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培育深度的寧靜

寧靜的心是觀察身心的基礎,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而增強觀察的效果。在寧靜期間,心的觀察和感知能力得到完全地調動,心似乎獲得了比平常更敏銳細緻的觀照力。 

佛陀把心的這項規律納入實際的禪修練習中,他規定佛法修習的三大程序是戒、定、慧,戒與定的科學組合培育出深度的寧靜心,而藉此寧靜之心觀照五蘊,於是在認知身心本質的過程中,禪者的智慧得到了開發——這就是認識五蘊、開發智慧的禪修原理。

靜的心確實有增強觀察效果的作用,這是可以衡量的——人們可以自己體會到這一點。閉上眼睛,進入正常的禪修狀態,不僅身體會放鬆,心理也會舒緩下來。如果 能在這種寧靜中讓心有意識地集中在一些事物上,那麼,在這種較為特殊的觀照程序下,身心將會有所調整。

甚至於,當身心調整時,某些觀念也隨之發生轉變。這 是很神奇的,寧靜在這裡起了主要的作用。當心靈寧靜時,一些良好而正確的觀念會回到心理上,並達到一定程度的融會貫通。

寧靜的心理狀態下產生洞見 的例子非常多,但寧靜只對智慧的追隨者有效果。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寧靜有增強機敏和清晰心理的作用,一陣心理上的寧靜感會喚起並增強覺知的狀態。

開發寧 靜的心,可以藉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而獲得,也可以採取一些身體姿勢,例如禪坐的方式,使身體上的疲累疼痛等刺激減至最小,或者可以通過調整環境 因素,使禪者能在練習觀呼吸的同時,使心平衡而安寧地集中在身心上。

寧靜之心可以減少焦慮,特別對那些內心充滿噪雜的個體心靈來說尤其有效。但 是,寧靜的心態不是暫時緩解心理,實踐者已經指出,有規律地練習觀出入息,會增強意識的醒覺度,這有助於四念住修習中體會身心的實相,也能幫助心靈獲得某 些智慧的啟示。當寧靜的心獲得智慧或受到啟示,他就會以全新的方式看待過去那些熟悉的事情,把身體和心靈從錯誤的認知模式中解放出來。

一些在這方面有實踐的研究者指出,有規律地進行寧靜的訓練,可以使心超越現代心理學所能理解的範圍,這就是說,心理可以打破侷限,從另一個渠道有效地看待世間的事物並提升智慧。這種智慧方面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人類幾千年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無數的經驗。

持對呼吸的知覺,或者只是覺知你的身體語言,或者只是注意心理上的發生,都可以成為通向心理平衡的途徑。寧靜並非僅僅是放鬆這麼簡單,只是追求簡單地放鬆 身體,或者體會在放鬆中改變心情,讓心休息下來,這是一種表層的效果。較深層的觀點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上,集中在呼吸上、思維上,或是自己 的動作上,長時間地反覆進行這種集中練習,可以使心靈進入更高的意識狀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的禪定的狀態。

定可以使心洞見世間的另一層面。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只是在一個平面上進行被動地認知和有限度的創造,這就是人們一般常能體會到的淺層的心理運作——生活或 工作;但當禪者訓練心理,使其寧靜而具有穿透力,在這樣的情形下,心就會打開眼界,撇一眼你在日常的侷限的認知視野下所不能看到的情形。這會使心理充分地 得到展開,你不不侷促地讓心待在那個簡單而既定的模式中運作。

無邊無際的認知視野有待展開,禪定向你展示了巨大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在強調智慧的時候也在教導弟子們修習禪定,用它來打開智慧。但佛法在開發智慧的過程中,佛陀強調禪定的作用,也只是把它作為一項工具,藉此而開發智慧。

在其他的宗教修習中,禪定是最終的目的;但佛陀以智慧看到,禪定的境界依然只是暫時性地壓制住了煩惱,而並不是克服了煩惱;於是佛陀再次地進入探索之旅,最終發現了宇宙的終極真理。

謂的深度寧靜,就是讓一切意識任運自如,而禪者並不去把捉它們。有些宗教教導人們要停止知性,或者停止意識,這是錯誤的。禪定也不是停止了這些活動,而是 禪者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暫時放下了那些心理活動和感覺。簡單地說,就是暫時性地放棄對意識和感覺的控制,其實這只是暫時放棄過去那種過度把捉思想和感覺的 習慣。

這種練習要長期進行,因為此項能力並不容易獲得。禪者可以嘗試,想要暫時性地放開思想意識,讓它們自己任運自如是何等的有難度。緊抓思想和感受不放,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心理習慣;即使人們已經認識到這種習慣有很多的弊端,但人們依然在心理上放不開,這證明禪修練習的必要性。

