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 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 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 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 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 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 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 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

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

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

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

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 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 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

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

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 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 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

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

1965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宇宙是無 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

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 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 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 應該要俱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

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一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 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 馬。」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 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 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

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 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 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 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 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

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 「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 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三歲 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

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 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 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

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 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 傘。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
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

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
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

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 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 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 互動會更好。

星雲法師:內心的無限潛能

宇宙萬物都有它的性能,性能好的物品持久耐用,性能不好的物品容易耗損。只有我們的佛性亙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彌新。

柴陵鬱禪師悟道時,說了一首詩偈: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
我們的心本來具有無限潛能,蘊藏無限寶藏,但是由於無明造作,追逐五欲六塵,使明鏡般的清淨自性不能顯現應有的光明,所以明心見性就是開發自己的潛能。
如何才能明心見性,開發內在的潛能呢?

1、能大能小
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就理體而言,我們與佛陀一樣具有尊貴的佛性,至大無外:我們與眾生一體,可以為眾生做牛做馬,犧牲奉獻,至小無內。我們不一定生而萬能,只要我們「肯能」,自能形成一股動力,將內在的佛性開發出來。

2、能苦能樂:
 我們的佛性遍一切時,盡一切處。所以通達佛性的人不逃避人間的苦樂,而視苦樂為鍛鏈自己意志的試金石。古德曾說:
刀山劍樹為寶座,龍潭虎穴作禪床。道人活計原為此,劫火燒來也不忙。
只要我們能開啟佛性,自能處苦不以為苦,處樂不以為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即使劫火來臨,也不能動搖我們的悲心願力。

3、能前能後:
 佛性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前面的世界固然燦爛風光,後面的世界也一樣遼 闊深遠:當仁不讓固然可以領導群倫,謙沖自牧更可以認識自己;舉一反三固然可以進步神速,腳踏實地更可以站穩步伐;犀利辯才固然可以懾人以威,忍苦耐勞更 可以服人以德。

佛性之前,眾生是平等的,既沒有階級之分,更沒有長幼之別,只有迷悟之差而已。我們必須看清前後兩個世界,懂得進退之道,才能擁有自己全部 的佛性。

獼猴喻

昔有一獼猴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兒。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先所嗔人,代謝不停,滅在過去。乃於相續後生之法,謂是前者,妄生嗔忿,毒恚彌深。如彼痴猴為大人所打,反嗔小兒。

從前,有一隻獼猴,被一個大人給打了,牠拿大人沒辦法,無可奈何,反而把怨恨,遷怒到小孩子身上。
先前被人所瞋恚——然而,新陳代謝,生滅不息,滅已在過去,而在相續的後生之法,說他是前者,這是不對的,而枉對後者生氣,毒害之念深重,就像那隻笨猴子,被大人給打了,卻反而

絕美的大自然風光

光彩,來自於生命的淬煉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自己的作品。」 --美學作家.朱光潛先生

哲學大師牟宗三教授認為,生命嚴格來說,不只是橫剖面地掛搭在現在的時空中,若只是那樣,生命就沒有意義;一定還要有縱貫線,因此有生長及覺悟的過程。而所謂覺悟,就是要把人的縱貫線喚醒,這才是生命的擴大。

生活不全然都是美好的,它總是挾雜著痛苦與快樂、悲哀與幸福。而,生命的光彩,正是來自於生命的淬煉。

從生活中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從青澀到成熟,從燦爛到內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情調和特質。然而,困難與挫折中所磨鍊出來的意志,是最具有生命光彩的。在黑暗的摸索中,也能尋找出淬煉後,希望的光亮。

所以,我們都應該要從挫折中靜觀自己,在省思的過程裡,發現並探索生命的價值;在天地間,重新尋找生命生存的意義。

生命如果少了鮮活,多了枯萎,註定是活不長的。在人生的角色核心裡,大部分的人都對自己的命運充滿了渴望與焦慮。每個人都在各自展示著自己生命的精彩與光熱,這在生命的形式與性質上,其實是相同的,只是,每個人所發揮的生命強度與韌帶,因人而異罷了。

「不同的生命,就像是在同一個題目上,發揮不同的內容而已。」

在我們的生命經驗當中,免不了都要遭受不幸和痛苦,但痛苦也有它的用處,就如同某種程度的艱難和困擾,對個人來說,可能是一種生命的必要,就像船要直行必須有壓艙物是同樣的道理。

命的價值,也就是在這個創造的過程中,越來越增進。自然界裡有一些現象,證明凡是動物,皆有求生欲,此乃造物時特意的安排,無一例外。而一切生命,在遭遇 創傷,或罹患了某些疾病時,每每能產生某種自療作用,在生理組織上更新其機能,俾可無藥而癒。這是我們常見到的事實,此乃生命堅強處,亦即生命的最大特 癥。

生命總是在關了某道門之後,又開了另外一扇窗。人的潛能總是內蘊著、潛藏著,總是在最恰當的時機,散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你可以放鬆,但不要放棄;可以積極,但不能鑽營;可以鬆綁,但不是鬆懈,而遊戲的心情,也並非不努力,因為,生命就是一種平衡、一種和諧。人生,要過得比較自在些,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做你自己。

