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始終心要義記(湛山倓虛大師著)

夫 戒為成法身之本。定為成解脫之本。慧為成般若之本。故三學為成三德之法。三學之理。適見于經律論三藏中。此文雖非三藏。非佛所說。然依三藏之理。綴輯而 成。在宗下為語錄。教下名文書。此文為天台宗第九祖荊溪尊者湛然大師所述。蓋佛說三藏。文義深廣。此文依三藏之文。詮三學之理。雖僅二百餘字。實能攝取三 學之要領也。故學法者。欲得諸法要領。須從此入手。設得此文旨趣。然後可以博覽群經。遍窺教海矣。但眾生之根性不一。有從廣教入者。有從略教入者。今荊溪 大師。隨眾生機。集此略文。亦列祖古德之悲心善巧也。倓虛今來京師。親見佛教各團體。均有進展。不勝欣慶。又承各團體之優遇。發起講經法會。殊覺慙悚。因 留京期促。講他經典。最短者亦須二三星期講畢。因憶此文。為荊溪大師精心之作。以簡賅文字。括諸要義。於此短期。頗覺相適。而妙義精微。非可促通。倓虛學 識淺陋。豈敢登座談玄。但藉斯法會。與大眾研究。以結勝緣耳。
 
初詳釋題目
始終心要
始 終心要四字為此文之題目。全篇文義。此四字攝盡無餘。舉凡含識。無論智愚。孰不知有心。既知有心。故須研究。佛學總名唯心法門。所以學佛者欲求入理之捷 徑。應以心法為方便法門也。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及即心即佛等言教。無非發揮唯心道理。可知荊溪大師所明之心要法門。非臆見也。諸經論 中。廣說此理。今荊溪大師復攝撮三藏而集此略文耳。茲引經以明。如華嚴偈云。「心造諸如來。及種種五蘊。」等文。意謂現前之一念。即能修造諸如來。如來 者。乃十通號之一。從如而來。故名如來。如者體。來者用。用起於體故。如來即證到究竟無學果之稱。如來極果。尚為一心造成。足見此心殊勝之力。如來非一。 通賅十方三世。故名諸如來。既知三世諸如來以心而造。何以吾人於此心法猶漫不注意。空自放過。而不深加探討耶。華嚴說三法一體。不啻與眾生當頭一棒。驚醒 無始癡夢。復次此心不但造諸如來。且能造種種五蘊也。蘊者舊譯為陰。讀去聲。障覆義。祇如行蘊剎那遷流。障覆本性。故新譯為蘊。其法非一。其體積集故。眾 生妄被一切有為錮蔽。佛教眾生自捨妄蔽。顯露本具之光明。或可說為眾生自積五蘊。遮蔽自心。佛為說法。令復本心。然則心要之理。豈可不窮究之。以期復我本 有光明也。其蘊有五。故云種種。即指十法界中下九界而言。十法界者。謂有十種世界也。一佛法界。二菩薩法界。三緣覺法界。四聲聞法界。此名四聖。餘名六 凡。一天界。二人界。三阿修羅界。四畜生界。五鬼趣界。六地獄界。即十界中除佛界餘九界之五蘊也。以菩薩有菩薩之五蘊。乃至地獄有地獄之五蘊。五蘊名相。 散見諸冊。今不贅述。此等種種五蘊。遮性具之本覺。乃起九界之差別。則不見法界平等之理矣。華嚴偈。下云。一切諸法中。無法而不造。謂一切五蘊之中。所造 諸法。及諸法中之諸法。雖轉變生生無已。然無一不是一心所造也。如人欲造樓閣。即有高兀之樓閣出現。例如五蘊種種諸法。皆心所造。心造諸如來等義。如是如 是。偈下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二句乃承上文而明三法無別。引華嚴至此。意在證明一切唯心之理。即心即佛之旨。夫佛有心。生亦有心。心為現量。境亦 現量。現量則不可思議。一切諸法。法爾心現。故常平等常差別。心佛及眾生是常差別。是三無差別。是常平等。今更伸其義。所謂三無差別者。三種仍是三。一仍 是一。三無須將無差別推翻。無差別無須將三推翻。即三即一。即一即三。以世界一切法中。一中含多。多中含一。一是不變。三是隨緣。不變中有隨緣。隨緣中有 不變。正不變時即隨緣。洽隨緣時即不變。法界之理。法爾如是。佛法與世俗知見相背。初聞自然驚異。及乎細加推尋。其理實爾。良以世人迷則背覺合塵。聖人悟 則背塵合覺。但因迷悟。乃有別耳。世之凡夫。以用廢體。聖教小乘。執體廢用。大乘乃體用兼備。以體用不可離故。佛果乃成甚深緣起大用。出沒十方。三輪顯 化。隨機應現。通靈無礙。