛在親口 說法來教誡我們一樣,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策勵修行。已經犯的過錯,趕快改正;尚未犯的過錯,決心不犯;已經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

這像一位愛美的女士,閨房中有了鏡子,出門時也要隨身攜帶鏡子,早晨照過鏡子,偶一動作之後又要再照鏡子,今天照了鏡子,明天、後天、大後天,乃至明年、 後年,還是要照鏡子,那無非是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潔美麗而已。

第二、是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
 佛法的主要對像是人,除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數的傍生或畜生(動物),也能信受佛 法。所以,雖在無人之處,或在無人聽懂所誦的經義之處,只要有人誦經,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來聽我們誦經。

天、神、鬼三類的眾生,以及部分的傍生, 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們誦經之時,只要專誠,即能感應它們來聽經。

若你為你亡故的親友做佛事誦經,你的誠意初動,你那親友的亡靈,就已得到了消息,必定 會如期前往聽經;亡靈的靈性特別高,縱然在生之時從未聽過一句佛法,死後聽經,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

面對人事,如何知人用人?

在工作或修行的道場,難免遇到人事的問題。世間沒有完人,也當然沒有完美的團體。面對種種人事,要如何去面對?

有道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一位師兄請示證嚴法師,面對複雜的人事,如何保持單純的心?
「『防』並非『擋』,不是把人排除在外;而是用方法,將心念不正的人導入正向。」證嚴法師以用人說明,面對心念尚未調正的同仁,要運用方法為之導正,使能方向一致;而非阻礙他做事。

證嚴法師強調知人、用人,有「三不智」與「三不祥」——有人、有才而不知,或是知而不用,或是用而不任,都是缺乏智慧。

「身邊的人有才幹卻從未發現,是缺乏識人的慧眼,既不智亦不祥;知而不用更是愚痴,更為不祥;既已用人卻不託付責任,更為不利。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吉祥。」

能知人善任,發掘團體中的好人才,同心協力付出,就能成就許多利益群生之事。 證嚴法師指出,知人才就是智慧,用人才就是吉祥。

「畏懼他人比自己有能力而壓制人才,是不智。害怕別人比自己能幹,則永遠都不如人。能舉才而用,才是真正有智慧!」

續示待人處事圓融之法,證嚴法師表示,說話傷人者失德,傳話的人更失德;另一方面,乍聽傳話者說是非,亦莫立即反應,並非傳話者所說不可取,而是要冷靜以對,知道說話的人本有之習氣,在與之接觸時應注意哪些細節,盡力做到圓融。

「不是要人不可懷疑,修行者亦能大疑大悟。總之,自己心要寬、念要純,做到心寬念純。」證嚴法師以自己為例表示,諸多人與人之間的是非言語也會入耳,然而聽聞任何話語都會自我提醒,講話要更圓融、更謹慎,而能顧此亦顧彼。

「四它」是一套訓練我們改變錯誤觀念的好方法




  昨天有二位好友來找印隆,其中一位是86年就認識的(簡稱小麵),看著她從高中生一路長大,好像是自己的妹妹一 樣。我們分享了很多學佛的心得,小麵說她從印隆身上看到學佛的好,印隆也很歡喜能讓她有這樣的感覺,因為這也是對自己的要求。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實踐修 行,若自己都無法體受到佛法的好,怎麼會有說服力讓眾生感受到佛法的好呢?
  我們談了很多,要不是時間已晚及印隆的身體仍處於虛弱的狀態下,很希望與她們多聊聊呢~
  印隆與小麵特別分享了 聖嚴師父的「四它」原則,這是讓我們能轉苦為樂的妙方!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總是受習性牽引,而慣性的做一些讓自己總是痛苦煩惱之事。若沒有覺照之心,就會被這些習性一直牽著跑,就像是隨業力在生死大海中不斷浮沉。
  而影響業力的根本為何?來自於我們的思想觀念,也就是「行蘊」。觀念影響習性,習性影響行為,行為造就業力!因此,若想要改變一直受苦的循環,就要逆轉自己錯誤的觀念。佛法就是教導我們用正確的觀念來看待一切境界,做出正確的行為,真正脫離錯誤的輪迴。
  「四它」之妙,就是一套訓練我們改變錯誤觀念的好方法。對於一切境界,要真實的去「面對它」,不要逃避,不要自 己騙自己。然後勇敢的「接受它」,以平靜沒有情緒的態度,有智慧的去「處理它」。而最終能瞭解一切境界都是緣起假合的,剎那剎那生滅的,有什麼是能真的抓 得住呢?一切如鳥飛空,無有痕跡~「放下它」!
  真的用心去實踐佛法,將會愈來愈自在,愈來愈慈悲。因為心量會愈來愈大,直至如虛空,無有一個境界,能在你心上留下痕跡~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證嚴法師說故事: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上人舉譬喻經中一段故事,敘述學佛者要是沒有真智實力就想度人救人,那是害人害己的事。

經中說,有一位長者之子一心想從事海上貿易,於是用心研讀書籍,學習如何在海上掌舵。他每天都很認真地研究,從書上他學到如何才可度過海難和迴旋的水勢。一段時間之後,對書本的內容已能倒背如流了;他以為自己對船和大海已經很熟悉,於是領導商隊出航貿易。

商隊的人也認為他的學問很豐富,對船和海的研究也很深入,所以很多人都放心地跟隨他到海上。但是,船行途中,舵手突然急病往生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全都期待長者之子來親自掌舵,指導方向;於是他就起來掌舵,突然遇到海浪了,他卻沒有實際應變的經驗,手忙腳亂的,不知道要如何操縱,心裏一急,竟讓小小的風浪把船給吹翻了。於是船上所有的人和船一同沈沒於海中……。

「佛陀的教法是要我們身體力行,自己真正走過之後才能帶人走。大家雖然很虔誠精進地學法,但更要用心『體會』,學了要能行得通之後才能說;如果能說卻只叫別人去做,那也不對。一切都要『用心』,不能只在文字上瞭解。」上人以此勉示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