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何謂十二因緣法

聲聞和緣覺二小乘,常被稱為 二乘。聲聞乘是依『四聖諦』之理而起修,而緣覺乘則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這是二乘之不同處。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這十二緣起是說明吾人生死之由 來,換言之,是有情生死流轉之說明。一切眾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是故個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都是形成相依之狀態。十二緣起,是由十二 項互緣之支數,來說明現實人生之成立,茲分析之如下:
(一) 無明:即是愚昧,是由煩惱而起之惑。
(二) 行:即是業,是在迷惑之下,盲目行動造作之後果。這二支,是過去所造下之業因。
(三) 識:即是輪迴之主體,小乘佛教稱六識身;大乘佛教稱第八阿賴耶識。
(四) 名色:名是心識,屬於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屬於物質,故名色,為成立有情生命體之要素。
(五) 六入:受精卵發育成胎兒,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備。
(六) 觸:嬰兒出生後,根境接觸而生認識作用,唯尚無強烈之分別心。
(七) 受:兒童年齡漸長,有了分別心,這就有苦樂愛憎之感受。以上五支,是由過去世所造之業因,今生承受之苦果。
(八) 愛:兒童發育成人,生理成熟,就有性慾之需要,但對於其他方面猶未廣為追求。
(九) 取:年歲漸長,貪欲增長,由愛而取,周遍馳求,執著不捨。愛與取二支,是今生之迷惑。
(十) 有:因馳求執取,貪得無厭,這就積集成來世果之業因。此與愛取二支,就成為今生所造之業因。
(十一) 生:以現世之業力,報盡命終之後,復引輪迴主體,即業識之受生。
(十二) 老死:未來受生之後,再循著名色、六入諸支,而步向老死。生與老死二支,是未來世所承受之苦果。
由 此觀之,無明是前世之『惑』;行是前世之『業』;感招今世之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之『苦果』。而愛與取是今世之『惑』;有是今世之『業』;而感招來 世生與老死兩種『苦果』。如此在『惑』『業』『苦』之循環中,形成三世兩重因果。然而,緣覺乘如何觀修『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果?原來十二因緣法有 『流轉門』、『還滅門』兩種。前者,即在說明六道凡夫輪迴生死之相狀,凡夫之生死無盡,猶如水之流動不息,輪之旋轉不止,故稱『流轉生死門』。所謂『無明 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也。後者,即是指示聖者解脫生死之法門,聖者只要 依法修行,最後就能滅除煩惱生死,還歸涅槃真性,故稱『還滅涅槃門』。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 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是也。
總而言之,有情眾生之所以生死流轉,窮達壽夭,不是神意創造,不是宿命所定,不是偶然而成,亦不是無因而生,唯是有因有緣,才有人生與世界;而吾人之人生與環境,可以由個人及社會眾生之意志與努力,加以改善及淨化,肯定社會道德,肯定個人意志,這就是 釋迦牟尼佛所開示之『緣起論』,不同於其他邪說之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可不知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