生佛心為用。無差別之性是體。在三而無差別。即體而興妙用。故云心佛眾生即體上所起之用。無差別即用上所顯之體。如人行住坐臥為 用。而四威儀中即是體也。又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如贏有子有皮。人有六根之別。合此差別即是一臝一人也。如來出世。欲令眾生悟入此理。以期二死永亡。五住 永滅。設能悟入。隨順起正觀念。猶如吾人。承認衣食住三。為切體之資具。則於此三。觀念深厚。久之觀念純熟。則全妄成真。今謂三無差別之理。亦復如是。苟 能承認此理。即起觀念。觀念之深。即是薰修漸成。迷悟利害。大相徑庭。安可不知。剋實而論。修行即是觀念。令囘生換熟耳。何以故。以有思想。即分善惡。善 惡之分別。係由環境而生。分別之心。復變起環境。故善惡思想及環境。迭互生起。貪等煩惱可作善可作惡。以之作善。即為人天等果。以之造惡。即感地獄等果。 蓋因迷有淺深。故致苦有輕重。貪等從思想而來。思想自知識出生。知識為知覺轉成。思想即心所。知識為心王。知識用得當。乃可由之而成賢哲。用得不當。即能 轉入三途。不當者。即趨用忘體。亦即知識之錯謬。設由用認體。即知識而認知覺。則不難即用以得體矣。現前眾生。乃知覺轉為知識。所以惑業苦三。流轉不息。 頭出頭沒。永無止期。故迷悟關頭。唯在知識之轉不轉耳。復次心有三義。即本覺所覺能覺。今屢云知覺即指本覺。非能所覺。夫覺有佛菩薩及二乘之別。迷之則成 六道。悟之即成四聖。亦祇在個人之體認與否也。始終心要者。何以於三法中但說心名。不名始終佛要。始終生要耶。以本覺即佛所證。其法高深。所知覺乃眾生之 迷。其法太廣。所以去其高廣之佛法眾生法。而折乎衷。單就吾人現前一念能迷能悟之心。用台教三觀三諦之理。闡明心法之扼要道理。故名始終心要也。夫心無始 終。而云始終者。乃就用說故。凡夫以用廢體。今乃對治此病而立名也。謂從聞即心即佛之旨。為入道之始。經斷惑至涅槃之極果為終。復如台教所明五時八教。始 說華嚴。終至涅槃。又如佛初成道。三轉法輪為始。鶴林入滅為終。然此一切。皆未離心。無非以心為要。故名始終心要。大師用二百餘字。攝盡一代之教理。誠足 為始終心要矣。以上詳釋題目竟。
 
荊溪湛然大師述
 
二略釋本文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此 段發端標起三諦之妙理。諦者審實不虛之義。妙理有三。故曰三諦。何以須三諦耶。以但說一諦顯理不圓故。剋實而言。法界妙理。尚無其-。何況有三。本不可 說。何況再說重說。但為憫眾生故。分別開顯。法界法爾具足之三諦妙理也。既稱法爾具足。可知此理非是佛創。亦非祖造。故云天然之性德也。當知此理無始常 住。實無所從來。只如現前皆是妙理。試觀無量國土。恆沙佛界。隨舉一色一香。無非三諦之理。是以國土眾生。雖屬無盡。而三諦可該攝無餘。更進一步說。即一 切諸佛。亦非離些三諦之外。得證妙覺極果。誠因此理。於聖非增。在凡非減。三 際而常新。故云天然性德。三諦是總稱。別有真諦俗諦中諦之差。以下文中。一一標列。今先說其要。下則略指而已。縱觀宇宙。自其差別群相求之。則難得崖畔。 若就性以體認。即微座芥子亦圓具妙理。此理法爾現成。諸佛證得。則法法全彰。頭頭是道。凡夫不覺。則一任天真。不知不識。故欲了此理。須詳盡三諦。此理極 成。任何學理。不能推翻。今欲顯示。亦無遠覓。即於目前每日之操作。及士農工商一切事業上認取。何一非三諦之妙理。若離世界。則無處覓此三諦理也。三諦之 中。先解真諦。世界隨舉一事。皆可以真理求之。且就吾人身體之像貌視察。粗略言之。有從少而壯。由壯而老之三階段。微細往察。則時分遷謝。剎那變異。欲尋 像貌之本位。實不可得。以遷流不住故。譬如六十老翁。於此六十年間。歲拍一照。當以何相為我之本體耶。須知一年一相。即知一月乃至一日一時一分一秒一剎 那。各有相貌。新陳代謝。非突然而變。實如瀑流之相續。波浪之相逐。難得定相。是故人身。無時不在五蘊遷流之中。尋至究竟處。我體終不可得。應知一切之呼 召。但為假名。乃由色相而立名。由名而呼召。故色相以名字代表之。名藉色立。色藉名顯。