禪修關注的是心的行為,這不是要消滅心理行為,消滅意識,而是在意識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讓潛在意識的活動更加敏銳與活躍。這顯然是萬分困難的事情,所以禪修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

的品質就是專注、全神貫注,而卻並不執著這些狀態。禪修需要心的完全集中,全神融入,完全靜止不動——不干預,這會使心完全專注於對象。當能把心訓練至保 持在一個對象上時,它專注在那裡,安然不動,禪者進入了較高的專注狀態。這專注產生喜、樂和許多非凡禪定狀態下的心理現象——這些訓練是傳統佛法修習中的 一個部分。

定的基礎作用非常重要,時至今日,南傳上座部的導師在教導慧觀時依然重視定的開發與修習。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達到禪定有困難,但內觀禪修需要一個控制良好及不動的心,它是佛道修習上必要的條件,是修習慧觀、獲得智慧的基礎。

呼吸原本是一些宗教活動中的修心行為,現今已廣泛地運用在許多心理休息、情緒控制等活動的練習中。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以及部分成功人士都養成了觀呼吸的習 慣,以此來平衡生活,平靜心理。他們已深刻地體會到,藉由觀照呼吸而獲得的情緒和心理上的安寧,可以促使心本身的高品質。

寧靜的心理下,心的直覺會被開啟,這會讓心打開了另一個大門,許多人類的發明創造都是在這種情形下成功的。佛法的禪修,也是借助這樣的開啟直覺大門的鑰匙,讓寧靜透進心靈,進而產生對實相認識的可能。

禪定中的無心,也就是禪者藉由訓練而達到暫時性地放棄對各種意識及感覺的反應,這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方法 但它只能靠自己的感性訓練來獲得,這是唯一的途徑。讓淺層的意識暫時性地任運自如,這就提高了人們認識潛在意識的能力,以及人類的心可以達到更高程度的可 能。

否則,人們總是執著在非常淺層次的自我的狹小狀態下。雖然人們可能會認為智慧有必要提升,但他們總是無心去進行這方面的開發工作,這正是被世俗意識制 約的結果。自心打不開境界,無法認識到心的巨力能力,這是凡夫俗子一直在心理的淺層次上掙扎的緣由。

其實,任何一個眾生的心都潛藏著無比巨大的能力,藉此可以認知到一切真理。但人類總是生活在自我的狹小圈子裡,不斷地進行著無益的輪迴。每一個人的心都與佛陀的心一樣,擁有無比巨大的潛在品質,這就是佛陀曾強調過的,所有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質。

根據現代科學的實驗,當人進入寧靜狀態時,心會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有些情緒會受到抑制,而心會變得非常敏銳和具有活力。禪修就是讓心平靜下來,然後讓它傾聽內在的聲音,注視內在的現象。這就是定,它是創造力的來源,也是激發靈感的有效工具。在定的程度上,心非常敏銳,它對於內在的事物具有判斷力和理解力;寧靜度越高,這種能力則越強。同時身心會呈現安定、愉快、心曠神怡。

個人都能夠藉由寧靜狀態下所呈現的心理狀態來發現真理,創造自心的奇蹟。禪修並不是某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超能力,而是一種科學的認知;連同禪修方法以及認知 過程,也都是符合科學的規律。自身與自心,它們本來就在那裡時時呈現著真理,而每個心都可以藉由寧靜而加強觀照的能力,從這種觀照中獲得智慧。

寧靜的狀態下,心靈是敞開的,這是把握禪修的要點之一。在平日裡,心充滿著世俗的精神因素,這讓人們疲於奔命和疲憊不堪。禪修期間,讓心從種種世俗的思想、憂慮、慾念、精神上離開;如果你的寧靜度更高,你可以再去觀照身心,達到由定而慧的效果。

一定時間,讓心靈寧靜下來,不去觀照世俗之物,這不會有任何損失。一個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就能暫時性放棄世俗的事物,當你遠離了那些事物,你會 感覺心曠神怡,同時與之相聯繫的世俗的愚昧、疲憊的心態,以及負面的情緒等都會暫時性地消失。這甚至於比深度的睡眠更有益於身體和心靈,它能有效地解除心 理上的負擔。

從心理上進行這些方式的調整與訓練,這是心靈高品質的展現;從這一步開始,禪修可以向更深處發展,逐漸演變為四念住的觀照,而最終達到完全地認知五蘊本質的目的。

憑藉注意力的集中,讓心保持在專注的狀態上,這非但不累,反而是舒緩心靈的最佳方法。這樣的唯一要點是要經過長期的訓練。要輕柔地使心集中在一個事物上,做得極為柔和和有技巧,需要長期地訓練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