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修行的目的並非是改變什麼,而是去認識它

一次和上師一起種菜,我問上師為什麼一個大開悟的聖人能改變宇宙的一切,為什麼又不去改變它?上師說:「是眾生不願改變,怎麼說是聖人不去改變呢?聖人不會強迫眾生改變的,聖人是恆順眾生的。再者,出世間法不能用於世間法上,世間事必依世間法去做。」我反問道:「那我還修行幹什麼?」 

上師答道:「在聖人眼裡無生無死,又有何死何救,又有何生何求呢?一切的一切只是現象而已。因為眾生進入不了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裡,所以只能看到表面的現象——生老病死。

當能進入生命的中心——無眼耳鼻舌身意,那時你將看見無生無死,無智,無佛,一切都是圓滿的,是現成的,無須再讓它成為什麼,它原本什麼都是,什麼都是它的變化,它永遠存在於宇宙之中,宇宙的萬事萬物原本就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並非是改變什麼,而是去認識它。 

當你認識它後,也即所謂的功德圓滿成佛了。這種認識並非是頭腦的領悟,而是心靈的超越。領悟了不能超越,還不算真悟。

在聖人眼裡沒有什麼可以存在或不能存在,若是還有能存在或不能存在的話,這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超越的聖人。

聖人的心靈中,仁慈與殘酷,是與非,白與黑,生與死------ 這些種種概念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全部超越了。

聖人是一個「無事於心,無心於事」的真人,實實在在的真人,吃的時候比誰都會吃,玩兒的時候比誰都會玩兒,遇到 喜怒哀樂的事情時,比凡夫俗子還要敏感。

一樣的哭、一樣的笑,在這裡首先要清楚超越的含義,它既不是改變也不是接受,而是種「照見」,照見萬事萬物的本 質,僅是頭腦的領悟而沒有在心靈上的照見,根本無法超越宇宙中的種種事相。」 

我又問:「聖人有感情嗎?」 

上師答道:「一個沒有人情味兒的聖人,這還是聖人嗎?既沒有人情味兒,又如何理解眾生?沒有人情味兒的聖人,你不覺得他很可怕嗎?即便石頭也有情,菩薩不正是有情才來世間度眾生的嗎?只要是有肉身存在就有喜怒哀樂,就有生老病死。

一個從不知飢餓的皇帝見到手下的大臣呈上來的奏章曰:『近年天災,農田顆粒無收,國民餓死無數。』皇帝見後百思不得其解:『何謂餓死?』你不覺得可笑嗎?多情乃佛心,無情難成佛,你當思之。」 

我又問:「釋佛的『慈悲』與耶穌的『博愛』是情嗎?」 

上師答:「從本質上來講,這兩者都是情。此情又非世間上的兒女之情,乃是度脫眾生苦厄的聖情:也即大悲心。兒女之情僅是聖情中的一個泡沫,猶如大海中的一滴水,猶如宇宙之光中的一個小光點,兒女之情也即凡夫之情。聖情乃是凡情的擴大,是凡情的昇華。

凡情猶如長成參天大樹之前的一粒種子,是昇華成聖情之前的催化劑,是成佛之因,是進入宇宙萬物同一體的引子。解脫的是它,成佛的是它,輪迴的還是因為它。」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