相自本空。名字幻立。豈可定執實有。一法如此。法法皆然。豎觀三 際。橫察十方。曾無一法為真。故究至法無法相處。則真理自顯。真者了不可得也。以一法不著。體察世界諸法即如如理。即名真諦。金剛般若云。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既無我相等。何以聖者時稱我耶。以佛大慈。為度眾生故。隨情施設。而有我名。此名有假用故。佛於真諦之上而立假名也。如來說無我等相。即是真諦。 假有此等名相。即曰俗諦。即世界無世界相。于此世界。成就真諦理。一法不立。大小去來等法。全是對待。對待即是假借。無有實體。故有名即是假借。成就俗諦 理。然則此理究為真為假耶。以空在假中。假在空中。有即非有。非有而有。唯是一心。超倫絕待。不可思議。名曰中諦。復次三諦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中諦 即佛。俗諦即眾生。真諦即心。如懷仁堂借非懷仁堂而成此名。懷仁堂究以何而立名耶。因緣和合故生是名。而緣生無性。當體即真。是故一切法欲求其真。咸歸了 不可得。此真諦也。然空乃表法之名詞。借有而說。相待而有。一切法皆緣生。緣生即是相借而成。是為無性而緣生。即俗諦也。於有而立假。於假而立有。真中有 俗。俗中有真。緣生無性即真諦理。無性緣生即俗諦理。審實真諦即是俗諦。審實俗諦即是真諦。終歸不可說。亦不廢真俗即中諦理。夫名詞對事實而說。為引起觀 念故。略述事實。俾由觀念。而思修相續。乃至究竟解脫。如桌椅等。借木料人工斧鋸等之諸緣而成。此相借而成。即俗諦。復如五穀之借地水種子陽光等而成。例 知一切法皆相假而成。然尋諸法本體。竟了不可得。即真諦。此理究為真為俗。請勿兩可。猶如騎牆。而下定判。孰知幻有即空。空即幻有。泯立同時。終不可定執 為真為俗。此即中諦。定執之心。正是凡夫。今明三諦。全為破迷情也。此理無始法爾。非造作而有。故云天然。性者不變壞義。設了此圓融妙理。即可證得本具佛 性。德由道而來。道者虛通義。若修功顯。方知自性本具此三種功德也。世間諸法。無一物不變不壞者。唯有親證此理。方知法住法位。世間相常。當知性者即此三 諦之理。此理不變不壞。故曰性也。三諦統攝性相三千。迷之則但有染用諸苦。悟者即享淨用解脫。含靈皆有佛性。則十二類悉能成佛。成佛即是成就本具之覺性。 非分外之事。設不體認此本具之體性。而妄執五蘊之身為我。則是知識用事。分別心生。人我敵對。則三毒熾盛。漸生爭奪殺害。殘忍酷暴。乃至輪轉六趣。自招無 窮之苦報。果能一念囘光。則本來具足常樂我淨。顯現勝妙之果報。即使之爭奪殺害亦不可能。然則三諦之性理。安可不詳究歟。
 
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一 切法略指佛法心法眾生法。廣則事理六千。統者攝也。中者妙理。一切法更極略為色心。簡說即蘊界處。稍廣之即五位百法。更廣之則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若廣若 略。何必歸於中諦所統耶。以中諦是不思議之妙理。亦不思議之妙法。一切法即是不思議理。心不思議。境亦不思議。心境雙融。待絕妙絕。即為妙也。眾生若生信 解。即能看破。看破即放下。放下即自在。所以難則歷劫修證。易則當下即是。難則修德。易則性德。全性起修則不斷而斷。全修在性則斷即無斷。其理別詳。今知 百界千如。均屬妙法。故云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以恒沙諸法若求其真。即歸不可得故。俗諦者立一切法。以此百界千如宛然現成故。舉一即三。非前後也 者。真泯俗立。俗泯真立。立中有泯。泯中有立。泯立同時。不可強分。故名中諦。且三諦互融。說三說一。乃權為施設。中諦統彼真俗之怯。真俗之理。亦非在中 諦之外。乃即中之真俗。即真之中俗。即俗之中真。理無漸次。言不頓彰。似有前後耳。是以此三不縱不橫。如伊三點。舉一則三義圓具。偏廢則其理非極。含生本 具。非造作之所得也者。含生通指十界而言。本具即天然所具。