要評斷一個人是否幸福,我認為,不是從歡愉與快樂的情況來評斷,而是要從它解脫痛苦的程度來判別。

一切生命在面臨困境、挫折的時候,永遠都能創造出新的使命,縱然是艱苦的使命,但永遠有新的生機。

每個人都是在歲月的流轉中蛻變、成長,並且成熟。

而生命的光彩,正是來自於一次又一次的淬煉,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淬煉中,才能散發獨特的美麗。

聖嚴法師:氣到忍不住時怎麼辦

有人說「沉默是金」。沉默並不等於就是沉沒,被罵、被冤枉時,你沉默下來,別人可能說:「你不回應,表示你就是那樣的人。」

可是,在很多情況下,當時不理他就沒有事,如果你立刻辯駁,狀況反而更嚴重。你先回避一下子以後,等到對方情緒穩定了,氣也消了再找他談,這才事有智慧地處理事情。
如果真的氣到忍不住時,該怎麼辦呢?

第一、體驗呼吸。你可以注意呼吸,留心呼吸、享受呼吸。

第二、你先回避,改做其他事情,或是去散步,注意身體怎樣動作,你的心情就會平和下來。

不論你正在做什麼,就只管注意你的動作。因為正在氣頭上,用思考是沒有用的,也很容易鑽牛角尖;所以,只要體驗你的動作、體驗你的心情,來轉移你的目標、轉移注意力,心情立刻就會平和下來。這樣就是有智慧的人。

星雲法師:健康最重要

人間什麼最重要?健康最重要!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健康,即使擁有財富、愛情、名位、權利等,於己又有何意義!

根據資料顯示,人類死亡的原因,依序是:
第一、疾病:例如愛滋病、肺結核、肝癌、心臟病等,於今都是名列世人死亡的十大疾病之一。

第二、戰爭:自有人類以來,大小戰爭不斷;一旦戰爭爆發,不但炮火無情,敵人的無情蹂躪,諸如南京大屠 殺、揚州洗城、嘉定三屠等,可知戰爭之殘酷,更是死傷無數。

第三、意外:儘管現代科技發達,每年死於交通、地震、風災、水災、空難的人數,有增無減。

第四、死刑:世界各國的罪犯,一年當中槍斃的何止萬千的生命!即以中國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歷代的文字獄、思想犯,更是死傷不知凡幾?

第五、其他:諸如自殺、油盡燈枯而終者,皆在此列。

人生,一旦沒有了生命,沒有了健康,一切都是空談;健康的重要,由此可見。
如何才能獲得健康呢?依照各家的說法,例如醫學界認為:
第一要運動(每天至少一萬步);
第二飲食要清淡而少量;
第三要動腦思惟。

在佛教也有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療法。在心理健康方面,要保持:淨心、寬心、慈心;在身體健康方面,要:禮拜、行香、作務。其實,真正的健康,意義有三:
第一、要能有益於社會的公益。
第二、要能有益於自己身心的修養。
第三、要能對後世有貢獻、影響。

現代的醫學界,不但利用基因來療病,維護身體健康;甚至發展出基因複製牛、複製羊的現代新科技。對於基因帶給社會未來的發展,究竟利與弊,自有其因 緣果報;我們身體的健康與不健康,也都在因緣果報之中。

所以,吾人生存在世間上,要懂得生命是受著因緣果報的影響;我們的健康,乃至未來的幸與不幸,也都 有因緣果報的關係。

總之,健康乃人人所求,人人所希望;但是吾人應該瞭解,健康不是神明所賜給,也不是金錢所能買得。能否擁有健康,完全要看自己對因緣果報的認識和實踐而已!

比種田喻

昔有野人,來至田里,見好麥苗生長郁茂,問麥主言:云何能令是麥茂好?
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糞水,故得如是。彼人即便依法用之,即以水糞調和其田。下種於地,畏其自腳蹈地令堅,其麥不生。我當坐一床上,使人轝之,於上散種,爾乃好耳。即使四人,人擎一腳,至田散種,地堅逾甚,為人嗤笑。恐己二足,更增八足。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既修戒田,善芽將生,應當師諮,受行教誡,令法芽生。而返違犯,多作諸惡,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

從前,有個山地人,來到田莊,看見長得很好的麥苗,生長得蓊鬱茂盛,便問麥主說「要如何才能使這些麥子,長得這麼茂盛、這麼好呢?」
麥主回答道「首先,要整平田地,並施加糞便、尿水,所以:麥子才能長得下這麼好。」
山地人聽了,便照著麥主所說的方法去做,就用糞便、尿水,來調和他的田,再把種子播於田地,因怕他自己的腳,踏上去,會 把土踩硬,他的麥子,就長不好了,於是他心裡便想〔我當坐在一張床上,令人抬著,我在床上播種,那麥子才能長得好!〕他便雇了四個人,一人抬著一支床 腳,到田裡去播種——這下子,田裡的泥土,被踩得更硬了。
這種傻瓜做的事,被人所譏笑說「怕自己兩腳,踩硬了田土,卻反而更增加了八隻腳!」
既然修習持戒之福田,想使善芽生長,應當向師父諮詢,受持奉行教誡,令法芽能生長,現在,反而違過犯錯,多作諸惡,便使戒芽,不能生長。
這就如那個山地人,怕他的兩腳,踩硬了田土,反倒增加了八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