非造作所得。意謂造作即不能得矣。蓋至理現成。無須妄求。如將妄心歇下。即可契符三德秘藏。佛 頂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悲夫秘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悲 夫慨歎之詞。佛性本具而不能證得。若牟尼至寶。棄擲不顧。誠足悲愍。秘藏者。謂三德雖為本具。然隱秘不現。實由三惑所覆。覆即不了也。三惑即見思塵沙無 明。人中固迷。即彼諸天亦未脫出迷網。為貪愛所繫。故愛重則苦深。理所當然。欲脫苦者。須斷貪愛。蓋三界惑染。愛為其本。本除則枝自枯。三界者。欲界色界 無色界。共為二十五有。有者有生有死。不出六道也。欲界十四有。六欲天。四洲。四惡趣也。六欲天者。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 天。四洲者。南閻浮提。東弗婆提。西瞿耶尼。北鬱單越。四惡趣者。地獄。鬼。畜。阿修羅。稱欲者。有睡眠段食及慾故。色界七有。初禪中之大梵王天為一有。 四禪中之無想天為一有。四禪中之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為一有。此五天總名五那含天。為三果聖人所居故。初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 天亦初禪攝。今別為一有。對破外道計梵天為生萬物之主故。)為一有。二禪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為一有。三禪中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為一有。四 禪中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為一有。(上列四禪中關出之六天。別為二有者。對破外道妄計無想天以無心為涅槃。妄計五那含無為真解脫故。)稱色者。色界天 人有淨妙色。身相端嚴故。無色四有。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各為一有。稱無色者。彼四天人無有形色。唯有心識故。總為三 界二十五有。當知即見思二惑之所感也。下三句。自後向前釋。見思阻乎空寂者。空寂即真如本性。於一切法上有此空理。見思能阻礙空寂之理。設能將此見思破 除。即可分證偏空。塵沙障乎化導。化度有情。須體認此俗諦理。而遣除塵沙。設塵沙不淨。則於化導為障。無明翳乎法性者。法性謂法。具此三諦之性。是以見思 障自利。塵沙障利他。無明通障二利。無明有四十二品。破除一品。即可百界作佛。台教廣明。須者往尋。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者。以上發明三諦之至理。說三 諦天然之性德。為含靈眾生之本具。非造作而來。既有如此之性德。堪為成佛之真因。而諸眾生何以不成佛耶。蓋由三惑所覆故。然則眾生竟不得成佛耶。故此轉 釋。謂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若三惑真實有者。則永無斷去之可能矣。既知本是虛妄。故得除也。
 
於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有 此一點虛妄。即不能成佛。故曰世尊喟然而歎也世尊者。於三世為尊故。我輩不得知覺之全體。故其用狹小。世尊得其全體。而起大用。故能離苦得樂。復能令一切 眾生離苦得樂。此所以為慈尊也。上云惑既本妄。而眾生不知。故佛生歎也。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者。真如無界。此中假說耳。就真如而 論。無生佛之假名。何以名真如。非如不真。以明如而真。故曰真如。森羅萬象。無一非如。即無一不真。我輩不識。故將此三諦之理。遮住不顯。萬法不如。所以 不真。如即具三諦之理。如從俗而起。由俗而真。圓具真俗。即名中諦。具足此三諦。即名真如。如在本位上論。以俗語而顯。所謂什麼就是什麼。無名可立。無相 可表。而一法不捨。即名真如。夫生佛之虛妄假名。從偏計執而生。真如乃真實相。即是圓成實性。法法皆如。離去對待。於本位無受名之處也。復次如者。無分別 之心及無分別之名相。故曰於真如之界內絕生佛之假名。以生既假名。佛亦假名。生佛相假而起故。因緣會成。故名眾生。佛即覺悟之眾生。眾生乃是迷中之佛。以 覺迷相對而立故。真如絕待。安有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者。智慧有根本慧。有差別慧。有實智。有權智。此云平等慧。即是根本慧。菩薩度生。三輪空寂。 以有此平等慧故。證得法法皆如之理。故能照見一切差別諸法。當體平等。非滅除一切始平等。即是無假名。亦無假相也。故金剛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即 真如理之極證。如來得此體用。故稱如來。如有平等心。即已領知法法皆如。今有自他之相者。以未證平等慧故。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者。妄想者其想 是妄。若想不妄者。即名返妄歸真。非謂斷除其妄想也。以妄想為因。因若虛妄。則結虛妄之果。其因若真。則得體證真如之果。既無自他之形相。何以有六道輪迥 耶。實因眾生之妄想耳。由此妄想。起諸虛相。復執妄為真。故惑業潛伏不能證此真理。莫之能返者。以迷既深。竟不能親見本來也。
 
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以 空假中之三觀。破見思塵沙無明之三惑。而成此般若解脫法身之三德。乃全性起修也。三惑非三觀不破。何以故。見思惑用空觀破之者。以空觀起。則虛妄諸相了不 可得。當體即真。故分別心息。塵沙惑以假觀破之者。以假觀起。則證知諸有。非有而有。但為幻有。既了幻有。不為所迷。以中觀破無明惑者。以中觀起。乃以不 思議心觀不思議境。心境融即。不可思議。證乎三智者。破見思證一切智。破塵沙證道種智。破無明證一切種智。一切智即根本智。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也。塵沙 破證道種智。即後得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也。無明破證一切種智者。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即妙覺果海也。成乎三德者。一切智證般若德。如實覺了法相 故。道種智證解脫德。遠離一切繫縛故。一切種智成法身德。法性常住故。上二為用。下一為體。體用不一不異。三者各有常樂我淨之四德。故曰三德。圓人則圓悟 圓修圓破圓證圓成。別人則歷次第也。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四 種三法不可分離。亦非混淆。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圓融無礙。迷悟性修。咸在一心。故云非各別也。於一體上起此破證成等名。現成一念具足無闕。故云非異時 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者。諸法無一不是天然理中所具故。然此三諦性之自爾等者。說翻迷為悟也。迷此諦理則轉成三惑。欲破惑須藉乎三觀。觀成則證乎三智。智 成則成乎三德。從因至果。圓頓法門。非漸而入也。次第者方便也。說之次第即佛垂慈而權說。理非有次第。始終不離一心故。此所以稱為始終心要也。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佛說妙法大綱如此。心即大綱也。心具性修體用因果事理。說之以言教。然教海汪洋。如網目也。網目雖繁。綱提則目張。故可以此提綱挈領之語。而探尋之矣。

0 comments: